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高考政治试卷及考生答案的分析_政治论文

今年高考政治试卷及考生答卷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答卷论文,试卷论文,考生论文,政治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政治试卷,从总体上来说,又向注重能力考核,克服死记硬背、猜题押题,引导中学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方向继续前进了一步。具体的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迎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出题

全卷共36题150分,涉及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有20道试题103分,其中第Ⅱ卷一共只有6道非选择题(共80分),有5道题直接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占了68分。例如,31题以“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为材料来命题;32题考查农业内部的“农村经济”问题;33题要求考生回答的实质性内容是怎样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5题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真实理解程度;36题以经济效益问题为切口,中心是“九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即促进经济增长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转变的问题。总之,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感,更鲜明的思想性,更加突出了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

命题迎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并不削弱基础理论,而是基础理论和热点问题有机结合,互为渗透。通过巧妙的设问,或要求考生用学到的书本知识去认识、理解、分析党和国家的现行大政方针;或要求考生从提供的热点材料中概括、抽象、推导出基础理论;或二者兼有,综合要求。这种要求给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以深刻的启示:一是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应十分重视书本知识与现实实际的有机结合,特别要结合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正确理解程度,又能深化对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正确认识的目的。二是要重视时政教育,要视时政教育为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当作活的国情教育和政治理论课的延伸。

二、命题取材广泛,设计新颖别致

今年的材料型试题量多面广,全卷属于材料型试题的有30题,占83%之多,又是历年之最。材料所涉及的领域,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既有重大政治、经济现象,又有科技教育等文化生活现象,既有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又有命题者精心创设的材料,既有教材上的,更有教材外的,古今中外均有所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试题取材广泛,加之设计精巧,使试题的灵活度加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第29和30道的连环不定项选择题,以及第35道的论述题更是新颖别致。29题和30题以爱迪生试制白炽灯的故事为材料,设计了两个设问和八个选项,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辐射到一个唯物论观点,三个辩证法观点,四个认识论观点,比较全面地检测了考生的唯物辩证法的真实水平。第35题,以提供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的公告内容为材料,设问是要求考生在回答材料体现什么方针的基础上,再论述材料是如何具体体现其方针内容的。尽管“一国两制”的问题是教师在高考辅导中列为重中之重的问题,也是考生熟而又熟的问题,然而,由于命题者精选了典型材料,并通过一定的排列和组合,使解题要求提高了几个台阶。具体地讲,要解答好35题,考生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真正理解“一国两制”的方针;二是能读懂,会概括、分解、归纳材料内容;三是一分为二看问题,辩证思维能力较强。按序提高的三个条件是否具备,具备到怎样的程度,在该题的解答中可得到有效的验证。从抽样的1400份试卷的得分情况统计来看,该题能将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考生明显地区别开来。

试卷的第二个特点,给中学政治教学的主要启示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引进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相关材料,材料内容可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道德、体育等,材料形式可选用故事、诗词、寓言、名言、轶事等等。在复习迎考的辅导中,要精选典型材料,运用典型材料实行变色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命题的特点决定了试卷难度的提高,据全国各地反映,今年考生的政治成绩普遍低于去年。浙江考生政治答卷情况如何?下面仅从第Ⅱ卷(非选择题)的阅卷和抽样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1.抽样统计的情况和从中可说明的问题

根据全省7个有代表性地区的1400名考生的得分统计,情况如下:

表一

表二

(注:分数段已折成百分制)

表三

三表除了直接反映各题、各分数段、各内容的大致得分情况外,还不难看出以下两点。

(1)考生得分高低不依据试题型式、考核内容为转移。按照教师平时掌握的情况,简答题容易得分,辩析题和论述题较难得分;政治常识比较好学,经济常识其次,哲学常识相对难学,而实际得分情况恰恰相反,得分率最高和最低都在辨析题题型上,哲学常识得分率最高,经济常识得分率最低。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教学、学生复习视常理进行。如教师们普遍认为“一国两制”方针虽然十分重要,但考不了大题,事实上却出了一个大题中的大题。二是命题者锐意改革,着力创新,突破传统观念,意在引导学生夯实基础,使死记硬背、猜题押题者无便宜可捞,体现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

(2)卷Ⅱ试题难、中、易比例合适,题目类型之间、内容之间的难度基本平衡,试卷难度的总体控制程度较好,考生的优劣情况能比较和谐地拉开距离。这样的高考试卷,有利于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也有利于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使坚持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和积极实行“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地方尝到甜头,增强信心。

2.阅卷反映的情况和从中可以说明的问题

(1)绝大多数考生对政治基础理论,包括概念、原理、观点的识记较为牢固,并能按政治术语的要求完整的表达出来。如“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基础理论,基本上能正确无误的表述。33和34是两道辨析题,在判断上失误的考生极少。这说明,考生对政治基础理论知识的再现能力和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较强。

(2)多数考生对党和政府的现行重大方针政策已有初步了解。考生在解答有关党和国家的现行大政方针的试题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长篇大论。如33题,考生在阐明中央和地方关系时,不仅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哲学观点上说,还从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性质和国家管理形式及国家职能的关系、宏观调控权必须在中央等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的角度来论述。不少考生能指出地方保护主义的种种危害,个别考生还提出了保护假冒伪劣商品也是地方保护主义表现的见解。在解答36题时,许多考生能全面阐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说明我省考生关心社会热点,尤其是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已有初步认识。

(3)历年高考都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例如,解题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战术和“和盘托出”的方法,结果答非所问,离题甚远,故而得分不多。在今年的试卷上,突出表现在36题的作答中,按照命题要求,第二问应该回答如何解决经济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然而,不少考生阐明的是为什么要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并且罗列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主要矛盾和公有制的优越性,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等等理论观点,同时,还用了正反事实作例证。更有不少考生把第二问和第三问等同起来,漫无边际,重复罗列,反复作答,看似内容丰富,实际上文不对题。解答31题,有些考生死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这说明教师在政治课的高考辅导中,猜题、押题、为学生做好通用答案,学生在政治课的复习迎考中死背硬记,应考中照搬既定的答案,考生审题粗枝大叶,缺乏分析、应变能力等情况仍普遍存在。

考生能力的薄弱是失分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1)理解和推理能力比较弱。在具体的解题中,知识原理和材料实际相脱节,出现“两张皮”的情况颇多。有些考生在解答34题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述得清清楚楚,可是推导出的结论却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或者单一的表示人的好与坏,成才与否,关键是自己,是内因,外因无足轻重,不起任何作用等等。一些考生在解答31题时,对科学理论的含义和作用表述得正确无误,但推导不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理论,更无法阐明用中国特色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的作用或意义。究其原因,是这些考生对政治基础知识一知半解。

(2)审题能力和概括能力差。有半数以上的考生对33题“无工不富”的“工”理解为我国的第二产业(即大工业),进而答题按照大农业、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两者关系的思路成文,得分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审题中抓不住试题提示的“农村经济”四个字。再如,不少考生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回答31题要求的“从哲学上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这一设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概括不出材料暗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属于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36题所要求的从两个图表概括出反映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更是使绝大部分考生无力揭示图表所反映的“汽车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生产产量的增加而提高”这一经济现象。

(3)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差。解答35题,考生理应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请求,可派遣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救助灾害,这就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派遣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要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请求,这又体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的自治权。然而,能够如此作两方面分析解答的考生很少。其原因是考生不能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材料。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卷,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好试卷,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31题,所考的理论知识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考纲对此并无要求;33题的作答要求中缺少限定性词句,使考生无所适从,而作为辨析题,在参考答案中又没有判断的要求;按照第36题的第二问和第三问解答,其实际的答案内容存在着相互交叉的成份。试卷本身的不足,也成为考生失分的外部原因之一。

标签:;  ;  ;  

对今年高考政治试卷及考生答案的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