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学生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新的制度需要新的人,并且创造这样的人。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如何造就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所需要的“新人”。乃是全体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严峻的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新人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尚难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描述。然而,随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解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所需要的“新人”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征,就是个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便成了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学生个性发展的若干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个性的形成是一个有序可循的过程
所谓个性,往往与心理学上讲的人格具有相同的意思。关于个性的定义,目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个性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能和体格等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结构,这决定其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有人说个性是个人身上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结构;还有人主张个性是一个人品质的独特方式。概括地说,个性乃是一个人的外显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由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内部动力系统,而这种精神面貌和动力系统是人在适应和改变环境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个性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它既表示某种既成的结果,又表示某种变化中的状态,但归根结底,个性乃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第二,个性的变化或形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因为个性具有这些特征,所以,教育不仅应该、而且可以对学生个性的养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中间层次的心理倾向的需要,以及最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倾向的需要。应该指出,除生理需要之外,无论是心理倾向的需要或是社会意识倾向的需要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在于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智力与体力、志趣和才能、道德和审美和谐发展的劳动者。在个性的养成方面,教育者个体就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不断向最高层发展,以养成他们完美的个性。所谓完美的个性,是指具有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心理机制、高度创造力的活动效能以及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伦理内容。
生理需要是个性发展的原始动力。它是人原始的生物学需要的自然流露。然而,作为社会之一员的人,不可能离群索居,因此,个体的生物的利己需要有待于发展为社会的利他需要,所以,在婴幼儿期,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同情别人的需要就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他们日后形成健康的心理需要内容和方式有决定性的影响。谦让、同情、公正乃是这个阶段应该养成的品质。
心理倾向需要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因素的参与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个时期个性发展的动力以始发性的理想和过渡性的信念为主导。这种始发性的理想往往是他所敬慕的具体的人物。虽然它并不稳定、有时甚至矛盾,但却是以后日益概括的理想的基础。信念是知与情的结晶,它是由知转化为行的中介和动力,可以使人产生克服困难的无畏的精神。教育者应该对受教育者始发性理想和中介信念加以引导并使之稳定。这个阶段需要形成的个性品质是具有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力。
社会意识倾向需要与人的生理性需要没有直接联系,是人的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个体将关于世界和社会的种种信念综合成一定的逻辑系统,即世界观。世界观是个性发展动力的最高支配力量,它不仅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个体对环境发生作用、指导自己生活的条件。只有创造性的活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改造环境以适合自己生活的理想。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样,个性的形成也表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教育者只有遵循个性形成的规律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的影响,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完美的个性。
二、学生个性的形成需要有合作的活动
学生个性的形成,需要有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也就是说,教师的劳动对于共产主义新生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来说,除了教育者施加的影响之外,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而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乃是学生的合作活动。
个体完美的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主体对于客体之间关系深刻而准确的理解。除了主体与自然、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主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都是离不开主体的自主活动的。
完美个性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往往是通过使学生的言行符合规定的纪律条文来实现的。因此,学生能否自觉遵守这些要求就成了衡量学生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学校的纪律要求不是强制学生的异己力量,遵守纪律也不应该是在外部压力胁迫下的温顺和服从。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应该是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所谓自觉遵守纪律,不在于一板一眼地按条文行事,而是以纪律条文总体所包含的人际关系的伦理价值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因此,只有理解了纪律条文的价值,才能导致真正的自觉遵守。理解就是创造,它不是外部直接灌输、硬性规定的结果,而是学生在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在合作的活动中,学生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并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这样,他们不仅逐渐学会理解别人,而且也学会如何被别人理解。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学校颁布的纪律条文所蕴合的伦理价值有了切身的体验,遵守纪律不再出于免受惩罚或获得赞赏,而是出于同伙间的互相尊重。这样,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也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此外,完美的个性也包含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合作的活动也有利于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和班级集体的形成。
我们知道,合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这种活动具有统一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将制约所有参加合作活动的人的言行。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参加者势必要进行适当的分工,每个参加者都要了解自己在合作活动中的地位、义务和权利;同时,在合作的活动中,同伙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以及必要的协作和互相帮助,都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增强团结,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形成。
应该指出,学生合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中学生来说,合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逐渐由班级集体的内部向班级集体的外部、校内向校外发展,同时,其范围也要逐渐由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扩大到社会上,扩大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多种层次。
总之,合作活动是学生心理发展、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学生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准确的自我评价
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同时也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然而,这里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决不是随心所欲,它需要主体对自己言行的自觉调节和控制。因此,离开了准确的自我评价,就谈不到个性的形成。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自我评价乃是一种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活动。所以,作为一种认识自我的活动,自我评价也要遵从一般的认识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与思考。中学生不仅能以分析的方式来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预测他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而且能够将自我的现实表现同自己的道德理想加以比较,并作出评价。
虽然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但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估,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熟悉的东西往往不一定就是真知的东西。就象黑格尔所说的那样,熟知反而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尽管黑格尔的论断指的是逻辑,但这一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最正确。其实,这种看法的正确性是大可怀疑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中学生对自我所作出的评价往往不够准确,一方面,某些方面的成功将导致他们对自己估价过高,因而妄自尊大;另一方面,某些失败或挫折又会使他们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这些不准确的自我评价,乃是他们完美个性形成过程的一大障碍,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同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或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既不纯粹是自我反省内求的结果,也不纯粹由于外部的输入,而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了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形成他们完美的个性,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健康的舆论环境是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评价往往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或舆论来确证其正确与否的。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曾经有过这么一句名言:即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要求未免过高,也就是说,错误的舆论往往会干扰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时甚至会混淆正确与错误、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这样情况下,学生良好的班风,形成和维护健康的舆论环境,是学生完美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有利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或教师对学生言行的判断或学生手册中的品德评语,是学生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渠道,应该承认,如果教育者的这些判断中肯而正确,那么它们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其关心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对同伙集体的反应和评价表现得非常敏感。因此,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尤其是公正、善意的论说,对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形象有很大的作用。此外,作为一种认识的能力,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是在评价别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获得和提高的。这种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应该指出,无论在社会生活或是学校教育活动中,这类活动往往不受重视或流于形式,有些甚至作为一种惩罚措施,这对于学生完美个性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活动,是我们正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后,自我评价过底不等于谦虚,它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自己思想和行为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往往将上述表现看作是骄傲自满或目空一切。当然,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过高的现象,教师有责任加以纠正。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由于注重纠正学生过高的自我评价而忽略了另一个影响学生完美人格形成的暗礁,即自我评价过低的情况。
同自我评价过高一样,自我评价过低也是学生完美人格形成的障碍,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者的危害性甚至更大一些。不少教师把自我评价过低看作是老成持重,把它同谦虚的美德等同起来,至多把它当作是一种可爱的缺点。其实,自我评价过低乃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它与完美个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克服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要克服学生过低的自我评价,长善救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确证自己具有的能力,并看到自己发展的前景,从而树立自信心。
总之,我们目前伟大的时代呼唤具有完美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伟大的时代也能造就一代新人。学生完美个性形成是一个重要而复杂问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