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的现状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前景论文,现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值得重视。本文在归纳台湾经济90年代主要特点基础上,分析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并进而展望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前景。
一、台湾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从80年代的不稳定时期转入中速稳定增长阶段
80年代是台湾经济步入转型与产业升级时期,在岛内投资环境恶化与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冲击下,台湾经济经历了艰难的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重新定位过程,经济波动很大,最高波峰与最低波谷相差达8.5 个百分点。进入90年代后,在转型与升级取得明显成果基础上,岛内经济已转入中速稳定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左右, 经济波动幅度较小,最高波峰与最低波谷之间仅相差2.2个百分点, 表明台湾经济已进入比较成熟阶段。
1980—1995年台湾经济增长率
年份 80
81
82
83
8485
8687
88
89
增长率%
7.1 5.8 4.1 8.7 11.6 5.6 11.6 12.7 7.8 8.2
年份 90
91
92
93
94
95
增长率%
5.4 7.6 6.8 6.3 6.5 6.1
(资源来源:台湾《“中华民国”经济年鉴》1996年)
(二)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自1986年服务业占岛内GDP(岛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工业后, 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工业,至199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60.1%, 工业降为36.4%,说明服务业已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步入了后工业化阶段。
(三)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工业已成为制造业的支柱部门,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果。
自80年代初台湾当局提出重点发展电子资讯、机械、电机、运输工具等资本、技术密集“策略性产业”,实行科技导向发展策略以来,台湾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日趋萎缩,大量转移岛外。1991年的六年“国建”计划又列出“十大新兴工业”(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及制药、医疗保健、防治污染)和“八大关键技术”(光电技术、软体技术、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高级感测技术、能源节约技术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1990年至1994年台湾资本密集工业占制造业比重从27.6%上升为42.5%,技术密集工业从27.9%上升为31.3%,而劳力密集工业则从44.5%下降至26.2%,制造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台湾制造业结构变化(%)
年份
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工业 劳力密集工业
小计
资本密
技术密
集工业
集工业
199010055.527.6 27.9 44.5
199110056.728.2 28.5 43.3
199210058.729.7 29.0 41.3
199310061.531.8 29.7 38.5
199410073.842.5 31.3 26.2
(资料来源:台湾《“中华民国”经济年鉴》1995年)
由于工业结构的转变,台湾出口产品结构亦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至1994年,台湾的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中,劳力密集产品从45%下降为33%,技术密集产品从40.4%上升为48.5%,资本密集产品从14.6%上升为18.5%。
(四)经济增长从外需为主转变为内外需并重
自60年代初以来,台湾长期实行出口扩张策略,以外需为主带动经济成长,商品和劳务出口除个别年份外,增长速度均高于岛内需求的增长率。自1988年以后,情况发生逆转,除1991与1995年外,各年商品和劳务出口的增长率均低于岛内需求的增长率, 说明台湾的经济增长自1988年以后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局面。
岛内需求与商品、劳务出口增长比较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岛内需求增长率(%)14.6
10.6
7.38.913.98.65.76.5
商品和劳务出口增长率(%) 5.75.51.312.85.37.25.512.9
(资料来源:据《“中华民国”经济年鉴》1995年与1996年数据整理)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除六年计划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入以及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等内部需求扩大外,亦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奉行贸易保护政策,台湾开拓海外市场效果不佳,传统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长相对缓慢之故。
(五)主要出口市场从美国转向亚洲,香港与大陆已成为台湾外贸最大顺差来源地
自1967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1984年台对美国出口额占台湾出口总数的比重高达48.8%,以后逐年下降,至1994年台对美出口额仅占26.2%。与此同时,台对亚洲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29.5%上升到49.4%,其中特别是对香港出口比重从6.9%提高到22.8%, 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1995年台对港出口261.21亿美元,自香港进口18.43亿美元,台对港顺差242.78亿美元, 香港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最大顺差来源地。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对香港的出口值中有近七成转口或转运至大陆。据台湾方面统计,1995年台对大陆出口达174亿美元, 占台出口总额的16%,从大陆进口26亿美元,顺差达147亿美元。
导致台湾出口市场转换的原因,从岛内情况看,是由于出口到美国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已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被大陆及东南亚各国的产品所取代,而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又逊于日本与欧洲发达国家,处于两面被封杀地位;从外部原因看,则是1989年美国取消了对台湾的“普遍化优惠关税”(GSP)待遇,予以种种进口限制, 而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台湾提供了日益扩大的出口市场。
(六)从资本净输入地区转变为资本净输出地区
70年代以前,台湾是欧美日发达国家重要的资本输出对象,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外贸出口迅速增加,从逆差转为顺差,外汇储备逐渐增加,开始有少量资本流出。1987年台湾大幅放宽外汇管制,加之岛内投资环境变化,岛内企业纷纷赴海外投资,当年对外投资突破1亿美元, 随后迅速增加。据台“经济部”公布的资料表明,1987—1994年台湾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约256.5亿美元,居世界第12名, 扣除同期外商在台投资,资本净流出166亿美元,名列世界第8;加上证券投资及其它长期投资,台湾长期资本净流出额为341亿美元,仅次于日本、瑞士、德国、 荷兰,居世界第5位。
(七)从平衡财政转向赤字财政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奉行平衡财政政策,1988年以前各年财政互有盈亏,盈亏数额不大,仅数百亿元(新台币,下同)。1988年后台湾转而奉行赤字财政政策,1989年各级财政赤字猛增至3179.8亿元,自此以后赤字高居不下,1993年高达4429.6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3.8%。由于连年巨额赤字,台湾当局不得不大举发行公债,以补亏空。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中央政府”1994年债务余额高达10334 亿元,占GNP的16.2%,已步入高债务地区。
台湾财政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克服80年代末期岛内投资意愿低落、经济不景气局面,企图以大规模政府公共投资刺激岛内需求,带动民间投资,以维持经济适度增长。尤其是“六年计划”的实施,为了应付多项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预算支出。1989年台“中央政府”预算支出为5000多亿元,1992年预算支出突破万亿元大关,三年翻了一番。
(八)加速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
为了适应岛内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需要并争取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早在1984 年台湾当局就提出了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改革政策,其主要措施为:
1.贸易及投资自由化:逐步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扩大开放金融、保险、电信、运输、律师以及会计等服务业的岛内市场,减少人员进出障碍,放宽资金进出的限制,放宽外汇管制。
2.加速“公营事业民营化”步伐。1985年台“行政院革新委员会”通过“国营事业管理制度革新方案”,提出缩小“国营事业”的范围,对纯属生产活动或营利性质的事业尽量开放民营。1989年7 月“行政院”专门成立“公营事业民营化推动专案小组”,负责有关民营化推动方案的撰写与修订工作。1992年6 月“立法院”通过“公营事业转换民营条例修正草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民营化法规,加速民营化进程。
目前,台湾在推行民营化过程中,虽然还存在不少阻力与问题,但在开放银行民营、某些大型公营企业股票上市改革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九)推行“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1993年7月, 台湾“行政院”在“经济振兴方案”中首次提出把台湾建设成为“亚太区域营运中心”,作为面向21世纪经济建设的长程目标,经过一年多反复评估,1995年元月“行政院”正式通过由“经建委”提出的“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并决定开始立即推行,拟在下世纪初,将台湾建成制造、海运、空运、金融、通讯、多媒体六大中心。
台湾当局推行此项跨世纪的宏大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适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试图在未来亚太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2.适应岛内经济转型需要,寻求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契机。试图吸引众多跨国公司在台设立区域性营运总部,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人才,完成产业向高科技转化,并带动服务业向自由化、国际化转型,促进岛内经济稳步增长。
3.取代香港的某些作用,增加台湾“经济占优”的筹码,掌握两岸在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以上九个特点基本反映了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可以作为展望与预测未来台湾经济发展趋势的依据。
二、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影响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可以从国际经济形势、两岸关系及岛内投资环境三方面分析。
(一)国际经济形势
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对外依赖度高达70%左右,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台湾经济发展影响至钜。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世界经济加速区域化与集团化。
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欧共体”虽然早在1958年诞生,但它真正活跃起来并扩大影响则是在1988年卢森堡首脑会议通过“为使单一文件成功而奋斗”决议以后的事。接着是美国积极推进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随后,各种层次的经济区域集团纷纷兴起,遍及五大洲。世界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浪潮导致了台湾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的重点从北美向亚洲的转移。1986年至1991年(1—7月)台对美投资从占对外投资总量的80.6%降至10.1%;同期,台对东盟和大陆投资从占对外投资总量的15%增至80%左右。由于对外贸易与投资重点的转移,未来台湾与亚洲各国及香港、大陆的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亚洲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将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二,在世界经济加速区域化、集团化的同时,亦加速了自由化与一体化的进程。1995年初第二回合乌拉圭谈判结束与WTO 的成立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早日加入WTO, 台湾经济加速自由化与国际化步伐,加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其三,自1994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以后,欧洲各国与日本的经济也先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预计9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将处于复苏阶段,有利台湾经济的发展。
(二)两岸关系
从经济层面看,两岸经济存在高度互补性,两岸经济合作存在广阔空间与无限前途。目前,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重要腹地,两岸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大陆已成为台商对外投资的首要场所。但是两岸经贸关系受到政治因素的强大干扰与制约,存在高度不稳定性。特别是自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以来,两岸进入紧张对峙阶段。 两岸紧张对峙的形势不仅影响两岸经贸往来,更影响到台湾岛内经济稳定与发展,股市不振,房地产交易萧条,并触发居民抢购美元、食品风潮。据报道,仅1995年第三季度台中“中央银行”为稳定汇率,抛售近百亿美元,外汇存底下降10%。由于恐惧两岸爆发战争,台资金加速外流,移民海外人数剧增。如果两岸关系持续紧张或进一步恶化,将有可能导致台湾经济的全面混乱,脱离正常发展轨道。因而,两岸关系今后的走势,对台湾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据台“经建会”1996年元月16日报告,大陆一旦因政治原因中止两岸贸易,台出口贸易将骤减7.08%,GDP 成长率将降低1.9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上升0.5个百分点,台湾经济将受到严重打击。
1995年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两岸关系对台湾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1995年第一季度在江泽民主席春节讲话鼓舞下,台湾经济增长率高达7%,第一季度为6.48%,第三季度两岸关系陡然恶化,增长率降为6.41%,第四季度更降为4.86%。全年经济增长率亦由年初预测的6.92 %,下调为6.06%。
(三)岛内投资环境
岛内投资环境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部原因。随着六年计划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岛内交通、通讯、电力供应条件将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的推进,岛内经济将更加开放,市场机制将进一步成熟。加之“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实施,岛内投资环境将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投资增长,特别是在电子、资讯、航太、环保、精密机械、特殊材料以及第三产业的投资将有可能大幅增长。岛内投资环境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社会与政治的不稳定性。岛内黑道势力猖獗,金权政治、黑金政治的泛滥,统独之争以及两岸关系的动荡都是造成岛内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并将严重损害投资者的信心,给台湾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变数。
综上所述,影响台湾经济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是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有利台湾对外贸易的扩展;岛内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高科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繁荣。但是,两岸关系以及岛内社会、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将影响投资者信心,给台湾经济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与干扰。
三、未来台湾经济的走势
未来台湾经济的走势在两岸关系缓和的大前提下,将有以下表现:
(一)将继续保持中速稳步增长趋势,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6.5%左右。实现的可能性在于:
1.90年代以来的事实证明,台湾产业升级已取得明显成果,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岛内需求日趋增强,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日趋完善,经济的多元化、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果不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或岛内政治环境及两岸关系的严重恶化,其中速稳步增长趋势是可以保持下去的。
2.随着六年计划的完成,岛内公共设施与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完善,民间投资意愿将继续回升。
3.随着“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推行,跨国公司投资将有可能增加,制造业将进一步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果,航空、海运、金融、通讯、媒体等服务业将更趋自由化与国际化,并加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
4.90年代中后期发达国家将先后进入经济复苏时期,为台湾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二)“亚太营运中心”的某些目标可实现,将进一步提升台湾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将更为密切。
据不少专家学者分析,台湾在推行“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过程中,虽然会遇到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地的激烈竞争以及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的困扰等问题,但台湾凭借其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雄厚、制造业基础良好等优势,将部分实现其目标,特别是有可能建成“制造业中心”,将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以资讯、微电子、新型材料、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并分流香港、日本、大陆部分海运、空运业务。台湾的金融业也将更加自由、开放,成为亚太地区的筹款中心之一。台湾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与投资规模将更加扩大,发挥有自身特色的,与香港、上海、新加坡有某种分工方面的国际经济中心的作用。
随着“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推行,必然导致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的进一步提升。据国外有关方面估计,台湾推行“亚太营运中心计划”,60%左右商机在大陆,大陆将成为台湾的主要腹地。台商将联合跨国公司更大规模地开拓潜力巨大的大陆市场,并进而带动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与贸易扩展。大陆和香港将继续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与出口对象。两岸在高科技产业、金融业、航空业、航运业、农业、通讯业等领域的合作将更趋密切与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将可能在“九七”香港回归前后以某种变通形式实现。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扩大,两岸政治关系将不得不服从巨大经济利益的需要而趋缓和。
(三)“民营化”改革将取得阶段性成果。公营事业对国民经济某些行业的垄断将退居更次要地位,形成高度开放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将继续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但随着经济形势与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好转,赤字将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不致造成灾难性后果。
(五)经济将继续在内外需并重,进出口贸易平衡的条件下成长,巨额贸易顺差的局面将难以再现,并有可能从顺差变为逆差。
标签:两岸关系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