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昼夜节律的影响论文_韩忠伟

研究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昼夜节律的影响论文_韩忠伟

(新疆阜康市人民医院 831500)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2 型糖尿病(T2DM)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取54 例单纯EH及50例合并T2DM的EH患者,行24 小时ABP监测,对2 组患者的ABP及昼夜节律百分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 组患者ABP参数比较,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高于单纯EH患者(P <0.05或0.01);脉压分析发现,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平均脉压(dmPP)、夜间平均脉压(nmPP)及24 小时平均脉压(24 hmPP)均大于单纯EH患者(P <0.05或P <0.01);2 组昼夜节律百分率比较,合并T2DM的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91.30%)明显高于单纯EH组(71.42%,P<0.01),其中节律消失发生率(39.13%)明显高于单纯EH组(18.36%,P<0.05),节律存在发生率(8.69%)明显低于单纯EH组(28.57%,P<0.01)。结论 T2DM加重EH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引起ABP及昼夜节律变化,改善其体内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关键词: 糖尿;高血压;老年人;血压监测;昼夜节律

2型糖尿病(T2DM) 和原发性高血压(EH) 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二者关系密切,均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T2DM患者约50%合并EH,血压异常与糖尿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及其预后关系密切。本文旨在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对EH患者动态血压(ABP)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来研究糖代谢异常对EH患者血压的作用,为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 年8 月至2016 年8 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04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70~92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诊断标准。并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脑梗死等严重病例;按有无糖尿病分为单纯EH组(A组)54 例,男31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80.8±9.3 岁;合并T2DM组(B组)50 例,男29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81.2±8.7 岁。糖尿病符合2008 年ADA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如柯兴氏综合征,药物引起继发性血糖升高等)患者。所有患者均长期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降压药物,多为2种以上药物联合服用。合并T2DM的EH患者同时行降糖药物治疗。

1.2 方法

受试者于8:00~9:00 开始在右上臂配带无创便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行ABP监测至次日同一时间。日间(6:00~22:00)及夜间(22:00~次日6:00)分别间隔30 min、1 h测量血压。受检期间不限制活动。监测结果由该机数据分析仪进行电脑编辑分析,有效测量范围为SBP 70~260 mmHg,DBP 4O~150 mmHg,PP 20~120 mmHg。有效血压测量值数不少于应测次数的85%,否则为剔除病历。

1.3 观察指标

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舒张压(24 h-mDBP)及脉压(24 h-mPP);②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舒张压(dmDBP)及脉压(dmP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舒张压(nmDBP)及脉压(nmPP)。④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SBP%及△DBP%):按(dMBP-nMBP)/dMBP ×100%来判断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状况。一般≥10%为血压正常昼夜节律;比值<10%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值6~9%为节律降低,比值5~0%为节律消失,负值为节律倒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血压昼夜节律以百分比表示。2组间各指标均以t检验分析,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程、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别(P>0.05),B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A组,有显著差异(P<0.05)。

2.1 2组患者ABP参数比较

B组患者dmSBP、nmSBP、24h-mSBP显著高于A组(P <0.05),而2 组24 h-mDBP、dmDBP、nmDBP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脉压分析发现,B组患者24 h-mPP、dmPP、nmPP均大于A组患者(P <0.01或P <0.05)。

2.2 2组间血压昼夜节律特点

B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高于A组(P <0.01或P <0.05),而节律存在明显低于A组(P <0.05)。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认为,包括糖尿病(DM)在内的糖代谢异常与EH关系密切,两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IR) [1],引起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增加DM患者心血管事件如无痛性心肌梗死甚至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2-3]。已证实,DM可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加速EH性靶器官损伤。本文的血压分析,合并T2DM的EH患者dmSBP及nmSBP高于单纯EH患者,而2组之间的DBP(日间及夜间)则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脉压分析发现,合并DM的EH患者的日间脉压及夜间脉压均大于单纯EH患者。提示DM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弹力顺应性下降,因而对血压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SBP,而对DBP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反映出脉压增大。随着24小时ABP监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揭示了一般正常人血压昼夜波动的规律性即二峰一谷现象,这种血压昼夜节律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脑、肾等器官正常结构和功能是十分有益的。有研究显示,T2DM患者ABP的重要特点表现在24 h血压节律的改变,而且可能在糖尿病尚未出现血压明显改变时已经存在[4]。本文采用血压昼夜节律分析发现,合并T2DM的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91.30%)明显高于单纯EH组(71.42%,P<0.01),其中节律消失发生率(39.13%)明显高于单纯EH组(18.36%,P<0.05),节律存在发生率(8.69%)明显低于单纯EH组(28.57%,P<0.01),与李竹林[5]等对老年糖尿病24 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以及神经体液调控机制的紊乱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有关。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病变则会丧失正常的24 h动态血压变化趋势,其特征是全天血压在较高水平波动,无明显的波峰波谷[6]。提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患者的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正常人日间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而糖尿病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该节律被打乱,表现为夜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夜间血压的升高或昼夜节律的异常,可使靶器官受损,从而使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7]。 因此,在伴有糖代谢异常,尤其是T2DM的EH患者中,改善其体内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有助于恢复心血管系统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平衡,纠正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平稳的控制血压仍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傅祖植.糖尿病与高血压[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5):10.

[2]Jermendy G.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cae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2ropathy in diabetic patients [J]. Acta Diabetol,2003,40(Suppl2):S370.

[3]KataokaM,Ito C,Sasaki H,et al. Low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s a riskfactor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ype 2 diabetes [J]. Diabetes ResClin Pract,2004,64(1):51.

[4]刘声远.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与防治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06;16(4):3-6.

[5]李竹林.王莉莉. 老年糖尿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征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9,16(11):217.

[6]李荣,严钟德,刘东方. 糖尿病患者心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与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7-20.

[7]郑莺,刘建平.糖尿病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J].心脏病杂志,2007,19(3):347-50

论文作者:韩忠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研究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昼夜节律的影响论文_韩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