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 的四川省人口流失的研究
邹 源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大人口大省,但近年来的持续地大量人口流出。基于2008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资料,结合GIS技术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计算了四川人口流失量和强度,结果显示,四川省人口流失平均达到900万,其中成都市和攀枝花市人口流入活跃,川东和川南流出活跃,这些地区应该借鉴人口流入活跃区的人口政策。
关键词: 人口流失;GIS;分布
由于中国的地形多样,自然条件复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的分布不均衡。总体上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分布状态[1]。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以及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快速化,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人口对于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人口红利对每一个区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区域优势的差异性,对人口的竞争力不同,一些区域常年大量人口净迁出造成人口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问题并逐渐受到关注,人口流失是指区域的既有人口在迁移和流动过程中减少的现象[2]。众多学者也从不同尺度研究人口分布和人口流失的变化[3][4][5][6]。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失严重的东北地区,对其他区域的关注不够,根据文献[2]的测算,东北不是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四川省比之更严重。其次,以前的研究时间间隔多是5年或者更长,随着人口流动的更频繁,每年的变化都是很不一样,研究的时间间隔需要调整缩短。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但由于其深处内陆,盆地地形,发展落后于部分沿海地区,在区域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区域内大量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向发达区域转移[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口的流失必将导致空间分布格局重构。了解四川内部人口数据,对人口流失状况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研究,判断四川省人口流失的严重程度,可以为各种规划和管理提供辅助支撑决策。GIS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展示和分析能力,能把时间和空间上变化通过地图进行直观的展示,基于地图的强大空间表达能力,能很好地描述和模拟人口在时空尺度上的分布,进行不同时间节点同一空间位置和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位置分别地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其流失状况。本文以四川省2009-2018年十年间的年末常住人口数据为基础,以它的人口流失为研究对象,结合GIS空间分析和表达的技术定量研究四川省21州市人口流失现状,探讨人口流失的空间分布,以期为人口、资源的协调和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图1 四川省行政区划图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其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6°03′到34°19′,东经97°21′到108°12′之间,向东连接重庆,向南邻近云南、贵州,向西接西藏,向北接陕西、甘肃、青海,总面积达48.6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起伏不平,海拔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为盆地和山地,西部为高山高原及山地,而中部盆地底部的成都平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各省市中的第一大常住人口大省,拥有常住人口逾8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四川省21个州市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与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金融土生土长,具有地缘、亲缘和血缘等优势,收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息成本很低,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地了解借款方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还贷能力。尤其非正规金融手续简便,借贷要求低,通常不需要提供担保,融资灵活快捷,使得中小企业容易借得资金。因此,非正规金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的四川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统计年鉴开始,从2009年开始四川统计局使用年末常住人口这一统计口径来统计人口。直到最新的2018年统计年鉴,以及2018年四川省人口统计公报。研究十年间四川人口的流失情况,把四川省整体以及各州市两个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人口流失问题。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有四川各州市的户籍人口数和常住人口数,来源于四川省各年的统计年鉴以及最新发布2018年四川省人口统计公报,其次涉及到的四川省以及21个州市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图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
式中R i 表示区域i的流失人口数,O i 表示地区i的户籍人口,I i 表示地区i的年末常住人口数。其中R i 为负表示人口流入,R i 为正表示人口流出。
Ri=Ii-Oi
(1)
本文参照文献[2]以净流动人口作为人口流失的测算方法。净流动人口是指属于当地的户籍人口但常住在外地的人口数,或者常住当地但户籍不在当地的人口。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户籍人口指公安部户籍管理机构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因此以户籍人口数和常住人口数差值计算。计算公式如下[2]:
根据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首先计算对四川省总体计算人口流动的数量和强度
由于四川省人口数量在空间地理位置上分布不一,各个州市的人口数量差异很大,区域间即使流出人口数相同,但对区域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因此不能以人口流动数量这个单一的因子来衡量,同时还采用相对量更能反映各州市人口流失的影响强度,以流失人口数和户籍人口数的比值进行测算[7],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n为行政区划个数,此处为21,其他参数和式(1)及(2)相同。根据公式(3)和公式(4)本文计算了2008-2018年的四川省流出人数和流出强度,生成的统计图如图2所示。
参照组使用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的病室干净整洁,定期消毒,提供心理护理,实验组除了以上的护理内容还增加了优质护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护理内容:①对传统护理观念进行转变。对护理人员进行要求,以人为本,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培训,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3]。②保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和护理环境。③强化责任护理以及优质护理。早班护理每组有 名护理人员,组内护理工作3有组织分配,管理协调,将护理计划进行划分,分层次和等级[4]。
(3)
(4)
其中P i 为地区i的人口流动强度,其他变量与(1)式相同。
图2 四川省人口流出数量统计图
图3 四川省人口流出强度统计图
根据数据统计计算得到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研究表明,从统计图而言,在2008-2018年间四川省人口在持续的外流,达到平均每年约905万人的数量,人口外流平均强度接近10%,大量的人口流失。流出人口和流出强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8-2013年流失的数量和强度在增多,2013-2018年流失数量和强度有所减缓,在2010-2014年保持在最高值上。
图4 2008年各州市人口流失强度分布图
图5 2010年各州市人口流失强度分布图
图6 2013年各州市人口流失强度分布图
图7 2016年各州市人口流失强度分布图
图8 2018年各州市人口流失强度分布图
3 结论
其次分别计算了各州市2008年、2010年、2013年、2016年、2018年五期的流入或流出数量以及强度,利用GIS强大的计算和制图表达能力,使用ArcGIS分别制作了2008年、2010年、2013年、2016年、2018年五期的各州市人口流失强度图以定性的比较空间上的变化。根据文献[8]对流失的强度进行分级。分为流出活跃区(Ri<-10),小幅流出区(-10<Ri<0),小幅流入区(Ri<10)和流入活跃区(Ri>10)。结果如图所示。
4.2 加强福山大樱桃的物流设施建设 福山大樱桃的物流基础设施是支持福山大樱桃发展的基础,福山目前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在城市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福山大樱桃物流供应链规划和整合。富山大樱桃物流供应链的瓶颈问题需要充分解决。由于福山大樱桃物流规模化水平不高,推进福山大批发市场和福山大樱桃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是福山物流管理水平,即从一个宏观的合理角度来进行规划和布局。另外,必须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和重要的农业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收割装置和产品设备设施,改善福山大樱桃冷的链运输比例[8]。
具体而言四川的东部以及四川南部是人口流失的活跃区域,而四川西部地区人口都只是少部分的人口流入流出区域。进一步从州市的空间尺度分析和时间尺度分析。根据生成的地图可以看出,虽然四川省总体人口是流出的,但不是所有州市人口都在外流。作为四川省的行政中心,成都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其次攀枝花市人口流入强度也在增大,对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大部分的州市人口外流,人口流出量较大的包括宜宾市、达州市、广安市、资阳市以及南充市,平均流失人口数量接近100万。在2008-2018年间,就人口流入强度的空间尺度上来说,同样以成都市和攀枝花市是较高强度人口流入区域,而广安和资阳市是相比于其它州市,其人口流出强度也是最高的,流出强度超过了25%。
邻近建(构)筑物桩基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承受上部结构产生的竖向荷载,同时可能要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例如机场航站楼斜拱桩基就要承受上部斜拱产生的巨大水平推力。斜拱桩基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会使上层土体产生横向运动,使土体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场[3-5]。因此当深基坑施工时,如果附近存在机场航站楼斜拱桩基同时施工,斜拱桩基产生的大水平推力会对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虽然四川省整体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每年人口在自然增长,但是每年人口外流的数量和强度很大,四川省整体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不够,每年流入四川的人口相较于四川省每年流出的人口有巨大的差距。四川需要加强区域吸引力,打造区域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口内流,减少人口的外流。从市州空间尺度来说,成都市以及攀枝花市的人口在内迁并且强度都超过了10%,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并且攀枝花市超过成都市位居全省第一,其他城市可以借鉴相关的人口政策,缓解人口大量流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J].地理学报,1935,2(1):33-74.
[2]戚伟,刘盛和,金凤君.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测算及演化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12):1795-1804.
[3]杨强,李丽,王运动,等.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地理研究,2016,35(08):1547-1560.
[4]张巍.社会转型视域下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现状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4):71-76.
[5]王夫雪,刘丹.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8(46):106-107.
[6]蔡安宁,张华,唐于渝,等.1982年以来北京人口时空演变研究[J].西北人口,2016,37(04):1-8.
[7]郭金铭.四川省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4.
[8]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10):1187-1197.
标签:人口流失论文; gis论文; 分布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