《第三度嫌疑人》:灰色人性的罪与罚论文

《第三度嫌疑人》:灰色人性的罪与罚论文

《第三度嫌疑人》:灰色人性的罪与罚

杨柏宏 (大连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 摘要 ] 电影的核心魅力往往来源于剧本的精良、导演的功力与演员的演技,而非现在许多大片中出现的特技与音效,也非画面中唯美的画质与画风。故事的共情作用,才是一部电影真正动人的力量。笔者分析《第三度嫌疑人》,选择的视角是人性与公义,事实上,世间难有绝对公义可言,研究分析仅仅是从电影学术角度出发联系逻辑公义,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案件的第三度嫌疑人,而现实中的确很难做到绝对身份抽离,希望能带动思考,带动更多的社会探讨。

[ 关键词 ] 《第三度嫌疑人》;人性灰色地带;公义;法律;罪与罚

一、《第三度嫌疑人》与是枝裕和

《第三度嫌疑人》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2017年的作品,在了解作品之前,我们需要对导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是枝裕和,1993年开始执导第一部电影纪录片,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其导演风格独特,专门研究社会中的小众问题,聚焦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擅长拍摄剧情电影,在电影中特别喜欢用社会底层角色来刻画一些复杂而深刻的艺术形象。由于他的故事内容大多是对社会残酷现实的思考与人性复杂化的记录,所以对其作品的研究,需要更为依靠社会学和哲学的领域知识策应。

《第三度嫌疑人》指除了文中安排的杀人嫌疑犯的角色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凶手的存在,这种人在这次的审判中充当了第三层杀人嫌疑犯,也成为第三次杀人的嫌疑人。单从片题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要围绕这“第三个凶手”来进行的一场刑侦活动,但实际上,包括本片的正义代表——法官、检察官、律师在内,全部都是第三度嫌疑人的群体之一,所以,凭借正义之名逃脱审判之路的人,无法逃脱内心的拷问与人性的荒漠。

二、电影角色的沉浸感与演员魅力

(一)演员的阵容与魅力

《第三度嫌疑人》的主演包括了饰演男主角重盛朋章的福山雅治,饰演男配角三隅高司的役所广司,饰演女配角的广濑铃等等。全片的主角与配角演员应当有10名左右,但主要的故事围绕以上三人展开,所以需要对此三个演员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1. 福山雅治

在胜利油田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从来不乏英雄式的劳动模范。在他们的带领下,胜利油田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以坚韧不拔、开拓进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将会在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这种“胜利精神”进一步成为胜利油田员工的内在信仰,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众志成城,胜利油田未来才会不断进步,持续繁荣。

3. 广濑铃

日本著名的歌唱与影视两栖艺人,在《第三度嫌疑人》中,福山雅治主要饰演的是一名熟悉并擅长处理困难案件的律师,在律所里是那种定海神针的角色,一旦有同事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案件,都要请他来帮忙。而这样的角色定位下,福山雅治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法律油子”,他熟悉法律、熟悉诉讼现场,更熟悉公诉方的立场与办案手法,能很快从案件的毫厘中分辨出故事的相关性,通过现场的点滴来拼凑出自己所需要的故事,而故事的作用不是去理解真相,只是要完成任务,完成帮助客户实现诉讼胜利的目标。可以说,男主角重盛就是一个现代律法制度下典型的职业律师角色。就这点而言,福山雅治对于角色的塑形是比较完整而成功的。

相对于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而言,广濑铃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妹妹,但是这个小妹妹的实力却不容小觑。1998年的小妹妹面对1969年的福山雅治和1956年的役所广司之时,丝毫没有胆怯,在本片中,广濑铃饰演的是被害人的女儿山中咲江,咲江在影片中的角色属于一种带有灰色属性的弱势者,一方面咲江是一个有腿疾的小女生,看起来就人畜无害;另一方面,她的父亲被人杀了,被害者亲属的角色看起来更加柔弱。而后面她自曝出来的童年身世,更是让人觉得这个女孩非常可怜,殊不知导演在影片的安排中甚至有意在引导大家去感觉女孩就是杀害父亲的真凶。

步履如飞,精神抖擞,思维敏捷,67岁的杨宗祥状态丝毫不输给年轻人。与很多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一样,杨宗祥的童年也是充满艰辛。13岁无奈辍学回家挣工分,17岁时,他被分到安宁洪源养殖场工作,他摸索出了鱼苗的孵化技术,当时在昆明属于领先技术。他又充分利用养殖场的资源,养鸡、养猪,自己焊鸡笼,挑鸡粪、猪粪,配饲料,直至当上了场长。

所谓的电影节奏就是电影叙述故事时的叙述速度,而相对于演员的表演而言,电影节奏在现代电影中的作用往往更为重要,因为评价一部好电影首先是要让大众“看得下去”,其次才是让人“觉得好看”。很多票房很高的美国大片像《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侏罗纪世界》《头号玩家》等,除了本身就非常酷炫的特技与好莱坞科幻世界外,电影的节奏都是非常紧凑而激烈的。对于一部剧情比较普通的电影,紧凑的电影节奏可以带动观众投入精力,难以剥离出电影的剧情。而对于一部剧情比较曲折的电影,利用电影的节奏感,适当提高电影中部分情节的推动速度,可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和代入角色心理。

当前用于钻机绞车的驱动方式分为两种,分别为电机驱动和液压马达驱动[1]。由于用于油气勘探的钻机需要在高瓦斯浓度的环境下作业,采用电机驱动的钻机绞车很有可能产生电火花引起安全事故,因此适用于油气勘探钻机的绞车应当采用液压为驱动方式[2,3]。钻机绞车减速箱的设计应当满足小型化的应用要求,在满足小传动比的前提下,本文通过计算对绞车减速箱进行了优化设计。

2. 役所广司

(二)电影的节奏与沉浸感

对于役所广司的认知,可能公众对其并没有多少熟悉度。相比于福山雅治而言,役所广司没有那么大的被感知面,他的厉害与独到之处就是钻研角色的心理,并把自己当成角色来演出。本片中的役所广司饰演的是一名二度杀人的嫌疑人三隅高司,从影片的开始大家就不断在讨论怎么帮三隅减刑,本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发生在监狱会谈室内的,由重盛和三隅之间的直接对话来推动,对于三隅的个体刻画,实际上仅有寥寥几个画面。但是凭借这些片段式的瞬间,役所广司成功荣膺了日本最高电影艺术大奖——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配角,实力可见一斑。

实际上,在影片中有一个关于法律的问题是比较典型和特异的。在重盛与其团队一开始讨论怎么打官司的时候,重盛就提出要将抢劫杀人想办法转化为杀人偷盗,他们说这在法律上的严重级别不一样,在杀人的问题之上,涉及财产,就罪加一等。就单论此一点,我们应当对日本法律有一种全新的认知,就是在日本这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财产自由与生命自由是同等重要的。甚至重要到谋害生命的同时有侵犯财产自由的行为应当论重处罚。而在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抢劫一般以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处理,如果导致人员死亡,但有坦白情节一般不会判处死刑,而针对本片,三隅一旦被定罪抢劫杀人,实际上就是死刑的结局。从这点上看,日本律法方面似乎更加看重私有财产的安全性,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应当完成的使命。

本片中的沉浸感是通过男配角一次次改口供形成的,但我们代入不了三隅的角色氛围中,只能将自己当作是那个为三隅做辩论的重盛。一开始也希望三隅这种二度杀人犯被判处死刑,后面了解了三隅的真实想法之后,又希望能帮他摆脱死刑,在得知了女孩咲江的身世之后,觉得死者死有余辜,甚至觉得三隅有些正义。到最后,我们彻底变成了重盛,面对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杀人的三隅的时候,我们心里希望他真的能被轻判,毕竟在正义迟到的时候,他代替正义做出了应有的审判,这就是本影片在拖沓的故事节奏中所呈现出来的浓烈的沉浸感。

三、律法公义、人性灰色地带与罪罚真相

(一)律法的公义性与典型性

我们应当将律法置于一定的时代性与空间性之下,才有比较合适的讨论价值。本片中对于日本的律法并没有引用绝对的法律条文来进行说明,只是通过律师、公诉方以及法官之间的陈述与博弈过程进行一定的法律轮廓描绘,在涉及公义性方面,也并没有真正对宪法或者哪一部法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这当然有避免政法攻击的私心,但其实也没有必要一定针对某部法典进行批判才能说明问题,而影片中最突出的矛盾并不是法律与人民之间的矛盾,而是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公义性问题。

在影片快结尾的时候,三隅再次反口说自己根本没有去过现场,根本没有杀人,而重盛也选择支持三隅的想法,再次申诉,他的理由是本案中定罪的证据实际上就只是三隅的口供,并没有什么实质证据证明他抢劫杀人。所以,单从这点上看,日本的检察官也未免太过儿戏了,就只是因为三隅之前杀人坐牢出狱,就可以凭借三隅的口供提起公诉。

《第三度嫌疑人》的电影节奏不属于快节奏的类型,是枝裕和的导演风格就是利用小人物的人生经历来营造故事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在观赏《第三度嫌疑人》的时候,是比较难以入戏的,可一旦入戏成功,又很难从中剥离出来。一开始设置了一个配角引出主角,在主角陷入困境的时候用女配引出新的思路,在主角快要完成自己的目标之时,又用男配来打破主角的思路,形成一种震撼的冲击,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冲击。假如一个人不能确定他有罪还是没罪,但是他有前科,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他有前科就定义他有罪,甚至是抢劫杀人这种要处以极刑的重罪。那如果说极刑太残酷了,我们不能简单定论,则换种思路,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不是极刑,就可以对一个人的罪与罚随意判定呢?这是一种对现代司法的拷问,也是对现代人的良心拷问,而一旦观众陷入这种观影效果设置中,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沉浸感。

(二)人性在律法下的灰色地带

样品中阿多尼弗林碱的限量比较小,对仪器灵敏度要求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分析时间快、分离效果好的优点[6],可适用于含千里光中药制剂中阿多尼弗林碱的检测。

应当说,这缺乏一个完整的司法逻辑。既没有合理确定的犯罪动机,哪怕说是抢劫,可是为什么要抢这么一个容易被找到社会关系的人呢?如果单纯为了钱财而谋财害命更应当选择一个陌生人,这样才不容易被锁定目标。而犯罪过程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比如目击证人或者犯罪现场物证,单纯凭借三隅的口供,甚至三隅推翻自己口供的时候说,是警察让他认罪的,是检察官让他认罪的,是律师让他认罪的,因为认罪了就有机会免除死刑,因为大家都认为三隅就是凶手,他不承认只是在狡辩,然而真相却不重要了,这就是现代司法制度下的人性缺口。

加强我国应急社会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协调在志愿者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中,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需应急志愿者的参与。其次,预警阶段,志愿者的参与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发现事件的潜在因素和显性特征,为及早的判断风险提供信息支撑。欧美国家对志愿者组织会定期培训,重视社区服务能力,使社会组织在应急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使他们成为应急社会动员中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三)罪与罚背后的制裁与现实

影片节奏最快的时候应当是在最后的审批之中,从咲江被重盛劝服不要说出自己被侵犯的真相,让三隅保持自己的无罪动机开始,到三隅上演一出法庭现场自曝无罪宣言形成第一次小高潮,法官、检察官、律师团进入小会议室讨论执法要点过程是一次剧情波动,到最后三隅如故被宣布死刑,完成高潮冲刺,观众真正体验了一回是枝裕和的人性真相,也真正体验了一把法律过山车。

看完审判过程,我们原本以为的三隅无罪好像又一次被自己否定掉了,我们的心跟着三隅的口供起起落落,就像男主重盛一样,他似乎最终才明白了为什么三隅要反口自己没有杀人。其实三隅要的并不是无罪结局,他要的,就是法官在迫于压力之下草率决定的死刑。他看清了执法真相,也清楚知道小房间里会发生什么,就如他所预见的一样,法官和检察官、律师之间的一个眼神,好像大家都懂了一样——“反正不会改变结局,就定为死刑算了”。这种基于利益妥协下的定罪原理,就是三隅口中说的“到底是谁决定谁可以制裁谁的”“生命的开始与结束都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说到底,人们说的自由只是因为没有机会正面遇见制裁而已”。

四、第三度嫌疑人的真身

人类制定了法律来规范社会的秩序与人类的行为,看起来人类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叫权力与义务的笼子里,我们所有人都应当遵守这样的法律,但是法律不会自己执行,它需要有执法者,而执法者的公义性与公正性却缺乏有效监督,即使是存在监督,在现代司法体系下,亦很难达到绝对公平。正如同样是死刑,有的是立即执行,有的却是死刑缓期执行,而缓期执行最终又会变成有期徒刑,这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公平正义,又有多少是利益指使?

为使“百条禁令”落地生根,宿州公司不断创新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强约束、硬考核,聚力“两个融合”,深化“三个结合”,努力塑造安全型员工,打造安全型企业,形成安全管理新常态。新措施带来新成效,“百条禁令”颁布实施以来,该公司共下发通报20期,考核约8万余元,有效遏制了现场违章,2013年-2015年,该公司呈现了不安全事件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为该公司顺利完成五星级三连冠、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年度安全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三度嫌疑人,就是指在三隅的二度杀人之上,那个谋害了真相的人。影片中这个第三度嫌疑人既包括了咲江及其母亲这两个直接嫌疑人,又包括了重盛及其律师团队、法官、检察官、警察等,所有对真相置之不理,一心要完成自己目标的人。而在影片之外呢,我们是不是也是第三度嫌疑人的真身呢?在遇见所有案件与真相之时,我们是更愿意相信客观的事实?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心中的事实,而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认知,有没有勇气去挑战真相?第三度嫌疑人,实际上就是那个影片中存在的十字架,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了真理受难,但也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没有谁有权力决定任何人的生死,如果有,这个人就是第三度嫌疑人,也就是神。而人间,不允许;法律,也不允许。

参考文献

[1] 程诗琦.是枝裕和电影表现形式与风格的变迁[J].电影文学,2018(21):77-79.

[2] 彭力立.《第三度嫌疑人》:法律事实的纠结[J].检察风云,2018(15):96.

[3] 赵琳.是枝裕和电影叙事风格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4] 李龙莲.是枝裕和电影艺术特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5] 谢婧.是枝裕和电影作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6] [美]小阿瑟·诺莱迪.是枝裕和,站在十字路口的导演[J].吉晓倩,译.世界电影,2012(01):4-8.

[ 基金项目 ]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以自学能力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方法的改革”(项目编号:JG17DB091)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杨柏宏(1977— ),女,吉林长春人,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标签:;  ;  ;  ;  ;  ;  

《第三度嫌疑人》:灰色人性的罪与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