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高原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如何应对论文,高原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少学习成绩本来不错的中学生,到了初二、高二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老师认为这是学生懒惰、骄傲自满导致的后劲不足,家长多猜测是青春期综合征在作怪,学生既感到无辜,也很无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恼人的瓶颈
高二男生吴斐学习成绩一向不错,考试排名大致在班里第10名左右。文理分科时,吴斐选择了理科。他信心满满地想,只要摆脱了他不在行的历史和地理两门课,名次肯定能进班里的前5名。但是事与愿违,近来几次综合考试,他的总成绩还是第10名左右,有一次居然下滑到第16名。班主任爱莫能助:“理科是吴斐的强项,本指望他能脱颖而出,没想到他这么不给力,快赶上中国男足了。马上要开始高考前的总复习了,不知道他会不会有起色。”吴斐的妈妈胡乱猜测:“该不是孩子早恋了吧?我找班主任打听情况,好像没有那方面的苗头。这孩子该不是有什么别的心事吧?”吴斐自己也莫名其妙:“真是见鬼了!我学习真的没有放松,事实上我比平时更努力了,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是……我是不是遇到学习的瓶颈丁?”
初二男生韩昊似乎遇到了同样的麻烦。他说:“物理是新开的课,我学得挺好,考试能得90分以上,可是英语、语文、数学却没什么进步,每次考试都是85分左右。照这样下去,中考想考上市一中恐怕没戏。我挺着急的,课后自我加压,可是爸爸妈妈还说我偷懒。唉!真郁闷。”老师评价韩昊:“这孩子很聪明,担任物理课代表,尽心尽责,综合素质上佳,可就是成绩上不去,考试总让人替他捏一把汗。估计是学习方法不对头,要不就是在物理上花时间太多,耽误了其他课的学习。”韩昊的爸爸说:“我作证,韩昊学习非常用功,铆足了劲要甩掉中等生的帽子,天天晚上学习到11点。他的努力没有在考试中获得回报,我想也是正常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难免会有些思想问题,或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吧。老天保佑,这个阶段不要太长,千万不要在中考上栽跟头。”
初二女生卓欣然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每周一早上的升国旗仪式上,总能看到她站在台上用流利的英语带领同学宣誓,同学们偷偷说她是“校花”。但是卓欣然近来有了烦恼:学习越来越吃力了,甚至连最拿手的英语,考试成绩也不再拔尖儿,老师开始用异样的目光看她。她回家问妈妈:“老师天天说初二是分水岭,女生多半会被男生甩到后头。真的是这样吗?我是不是中了这个魔咒?”妈妈到学校找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说:“欣然人长得漂亮,经常在台上露脸,挺引人注目的。这样的女孩子,难免会有优越感,哪里还肯在学习上下工夫?要我说呀,如果将来不打算学表演专业,还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回家您一定得敲打敲打宝贝女儿。”对此,卓欣然大呼冤枉:“我什么时候有优越感了?我什么时候放松学习了?成绩上不去我比谁都着急,自己买来练习册天天加做作业,你们知道吗?再说,初二是分水岭嘛,谁叫我是女生呢!”
类似的现象在初二和高二年级较普遍,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小的烦恼。成绩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原因:高原现象。
学习的规律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在熟练练习的中后期,技能的发展并不是像刚开始训练时那样逐步提高,而是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就像人在高原上行走,尽管身处较高海拔,却看不到有相对高度的山峰。这个阶段称为“高原期”。高原期过后,学习成绩继续上升,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一个高原期。如此循环反复,构成人人都要经历的“开始阶段—迅速成长阶段—高原现象阶段—克服高原现象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的学习规律。
处于高原期的学生不了解这一规律,往往非常焦虑,整天无精打采,昏昏沉沉,食无味,睡不香,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硬看也记不住内容,课堂听课效果差,性情易急躁烦闷,甚至有的同学丧失了进取的信心。所以,高原现象对中学生危害很大,必须引起家长的关注。
出现高原现象,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智力的阶段性调整。出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学习规律。在学习一门课的开始阶段,学生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吃力,因此一开始成绩进步较慢。等学生初步掌握了这门课的规律,找到了窍门,学习成绩会明显提高。学生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因而进步很快。但是很快,容易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剩下的多是难点,兴奋度和学习兴趣都会一定程度地降低,进步速度突然放慢,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但只要熬过这一关,就会进入学习的新境界。
第二,生理因素。身体状况欠佳、疲劳、生病,常常使人精力不支,造成心智技能提高缓慢或者下降。
第三,心理因素。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厌倦学习,缺乏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或者急于求成,一旦遇到成绩不如意就自怨自艾,心情急躁等。这些心理因素都能造成成绩的停滞不前。
第四,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心智活动,成绩的提高需要改变旧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代之以新的、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完成这个改造之前,成绩常常会处于停滞状态。学习方法的改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学生采用新的方法会遇到新困难,所以在改造之初,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会有所下降。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熟练掌握后,成绩又会提高。
第五,学习内容增加。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要求初二和高二的学生必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扎实,理解透彻,运用熟练,而且要把握知识各部分之间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如果前面所学的某些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透,运用不熟,那么就很难形成准确、严密、清晰、连贯的知识网络,因而在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很难继续提高了。
成长的阶梯
那么,如何克服高原现象,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第一,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学习规律,就像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疲劳极限一样,这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会突破瓶颈。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学习动机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是直接推动孩子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克服高原现象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高原现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反应有强有弱,高原期有长有短,那些求知欲不强、焦虑急躁、急于求成的孩子往往更受煎熬。
第二,辅导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孩子以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影响和制约着学习成绩,要提高成绩,就必须辅导孩子冷静反思在学习中哪些习惯、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可以继续保持的,哪些习惯和方法是有害的,必须克服和改进,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比如,学习上的盲目性、被动性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某些不良习惯和方法,常常是导致学习成绩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要想提高成绩,就必须加强学习的计划性、自主性。
再如,有的孩子不是先复习所学内容而是急急忙忙地做作业,遇到问题不是先独立思考而是急于问别人,遇到阅读理解题不是自己认真去做而是等着老师讲解时记答案,对做过的练习不注意分析和总结,等等。这些做法都是非常有害的,是不利于学习的,必须认真改正。
有的孩子学习基础欠佳,许多知识点没有弄清楚,有缺、漏、差等“欠债”,日积月累,不能自拔。要想提高成绩,就必须抓紧时间,查漏补缺,对薄弱环节进行有计划的清理。
有的孩子学习方法不科学,低年级时靠死记硬背取得了像样的成绩,遇到需要理解和推理的知识就不灵了。还有的孩子喜欢打疲劳战,以为勤能补拙,透支了精力,第二天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紧跟老师的思路,得不偿失。这些坏习惯都要改掉。
第三,关注孩子,注重交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其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多表扬,少指责。孩子遇到进步的瓶颈,家长应耐心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订对策。家长应该从心理上尊重和理解孩子,时常让孩子体会到努力后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切忌唠叨和埋怨,更不要嘲讽和威吓。
第四,引导孩子适当转移注意力。有的家长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当成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精神负担。这种看似实际的教育观念是片面的,考试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成绩的好坏与学习效率而不是学习时间成正比。如果学生一味苦学、死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劳逸结合,对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心理压力有很好的作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加体育运动、听音乐、看电视、散步、购物等。
总之,高原现象既是一只拦路虎,也是学生进入更高境界的阶梯,只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冷静面对,深入查找原因,科学调整状态,高原现象就是一只纸老虎,恰恰预示了光明的前程。正应了那句著名的诗:“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