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住宅区建筑与景观融合设计探讨——以广州市“中海誉城”住宅小区建筑与景观设计为例论文_冯菲菲

山地住宅区建筑与景观融合设计探讨——以广州市“中海誉城”住宅小区建筑与景观设计为例论文_冯菲菲

摘要:山地住宅区由于复杂地型特点,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存在一定难度。尊重地形,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建筑与景观,有利于山地空间的充分使用。在设计中,越来越来注重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的融合。目前在广州郊区多为丘陵用地,因此产生不少城市山地型住宅小区,为此,本文以广州萝岗区中海誉城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城市山地型建筑与景观设计处理。

关键词:山地住宅区建筑;景观设计;“中海誉城”

1、山地建筑与地形结合的方式

1.1埋地式

埋地式有窑洞式和覆土式,窑洞式就是正面向前面开敞,覆土式就是整个建筑埋在土里面,对于生态和节能的要求利用地下地热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省建筑所需要的能源。这种模式最典型的表现是陕西的窑洞民居。

1.2接地式接地式就是建筑的底部和地形直接发生密切的接触,一种是掉层式,主要是利用地形的高差,在上下两层分别设两个出口解决交通的问题,这种做法在住宅设计中最常用。第二种就是退台式,退台利用每一个户型形成一个平台,这个户型前面是下一户型的屋顶。退台式山地建筑每一户都有很大的私密空间。地面和屋顶上都做成退台的形式,主要是适应周边山地的环境,通过退台形成一个层面,可以做成山地本身和退台相呼应。

1.3离地式

离地式分成两种,一种是全架空,这用方式就是与地面完全不接触,完全架空的方式。另一种是吊脚式,是一个角度放在地上,令一个角度采用柱子支撑起来。这种方式,对地形整改最小,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山地的自然植被。

2、山地住宅区景观的设计特点

2.1立足山地地形特点,创造多层次,立体景观

山地住宅区地块本身起伏的地形,拥有不明显和不规则多变的天际线特征。没有人工介入设计之前,已经具备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保留并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地物是山地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将山地住宅区的建筑、景观设计前置到规划设计阶段,景观设计师与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共同工作,共同探讨,便于对原始山体景观元素进行保护和利用,设计师们对山地本身的空间特点,妥善处理,基本就能塑造出多层次,具有立体空间感的景观。

2.2利用住宅建筑造型形态形成景观

山地赋予了建筑形态的多变性,空间复杂性,使建筑的“被看”性更高。尊重地貌散落布局的建筑为山地绿林增添几分灵动气息,使人对景观有更好的参与感。

集中聚落布局的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人文的景观色彩浓厚。古今中外,聚集建造在山地的建筑群而形成的著名的旅游圣地比比皆是,如希腊的米克诺斯岛,随着地形的变化,错落的房子,丰富的空间感受,具有强烈的人文景观特性。

3、实例分析——以广州市黄浦区“中海誉城”住宅小区的建筑与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基本概况

中海誉城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萝岗科学城开创大道与开源大道两大城市主干道交汇处,由两个独立地块组成。项目地块内各有一个独立山体,总开发面积达112万平米,总户数达七千套,规划有别墅和洋房,是广州市郊科学城较大型的山地住宅项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小区以地块内中心山体部分为核心,高层住宅建筑呈“C”字状在用地的西南,西北侧聚集布置,多层别墅建筑集中在用地东南侧布置。整个小区空间结构采用了“小集中”的布置模式。项目保留的中心山体成为整个小区公共活动场所,在山体设计了千米环山慢跑道、山顶休闲广场、自然登山道等,使人们能享受到都市的山居生活。项目在规划方面还是有充分考虑自然山林与人居的结合。

3.3住宅建筑设计分析

整个项目从建筑高度划分主要为高层住宅建筑与多层别墅建筑。用地的西南,西北侧,高层建筑主要布置在山底较为平缓之处,通过“窑洞式”建筑形态的车库,减少土方的挖掘,处理地形存在的高差,高层建筑范围的地面拥有平整场地。高层建筑基本是围中心山体布置,基本实现使用高层住宅建筑的人对“看”景观这个需求。但对于自身建筑形态造型“被看”的特征,设计的过于平淡保守,令人有点失望,在山体模糊的边界轮廓的修饰下,晴朗天空的衬托下,才勉强具备“被看”的景观的可看性。

用地的东南侧,沿着山体竖向的走势,设计不同标高的台地,多层别墅建筑拾阶而建,利用竖向高差创造丰富的空间形态。建筑融入原山体的台地阶梯式布局,由南到北每一栋之间都有高差,每一排之间都有错落,每一栋都自成一峰,高差形成独立而巧妙相连的别墅观景台,南向视野开阔,多重胜景,生活私密与趣味并存。近看别墅建筑,红色面砖的墙体和灰白色石材的墙体交织出现,面砖的细腻感和石材的粗糙感这种材料质感的对比传递出建筑的品质感。这种材料也颜色的采用,也是接近山体本身土壤的颜色,房子通过台地阶梯式竖向的处理和立面材质的处理,建筑与山体有机融合,就像从山体中自然生长处理一般。

3.4景观设计分析

建筑镶嵌在山体之间,有外部景观,社区园林以及私家花院组成三重庭院,前庭后院加特置中庭,组成私家的三重庭院,让了每个庭院的主人参与景观设计中,让人不单单只停留在看景观的阶段,让人与景观能的互动,从而又能从中达到庭院景观的独特性。

在景观的场地高差处理上基本包括了放坡处理模式,台阶处理模式,及挡土墙处理模式,竖向关系复杂,整体的立体景观层次还算丰富。放坡模式与建筑墙体模式结合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建筑与道路的衔接上,利用建筑作为背景,在坡道边种植物,通过坡道及道路水平线条的走向与建筑、植物垂直线条走向的对比,景观空间显得动态十足,但建筑墙体的细节处理不多,植物种植模式及选用树种较为平淡。

台阶模式与建筑墙体模式结合,通过台阶不同的走向与不同场地高度的花池处理相结合,利用不同角度的建筑作为景观点,空间变化显得更为丰富些,单一的挡土墙模式的处理,该小区处理显得较为粗糙,基本都是利用植物遮挡墙体为主,立体绿化的景观基本能体现,但浪费了墙体这个立体质朴的景观要素。

3.5整体综述

高层区部分,把地下室用“窑洞式”设计成一个大台地,减少土方的挖掘与填埋工程量,拉近高层区场地景观与山体景观的距离,也为业主提供较为完整和平坦的活动场地。别墅区的场地设计就较为复杂,高差变化较多,产生的空间变化较为丰富,景观设计上基本能体现山地的特色。

结束语

山地建筑是我国建筑形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山地建筑与景观设计开发的难度也比较大。山地住宅区的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受场地竖向关系设计影响,高差处理对怎么保护原始地形的本来的景,怎么去借景、怎样利用建筑本身去塑造景,怎么保持其周边的生态,怎么保证施工安全等因素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最终能建造出理想的山地建筑景观。

参考文献

[1]冯云鹤.山地住宅建筑设计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中海,大地山”住宅项目景观设计为例[期刊论文]—房地产导刊,2014.

[2]李锋,韩学哲.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3.

[3]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冯菲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9

标签:;  ;  ;  ;  ;  ;  ;  ;  

山地住宅区建筑与景观融合设计探讨——以广州市“中海誉城”住宅小区建筑与景观设计为例论文_冯菲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