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路线论文,实事求是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6-0037-05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遵循的思想方法和根本原则,是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创立90年来,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经历的挫折,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坚持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思想路线问题是我们党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P801)这表明,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寻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实事求是首先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用这样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实事求是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我们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确立的。它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方法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1](P796)毛泽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的意义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深刻的阐述。
其一,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要对中国的现实状况和历史作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各种错误的世界观的斗争中,特别是在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中确立的。毛泽东历来反对主观主义,重视调查研究,倡导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对现实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力量作客观的分析,而不是从主观上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离开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只会陷入空想和盲动主义。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后来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揭露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一步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全面分析了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指出主观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他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不要割断历史,不要仅仅凭主观热情去工作,要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1](P801)
其二,强调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应该以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说:“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1](P801)他还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P802)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仅仅熟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并没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并没有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的革命经验,不能够对中国的革命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两个方面意义的强调,是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相一致的。毛泽东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在1937年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他指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用这样的世界观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就是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2](P30)他还说:“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同时又是无产阶级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和革命行动的方法;它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2](P29)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742-743)列宁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4](P309)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他说:“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5](P408)
总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看作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6](P14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6](P278)这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以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确立、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恢复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毛泽东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他在批判教条主义的错误时曾提出:“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5](P373、374)所谓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毛泽东从中国革命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作了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建立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而不是照抄俄国经验。毛泽东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需要在乡村时,就在乡村,当需要转到城市时,就转到城市。”[7](P332)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它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6](P126)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没有很好地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经历了长达20年的曲折经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增添了新的内容,揭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最后,他得出结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6](P14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高度评价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8](P309)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把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巨大变化,江泽民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并且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9](P1)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继续强调,不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历程的反思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对现实问题的科学回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结果。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的不同阶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方法、思想动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在发展,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具有不同的内容体系,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的:“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P9)
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历史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6](P143)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结果。在当代中国,最大的“实事”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压力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实事求是,就要不回避矛盾,正视矛盾,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所谓“科学发展”,就是正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指导社会建设,按规律办事,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它的提出与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分不开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将目光转向社会领域和其他领域,最重要的一点是把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正如“十二五”规划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10](P282)并且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后来,江泽民把发展与党的先进性联系起来,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创新了发展理念。面对21世纪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了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然后再以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收稿日期]2011-01-06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世界观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