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的基石地位是不能动摇的_国有股论文

股票市场的基石地位是不能动摇的_国有股论文

股票市场的基石地位不能动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票市场论文,基石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在激烈的理论争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这种争论不但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且还在继续发展。这种争论不是坏事,因为只有通过争论才能分清是非,也才能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对股市的争论是以往争论的延续和深化

2001年年初,关于我国股市的争论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近几个月来,我国股市出现暴跌,大有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之势。原来那些把中国股市说成漆黑一团的人不仅不忧心,反而火上加油,认为跌得还不够,只有跌到1000点才能把“泡沫”挤干净,甚至还提出要把中国的股市推倒重来。围绕着这些观点,股市中的争论又重新开始。在我看来,目前的争论正是年初那场讨论的继续。经历了这段过程,现在回头看看年初的那场争论,其意义和是非就会更加清楚了。

实际上,这场争论并非始自今年,而是由来已久。在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就提出,中国在20年内不要建立证券市场;同时,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逊也不赞成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这些外国经济学家怎样看是他们的权力,但是,在我国却有人以他们的这些观点为依据,也反对在我国建立证券市场,甚至认为赌场可以办(只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证券市场不能办。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中国哪里还能有证券市场?至少在2005年以前是不会有这样的市场的。

在我看来,这场争论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承认还是不承认我国股市存在严重问题的争论,是要不要加强监管的争论。如果从更早期的争论看,其实是要不要建立证券市场的争论(反对建立证券市场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证券市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不能建;另一种人则认为股市的弊病太大,甚至比赌场的弊病还大,因而也不能建,如果要建,那也得在20年以后再建)。在中国证券市场建立起来以后,争论的焦点又转向我国的股市是不是建早了,即所谓“是先打伞后下雨还是先下雨后打伞”,是规范好了再建设还是边建设边规范,即如何处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团漆黑和一无是处还是成绩与作用都很大但问题也很多并且很大。

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在我国的经济学家中,没有人否认我国的股市还很不成熟,也没有人否认市场中的问题很多甚至还很严重。但不管问题有多少,也不管程度有多严重,它所起的正面作用也还是主要的,其积极意义也是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里,我仅仅指出以下几点;1、它进一步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起了巨大作用,并对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启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它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投融资体制,开辟了直接融资的渠道,不但对我国投融资体制和银行体制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带动了其他有关方面的改革(如会计制度的改革等)。3、它对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建立现代的公司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4、它为众多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从而也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5、它使许多投资者从市场的发展中获得了收益,从而在我国经济中产生了财富效应。6、它成为人们学习市场经济的伟大学校,并使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了市场经济的许多知识,而这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股市中出现诸多问题的体制原因

不可否认,我国股市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特别严重。例如,不少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造假帐、虚报利润;不遵守招股说明书对投资者的承诺,任意改变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不遵守《公司法》的规定,不按现代公司的一套制度运作,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国有大股东控制公司的一切,损害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即上级集团任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来损害上市公司中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政企不分,上市公司在人事、财务、经营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受到政府不应有的干预,没有根除改制前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等等。同时,市场上的一些参与者(如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机构投资人和自然人投资者等)各自也有许多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这种种问题如不逐步解决,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他们参与市场投资的信心,而且还会造成股市的剧烈动荡,并引发国民经济的波动和金融风险(特别是银行的风险);不仅会助长违规违法行为、不正当的投机行为和过度的短期逐利行为,而且还会造成收入差距的不应有的扩大,进而诱发金融腐败并且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甚至还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减弱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等等。

客观地加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生这种种严重问题的原因实际上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监管不力的原因或缺乏经验的原因和法制不健全的原因,也有市场参与者道德不良的原因和市场本身处于发展初期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想着重就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作些分析,因为这对正确认识、对待和解决我国股市中的许多问题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来看,在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计划经济体制还在各个方面起着支配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的战略,在随后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较长时间中,计划经济体制仍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特别是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初以及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布局中实行有进有退的调整、国有企业实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等在方向和目标上都尚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就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许多历史的和体制的烙印,并产生诸多问题。从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些问题大多与上市公司的前身是国有企业和公司在上市后继续保持着国家控股的国有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有企业的“包装上市”问题。在证券市场产生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证券市场的功能被定位为“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由证券主管部门确定股票发行额度并按计划分配到各地区和各部门,并由各地区和各部门的证券主管机构向上级推荐由国有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的名单。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把上市额度看作是可以从股市中募集资金的宝贵机会,把企业上市看作是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历史机遇,因而即使没有合格的国有企业,其额度也不能放弃。在确定推荐上市的国有企业时,有些地方首先考虑的不是好的国有企业,因为这些好的国有企业的日子还过得去;而是选择困难的国有企业,以便通过上市使这些企业实现“脱困”。同时,主管部门还要求一个公司在上市时必须“捆绑”若干个困难企业一同上市。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推荐上市的国有企业符合上市公司的条件,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只得甚至必然采取“包装”的方式来人为地制造上市公司的优良业绩和社会形象,从而使“包装”在实践中演变为“伪装”。而有些中介机构本来就是由当地政府机构办的,它们也不可能不屈从于上级的意志从而参与弄虚作假。这是近来不断揭露出的上市公司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揭露这些问题是完全必要的,造假的公司和中介机构确实要承担责任,但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又岂能辞其咎?我主张对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发生的这些问题作为历史问题集中清理一下,以免像定时炸弹一样,不知何时爆炸,从而使投资者惶惶不安。

2、目前很棘手的问题是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很大比重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大多也是国有股)不能流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形成也与建立股市时对国有企业的看法有关。当时担心国有股流通会使国家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从而就会改变公司的国有企业性质。而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又成为我国股市市盈率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不能融券和没有股指期货,因而我国的股市只能作多而不能作空,使得投资者都想把股价推高从而在市场中获取利润)。在我看来,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在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问题解决后,市盈率太高的问题也就会自然地解决了。想在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情况下人为地压低市盈率,那就必定会使拥有流通股的投资者包括中小投资者受到巨大的损失,因为在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情况下,流通股的价格必定比股权全额流通的情况下要高得多,这也就是说,投资者在目前购入流通股时付出了过大的代价和支付了额外的成本。因此,在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及进行国有股减持时,必须使流通股的持有者免于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3、上市公司的股权中国有股的比重过大,占绝对控股地位,这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难以真正建立起来。而这又使一些上市公司运作不佳。这也是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股东得以损害其他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原因。

4、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过大以及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还造成我国股市中的收购与兼并难以进行,不良的公司难以淘汰(要摘一家公司的牌,谈何容易,公司所在地的政府要千方百计地保住它,至少要把“壳”保住)。为改变这种情况,应使股票市场加快向非国有企业开放,同时也要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布局作出战略性的调整。

我的总的看法是,在分析我国股市的问题时,必须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的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简单地骂股市是不行的,推倒重来就更不行。如上所述,有些问题是由历史的和体制的原因造成的,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不这样对待国有企业和国有股,可能至今连股市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股市的发展与规范了。当然,我们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的和体制的原因,并不是要原谅甚至容忍这种种问题。不是的,问题必须解决,但不是用打压的办法。至于其他许多严重问题,如一些公司在上市后继续做假帐、一些投资者违法操纵股市等等,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对这类问题,不但要深究,而且更要严惩,只有这样,才能既符合市场的利益又同时符合投资者的利益。那些主张对股市推倒重来的人,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历史,不懂得建立我国的股市有多难,其间经历了多么艰巨的斗争,以及那些证券市场的开拓者们为此所冒的政治风险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解决股市严重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股市中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是与上市公司的前身为国有企业和改制后由国家继续控股的国有性质分不开的。要解决我国股市中的许多严重问题,都离不开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使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从而大大降低股市中国有企业的比重,改变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再次,那些应该退出的国有企业,应先退出国有股的控股地位,进而基本退出,最后再完全退出。其次,为了使国有股得以退出,就必须使国有股流通起来,因为只有流通了才便于退出。即使是那些需要保留国有股份的公司,除必须由国家控股外,为使它们能按市场的规则运行,也必须通过国有股流通来降低国有股的比重,从而改变国家控股的股权结构。

还应该指出的是,国有股减持是必要的,但减持不能主要为了充实社保基金,而应侧重于降低国有股的比重,进而使国有企业得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国有股减持的收入也不能只用于充实社保基金,还同时要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提供必需的财力支持,如用于偿还退出的企业所欠银行的债务以及安置企业的职工等。因此,国有股的减持必须与国有股的流通结合起来,只减持而不能使国有股流通,减持就成了单纯的筹资行为,对解决我国股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作用不大。同时,国有股的减持还应同国有股降低在上市公司股权中的比重结合起来,以改变国有股在许多上市公司中占控股地位的状况。如果减持不能作到这一点,那么减持本身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改革内涵,从而不能把减持过程变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改造过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过程。此外,减持还应与国民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结合起来,否则对解决股市中的严重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前些时候推出的国有股减持办法来看,确实只是单纯地为社保基金筹钱,这也是这个方案不能得到市场认同的原因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股市中存在的那些与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性质有关的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国有股的减持办法,这就需要先设计使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使国有股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的比重降下来以及使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起来的办法,而国有股的减持办法只不过是这些办法中的一个配套办法而已。

当然,我国股市中的问题并不能与上市公司的前身为国有企业以及在改制后继续由国家控股的国有性质有关,与此无关的问题也不能忽视,也需要逐步地加以解决。在结束此文时,我还想讲这样一句话:我国的股市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它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有许多毛病;毛病一定要治,但不能用猛药,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标签:;  ;  ;  ;  ;  ;  

股票市场的基石地位是不能动摇的_国有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