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潜心打造诚信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政办发[2021]6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日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孟玲玉[2](2021)在《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文中指出快速发展的研学旅行市场与研学人才的极度匮乏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为保证研学旅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于2019年10月新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研学人才,关键在于师资。目前,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教师(下文简称为“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不多且未成系统,同时,教育界也为研学旅行师资问题而困扰。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厘清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本研究以研学旅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型访谈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内容构成、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笔者对研学旅行教师、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研学旅行行业管理者、高校研究者进行半结构型访谈,了解他们对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看法,同时,笔者整理了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相关的方针政策。(2)利用扎根理论对上述访谈文本和方针政策进行逐级编码分析,得出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的结论。(3)在素质洋葱模型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的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自制了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问卷,向全国范围内的研学旅行教师进行了线上调研。问卷分析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研学旅行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整体评分较高,其中,专业理念的均值最高,其次是专业自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的均值最低;影响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三大外部因素是教师教育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4)据上述研究结果,笔者从教师、学校、企业、国家四大层面提出了系统的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朱依雯[3](2021)在《文本类型理论视域下的赛野集团官网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网络为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宣传、吸引客户、提升形象。企业官方网站的英译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材料来自于赛野集团官方网站。赛野集团是综合创意型集团,为客户提供模型设计创作、展览展示、景观设计等服务。该网站详细介绍了赛野集团及旗下各子公司的背景资料、业务范畴、客户服务等内容。赛野集团官方网站的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文本类型多样。笔者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对其进行翻译与研究。本报告共有五个章节,包括任务描述、过程描述、译前准备、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第一章对翻译项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翻译文本的性质特点,阐述了翻译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描述。第三章着重介绍了译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和平行文本分析两部分。第四章为本报告的重点。笔者在这一章分析了赛野集团官网的文本类型和翻译原则。同时,笔者结合纽马克文本类型的翻译原则和不同文本的语言功能,对网站索引标签、词汇和句法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笔者总结了此次的收获与不足之处。通过此项目,笔者积累了网站翻译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本实践报告能为将来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南芳[4](2021)在《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而且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并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这六个层层递进的词语来形容文化自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也充分说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自信的提出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协调,“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尤其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使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剧烈冲击。思想文化领域一旦“根不稳”、“魂不定”,将会动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思想基础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坚定文化自信,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生产力、防御力,有助于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实现从文化不够自信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必须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艰苦的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而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正是当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当前中国文化不够自信的理性审视,也是对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学术回应,既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水平,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又能弥补当前研究的局限,深化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意义十分显着。文化自信培育是指在深刻掌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一定的社会群体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方法开展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增强我国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培育围绕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展开,与文化自信的重构、重塑、重建的形成机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是培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等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对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进行深入系统探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需要。文化自信培育的展开始终依靠人、围绕人并服务人。依据人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地位、任务、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划分为文化自信培育者和文化自信培育对象,这是文化自信培育最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自信培育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培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神圣使命,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素质、良好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虽然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人民性,应该面向全体中华儿女展开,但也应该有重点,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将青少年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网络大流量群体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进行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培育者与文化自信培育对象在实践交往中要秉承平等性、亲和性、发展性的交往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革命文化自信培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三个方面构成的系统。从结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是基础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是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是核心内容。从层次来看,按照从低到高的原则,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和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其中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础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中间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最高层次。从当前的培育状况来看,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高,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认同、低认知的现实反差,要求我们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而且要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完整、结构协调和层次科学。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桥和船。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的完备化、效果的优质化、制度的常态化,必须遵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的古训,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研究。随着文化自信培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线上方法与线下方法、内部方法与外部方法的综合使用,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日益呈现协同性、互补性、同构性等特征。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由哲学方法、原则方法和具体方法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的哲学方法,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方法,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的基本准则。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要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指影响文化自信培育活动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按照范围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按照外延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照形态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按照作用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从结构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构成要素,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的完整性;从功能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感染、导向和强化功能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目标的达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指导,秉承实事求是、方向一致、协同共振、循序渐进的优化原则,努力建设繁荣有序的经济环境、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温馨乐学的家庭环境、风清气正的学校环境、文明有礼的社区环境、高效健康的工作环境,在有效应对危机中抓住新机、开拓新局,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开展下去,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唐华国[5](2020)在《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主导力量。而科研诚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石,为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诚信的缺失在造成学术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给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损害,不仅仅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还严重扼杀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对科研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科研诚信建设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底线。完善的科研诚信机制是从系统的角度助力科研诚信建设,以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保障科研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论文立足于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立场,以默顿的科学规范思想为主要分析方法,一方面,较为全面的梳理了科研诚信与科研失信的基本概念,在借鉴学界对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三种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以默顿的中层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综合分析模型,由此较为系统地总结出科研诚信机制应当包括科研教育机制、科研奖惩机制和科研评价监督机制等三个主要机制;另一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当前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并将原因概括为教育机制的退化、激励机制的弱化和监督惩戒机制的淡化等三个方面,由此,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以信息公开促进诚信自律、以公正评价促进科研良性竞争、以信用制度促进诚信约束等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保障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合理建议。本文包括5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论述了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探讨了科研诚信建设背景、科研失信的危害和国内外对科研诚信建设的主要思路,第二章分别阐述了科研诚信及科研诚信机制的概念、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分析模型和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结合默顿的中层理论,如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技奖励、评价的马太效应等内容,分别从科研诚信教育机制、科研奖惩机制、科研评价与监督机制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现状,第四章分析科研诚信机制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章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完善科研信用制度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梦云[6](2020)在《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均提及到工匠精神,这一系列讲话都把工匠精神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这说明了党中央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肯定,表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改革开放历经40余年,中国已逐渐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但不难发现,中国制造业虽然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总体是量大而质不强。步入新时代,亿万民众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工匠精神蕴含的爱岗敬业、严谨专注、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是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主要抓手,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全民共识。鉴于此,围绕工匠精神展开研究,有利于强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从而能够更好的去践行工匠精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进行梳理,结合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确定了从工匠精神的思想来源、时代价值、面临的挑战、涵养路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其次,本文对工匠精神的主要思想来源进行阐释,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工业强国为背景来探讨工匠精神的思想来源。本文着重对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研究。只有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才能更好地探索其培育方法。从国家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从社会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重塑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载体;从个人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是助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主体价值实现的精神力量。最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培育工匠精神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上,对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展开研究。当前,工匠精神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为传统文化内在缺陷的束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制度与政策保障的乏力。根据这些分析,主要从社会氛围、科学的教育模式、有力的保障体系几个层面入手,具体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措施。从革新理念、拓展宣传渠道、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来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氛围;将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推广现代学徒制结合起来,革新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科学教育模式;从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技艺抢救制度、加强优秀表彰奖励制度三个维度构建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科学制度与规范体系,最终实现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的目标。
刘凡华[7](2020)在《斑马电商云公司家政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政服务业蓬勃发展,家政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状况极其重要,大数据信息信息共享应用,造就了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和自身产能,开展营销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回顾国内外家政O2O企业开展营销和服务的情况,以PEST环境分析和行业分析,对比竞争对手的营销模式开展研究。结合市场营销组合理论,深入分析斑马电商云营销活动对市场需求的反映度不够高,平台产品体系较多,与消费者互通不足,没有有效整合以及信用数据开展评价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关键环节家政行业信用平台建设着手,建设家服E平台中雇主、家政企业和家政人员的数据开放共享的信任机制,线上撮合交易,将意向成交客户引流到家政+服务平台。以两个平台为基础产品,以“一元定价”模式,通过协会合作、自主开发等渠道建设,提供诸如品牌宣传、平台共建、线上线下互动,风声培训学院等一体化推广模式,提供给客户多种的服务等模式。通过打造信息共享的载体,创新赢利模式模式和标准化的服务,开展多维度销售渠道,利用系统集成的模式为用户服务,提供一体化、系统化解决方案实现营销的优化。通过家服E与家政加服务平台的融合发展,在大数据精准多维信用评价的基础上,推动家政服务平台信用服务市场化,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作为家政互联网企业,通过平台构架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人员的信用评价模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平台服务。以家政从业人员基础信用信息全覆盖的目标,以家政师和家政服务企业的信用评价为依托,开展精准的营销管理。通过健立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让家政企业和服务人员信息公开透明,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家政消费平台,进而形成供需各方相互信赖、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与客户企业之间在建立合作关系,针对客户自身的信用等级对不同信用政策进行相对应的选择。在优化营销上,从服务模式、客户需要入手,通过技术延伸,增强平台支撑力度,深化产品品类,提供增值服务,以大数据的精准匹配和应用,开展信用核查和全生命周期的信用服务。通过精准的营销管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本文阐释了电商O2O公司在家政行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的营销策略,对产品和客户需求及关联性在营销中的运用展开了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给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唐禄俊[8](2020)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上至人们的精神世界,下至具体的药方器具。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展开了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探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典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第一章梳理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起来,“仁”的内涵是天道为仁、医为仁术、慈悯万物、医不嗜利,“和”是天人和合、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调和疾病,“精”是医术之根,“诚”是医品之本。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意涵是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第二章讨论了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有密切关系的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中医的理想人格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塑造的。古代医家的从医动机是多样的、复合的,可归纳为:口实之需、追名逐利、举业而医、传承家学、疗养君亲、保身逸志、格物致知、修德济世。古代中医的行医境界有三个等级,分别是理想之境、中上之境、不足之境。综合来看,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可谓“大医”“良医”“上医”,典型人物可推孙思邈。第三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探讨。第一节以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仁和精诚”,其次为“阴阳中和”和“医道自然”;大众最认可的三个中医药文化符号是依次是太极图、针灸铜人像、杏林;大众最喜欢三个中医药品牌符号依次为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平均分是59.72分;虽然人们对中医药了解水平自我评分不高,但是对中医药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希望,对中医药未来的信心评分的平均分是76.96分。第二节分析了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代表人物。“国医大师精神”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最新诠释,此精神不仅是国医大师群体的个性精神,更是中医药行业的精神。以《人民日报》“走近国医大师”系列为基础,使用人格心理学研究以词汇学为基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国医大师精神为涵盖了大家与我、人与我、我的三层次结构,最终提炼“国医大师精神”为仁爱承新、和善谦诚、严研静廉。中医药技术可有高下之别,精神却可人人秉持、代代承传。因此,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对于中医药人塑造中医的完美人格,促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增加文化自信,改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是关于中医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全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重要实践地。为了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在全国中医医院的践行现状,本文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查询了 477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门户网站,结果发现有54家医院将“仁、和、精、诚”四字直接作为院训或医院精神或医院价值观等,至少直接使用“仁、和、精、诚”一字的中医院比例达到了 82.22%。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思考:完善门户网站,突出医院精神文化;全方位把握“仁、和、精、诚”四个维度,精准定位;结合地域名医及其文化,打造区域特色。第四节是关于医院文化建设个案调查的思考。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单位。现今中国,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医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一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讨论。此部分主要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践行的外部的政策和文化环境,提出了树立信仰,抑扬结合,众人拾柴,互利双赢、全媒体呈现的建议。总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融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承载,以时代为契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鹄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
李璐[9](2019)在《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担。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明方向。研究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要求,是引导高校师资队伍革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选题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梳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明确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探索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由引言、四章和结语构成。引言:阐释研究的相关背景。第一章: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主要从全球大环境、国内小环境两个视角探究习近平“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职责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重要意义等方面梳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从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三个方面分析“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第二章: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主要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总结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显着成效,直面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章: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即必须坚持“四个统一”,目标是实现“四个有”“六个要”。第四章: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主要阐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严格队伍遴选,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管理机制,以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结语: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反思存在不足,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柏坤[10](2019)在《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研究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较2012年上升5.3个百分点,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位居17位。①科学技术上是第一生产力,而位于其中的人——科技工作者,则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关键要素,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工作者整体素质的开发,不仅要打造其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给与其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爱国奋斗的共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的感染和熏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鼓励科技竞争与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现实利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越来越普遍。这些消极思想和不良风气如果得不到根本扭转,将严重损害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步伐。优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调动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总结归纳、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难点及创新点。通过国内研究综述了解到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特点、分类、具体视角和具体环境、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系、功能、优化等相关思想,总结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外研究综述了解到“环境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论”“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外部环境产生隐形教育效果”等思想以及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现状,发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的思想对本文有极大借鉴意义。本文研究创新点有: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视角,基于PESTEL模型,参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才创新环境指标,探索构建了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指标体系,对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整体现状与优化途径进行了探索。第二,研究过程的创新。本文基于PESTEL模型,探索构建了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指标体系,应用指标体系,参考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对科技工作者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全面了解,应用指标体系分析使得分析过程与分析结果更有条理。第三,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运用指标体系对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进行系统地分析,进而总结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途径,实现了研究内容的创新。第一章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相关论述。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人与环境统一于实践”思想,列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对人思想政治品德具有决定与塑造作用”思想,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思想,邓小平的“文化环境建设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协调发展”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习近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共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思想,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基于PESTEL模型,针对科技工作者群体,构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析指标体系。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的分析,识别外部环境,识别其他对分析主体的冲击作用。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关于其环境构成及指标体系构建,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人才创新环境分类的角度对运用PESTEL模型分析当代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进而,对PESTEL模型进行了拓展与改进。基于PESTEL模型,按照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的类别,构建了当代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内涵。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指标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5个一级指标,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与就业结构、人才服务与学术服务、科学文化、创新氛围、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职业道德、社会舆论环境、新技术、新媒体、工作设施及条件、知识产权17个二级指标。基于PESTEL模型构建当代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标体系核心公式如下:R=R1*(P1+P2+P3+……)+R2*(E1+E2+E3+……)+R3*(S1+S2+S3+……)+R4*(T1+T2+T3+……)+R5*(L1+L2+L3+……)其中,0≤R≤100,R1+R2+R3+R4+R5=1,0<R1、R2、R3、R4、R5<1P1+P2+P3+……=100;E1+E2+E3+……=100;S1+S2+S3+……=100;T1+T2+T3+……=100;L1+L2+L3+……=100实际运用过程中,将根据专家评分法和行业平均值赋值。基于PESTEL模型构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析指标体系,是在参考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相关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探索,旨在使分析过程、结果更清晰,更有条理。第三章运用第二章所构建指标体系,参考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科技部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法,对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及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语是本文的结论导出部分。第四章结合第三章分析结果,指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理念与途径。优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坚持政治性、保持时代性、维持协调性、保障可接受性、区分层次性、追求效益性。优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有联合社会团体,扩大教育主体,优化整体环境;改革科研评价,完善政策制度,优化政治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经济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加强舆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改进工作方法,拓宽教育载体,优化技术环境;深化法治建设,完善法治服务,优化法律环境。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要在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对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充分发挥科技团体特别是科协组织等在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中的作用,构建良好科研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导向、约束、感染、示范功能,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二、潜心打造诚信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心打造诚信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2)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概述 |
2.1 概念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3 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应然探究 |
3.1 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师专业素质内容研究 |
3.3 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建构 |
3.4 教师专业素质模型检验 |
4 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实然探析 |
4.1 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
4.2 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
5 实然与应然: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 |
5.1 教师:制定基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发展计划 |
5.2 学校:优化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发展环境 |
5.3 企业:构建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合作机制 |
5.4 国家:提供支持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法治框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文本类型理论视域下的赛野集团官网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Task Introduction |
1.2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
1.3 Introduction of Newmark’s Text-typology |
Chapter 2 Task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ng Process |
2.2.1 Difficulties |
2.2.2 Solutions |
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3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3.1 Collect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3.2 Analyzing Parallel Text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 |
4.1.1 Expressive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Principle |
4.1.2 Informative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Principle |
4.1.3 Vocative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Principle |
4.2 The Translation of Website’s Tabs |
4.2.1 Literal Translation |
4.2.2 Omission and Adaptation |
4.3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 |
4.3.1 The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4.3.2 The Translation of Institution Names |
4.3.3 The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Words |
4.4 The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4.4.1 The Translation of Non-Subject Sentences |
4.4.2 The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
5.2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Translat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4)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
二、交往视域下文化的交流和安全 |
三、共产主义视域下文化建设 |
第二节 列宁的文化理论 |
一、文化革命理论 |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改造理论 |
三、文化领导权理论 |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概述 |
二、科学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辩证关系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 |
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
五、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 |
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七、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
第三章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内涵的厘定 |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
二、自信的内涵和特点 |
三、文化自信内涵的多维解读 |
四、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特征 |
一、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二、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 |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区别 |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联系 |
第四章 文化自信培育者和培育对象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 |
一、文化自信培育者的内涵和特征 |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的作用 |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的素质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对象 |
一、文化自信培育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
二、青少年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 |
三、共产党员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 |
四、网络大流量群体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的关系 |
一、澄清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关系的误区 |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特征 |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
四、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分析 |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
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具体要素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结构分析 |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
二、基础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 |
三、重要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 |
四、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层次分析 |
一、第一层次: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 |
二、第二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 |
三、第三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 |
第六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
一、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 |
二、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类型与特点 |
三、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价值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 |
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 |
二、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 |
四、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 |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 |
一、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 |
二、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 |
三、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 |
四、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 |
五、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 |
第七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类型、特征和价值 |
一、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 |
二、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类型 |
三、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特征 |
四、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重要价值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宏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微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建设 |
一、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态度 |
二、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原则 |
三、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现实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二章 科研诚信及诚信机制建设概述 |
2.1 科研诚信和科研诚信机制的概念 |
2.1.1 科研诚信 |
2.1.2 科研诚信机制 |
2.2 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分析模型 |
2.2.1 结构方程分析模型 |
2.2.2 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
2.2.3 评价反馈分析模型 |
2.2.4 综合分析模型 |
2.3 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
2.3.1 科研诚信教育机制建设 |
2.3.2 科研奖惩机制建设 |
2.3.3 科研评价与监督机制建设 |
第三章 我国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现状 |
3.1 科研诚信教育机制建设情况 |
3.1.1 科研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
3.1.2 科研诚信教育的管理机构 |
3.1.3 科研诚信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
3.2 科研奖惩机制建设情况 |
3.2.1 激励政策缺乏实际操作性 |
3.2.2 激励手段方式单一 |
3.2.3 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
3.3 科研评价与监督机制建设情况 |
3.3.1 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
3.3.2 科研监督机制效果不佳 |
第四章 科研诚信机制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
4.1 科研诚信教育机制的退化 |
4.1.1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
4.1.2 教育方式不够系统 |
4.1.3 教育要求不够严格 |
4.2 科研诚信激励机制的弱化 |
4.2.1 结果导向的激励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
4.2.2 不合理的奖励结构妨碍团队建设 |
4.3 科研诚信监督与惩戒机制的淡化 |
4.3.1 科研诚信监督不到位 |
4.3.2 科研失信惩戒力度不足 |
第五章 完善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的路径 |
5.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以社会监督促进诚信自律 |
5.1.1 科研数据公开制度 |
5.1.2 科研信息安全制度 |
5.2 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以良性竞争激励科研诚信 |
5.2.1 强化科技评价立法,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
5.2.2 构建科研监督制度,强化科技监督效能 |
5.2.3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保障科研评价公正 |
5.3 完善科研信用制度,以违规惩戒促进诚信约束 |
5.3.1 完善科研信用法律制度建设 |
5.3.2 完善科研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阐释 |
1.3.1 工匠 |
1.3.2 工匠精神 |
1.3.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第2章 工匠精神的思想来源 |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工匠精神 |
2.1.1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
2.1.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2.1.3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
2.2.1 情操论:倡导尊师重道的道德情操 |
2.2.2 敬业论:遵从德艺兼修的职业操守 |
2.2.3 信仰论:崇尚爱国利民的价值信念 |
2.3 世界工业强国中的工匠精神 |
2.3.1 德国:恪守精进准则 |
2.3.2 日本:首推职人理念 |
2.3.3 美国:彰显创新荣耀 |
第3章 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价值阐发 |
3.1 工匠精神在国家层面的价值意蕴 |
3.1.1 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1.2 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3.1.3 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
3.2 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价值意蕴 |
3.2.1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
3.2.2 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
3.2.3 重塑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新风尚 |
3.3 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的价值意蕴 |
3.3.1 助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
3.3.2 促进主体价值的实现 |
第4章 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困境 |
4.1 传统文化内在缺陷的束缚 |
4.1.1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
4.1.2 “学而优则仕”传统职业观念的影响 |
4.2 消极价值观的冲击 |
4.2.1 功利主义盛行 |
4.2.2 “差不多”观念的盛行 |
4.3 制度与政策保障的乏力 |
4.3.1 市场管理体制不成熟 |
4.3.2 评价激励体制不健全 |
第5章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
5.1 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
5.1.1 革新理念,深化工匠精神的大众认知 |
5.1.2 借助新媒体力量,拓展工匠精神的宣传渠道与普及面 |
5.1.3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保障匠人的合法合理权益 |
5.2 确立培育工匠精神的科学教育模式 |
5.2.1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合力 |
5.2.2 搭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多元化教学与实践平台 |
5.2.3 倡导传统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推广现代学徒制 |
5.3 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保障体系 |
5.3.1 提升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5.3.2 完善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抢救制度 |
5.3.3 加强优秀技艺表彰奖励制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斑马电商云公司家政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论文结构安排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1.家政服务O2O |
(1)家政服务 |
(2)家政服务O2O模式 |
2.家政信用大数据 |
3.家政服务平台 |
(二)市场营销理论 |
1.STP理论营销 |
2.4 P-4C-4R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三、斑马电商云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一)斑马电商云公司简介及经营业务 |
1.公司的基本概况 |
2.公司组织架构 |
3.公司主营业务 |
4.公司经营业绩 |
(二)斑马电商云公司PEST分析 |
1.政治环境分析 |
2.经济环境分析 |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技术环境分析 |
(三)家政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
1.行业现状分析 |
2.竞争对手分析 |
3.市场需求分析 |
四、斑马电商云公司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营销组合策略不合理,协调配合度不高 |
2.平台应用产品较繁多,核心定位度不准 |
3.家政服务信息不透明,放心消费存疑虑 |
(二)原因分析 |
1.营销定位不清晰,品牌认识度不高 |
2.产品体系层次较多,没有实现有效整合 |
3.信用大数据评价不足,与消费者沟通不畅 |
五、斑马电商云公司营销策略设计 |
(一)定位策略设定 |
1.市场细分 |
2.目标市场 |
3.市场定位 |
(二)利用系统集成模式为用户服务 |
1.提供一体化、系统化解决方案 |
2.创新组合形式、引导客户集中 |
3.大数据信用评价,满足客户需求 |
六、营销策略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
(一)实施计划 |
1.服务模式改善 |
2.客户需要提升 |
3.产品升级 |
(二)实施保障 |
1.机构保障 |
2.技术保障 |
七、研究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 |
1.1 医心“仁” |
1.1.1 天道为仁 |
1.1.2 医为仁术 |
1.1.3 慈悯万物 |
1.1.4 医不嗜利 |
1.2 医道“和” |
1.2.1 人天和合 |
1.2.2 人际和谐 |
1.2.3 形神合一 |
1.2.4 调和疾病 |
1.3 医术“精” |
1.4 医品“诚” |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 |
2.1 习医动机 |
2.1.1 口实之需 |
2.1.2 追名逐利 |
2.1.3 举余而医 |
2.1.4 传承家学 |
2.1.5 疗养君亲 |
2.1.6 保身逸志 |
2.1.7 格物致知 |
2.1.8 修德济世 |
2.2 行医境界 |
2.2.1 理想之境 |
2.2.2 中上之境 |
2.2.3 不足之境 |
2.3 “大医”理想人格 |
2.3.1 特色辨析 |
2.3.2 现代启示 |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 |
3.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 |
3.1.1 对象与方法 |
3.1.2 结果分析 |
3.1.3 讨论 |
3.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典范 |
3.2.1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出 |
3.2.2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炼 |
3.2.3“国医大师精神”评析 |
3.2.4 “国医大师精神”的当代价值 |
3.3 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调查 |
3.3.1 对象与方法 |
3.3.2 结果分析 |
3.3.3 讨论 |
3.3.4 问题与思考 |
3.4 儒家“家”文化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反思 |
3.4.1 传统儒家“家”本观念 |
3.4.2 新儒家“家”文化 |
3.4.3 和谐医院文化建设 |
3.4.4 医院“家”文化建设实例 |
4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 |
4.1 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 |
4.1.2 文化环境 |
4.2 策略分析 |
4.2.1 树立信仰 |
4.2.2 抑扬结合 |
4.2.3 众人拾柴 |
4.2.4 互利双赢 |
4.2.5 全媒体呈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 |
一、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一)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锋更为复杂 |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争夺更趋激烈 |
(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更加接近 |
二、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 |
(二)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职责 |
(三)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 |
(四)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三、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 |
(一)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二) 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
(三)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 |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 |
一、出台若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
(一) 出台“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政策 |
(二) 出台“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政策 |
(三) 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政策 |
(四) 出台“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政策 |
(五) 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
(一) 队伍数量逐渐增大 |
(二) 师德师风明显好转 |
(三) 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
(四) 科学研究贡献突出 |
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突出问题 |
(一) 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 |
(二) 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
(三) 管理工作尚存薄弱环节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 |
一、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 |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 |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
二、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统一”原则 |
(一)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原则 |
(二)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原则 |
(三)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原则 |
(四) “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原则 |
三、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有”“六个要”目标 |
(一) “要有理想信念”目标 |
(二) “要有道德情操”目标 |
(三) “要有扎实学识”目标 |
(四) “要有仁爱之心”目标 |
(五) 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目标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
一、严格高校师资队伍的遴选 |
(一) 严把师资准入关口 |
(二) 拓宽人员选拔视野 |
(三) 完善队伍合理结构 |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
(一) 深化师资力量培训 |
(二) 强化岗位实践锻炼 |
(三) 优化以老带新工作 |
三、健全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 |
(一) 健全队伍评聘机制 |
(二) 健全队伍考核机制 |
(三) 健全队伍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活动及成果 |
(10)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难点 |
(二)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
(一) 人创造环境 |
(二) 环境创造人 |
(三) 人与环境统一于实践 |
二、列宁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
(一) 关于人、实践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认识 |
(二) 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
(三) 实践具有教育人和改造环境的双重功能 |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
(一) 毛泽东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
(二) 邓小平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
(三) 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
第二章 基于PESTEL模型构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标体系 |
一、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
(一) 概念界定:科技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二) 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
(三) 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
二、运用PESTEL模型分析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性 |
(一) PESTEL分析模型介绍 |
(二) PESTEL分析模型的比较优势 |
三、PESTEL模型的拓展与改进 |
四、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内涵 |
(一) 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
(二) 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标内涵 |
第三章 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一) 科技创新政策 |
(二) 科技奖励 |
(三) 科技评价 |
二、经济环境 |
(一) 经济发展水平 |
(二) 现代化经济体系 |
(三) 经济全球化 |
(四) 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与就业结构 |
(五) 人才服务与学术服务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一) 科学文化 |
(二) 创新氛围 |
(三) 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 |
(四) 职业道德 |
(五) 社会舆论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一) 新媒体技术 |
(二) 趋势及应用 |
(三) 工作设施及条件 |
五、法律环境 |
六、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 政治环境 |
(二) 经济环境 |
(三) 社会环境 |
(四) 技术环境 |
(五) 法律环境 |
第四章 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分析 |
一、优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念 |
(一) 坚持政治性 |
(二) 保持时代性 |
(三) 维持协调性 |
(四) 保障可接受性 |
(五) 区分层次性 |
(六) 追求效益性 |
二、优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
(一) 联合社会团体,扩大教育主体,优化整体环境 |
(二) 改革科研评价,完善政策制度,优化政治环境 |
(三) 强化服务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经济环境 |
(四)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舆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 |
(五) 改进工作方法,拓宽教育载体,优化技术环境 |
(六) 深化法治建设,完善法治服务,优化法律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潜心打造诚信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孟玲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文本类型理论视域下的赛野集团官网英译实践报告[D]. 朱依雯. 河北大学, 2021(02)
- [4]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王南芳. 湖北大学, 2021(01)
- [5]科研诚信机制建设研究[D]. 唐华国.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D]. 陈梦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斑马电商云公司家政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刘凡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D]. 唐禄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李璐. 西南大学, 2019(01)
- [10]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 柏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