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精彩我的小学语文课堂论文_蒲琳

朗读,精彩我的小学语文课堂论文_蒲琳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小学 蒲 琳 637000

【摘 要】: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 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 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 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 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领悟表达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 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 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 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 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 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 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 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 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 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 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 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 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 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 露向往之意。好的诵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 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这种境界,首先要对诵读 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 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

二、逐句领读,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 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 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 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 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 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 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 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 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 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 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巧用齐读,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 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 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 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 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 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 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 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 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 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 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 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 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 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 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 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 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 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 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一些文 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 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 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 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 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 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 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 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 陶语)。

五、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 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 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 借说练读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 了使用地方方言,所以在刚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时,难免会出 现一些诸如不好意思、字音和语调把握不准、或过于强调咬音 而表达生硬、不自然等现象。这时,就必须要求教师能以准确、 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勇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任何时何地都 坚持在学生面前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不出数月,班内定会掀起学普通 话的热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纠正中 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 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 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 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 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 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论文作者:蒲琳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  ;  ;  ;  ;  ;  ;  ;  

朗读,精彩我的小学语文课堂论文_蒲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