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与分析&以山东省安丘市为例_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分析——基于山东省安丘市的问卷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丘市论文,山东省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农产品论文,消费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05-26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924(2014)04-0347-1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管理高度重视,欧盟、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我国也实行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陈劲松[1]指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法律法规是基础,质量标准是依据,管理体系是主体,支持体系是保障。其中,作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了检验检测、产品标识、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监管与处罚、食品召回与实行可追溯等内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对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山东省安丘市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依托区域化管理理念,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为我们研究如何解决好农业生产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否被广大消费者熟知、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收益,是衡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合理、是否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对安丘市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呈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寻找其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提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主要包括农产品消费者行为研究、农产品生产者行为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政府干预农产品市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首先,关于农产品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购买行为的相关性,以及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方面,Thompson等[2]利用商场里关于产品价格、表面缺陷、消费者收入等特征,通过两个等同轨迹模型,分析消费者在传统产品与有机产品之间如何做选择的问题,结果发现,消费者对购买地点的选择对购买有机产品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家庭收入逐步增长的家庭更倾向于到专卖店买有机食品。在国内,许多学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和分析了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的认知状况及其消费意愿,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非常高,但认知水平较低。王志刚等[3]以“问题奶粉”事件为例,研究了大城市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程度和消费信心恢复情况,发现消费者个体特征、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对消费信心的恢复有显著影响。

      其次,农产品生产者行为研究。由于企业和产品不同引起的提供安全特性的成本不同,安全特性成本在市场均衡结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学者对生产者的行为做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企业供给安全产品的动机。Annandale[4]研究表明,企业的供给动机受企业领导、战略和管理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包括组织学习、利益相关者、规制类型、企业文化等的影响。(2)安全管理规制的影响企业对规制的反应。Jensen等[5]研究发现成本中的食品安全成本是不断增加的。Antle[6]对美国的肉鸡屠宰、猪肉、牛肉加工厂中与产出、质量控制相关的成本运用成本函数模型与快乐计算模型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产品质量的提高与产品成本成正比,并且苛刻食品安全质量管制将产生较高的产品成本。

      再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方面,王志刚等[7]在描述性统计分析消费者的猪肉购买行为和对可追溯体系认知程度的基础上,分析并测度了消费者对生鲜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凸显出建立和完善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与群众基础,但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总体认知水平比较低,性别、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了解可追溯体系的程度、对食品安全的意识敏感程度等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李佳沽等[8]对美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能力建设进行了剖析,为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最后,政府干预农产品市场研究。周德翼[9]、周洁红等[1O]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理论为背景,探讨了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并指出政府可以通过结合市场准入、检查监督和安全标识3项制度,从而节约信息的揭示和管理成本。王殿华等[11]对信息不完全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理论在用于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的缺陷,并证明了依靠政府干预并不能有效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上述文献均认为,由于当前中国生产、流通组织规模较小,应鼓励与农产品产业链相关的主要厂商建设行业协会,并委托行业协会制定和管理食品安全标准,并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以降低政府实施检测和监督的成本,而政府的管理工作重点可放在对行业协会的资信评估、产品质量认证、对其推荐的产品和披露信息进行检测和管理、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等方面。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时至今日,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与扎实的实践改进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如何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作为一种反馈,消费者的评价即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的评判,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未来改进与发展的方向所在。故本文基于对安丘市消费者所做的调查问卷,研究消费者的评价结果,并对影响消费者评价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组于2010年9—12月期间对山东省安丘市消费者进行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考虑到调查样本的分散性和随机性,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超市、菜市场、批发市场。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回收率为99.6%,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审核,得到有效问卷492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8%。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关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和家庭月平均收入情况;第二部分有关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的关注状况。

      

      (二)样本基本特征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和统计(表1),可以发现本次样本具有以下特征:①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来看,女性消费者占比略高,超过男性4个百分点;②从年龄构成来看,中青年消费者占绝大多数,有近9成的受访者年龄集中于20~49岁,这表明中青年人是消费最旺盛的群体,即本文中关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和购买行为的分析将接近中青年人的水平;③受访者居住地多集中于市与县,少部分来自镇里和村里,其中来自市县两级的超过8成;④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来看,样本中属于知识群体(具有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占比较高,占6成;⑤受访者家庭规模趋于简单,只有1/7的受访者来自超过4人的家庭,大多数受访者家庭规模都较小;⑥受访者家庭月收入总体处中等偏下水平,家庭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的占2/3。

      四、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

      表2表明,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方面,整体上消费者是普遍关注该问题的,超过一半的消费者经常去了解该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与消费市场上屡屡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及食品安全问题有关。另外,消费者对市场上农产品质量状况的评价并不是很乐观,非常放心的消费者比例不到2成。

      在对农药残留的认知上,虽然近2/3的被调查者知道农药残留的危害,但对农药残留的危害十分了解的却仅占有1成,有近2成的被调查者竟然完全不知道农药残留会危害人们的健康。另外,近1成的被调查者完全不关心农药残留的危害。

      

      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严禁使用任何农药”、近1/3被调查者选择“限量使用农药”、近两成被调查者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高成本)的农药”,而只有极少部分人选择“使用高毒高效高残留(低成本)的农药”。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对农药残留的忧虑,消费者希望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用农药,或者尽量少使用或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果按照消费者的意愿进行操作,则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必将增加,这将导致生产者降低生产成本与消费者需要安全食用农产品之间出现矛盾。

      消费者的性别、受教育情况、家庭规模等,可能是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水平和认可程度的重要因素。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女性、受过较好教育、家庭规模小的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认知和认可程度较高。

      (二)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行为偏好

      从表3看,在购买农产品时,消费者对农产品标注信息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价格,产品认证标志,配料、食品添加剂等,品牌,生产厂家及厂址、外观。在这6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中,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其原因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代表食品变质问题,是所有食品都面临的。同时,在所有信息中,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最为明确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购物时,消费者已习惯了留意这些信息。价格和产品认证标志分别居于关注程度第2位和第3位。这表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比较重视商品的价格和产品的认证。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辨别能力有限有关。被调查者对品牌、生产厂家及厂址和外观的关注度比较低,主要原因可能与中国市场诚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不完善有关。

      在购买场所的选择上,2/3的被调查者认为,超市或配送连锁店的农产品质量最可靠;其次可靠的是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而仅有极少数的被调查者认为,马路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最可靠。这说明,消费者对农产品销售场所的信任度是随着销售场所的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加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只有1/3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在超市或连锁店购买农产品,低于消费者对超市或配送连锁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信心的比例;而选择在农贸市场、马路市场和批发市场购买农产品所占比例均接近2成,分别不同程度的高于被调查者对农贸市场、马路市场和批发市场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其原因可能是超市或连锁店中农产品价格略高于农贸市场、马路市场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

      

      (三)消费者对农产品认证的参照程度

      从表4看,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选择购买“一般农产品”的比例最高,将近4成,主要原因可能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有限的数额购买认证农产品,导致较多消费者更偏向于购买一般农产品。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比选择“无公害食品”高出4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绿色食品的发展历史较长,且推广和宣传力度较大,而无公害农产品的起步较晚,而且其社会认知度较低;另外,只有1成比例的被调查者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原因可能是由于满足国际市场特定需求的有机食品价格较高,并且在国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较低。

      五、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和评价

      (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

      从表5可以看出,消费者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管理部门的选择上,认为由农业技术部门管理的比例超过7成,由质检部门管理的约占2成,由工商管理部门管理的比例近1成。这反映了广大消费者希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从生产源头抓起。另外,在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时,被调查者对各种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的信任程度中,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更信赖精密仪器的检测结果,另有近4成的消费者较信任快速检测的结果,而只有不到1成的被调查者信赖的是速测卡的检测结果。

      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信任上,选择相信“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的占到被调查者的近4成;近1/3的被调查者相信“认证机构提供的信息”;相信“凭个人经验获得的信息”和“生产企业提供的质量安全信息”的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而仅有极少数的被调查者相信“民间组织”和“销售商提供的安全信息”。上述结果表明,更多消费者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这与政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关。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选择相信政府提供信息的也还不到总样本量的一半,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并不认同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

      

      (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

      表6表明,消费者认为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监管。首先,比例较高的是对产品标签的监管及对市场的检验检测,两者均是接近2成的比例,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违规标注、虚假标注的现象较多;其次,选择禁用农药、对生产者进行培训指导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比例接近且均不到2成;最后,选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及时发布的比例最低,比例仅为1成左右。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发布质量安全信息并不能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则与目前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部门较多有关,造成了消费者无所适从,降低了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上述监管措施包括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理念。

      在对该市的管理体系评价上,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不顺”,近4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仅仅极少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该市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较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存在问题,依次为检测能力弱、检测机构数量少、检测环境差和检测人员素质低下。对于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的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完善,无需改善。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存在问题。其中,包括相关法律的立法迟缓、配套性较差、法律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及操作性较差。综上可以看出,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问题且需要改善。

      

      六、实证分析

      (一)假说的提出

      基于以上问卷总结,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1:消费者个体特征表现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规模小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就高。

      H2:农产品在越稳定的销售场所销售,则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越高。

      H3:农产品质量信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价格、产品认证标志)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

      H4:消费者对相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的满意程度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测算模型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估计,即探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评价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的问题。假设有多个解释变量,可按矩阵形式定义模型为:

      Y=βX+u (1)

      其中,Y为观测值为1=满意、0=不满意的列向量,X为解释变量观测值矩阵,β为待估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这时,Probit模型表示为:

      

      其中(2)中的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结果的概率(满意=1,不满意=0);Φ(·)标准累积正态分布函数,Φ(z)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小于z的概率;

为解释变量,即待估的n个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结果的因素。

为解释变量系数,本文中n=23。

      

      根据前文分析,选择了6类解释变量研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问题并构建模型。这6类解释变量分别是:(1)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以及家庭平均月收入;(2)消费者购买时主要关注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包括外观、价格、厂家信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产品认证标识;(3)消费者购买时会选择的农产品,包括一般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4)消费者认为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销售场所,包括超市或配送连锁店、农贸市场、批发市场;(5)消费者对农药残留危害的了解;(6)消费者对相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的满意程度。具体对自变量的解释见表7。为了避免估计时出现多重共线性,本文从问卷问题中剔除了相关选项。

      (三)估计结果及分析

      本文运用STATA 11.0对数据进行Probit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所设置的23个变量中,只有7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7个变量均为假说H2与H3中的内容,因此假说H2、H3得到了证明;而假说H1与H4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自变量变化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用dy/dx表示。通过显著性检验的7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也对应的表现为显著,其他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也表现为不显著。

      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消费者个体特征中,性别和家庭成员人数为2的家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性别的系数为负,家庭成员人数为2的变量系数为正。这两个自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消费者为男性,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可能性较小;而消费者家庭成员人数为2人,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可能性较大。这个结论符合假说H2的表述,因此假说H2得到证明。本文认为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为:第一,男性在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时会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男性较女性对法律与政策的相关信息掌握得更为充分,因此男性较女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会更谨慎。从边际影响上来看,若为男性的评价,则获得满意的可能性要比女性降低4成。第二,当家庭人口数为2人时,此时家庭不用太多的考虑家庭其他人员的健康因素,如当家庭只有夫妻2人时,他们不用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就不会太高,因此2人家庭较其他家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满意的可能性就高,可能性提高幅度约为10%。

      其次,消费者购买时主要关注的信息中,外观、价格、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以及产品认证标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说H3被证明。相比价格因素,外观、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以及产品认证标识表现的更为显著,这说明在农产品质量的选择上,价格因素已不再是主要因素。进一步看,外观、价格、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以及产品认证标识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当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若比较关注外观、价格、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以及产品认证标识,则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可能性较小。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关于产品信息的变量都进入了显著变量的行列,这说明产品质量信息对消费者评价的结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估计结果看,所有的产品质量信息的系数均为负值,即与不关注这些信息相比,关注产品质量信息会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满意的可能性降低,降低幅度为6%~25%。如前文所述,随着信息的进一步公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估计结果说明了消费者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并不满意。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进行了公开,增强了消费者的认知,但产品质量并没有因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出现而有所改善,因此出现了估计得到的全部是负值的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监管和实施上应该进一步加强。

      再次,消费者购买时会选择的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说明若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若选择的是无公害农产品,则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可能性较小,比选择其他农产品时获得满意评价的可能性低10%。无公害农产品是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符合相关标准的农产品。而本文的估计结果显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对消费者的评价有显著影响,并且系数为负,说明当前市场上的无公害农产品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所要求的水平,农药残留、添加剂、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问题依然存在。相比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对质量的要求是比较低的,而在估计中只有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在被调查地还没有完全推广,这与无公害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结果是相对应的。因为不解决好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就无法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而相比于一般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估计结果的显著说明了安丘市在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性别对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影响,男性对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可能性大幅低于女性;②家庭规模对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影响,家庭成员数为2人时对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可能性略高;③农产品质量信息对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影响,而目前并不乐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使得消费者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可能性显著降低;④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取得了较高的信任度,消费者迫切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强对产品标签违规行为(虚假、冒用)的监管;⑤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不合理、检测能力弱、法律法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功能,有效落实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工作,保证管理体系最终服务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并通过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切实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二是进一步推进与改善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在所取得的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解决无公害农产品目前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增加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与可协调性;四是基于公众对政府持有较高信任度的基础上,政府还应在信息和资金上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及管理能力建设;最后,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积极促进认证“三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

      苏毅清,杜锐,王志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分析——基于山东省安丘市的问卷调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4):347-357.

标签:;  ;  ;  ;  ;  ;  ;  ;  ;  

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与分析&以山东省安丘市为例_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