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芬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校四川
摘要: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与逻辑性,不仅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教育背景中,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改变教育观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策略
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课程,学好数学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数学也是经常使用,数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举足轻重,我国现代教育,不仅仅要求小学数学教育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希望能够通过小学数学教育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1质疑。让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微博式语言,简短的三言两语,具备了打动人心的要素,具备了朗朗上口的要素,但却无法保证正确性,或者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正确。所以说,质疑接收到的消息一定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信什么,信那些自己思考甄别后的东西.
2.整合分析信息。只有对接收到的东西保持怀疑,才能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全盘接受。比如,遇到一个问题,实在没招,请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得到四四一十六个答案,如果不经过自己的用心思考,势必这会就要纠结,这十六个答案里总会有矛盾的,该信谁?所以最好的思路,就是都不信,把这些仅仅当作参考资料,针对每一点进行思考,然后相互联系起来并结合实际问题通盘思考,这个时候就能筛选出一部分,再把这些进行思考,这些参考资料通过自己的加工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未必正确,但含金量更高,更贴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用这个去解决问题,来检验正确与否。
3.自己得出结论。有些时候能得到他人帮助,像上述所说,只需要我们思考甄别,但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得到帮助,需要完全依赖自己,这也是独立思考的真正落脚点.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以往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大部分的小学生觉得数学课是枯燥的,更不会有兴趣学习。但是在我们实际生活到处都是数学的影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生活实际加入到数学教学内容之中,当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2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外面的世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体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而且反映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逐步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学会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独立思考,把独立思考当成一种好习惯,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将极大地促进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首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游戏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利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
另外,为更好的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者也可以充分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成长特点,将数学中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包装与美化,通过生动、形象的有趣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维探究活动中。例如,在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教学时,教学工作者可以为同学讲一个分苹果的趣味性故事,使学生的将思维集中在新的数学知识上,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主动探究。
4、巧妙设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对相应的疑问进行巧妙的设定,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大多将知识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详细又透彻的讲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工作者要将提问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自主性的思考与探究。
5、增添趣味知识,善用各种资源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数学学科的认知也较为浅薄,所以许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热情,而没有热情就无法独立思考,这就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加大了难度。部分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数学的实用性,导致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抗拒心理。实则初等数学是包含许多生活因素与趣味内容的,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注重数学基础知识,也要注意为课堂增添趣味,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不断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教授运算法则时,可以编一些口诀、制作算式卡片、使用火柴作为计数道具等方法增加数学课堂的元素。教师要善用各种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上课热情,鼓励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独立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此一来,小学生会改变对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认知,主动参与学习与思考,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趣味问题。
6、设计悬念,指引学生主动思考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忽略了课堂上设置悬念的重要性。教师把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细致透彻地全部讲给学生,课堂安排强度大、知识内容密度高,学生仅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与自己的记忆来学习数学,课堂上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后也不知思考什么,时间久了,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产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设计悬念,为课堂"留白",减轻课堂的紧凑感,留给学生需要思考的内容与思考的时间。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激发兴趣,提升教学趣味性,创新教学方式等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17(7):84-85.
[2]林德明.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92):110-110.
论文作者:刘立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独立思考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