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论文_罗清婷

邵阳市老年病医院老年二科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观察不同时段的Tp-Te,分析不同时期心悸梗死的关系,并根据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有心室颤动或者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无室性心律失常)与B组(室性心律失常),每组各49例,统计两组患者的T波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对恢复期与急性期的Tp-Te、Tp-Ted、Tp-Tec,后者均高于前者,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比对两组患者的Tp-Te,A组明显低于B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Tp-Te、Tp-Ted、Tp-Te延长,且三者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预测重要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

前言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常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属于联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性较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极易引发早期死亡。因此,早期诊断与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提出,心室跨壁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在室性心律失常伴的发作期具有重要作用[1]。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是判断心室的复极离散有效标准。本文将以98例患者为对象,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对象为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9例。A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与18例,年龄为54-83岁,平均年龄为(64.43±5.92)岁。B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与19例,年龄为53-84岁,平均年龄为(64.79±5.5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资料,记录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指标变化,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是否出现。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Tp-Te、Tp-Ted、Tp-Tec,详细记录并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恢复期与急性期的Tp-Te、Tp-Ted、Tp-Tec变化

比对恢复期与急性期的Tp-Te、Tp-Ted、Tp-Tec,后者均高于前者,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展开如下。

表1:所有患者恢复期与急性期的Tp-Te、Tp-Ted、Tp-Tec变化()

3 讨论

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由于心室TDR出现增大,对室性心律失常产生影响。临床将心电图T波定点与终末间时间称为Tp-Te,是指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早晚时间差,是用于描述心室肌不同区域的TDR。有研究指出,体表心电图Tp-Te 可用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评估,属于重要指标,参考价值较高。又有学者指出[2],Tp-Te是心室跨壁复极的离散度较好衡量标准[3]。然而,心电图T波形成机制尚未明确,且Tp-Te与室性心律失常、TDR是否存在效应反映也未明确。

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若急性心肌梗死者空腹血糖水平高,其心律失常发生概率增加,且随着血糖水平不断上升[4],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随之增加,因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包含空腹血糖水平。本次研究中,比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呈P>0.05,使干扰因素降低。另外,研究结果可见,比对恢复期与急性期的Tp-Te、Tp-Ted、Tp-Tec,后者均高于前者,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比对两组患者的Tp-Te,A组明显低于B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急性期发生心律失常与多指标存在密切相关,Tp-Te延长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呈正相关[5],可作为预测心肌梗死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对心室肌动作电位与其对应的心电图波形关系进行分析时,由心电图的QRS波起点至T波顶点,心室肌属于有效不应期[6],心肌却无兴奋性,由波顶点至终点,心室肌恢复兴奋性,在进入不应期后,外界阀上刺激,从而导致心室肌的动作电位,由心脏传导系统所引发,并折返,从而出现心率市场,随着间期延长,增加心率失常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Tp-Te、Tp-Ted、Tp-Te延长,且三者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预测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谢娅娟,王成,孟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22):2212-2215.

[2]盛柳芳,俞盛辉,蔡敏敏,等.QT间期及TpTe间期与心脏病患者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4):450-451.

[3]赵淑静,苏荣琼,杜昊.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6):503-506.

[4]刘吉园,牛小伟,张益铭,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2):132-136.

[5]梁玲娣,廖虹,张田田,等.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关联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27):3773-3775,3778.

[6]孙东明,张勇,王瑞耕,等.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Tp-Te、Tp-Tec、Tp-Te/QT的变化[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26(3):187-189,192.

论文作者:罗清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论文_罗清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