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笔谈)——邓小平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笔谈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精神是对毛泽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精神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体会。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强信念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的信念。当毛泽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英勇斗士和伟大统帅时,他同时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是十分清醒和坚定的,并趁热打铁,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很小的代价消灭了最后一个剥削阶级,顺利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毛泽东是犯有错误的,特别是在指导思想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以后,错误就越来越严重。但这是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错误,而不是在要不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犯的错误。他的心血和精力耗在以“多快好省”和“大跃进”的方式搞社会主义建设上,耗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上,但却得到了一个与其主观愿望相矛盾的结果,这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毛泽东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他对社会主义的执著追求和实践无论成败,都是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而进行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分析毛泽东晚年错误中、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我们的主要教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邓小平及党中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出路,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才能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就是以这两点作为大前提来展开和实施的。国际上有些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妄加评论,说中国在搞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是胡说八道。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p.290)这是由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思想路线和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2](p.801)毛泽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结合的高度上,对实事求是做了科学的精辟的解释,为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还是共产党人的思想和工作作风。
邓小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他说过一段很有感情的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读的书并不多,只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p.311)邓小平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第一,邓小平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并对其作了科学的概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提出的,但毛泽东生前并未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概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才由邓小平明确提出并作了科学概括。邓小平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新的科学概括。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作风,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到见解,为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第三,邓小平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前提的。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揭示了解放思想的真实含义,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第四,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基本框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复杂的事业,邓小平理论是前进指南,而不是万应大全,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去找具体答案,只能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解决。
3.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建国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有在任何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作为毛泽东思想灵魂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内含三个原则:一是国家民族的主权第一,中国的主权只能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只能由本国人民来决定革命和建设道路。二是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外援,但不能拿主权做交易,不能损害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就必须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克服困难、奋斗到底。
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他强调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别国合作,但决不允许别国干涉内政。邓小平有一次深情地对一个外国朋友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p.357)邓小平和党中央对艰苦奋斗也是十分重视的,邓小平在1989年针对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了”,“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1](p.290)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把自力更生方针作为基本路线的一项内容写进了党的决议,这是作为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提出来的,但是在基本路线提出之后的几年中,在宣传教育中却忽略了这一条。邓小平批评了不重视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教育,他说:“我们总结的另一个经验教训就是要把过去某些方面的失误认真地尽快地纠正过来。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艰苦奋斗还是需要的,前一时期讲得少了,做得更少,自力更生为主也讲得少了。”[1](p.34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我国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贯彻自力更生方针的具体要求会有所变化,但“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个精神是不能改变的。
4.大气魄、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
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要不要进行改革,这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没有现成的答案。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p.433)中国的改革并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进行的,而是实践的要求。邓小平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4](p.237)。领导这场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不仅要破除旧社会留下来的传统观念,还要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这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涉及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实践的重新评价。
邓小平的改革勇气和坚定信念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实事求是的精髓论,反对一切教条主义和左倾思想。邓小平大无畏的改革创新勇气归根到底来源于他对人民利益和国家前途的高度负责,他说:“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p.257)正因为具有了“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的思想境界,对人民负责,而不是以马列著作作为最高准绳,他才有大气魄大境界。邓小平改革创新精神,一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靠实践支撑,三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这三者合一,使得邓小平以大无畏的气魄,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在中国大地上把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