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构建及哲学思想的成熟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构建及哲学思想的成熟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耗费大量心血合作的。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科学的历史观的建立,既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探究社会和经济规律有了哲学支撑,又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通过分析唯物史观构建的逻辑前提、基本、核心以及方向,不仅可以认识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可以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并且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唯物史观

2018年6月29日,中新网等主流媒体转载了题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这些话入脑入心》的文章,其中重提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不仅可以认识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可以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并且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思想矛盾突出,尤其表现一切思想观点同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不适应,甚至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涌现出的新思想要么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要么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肤浅且抽象的批判,都没有真正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思想还是在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内,并没有超越黑格尔哲学体系。同时,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之前较为推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导致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没有实质区别。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施蒂纳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该书大力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唯我主义等思想。鉴于当时这三点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共同撰写《形态》以表明与德国旧哲学观点的对立,并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矛盾。

《形态》的出现是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斗争的需要。1845年春,欧洲革命形势高涨,无产阶级开始自觉组成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等。但由于这些团体和组织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使得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长期处于思想统治地位,无产阶级革命不断挫败。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使无产阶级坚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指导其革命实践走向成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面临的首要任务。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索,他们发现必须同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区分开来,这就必须科学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依据这一理论指导无产阶级展开革命斗争。

《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马克思的思想从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即从民主主义转向一般的共产主义。第二次转变是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并对这两种思想进行了科学改造。这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看到社会实践的作用。[1](P63)这一改造使马克思了解到,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状况;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意识;分工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产生了私有制,决定了国家和社会形态的更迭;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消灭异化、实现共产主义以及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劳动供给者和企业平台之间并不存在传统的“劳动关系”。因而劳动供给者无法享受到劳动者所能享受的权利,例如最低工资、病假、等福利保障。除此之外,工资结算也是零工经济中劳动者经常遇到的难题,劳动价格确立以及劳动量判定所引发的纠纷最为常见,甚至常有拖欠现象出现。基于以上问题,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剥削模式[6]。Uber成立之初没有一个全职的员工,并且始终认为无论是全职司机还是兼职司机都是独立的劳动供给者,与Uber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这降低了Uber运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劳动者的有效保障。

二、唯物史观的构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现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地方官员或者企业负责人的不法行为证据材料,向地方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收取费用,这种行为构成违法,但是,不一定构成敲诈勒索犯罪。敲诈勒索犯罪的客观表现是对行为人实行精神上的强制,使其在心理上产生恐惧不敢抗拒。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掌握地方官员或者企业负责人的违法犯罪证据材料,迫使地方官员或者企业负责人支付费用,以便帮助地方官员或者企业负责人消除影响,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而地方官员或者企业负责人试图花钱消灾,向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支付有关费用,其行为构成违法,司法机关应当追究地方官员或者企业负责人的渎职失职或者其他犯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力犯罪。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P272)历史是在阶级斗争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的,不同时代阶级斗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目的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承认阶级斗争,主张无产阶级掌握政权。[3]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阶级方面的表现。“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2](P9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写道:“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2](P91)以前的革命行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实质上革命的阶级还是统治阶级。在革命初期,所有阶级都标榜自己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一旦成为统治阶级就只为自己所在阶级谋取福利,为特定利益群体服务。只有共产主义革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自由以及全面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把人的本质提升到最伟大的阶段。

1.“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构建的逻辑前提。《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67)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P7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始终立足于“无条件”的“我”的存在,把人定位为“抽象的人”“孤立的人”。虽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核心和出发点”,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纠正了黑格尔哲学思想,重新确立了人是自己的出发点的哲学原则,但是费尔巴哈并不真正了解“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不了解人的现实联系,而只是停留在感性范围内的“孤立的”“肉体的”的人。所以马克思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是从虚幻的意识发展的,而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实践活动开始的。

偏头痛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严重情况下疼痛会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临床中使用药物较多,对于何种药物为最佳尚没有确切的研究[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分析时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P33)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生产关系的状态。“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2](P8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相互影响,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较好地协同发展时,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抑制社会发展或阻碍社会发展甚至导致社会倒退。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严重失调时,就会爆发革命,社会形态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中不断更迭。因此,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其根本动力就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过程中相互适应。第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社会存在的性质发生变化时,社会意识一定会随之改变,因为社会意识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存在提供支持和服务,而社会存在又能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并不单纯靠社会存在决定,它也会影响社会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更好地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所以,社会意识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里的物质力量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前提。第三,社会意识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这种相对独立性绝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历史泥潭。因此,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相应的,社会意识体现主观能动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着重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历史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这在“费尔巴哈章”有正面诠释。

3.历史的本质和发展动力是唯物史观构建的核心。恩格斯曾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2](P704)恩格斯认为,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改变会造成阶级的重新划分,并引起不同阶级之间的争斗。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前进最本质的推动力量,并且会一直伴随着历史发展。因此,唯物史观的发展动力就在物质实践活动中,社会分工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两者的运动发展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形态变迁的直接动力。

分工导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源动力。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被迫采用共同协作的方法来获取生存资料,因体力、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等原因自发地进行了分工,承担不同的劳动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社会分工达到真正成熟,由此人类也进入阶级社会,产生阶级的分化,并且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工业与商业等分离,分工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形态》中写道:“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P68)这表明社会生产力和分工是互相影响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现实的个人”的内涵。首先,“现实的个人”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实在真实的个人。这是马克思认为的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现实的个人”指的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P67)这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生产生活资料,只有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才能脱离动物成为一个智慧的存在,人才能称其为人。最后,“现实的个人”以物质生活条件为依托,脱离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P67)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前提,分析人的本质,构建起唯物主义历史观。

总而言之,在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农村乡土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具有丰富的乡土气息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幼儿的生活意识,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保证幼儿的全面、均衡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构建的基础。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的批判中,马克思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论断,实现了意识与存在关系的重置,确立了存在对意识的主导作用和意识与存在的同一性观点,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实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P3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82)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子宫肌瘤手术特点以及患者的疾病情况,手术中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比持续硬膜外麻醉更佳,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值,提高麻醉优良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麻醉总有效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加强推广应用。

4.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唯物史观构建的方向。《形态》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前途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论证了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地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2](P107)全人类将不分地域和种族而建立起来广泛的、深度的联系和交流。“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具有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2](P108)只有交往成为全世界普遍交往时,生产力和创造力才能摆脱地理、民族等因素成为世界性的为全人类所掌握的共享的永恒力量。《形态》中这样叙述:“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P8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与分工的逐渐消灭,各民族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历史进入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新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世界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2](P89)世界历史的发展为个人的存在提供稳定的平台,个人发展顺应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背景,发挥个人优势,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哲学,彰显“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前提,进而从此出发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揭示了分工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历史发展的根源动力,为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解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分工影响并制约了生产关系。首先,分工影响生产资料的分配形式,还界定了阶级,形成私有制。分工不仅仅是对劳动资料进行分配,它还包含着对物质资料不同程度的争夺,从而引起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恶化。其次,分工把资本和劳动彻底分离,使少数人占据绝大多数生产资料,产生阶级,造成社会的不公正,激化社会矛盾。分工还导致了劳动产品分配的不公平、在物质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最后,分工制约限制了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拥有生产资料的人能支配和买卖他人的劳动力,体现在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身上,就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的关系。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形态》指出:“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因此,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2](P122)共产主义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具备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因素,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随着共产主义的推进,阶级对立会逐渐消灭,人的个性将得到解放,人在此基础上将获得全面发展。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部门或者领域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可以随着自身的兴趣爱好从事实践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全体成员的解放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可以亲身体验的实践,不再是天马行空遥不可及的幻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

《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在新时代,《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所谓‘模式’,其实是数列,多为等差数列;如2,5,8,11,……;要求学生确定其中的规律,写出后续若干项.有的高年级题目要求学生写出定义该数列的公式.下面这道五年级题目出自加拿大西部与北部各省(包括卑诗省)协商制定的课程标准WNCP所授权使用的教科书《聚焦数学》:[10]

1.尊重我党的革命成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当前社会,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期刊、网络等手段对历史进行虚无,蛊惑人心,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它否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等革命活动,并且贬损伟人形象。习总书记以历史为事实坚定不移的捍卫近代以来我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强调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才走出漫漫长夜,将民族命运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历史虚无主义还否定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否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以此发难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革命成果,认为中国应该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观念。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决抵制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习总书记还指出改革开放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是全体民众的智慧结晶,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时时刻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是几代领导集体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勇于实践不断挑战的成果。

《形态》中指出,若想达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需要强大的物质资料。当今世界的发展还远远达不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的物质基础,此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导致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完整体现,以致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不断地兴风作浪。为了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我党和人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认清我国的主要矛盾,创造我党更美好的明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写到,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制约社会进步。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也决定了社会形态。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与社会形态的变化相适应时,社会形态就会稳定发展。反之,会出现动乱甚至革命。因此,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推进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十九大政治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深化,已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在环境生态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娱乐普及、政治民主等层面表现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当前,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但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不协调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科技成果的共享。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还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上,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排放结构等方面,不充分表现在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脱贫、国家治理等发展具有不足够完善的方面。只有勇于正视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我党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 考 文 献]

[1]李晓阳,黄再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刘书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没有过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 and Engels’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Maturity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Taking “The German Ideology” as an Example

GUO Ying-nan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The German Ideology” was a collaboration of Marx and Engels completed with painstaking effort from 1845 to 1846. As a landmark work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it,first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oletarian liberation mov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history not only makes Marx and Engels stud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aws with philosophical support,but also realizes the leap of socialism from fantasy to science. By analyzing the logical premise,basic,core,and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and deepe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but also strengthen the ideology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resist the historical nihilism,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 words:“The German Ideology”;Marx;historical materialism

[收稿日期]2018-10-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AKS008。

[作者简介]郭英楠(1992-),女,天津河东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10—0009—05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10.003

责任编辑:李新红

标签:;  ;  ;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构建及哲学思想的成熟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