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影响_音乐论文

心理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影响_音乐论文

谈心理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音乐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中音乐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素质、教材选编等大家普遍认同的要素以外,心理因素也是影响高中生音乐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具有较大的可调节性,而教师素质、教材审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升和完善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是否发挥其正面效应,直接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态度,这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接下来,笔者结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兴趣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影响

1、兴趣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影响的表现

兴趣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具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从课堂来看,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生的音乐课堂气氛有时有点沉闷。大部分同学上课时不愿回答问题,喜欢安静地坐着听听音乐或看看音乐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自己不太愿意当众表演,却喜欢相当热情地鼓动其他同学表演才艺。上课参与活动不够积极主动,但是如果音乐课因为种种原因没上,又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失望情绪。从课外学习来看,几乎每位学生都有各自崇拜的歌手,经常会看到学生们在哼唱他们各自喜欢的歌。这些表现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相同的共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什么高中生会出现这些表现呢?原因何在?

2、兴趣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产生的影响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还需从高中生的特点分析着手。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来看:高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身高、体重、大脑皮层结构、神经系统等生理发育已接近成年人水平。在此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初步形成,生理心理方面均趋向成熟,已经具备学习相对“难懂”的经典音乐的身心基础。从高中生的知识特点来看:高中生由于积累了相当的人文知识,对经典音乐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更加愿意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他们已逐渐形成音乐审美态度,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对音乐作品表现和音乐创作的评价,更愿意通过了解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以及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高中生对经典音乐学习有一定兴趣是有其心理基础的。当然,由于高中生的音乐审美存在着一定的偏爱性,有相当的学生在课外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与偏爱,这也是正常的。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遵循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地发挥兴趣、动机等因素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激发高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做法与体会

《音乐鉴赏》的第二单元是民歌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容易发生兴趣转移的一个内容。因为其一,经过第一单元的欣赏入门教学,刚上高中音乐的新鲜感在逐渐减弱;其二,民歌是不太容易让学生喜欢的。“记得自己在大学里学民歌时,刚开始还真不喜欢。粗劣的、原始的劳动号子,沙哑的、土得掉渣的山歌,咿咿呀呀的西北民歌唱腔,我们这些江南长大的学生,谁是一听就喜欢上的?可我们的老师很严厉,不管我们的喜好,认准了要我们背唱。我们尽管不喜欢,但得应付考试呀。于是反复听唱,等到会背了,也就喜欢上这些东西了。现在还能顺口哼上几段,觉得挺有味道的。”这是一位同行写的一段对民歌学习感受的话,这段话表达了两层意思:即民歌是优秀文化的积淀,但是不那么容易让人喜欢;要理解民歌必须反复吟唱直到背唱。但我们不可能像大学老师那样强制学生去背唱,毕竟学习的对象不同,学习的目的也不一样。针。对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笔者运用“兴趣”心理因素进行了有效教学的尝试。我选择其中相对好学唱的山西民歌《刨洋芋》先让学生模唱。通过教师的范唱,选择好的音像版本播放,安排男女声对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地听唱。特别是教师模仿山西方言的诙谐语气范唱,男女声对唱这两种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初步领略了西北民歌的特有韵味,以至于一段时间里,所教的学生碰到我,冷不丁地会来其中的一句“哟!这么大的个儿,”虽然有些调侃的成分,但也说明了他们已经有点喜欢上民歌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为表面上“兴趣”而兴趣。如果教师只重视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忽视了意志、毅力等其他心理要素的作用,那样的“兴趣”是不会持久的。只有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在情感,对音乐有了心灵的触动,才可能使他们保持恒定的、正确的兴趣、动机。这也是我们在运用兴趣因素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时必须注意的。

二、意志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影响

1、意志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影响的表现

“相当的中学生不喜欢经典音乐,对经典音乐不感兴趣。”这种观点在当今很多文章中强调的比较多,这一现象甚至在一些老师脑中已绝对化。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实,有很多学生对经典音乐学习一开始还是有兴趣的,哪怕是这些“相当”的学生对经典音乐也并没有全盘地否定。相反,在他们平时与老师的交流中、音乐随笔中,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对经典音乐学习的向往。在这方面,文化素养好的学生表现出的倾向性更强一些。应该说,大部分高中生有学习经典音乐的动机和愿望,这也是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的,但总体看来他们音乐学习持续的时间不长、稳定性不够,会对经典音乐表现出“阳春白雪”虽好,但不如“下里巴人”好懂的畏难情绪。因此,笔者认为:“相当的中学生不喜欢经典音乐”现象,实质上是意志、毅力等心理因素在高中生音乐学习中普遍缺乏的表现。

2、意志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产生影响的原因

高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的发育已接近成年人水平。但是,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在独立性、意志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心理发展普遍滞后于生理的发展。高中生在意志、毅力等心理因素方面还未真正达到成年人的稳固水平,因此容易产生上面提到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其根源是学生在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方面的不够成熟,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不要将学生对经典音乐的“不喜欢”都归咎于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正如廖家骅先生所说:“音乐课毕竟是一门学科,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在这种审美性质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如识谱、演唱、演奏等技能和各种音乐知识方面,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艰辛劳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动机的同时,应该还要重视意志因素对兴趣因素的互补作用,将这些心理因素有机结合、协同攻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意志因素在高中生音乐学习中的尝试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是戏曲类教学内容,戏曲艺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部分,每次在教授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都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见得有多大提高,且教学进程到这个单元已处于学期期中阶段,学生在连续接受了民歌、民间器乐等内容的欣赏后,确实对传统音乐有点审美疲惫,这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意志、毅力的一个考验期。除了前面所说的运用兴趣、动机等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调动外,更关键的是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意志、毅力等心理因素对音乐学习进行互补。我是这样做的,在上该单元第一节内容《京剧大师梅兰芳》时,我开门见山地对学生说: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是需要弘扬的,但是京剧很难学唱的,大家觉得要不要学?学生反应不一。我没有对学生的不同态度马上作出评判或进行宣教,而是接着说:大家都知道梅兰芳是京剧大师,但是大家知道梅兰芳学艺的经历吗?随后教师给学生讲述了梅兰芳学艺时为克服自身不足苦练走步、眼神的音乐小故事,让学生观看了《梅兰芳》短片介绍,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觉到大家已被大师锲而不舍的学艺精神有所打动。我趁热打铁,故意激将学生:我们欣赏京剧比梅兰芳学艺还难,还是不学算了?学生哄堂大笑,畏难情绪已被消除。当然仅凭几个小故事还不能真正地破除学生的审美取向,学生对戏曲内容不喜欢的最主要原因是听不懂,教师还需要把戏曲的构成要素以及欣赏戏曲的条件告诉他们,结合适当的激励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难点。因此,面对各种困难时,教师必须不断地抓住各个契机,充分运用意志、毅力等心理因素的正面效应,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顺利地完成音乐审美教育任务。

三、情感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影响

1、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因素影响着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具体表现有:学生愿意了解乐曲产生的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喜欢教师适当地描述作品的音乐形象。他们听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会有丰富的情绪反映,沉思、激动、悲伤、喜悦,不尽相同,会随着音乐的发展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各种体验。他们会对相对熟悉的作品,如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等比较感兴趣,有的还会在课外进一步去收集有关文字、音响资料。这些都是情感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积极影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运用。

2、情感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产生影响的原因

音乐鉴赏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与音乐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都会引起听者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是以听者的生活经验为前提的。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亲身经历过的直接体验和通过阅读、看电影以及通过别人的描述而获得的间接体验越多,他越能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启示。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除了对作品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的直接体验,还包括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高中生情感体验非常丰富,他们已具备了相当的人文知识和一定的生活体验,并且趋于稳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乐曲产生的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等表现特征来分析,以求对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准确把握,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3、培养高中生情感体验的做法与感受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大师,理解他的音乐作品对于帮助学生走进经典音乐的殿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第8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课时,笔者从情感因素着手做了一些尝试。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历经坎坷的音乐大师(如知道他曾遭受耳聋的打击),会哼唱他的命运交响曲主题等等,然而学生对大师的了解是比较零碎的、表象的,仅凭他们原有的这些间接体验就进入课堂教学那么将难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复习一下历史课中学过的“启蒙”运动,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一下有关贝多芬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然后专门安排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观看美国历史频道拍摄的人物志专题片《贝多芬传》。“磨刀不误砍柴工”,正因为课前的这些拓展活动,使学生对乐曲产生的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表现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将课前获得的间接体验与聆听作品后的直接体验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情感因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期结束的音乐听后感考查中,有许多同学写了对贝多芬音乐的感受,有的写得相当深刻:“失聪使贝多芬与世隔绝,但是音乐仍然在他内心深处回荡。在音乐上,贝多芬的成就之高令人敬仰;在精神上,他的执著令人敬佩;在胸怀上,任何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无法与他比拟。他的音乐超越时空,响彻宇宙。《欢乐颂》象久旱中的一滴水珠,像乱石下的一粒珍珠,鼓舞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为了作曲家心中那企盼全人类相亲相爱,团结如兄弟般的宏愿而大步前进,披荆崭棘,在所不惜。”

总之,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性心理因素;虽然不具有直接操作音乐技能的功效,但是它们具有强大的动力效应和调节功能,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音乐感受、表现、鉴赏和创造能力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激励作角。如何进一步发挥它们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继续探索与研究。

标签:;  ;  ;  

心理因素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影响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