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 255188
摘 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美术艺术形象具体、有趣、生动、潜移默化,是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个性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 德育 途径
初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把初中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课课渗透德育”。
一、唤醒审美意识,激发审美兴趣
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现,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美,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充满愉快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如在《泼墨荷花》这一课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不同作品家的作品等。课中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挂出来,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泼墨荷花》有什么特征?不同的作品作家用的何种画法技巧?为进一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地进行总结:1.指出画《泼墨荷花》最著名的画家——张大千。2.张大千的生平、与之相关有趣的故事。3.指出《泼墨荷花》在中国国画史的地位。4.还可以重点介绍代表人物张大千的《泼墨荷花》与其他各家画法的联系和区别。接下来教师还要在事先准备好的纸(挂在黑板上)上进行示范。边示范边就如何蘸墨、用笔、调色,以及笔头水分的控制等,进行简要讲解。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示范上,学生可边看边拿毛笔在空中模仿教师的运笔。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一定很完整地画完一幅画,可以只是对画中的组成部分,如荷叶的画法、花瓣的画法,单独示范即可。教师还要用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肯定、温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教师尊重和信任他们,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欲也会得到很好的调动。教师通过这些教学过程的相互融合,可以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二、发挥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提高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课成功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例如我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荷花蝌蚪图》时,首先请学生介绍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齐白石的绘画创作,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一种诗意。这样,既把生活写活了,又表现出老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荷花蝌蚪图》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教师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上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四、挖掘中国民间美术的德育教育功能
在工艺美术教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制作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国民间美术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貌、社会风俗及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通过学习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等,从中领悟到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增强学生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五、从作品思想内容中挖掘德育素材
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诚浩 屈一锋 编著 中国美术鉴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
[2]张胜强 浅析新课改中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J].快乐阅读,2013,12,(23):78-79。
论文作者:王雯雯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学生论文; 美术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作品论文; 自己的论文; 泼墨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