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职业取向影响的调查报告_社会因素论文

影响女学生专业取向的调查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取向论文,女学生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当前,男女学生在专业的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女学生接受科学、数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和高科技领域的教育机会明显地少于男学生,她们大都集中在诸如中文、外语等文科类专业。可以说,女学生主要集中于有限的学科领域。我们试图通过这一个研究来探索一下影响女学生专业取向的因素,希望能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此次调查选择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女生。调查对象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报考专业时的各类影响因素等许多方面。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就不同类别的调查对象进行过多次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概述

本调查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回收率为91%。其中,按学历层次分:考虑到学历层次的代表性,本专科学生833人,占94%;研究生55人,占6%。按地区来源划分:农村175人,占20%;城镇251人,占29%;地级和地级市以上447人,占51%,表明大多数学生来自城镇和地级市以上。按所就读的专业来划分:文科类194人,占22%;理科类291人,占32%;工科类123人,占14%;医科类54人,占6%;财经类222人,占25%;其它类6人,占1%。若按报考专业来划分则为:报考文科197人,报考理科282人,报考工科93人,报考医科60人,报考财经类244人,报考其它类5人,这表明报考专业的情况与实际就读专业的情况是高度一致的。

所有数据通过微机处理,根据数据分析,反映出如下总体概况。

1.女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程度

我们在问卷中列出了三种程度,分别是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满意的占23%;比较满意的占57%;不满意的占20%。数据表明,大多数女学生对就读专业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80%。

2.影响女学生专业取向的因素

(1)个人因素:47%的女学生回答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18%的女学生是考虑了自己的性别因素选择专业;4%的女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专业;17%的女学生主要根据当时高考成绩的预测来选择专业;14%的女学生是根据其它原因选择专业。数据表明,在个人因素中,大多数女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成绩来选择专业的。

(2)他人因素:39%的女学生回答选择专业时受到家长的影响;9%的女学生回答选择专业时受到教师的影响;9%的女学生回答受到朋友的影响;27%的女学生回答受到同学的影响;还有16%的女学生回答受到其它原因的影响。数据表明,在他人因素中,女学生选择专业时受家长、同学的影响较大。

(3)社会因素:42%的女学生回答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该专业易分配、择业前景好;18%的女学生选择专业是因为该专业社会紧缺;只有7%的女学生出于家庭经济条件来考虑专业的选择,这也说明现在大部分学生对缴纳部分费用上学是可以承受的;还有30%的女学生选择专业是因为社会上认为该专业好;仅仅有3%的女学生回答在选择专业时考虑了其它原因。数据表明,在社会因素中,大多数女学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了专业的好坏,择业前景的因素。

3.女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考虑程度

我们在问卷中列出了三种情况,分别是有很充分的考虑与选择、有比较充分的考虑与选择和没有充分的考虑与选择。它们在问卷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8%、60%和22%。数据表明,大多数女学生是能对专业选择作出慎重考虑的。充分考虑的占78%。

三、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

(一)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到: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个人因素、他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均有显著的关系。

1.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个人因素有特别显著的关系。

对表一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X[2]=49.56,P<0.001,这说明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个人因素的关联特别显著。数据还表明,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专业的女学生中所占比例都是最高,但其间也有差异,以医科、文科最高;而且文科、医科、财经类女学生考虑自己性别因素也多一些,而理科、工科女学生则考虑当时预测的高考分数多一些,这倒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表一 女学生报选专业在个人因素方面的统计数据

附注:①表中括号内数据为百分率。

②A表示:个人兴趣、爱好

B表示:自己是女孩,适于该专业

C表示:本人在这方面有特长

D表示:能确保考试分数在该专业录取

E表示:其他

2.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他人因素有显著的关系

对表二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X[2,]=29.97,P<0.02,这说明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他人因素的关联显著。表中数据还表明,他人因素中家长的因素在所有专业的女学生中所占比例都最高,但也有差异,工科、医科、财经类的女学生在该因素上的比例要大于文科、理科女学生在该因素上的比例;其次是同学因素的影响。

表二 女学生报选专业在他人因素方面的统计数据

附注:①表中括号内数据为百分率。

②A表示:家长 B表示:教师 C表示:朋友 D表示:同学 E表示:其它

3.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社会因素有特别显著的关系

对表三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X[2,]=80.60,P<0.001,这说明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社会因素的关联特别显著。表中数据还表明,专业易分配、择业前景好的因素在文科、工科和财经类女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其中财经类最高,而医科类和理科类的女学生则是社会上认为该专业好的因素占比例较高,这种情况表明:①社会因素中,大多数女学生对择业前景考虑较多,但也存在差异。②社会上对专业的看法在女学生选择专业时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表三 女学生报选专业在社会因素方面的统计数据

附注:①表中括号内数据为百分率。

②A表示:该专业分配,择业前景好 B表示:该专业社会紧缺C表示:学费低 D表示:社会大多数认为专业好 E表示:其他

(二)不同地区女学生在影响专业取向因素方面的差异分析

1.不同地区女学生在专业取向的个人因素方面有差异,但不显著,对表四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x[2]=5.84,P>0.05,说明不同地区女学生在专业取向的个人因素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数据表明,对所有地区来源的女学生来说,影响专业选择的个人因素中以个人兴趣、爱好所占比例最高,而且农村与地级市以上很接近,城镇的比例稍低一些;城镇和地级市以上来源的女学生中,比例次于个人兴趣、爱好的是考虑了自己的性别因素,而农村女学生则是依据当时预测高考分数能确保被录取,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学生渴望跳农门的一种趋向,这是差异所在。

表四 不同地区女学生在个人因素方面的统计数据

附注:附注与表一相同。

2.不同地区女学生在专业取向的他人取向方面有特别显著的差异

对表五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x[2]=30.06,P<0.001,说明不同地区女学生在专业取向的他人因素方面有特别显著的差异。表中数据表明,对所有地区的女学生来说,家长因素所占的比例都较高,且存在这样的规律:农村小于城镇、城镇小于地级市以上;但在同学这个因素上,则呈现出相反方向的变化,最高的比例是农村,最低的是地级市以上,且这个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力也较大。

表五 不同地区女学生在他人因素方面的统计数据

附注:附注与表二相同。

3.不同地区女学生在专业取向的社会因素方面有特别显著的差异

对表六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x[2]=32.78,P<0.001,说明不同地区女学生在社会因素方面有特别显著的差异。表中数据表明,影响专业选择的社会因素中专业易分配、择业前景好的因素所占比例较大,且该项比例明显的农村小于城镇,城镇小于地级市以上;但是,社会大多数认为该专业好的因素却是呈现与前者相反的规律,这从表中数据可见。考察经济因素,我们还会发现经济条件差的农村要比城市更多地考虑学费的承受能力,这也可以从这项比例农村大于城镇、城镇小于地级市以上反映出来。

表六 不同地区女学生在社会方面的统计数据

附注:附注与表三相同。

四、结语

据上述调查研究分析结果可知:

1.无论是农村、城镇或是城市的女学生,她们的专业取向都与个人因素有显著关系,而且以个人兴趣、爱好为首要的考虑因素,这是值得提倡的。其次是性别因素的考虑,这说明部分女学生仍然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陈旧意识观念的影响。

2.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他人因素有特别显著的关系,而且以家长的影响为首要因素,其次是同学的影响。但是,来自不同地区女学生的专业取向在受他人因素影响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城市女学生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城镇女学生,而农村女学生受家长的影响最小。

3.女学生的专业取向与社会因素有特别显著的关系,而且受“专业易分配,择业前景好”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受“社会大多数人认为该专业好”的影响。可见多数女学生在专业取向上考虑了就读专业与择业前景的关系,但是,来自不同地区女学生专业取向在受社会因素影响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考虑“专业分配,择业前景好”的是城市女学生占多数,而考虑社会看法以及考虑学费承受力的则是农村女学生占多数。

标签:;  

女大学生职业取向影响的调查报告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