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适应文科综合考试的因素分析_文科综合论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适应文科综合考试的因素分析_文科综合论文

文科综合考试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文科综合论文,因素论文,高中历史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科综合考试与高中新课程,无论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还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相适应的因素,经过改造与实验,能够达到统一的目的。

一、考查的历史主题契合高中新课程的文明史观

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鲜明的主题。它们是组织试题内容的标准,也是所考查的知识体系的灵魂。文综卷中选择题的主题一般出现在选项之前的解说词中,非选择题的主题则蕴涵在试题的内容之中。

从下表可以看出,2004~2005年绝大多数选择题的主题,体现出以“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文明史观确定历史主题、选择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命题倾向。

“水利”和“城市的发展水平”等主题,属于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成果形式;“中国古代地方官制”“政党”和“宪法”等主题,属于政治文明的成果形式;“儒家学说的兴衰”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等主题,属于精神文明的成果形式;“珠江流域文明的发展”以及“中日关系”“中俄关系”和“中美关系”等主题,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文综卷中的非选择题,诸如2005年的“民族主义”题、“美国公民选举权”题和“美国黑人地位改善”题,以及2004年的“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题、“国联和联合国制约战争”题等,无不以文明史的史学观确定所考查的历史知识体系及其主干知识。

2004~2005年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21组选择题的主题解说词

类别 主题解说词 年份 卷别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

2004

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近代以来,政党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 2004

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农民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带

有不同的时代色彩 200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之本 200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全中国人

政 2005

民抗战的旗帜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

治 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 2005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

史 在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 2004

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

2004

要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

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 2004

史为鉴,和平共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经历了 2005

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

经 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历史

2004

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

济 2005

具有重要作用

珠江流域文明的发展在我国历史进

2004

史 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学说的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

2004

变化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

2004

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字资料和文物是了解和研究历史

2004

想 的重要依据

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往往反

文 2005

映了时代的特点

化 图书报刊在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

2005

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经常见到各种思 2005

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

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及社会

2005

进步密切相关

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了《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必修模块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等选修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其中,《历史》Ⅰ必修模块主要按照政治文明史的观念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它“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历史》Ⅱ和《历史》Ⅲ必修模块,则按照物质文明史与精神文明史的内容和理念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确定教学和考试的学科知识体系,反映了历史学的发展趋势和时代与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文明和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就把握住了历史的真谛,可以从中接受先辈留下的遗产并吸取历史的教训。高中历史教学和考试的基本着眼点,就是要求学生从不同文明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性,从不同文明发展的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明确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是文明史演变的重要内容,关注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学习方法。

二、试题的命制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专题呈现方式相对应

文科综合考试,首先强调学科内的综合(考试内容和分值约占全卷的80%),其次才是学科间的综合(考试内容和分值约占全卷的20%)。

历史学科内的综合试题,一般采用组合式选择题和材料式问答题两种命题形式。其中,前者大都是3至5个选择题所组成的组合式选择题,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后者一般由图、表或文献资料等材料及其相应的问题构成,材料与问题的设计也围绕着同一个历史主题展开。

(2005年第Ⅱ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之本。回答16~18题。

16.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C.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1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该组试题以政治文明史的成果形式“宪法”为主题,考查了法国1791年宪法的内容、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作用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涉及的主题内容,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地域横跨亚洲的中国和欧洲的法国,知识点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内容、作用以及特点。组合式选择题,通过同一历史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相关连的历史现象的再认和思考,以便于认识和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某一类历史现象的线索和发展规律。

与组合式选择题的命题特点一样,材料式问答题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也具有延续时间长、空间跨度大的特点。如2005年全国第Ⅰ卷以民族主义为主题的材料题,就涉及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20世纪初期的欧洲和一战后的土耳其的有关历史现象。再如2005年全国第Ⅱ卷“美国公民选举权变化”题的材料,就包括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1870、1920和1971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的有关内容。

2003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学习内容以专题的方式呈现高中历史。以《历史》Ⅰ必修模块为例,它按照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政治史到世界古代、近代、现代政治史的顺序,设计了9个学习专题。每个专题按照自身的逻辑关系设计了2至4条的内容标准,从而把某一历史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加以整合,突出地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线索性和规律性。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设计的: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内容标准”可以看出,专题一的历史内容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囊括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它围绕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次梳理了先秦、秦朝、汉朝至元朝和明清四个历史阶段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通过对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朝代)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史实的剖析,要求学生了解、认识或探讨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历史》Ⅰ必修模块由9个学习专题构成。其余两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也分别由6~8个学习专题组成。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模块本身也是专题。三个必修模块就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三个专题,六个选修模块则是改革史等六个历史专题。以专题编排历史学习的内容,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内容重复的情况,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有利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专题型历史知识结构,既是文综卷实现学科内综合的命题形式,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命题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的一致性,是文科综合考试这种高考命题形式适应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特征。

三、部分试题的测量目标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基本一致

文科综合考试与高中历史新课程,除了在历史内容的知识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一致外,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文综卷中的历史学科试题,既反映了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出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近年来,不同的题型在体现这些理念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考查目标。

从选择题来看,多数试题表现出知识与能力并举、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思维推理过程的考查倾向。以上文所示2005年的一组试题为例,无论是再认法国1791年宪法的内容,还是判断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或者是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它们都需要在熟悉教科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知识迁移和思维推理过程才能完成。对系统的历史主干知识形成准确的识记,也是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从非选择题来看,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综合的两道试题多数是材料式问题。其中,学科内综合的问题,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为背景,突出考查对史料信息的整理、应用及其阐释能力。以2005年全国第Ⅰ卷第37题为例,该题在叙述法国大革命瓦尔密战役、20世纪初欧洲国家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和一战后凯末尔民族主义革命的三段材料之后,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6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12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4分)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

上述问题,要求考生在获取和理解三段材料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战争战役、国际关系和民族主义等相关的历史概念加以分析和解决。其中,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和概括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出发点。第(1)问只有先弄清楚材料是怎么表述瓦尔密战役的,然后才能说明其性质;第(2)问是对“狭隘民族主义内容”的概括;第(3)问要求指出“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第(4)问要求对“民族主义历史作用”作出简要评价,是在整理相关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与“法国大革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等相关的教科书内容,仅仅只是提供了解题的知识背景。如果说选择题以考查历史课程的知识目标为主,学科内综合的非选择题则以考查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为主。

近年来,学科间综合的试题在问题立意的基础上,也在朝着能力立意的目标发展。如2004年有关“西南地区三线建设”题、清政府对“采煤业的认识”及其“采煤业的政策变化”题,2005年有关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变化”题等,每一个试题的设问都是依据材料设计的,其解答也是要求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历史知识仅仅提供了分析事物所发生的历史时期的基本框架。如对“三线建设决策的依据、措施和意义”的回答,所依托的知识就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等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而对正确答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及其相关的历史阐释能力。

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在进一步掌握系统性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文科综合考试与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共同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中学的逐步进行,命题者在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试题中通过有关方法及其问题环节的设计,已经开始关注考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方法一】以一定的历史主题重组与整合历史知识体系,考查考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的思维过程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如2005年有关民族主义的试题,就是以民族主义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为主题,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历史现象的重新组合,形成了分析和评价不同时期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其影响的新的问题情境。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既可以考查考生对“瓦尔密战役”等历史现象的感知情况及其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程度;也可以通过新的历史材料及其“说明”“概括”和“评价”等题目指示语的设置,考查考生学习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民族主义等相关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的应用水平。

新情境的创设,还可以考查考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方法与技能。如2003年的“长城”题,就是要求考生在阅读魏晋时期嘉峪关“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采桑”和“驿使”四幅墓砖壁画的基础上,表述其蕴涵的经济与社会的信息,从而考查了考生获取新的历史信息的方法与技能。2004年的一道试题,也是通过公元1年、1500年和1800年三幅“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及其相关问题的设计,考查了考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和技能。

【方法二】通过半开放性试题及其相应的比较灵活的评分标准,对考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及其学习结果的程度进行考查。2005年全国卷学科内综合3道材料题的最后一问及其答案都有这样的考查倾向。其中第Ⅰ卷第37题的设计尤为典型: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答案略。评分标准:①概括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各2分,共4分。②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一步分别具体说明,每个方面的说明各3分,共6分。如鼓舞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的消极作用。只论述了一个方面,但论述充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6分。

从问题设计来看,2005年全国卷学科内综合3道材料题中有关“评价”和“启示”的回答,涉及整个试题的内容和设问,需要掌握有关“评价”和“启示”的概念及其怎样“评价”和如何获得“启示”的方法。由此可以考查考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的程度。

从评分标准来看,有关“依据材料、言之有理(或符合事实),即可满分”的规定,特别是第Ⅰ卷第37题中按等级给分和“论述充分,可酌情加分”的规定,既能区分考生学习过程的不同结果,又是对创新性思维、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鼓励。

【方法三】通过多学科材料及其问题的设计,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2005年全国学科间综合3道试题都是政史地三科综合的试题,它们要求考生在新的命题情境下,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如第Ⅰ卷第39题,先从某群岛附近海域的等深线图切入,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对与我国邻近的亚洲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环境作出正确的认识。然后链接曾经在该国城市万隆召开过亚非会议的历史现象,要求考生对历史上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及其我国的对外政策方针进行思考。并在总结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近年来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以及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协议等材料的设计,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常识对我国的对外政策方针作出分析和评价。换言之,学科间综合的试题,就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现象所构成的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考查考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文科综合考试对过程与方法的关注及其相关测量环节的设计,虽然有不完善之处,但毕竟已经起步,它适应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所强调的“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理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文科综合考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主要是通过历史主题的立意及其对有关历史问题的认识来实现的。

选择题的主题立意,往往通过主题的解说词来体现。如2005年全国卷一组选择题的解说词:“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该组试题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的主题下,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有关史实进行考查,体现了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关注的主体设计思想。其他如“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及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和平共处”等主题解说词,既说明了要考查的历史主题,也突出了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认识现实问题的命题思想。

非选择题的主题立意,一般是通过与现实问题有联系的历史问题的创设,考查考生在分析与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态度。如2005年全国卷第Ⅰ卷第37题以民族主义问题作为历史主题,就隐性地介入了当前国际上所出现的狭隘民族主义的现象,我国部分民众在反日问题上不正确的立场等热点问题,以此考查考生反思社会问题的历史意识。学科间综合试题也具有鲜明地关注现实问题的命题倾向。2005年全国三份文综试卷,分别确立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及其对外政策”“西部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西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个主题,要求考生就如何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周边环境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等进行正确的思考。

非选择题还通过对需要价值判断或具有公民意识的历史现象问题的设置,考查考生对一定社会问题的态度与价值观。如有关民族主义历史作用的评价问题、从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启示的问题等,它们在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狭隘民族主义和公民选举权等社会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倾向。对这些历史问题的认知与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的公民意识、社会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情况。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是文科综合考试的价值追求和核心理念,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

文科综合考试的上述特点同样适合高中地理和政治学科的新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对文科综合考试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上述因素的揭示,并不代表所有的文综试卷及其所有的试题。其中有些内容只是一种命题现象,试题数量还很有限。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适应性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探索更完善的方法。有关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知识点的确定和新情境创设的技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它们在内容、形式以及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的基本一致,为两者的适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因素也为文综考试适应高中新课程发展的命题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标签:;  ;  ;  ;  ;  

高中历史新课程适应文科综合考试的因素分析_文科综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