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王玉雪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图书馆,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 21世纪是数字信息井喷的时代,数据力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也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新一轮的动力之源。时代的变迁,随之带来的是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巨变,在这种形势下,肩负着高校文化支撑与知识传播使命的高校图书馆,单靠传统服务已然不能满足时代与读者的需求,唯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变革中重新定位、探索转型发展的路径,才能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数据力;高校图书馆;转型;创新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科学报告:面向2030年》,报告指出,2030年,科学不仅使用数据来创造,任何科学发现的基本产出也是数据。[1]这意味着时代的车轮已经从技术力为主导的世纪进入到了以数据力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态势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成为时代的主流关键词。面临这种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高校知识中心、文化支柱的高校图书馆,同样需要在变革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还、书目采编等简单的基础性工作,而应在数字信息环境中发掘新的潜能,从观念、机制、技术、空间等多维角度谋求转型,以期在传统角色与新角色间保持平衡,在高校的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目标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下面对具体转型举措加以论述。
1 观念更新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书籍阅览功能逐渐弱化,导航功能愈加凸显。传统图书馆提供的是“被动服务”,书籍、期刊陈列架上,等待读者借阅,而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提供的则是“按需服务”,则基于用户需求的主动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数据”引进图书馆,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通过深度的分析和预测,根据用户的偏好及特征来推送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主动精准的知识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大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革尚处于探索期,总体缺乏规划,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及自身特点制定可行战略,甚至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有规划、有部署地推行数字型改革,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效、快速、精准、坚实的大数据后备力量。
2 机制革新
在大力推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过程中,纸本图书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样是不可取代的,所以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采访质量则是影响馆藏利用率以及馆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不管如何转型,高校图书采购的原则始终要围绕着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需求来进行。
2.1 纸本图书与数字资源的有效配置
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而很多高校采访经费不足也是客观现实。随着互联网的腾飞和数字资源的涌现,读者的阅读兴趣已经从纸本图书逐渐向数字资源转移,尤其是对于求知若渴、又对电子数码产品驾轻就熟的大学生,数字资源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纸本书刊,而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也持续呈现这种趋势。阅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纸质书刊大量闲置,而数字资源建设又严重滞后,浪费了大量经费。情报学家 Kane 曾指出:“将来的图书馆应根据二八定律,将利用率高的核心文献收藏进馆,这些 20% 的藏书能够满足 80%读者的需要,其余利用率不太高的文献可用馆际互借或电子信息资源获取。”[2]所以高校图书馆采访的关键是要根据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特点及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对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于纸本书刊,力求用有限的经费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不求兼容并包,但求以用为典;而在数字资源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掌握重点学科发展动向以及前沿热点,精准采购。此外,还要注意避免数字资源和实体图书的同质问题,使实体书籍与数字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村住宅开始装修[2],占74%,没有装修的比例为26%。冬季,结霜是农村住宅取暖效果差,室内温度较低导致的室内墙体结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住宅的室内墙体结霜的比例为31%,没有结霜的比例为69%,说明在冬季,1/3农村住宅的室内墙体有结霜现象,室内环境湿度较高,易滋生细菌、霉菌,产生室内环境污染。
2.2 图书品类的合理分配
随着算法运行,进化代数ge线性增长,Favg则逐步减小,使得ϑ3动态递增,从而通过维持各染色体适应度适度差距,抑制超级染色体,满足算法不同运行阶段的要求,保障算法全过程竞争力。
2.3 打破单一采购模式
目前高校的图书采购渠道多样,有多种形式。例如现采是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采访的主流模式,无论是采全率还是采准率都比较理想,但是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依托书商参与的一些全国性的大型图书交易会才能成行。再譬如招标采购,这种采购方式规范性强、科学性高,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优化配置,但也经常存在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复本量大、读者满意度不高的弊端,除此之外,还有书目预定、样本采购等多种采访模式,也各有不足。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这些单一的采访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学科、专业、以及科研的发展,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时间、经济成本效益,可以将多种采购方式结合,以求最大限度地完成采购任务。
而读者荐购模式也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新型采访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很好地诠释了当代图书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相应的,这种采访模式对采访馆员的要求也更高。首先采访馆员要定期通过管理平台采集读者使用数据,统计出各学科、各专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对书刊使用率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例如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征询读者意见,挖掘读者实际需求,为后续采购和资源的分配提供事实参考依据;最后要开通各种读者荐购渠道,例如在主页设置“读者荐购”模块,或者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的现代化信息交流工具,例如微博、微信、QQ 等方式发送荐购请求;也可以在服务台放置图书荐购单鼓励师生荐购书刊。
高校图书馆每年图书品种采购的原则都是以学校的专业设置、发展定位、科研方向为基础,以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主要方针,兼顾学生们的素质发展以及课外兴趣。因此就需要制定符合学科、专业、科研发展的采访计划,在保证基础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学科的平行发展,在专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例如通达图书馆,在20年的工科院校背景下,理学、工学、经管类资源虽藏量丰富,但知识结构缺乏规划更新,而文史地政等人文社科资源相对薄弱,也需要适度增藏,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与教务处、以及各学院、专业的紧密联系,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特点、师资配备、科研方向等信息,平衡主次学科采购量,有的放矢地进行采购。
例如可以增加学科馆员采访模式,选拔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学科知识的图书馆员以及邀请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成学科馆员队伍,发挥其专业优势,深入到各专业、各系部,了解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动向,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向各院系师生及时提供各学科的新书书目信息,听取其意见建议,最后将各路数据进行整合,精确分析采访读者需求,为学校采购对口实用的资源。
数据规模的不断庞大,对图书馆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数据结构的日趋复杂,使得大数据的挖掘亟需更为高端、智能、稳定的现代化的数字信息设备以及数据库系统。近年来,通达学院也陆续引进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图书管理设备。自动借阅机、自助打印机、读报机、电子白板、多媒体学习机等数字化技术设备的配置,使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有了物理支撑。而数据库管理技术近年来也发展迅猛,例如著名的Oracle等,都拥有突出的大数据管理能力,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节约了人力,使更多的馆员可以从传统的借还、咨询等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科服务和专业服务当中去。
3 技术求新
3.1 数字技术设备及数据库的成熟
利用这种复合式的采访模式,有助于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能够有效弥补高校图书馆经费有限、采访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提高采访质量和效率,从而为高校的学科、专业以及科研的长远发展助力。
晚明官箴书的发展与变化的又一表现是创作群体的阶层上移。元代官箴书的创作者除元初的张养浩与王结外,叶留、苏霖、徐元瑞、胡抵通等人都位于社会中下层(见下页表1)。明中前期,官箴书创作阶层上移,其分布呈现出社会中上层与中下层数量大致相当的特点(见下页表2)。相比于明代中前期,晚明官箴书的创作阶层再次上移,多数作者拥有进士出身,绝大多数位居中层及以上官僚。官场以外的,士商兼具人士也参与其中。可以说,晚明官箴书创作群体以社会中上层为主体(见下页表3)。
班级里随时可能出现很多小问题,很多时候班主任就像拿着一把“心理放大镜”,将它们无限放大,最后反而棘手难解了。对于很多看似复杂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和眼光,问题往往就变得简单了。
3.2 技术服务
而在技术设备完备的基础上,突出的数据技术服务更能彰显高校图书馆的与时俱进。例如有些高校图书馆虽然购入若干数据库,但未能实现一键式搜索,读者常常在维普、知网、读秀等数据库中来回切换搜索,颇费时间精力,为学习科研带来较大阻力。近年来开发出的检索平台,例如“百川搜索”,用户只需要在一个检索平台输入检索词,就可同时对图书馆所有的文献资源(包括纸本目录)进行一键式检索,且检索结果在一个界面输出,需要 OA 资源点击链接就可获取。数字化时代,技术服务也更加体现在移动服务上,例如通达学院图书馆在18年底开始建设超星云舟移动阅读平台,整合馆内外的各类文献资源,使读者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实现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同时在平台上又开设了多个子个性化模块,例如专题创作、信息存储、信息交流、以及书香通达等,使读者既能从网络信息的海洋中快捷准确高效地获取学科专业信息,又能得到良好的交互服务体验。
4 空间创新
自古以来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图书馆亦不例外。若说图书馆的建筑外形特征是社会文化和精神审美的物质反映,那图书馆的内部空间更是用户需求和服务功能的客观表达。[3]传统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书本位” 空间设计风格,即“以书为本”,主要功能也是为了满足图书的收藏和保存;而在当今数字信息社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下,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也应开始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升华。
通达学院图书馆从2012年随学院搬迁至原环境资源学院图书馆旧址,由于时间、经费等实际情况制约,馆舍直接沿用了之前的物理空间,至17年年底,几乎未做变动。老馆舍为传统图书馆一贯使用的刻板、严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馆舍空间主要也是用于藏书和阅览,缺乏研究、交流空间,功能单一,布局僵硬。阅览室桌椅摆放多年来一成不变,装修风格陈旧过时,难以吸引当今具有多样性审美的学生,以致供求失衡、读者入馆兴致寥寥。18年开始,通达学院图书馆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多元化数字信息服务的定位原则,将物理空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首先将大厅的地面以及墙壁换成了颜色清新、格调淡雅的大理石,提升空间品味;扩大总服务台面积,并邀请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入馆大厅落地壁画,将图书馆的文化与艺术融为一体,提升读者入馆体验;同时用植物盆景、屏风等隔断将之前空旷的大厅划分出休闲区、阅读区等各功能区域,让空间摆脱约束、灵动自由;其次,对阅览室进行改造,利用不同风格的书架、桌椅来提升阅览室的视觉品味;阅览室内开辟出半封闭的读书空间,并在不同的功能区安装筒灯、吊灯、柔光灯、射灯等,利用不同类型的光源和形状不同的灯饰,营造赏心悦目柔和舒服的阅读交流场景;另外增加闲置空间的利用,在走廊、过道等区域设置文化墙、知识角等;并在每层的电梯入口处放置做工精致、简单明了、标示清晰的楼层指示图,让读者根据图示准确无误地进入所选功能区,避免读者盲目寻找浪费时间;同时,年中,学院又在图书馆配置了水暖控制系统,使馆内冬暖夏凉,常年保持在适宜温度,极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另外,建设史书阁等特色馆藏室,提升馆藏品味;设置封闭式VIP研读室,为师生提供独立安静的研讨空间;并建设智能化学术会议室,打造数字化研讨空间。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为读者营造出书香浓郁、自由舒适、科技智能的自主学习空间、知识交流中心以及信息获取平台。
5 结语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更精更专的要求。数据力不单是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是创造性的服务。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只有在服务理念、资源建设、技术服务、空间服务等方面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实现数据和多种信息资源的相互融合,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华丽转身,顺利完成转型。
【参考文献】
[1] 吴建中:2025年,图书馆“长”什么样[EB/OL]. http://www.cssn.cn/xr/xr_rw/xr_xrld/201601/t20160123_2840198_3.shtml.2016-01-23.
[2] 王建远,高翔,张晓民.以水平评估为契机,优化应用型大学图书馆藏书结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04):88-92.
[3] 谢朝颖.图书馆空间变革下共享空间服务的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馆界,2016(05):48-51.
[中图分类号] G25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4-0146-02
作者简介: 王玉雪(1982.12-),女,扬州人,硕士,助理馆员。
标签:数据力论文; 高校图书馆论文; 转型论文; 创新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