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绘画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现代艺术媒介的结合将使水墨绘画借助新媒介的优势更好的表现自身的艺术魅力,而采用现代艺术媒介的文化产品也可以借助水墨画的艺术风格提升自身表现力。本文将以技术进步为线索,按照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离线渲染”到“实时交互”的三个部分讨论传统水墨画在与现代艺术媒介的结合过程,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优势与不足,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以期对今后的媒介表现与文艺创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水墨;传统文化;设计应用;游戏;动画;现代艺术媒介
艺术媒介,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1]。诞生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19世纪的现代艺术媒介在其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很多传统艺术的形态。这其中自然包括已经历经千年的中国水墨画。不同媒介形式进行有意识的尝试,有意识的排列组合,为创作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扩展了表达的维度,使形式呈现多样化[2]。
中国传统水墨画包括“写意”与“工笔”两类。写意绘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寥寥数笔便将形象的神态,动势描摹出来,不拘于细节刻画;而工笔绘画则需要对造型和色彩进行严谨的描绘,两种形式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采用现代艺术媒介进行表现来说各有优劣。
从“静态”到“动态”
水墨动画是水墨画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媒介结合的重要形式。学者们通常将其作为动画的一种形式加以研究,其实它同样可以看作是水墨画在动画制作技术与媒介加持下的一次华丽转身。实现了水墨画从“静态”到“动态”的重大转变。大大扩展了水墨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维度。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点,使得水墨画具有了叙事的能力,也让传统动画借助了水墨绘画的画面表现力。
传统水墨动画工序十分复杂。要保证水分,用笔等等高度的一致才能在宣纸上画出可以在连续画面中使用的角色,而这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动画角色需要分别画出线稿,由着色部门分层上色,再由摄影师逐一拍摄,通过连续放映叠加摄影技术产生水墨晕染的动画效果[3]。
从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开始,中国动画相继产生了《牧笛》、《鹿铃》、《山水情》等优秀作品,在国内国际上也屡屡斩获殊荣。这些传统水墨绘画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情节的同时其画面表现依旧遵循着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审美精神。以《牧笛》为例,对于角色活动的田园风景的描绘,不会采用大量的意象填充,而是往往进行大面积留白,以寥寥数笔淡淡的勾勒出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草木。以至于几乎每一帧都可以单独作为具有完整构图的水墨画。水墨画空灵随性的意境也正好完美的表现了恬淡的自然风光与宁静的田园生活;写意绘画凝练、夸张、一气呵成的笔法也正好契合了动画作品的需要。使得角色塑造质朴、灵动、风趣可爱。
不仅仅是水墨动画,在同一时期的诸多二维动画中,无论是角色塑造还是风格意境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绘画的特征。
由于需要分层染色,因此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这也限制了笔法细腻,造型精准,工序更为繁琐的工笔水墨动画作品的产生。在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传统水墨动画逐渐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出于下风。但科技的进步也为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图形学领域关于水墨仿真绘制系统的研究将可以改变传统逐帧拍摄的制作工艺,把水墨动画带入数字的时代,新的艺术媒介有可能为二维水墨动画带来新的机遇。
从“二维”到“三维”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三维图形的表现技术越来越成熟,水墨画也开始尝试进入了三维的世界。
2003年的水墨动画《夏》入选了当年的计算及图形学顶级会议“SIGGRAPH”,这部水墨风格的动画不再是依靠画师在二维平面上绘制出来的,而是通过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建模并渲染出来的。这使得水墨画不再仅仅只停留在二维空间,而是有了三维世界的纵深感。在原本的时间维度之外,又扩展了空间维度。这使得水墨动画可以更好的表现复杂广阔的场景。三维的空间也给了推拉摇移等镜头语言表达的空间,很多电影艺术的表达手法也可以融入其中。
但二维平面的写意绘画其抽象简练的形象,扩展到三维空间之后也往往会产生一些违和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三维模型来模拟二维的笔触难免有一些呆板之感。并且,三维模型的水墨风格需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着色方法进行渲染,而一些模型观察角度的变化将会产生一些不理想的效果,这可能需要使用一些技巧来对摄像机进行调控从而规避这一问题。而造型相对更完整、精确、细腻的工笔绘画在从二维扩展到三维的过程中可能会具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水墨画的艺术美感往往就在于艺术家对于形象的特殊艺术加工以及一气呵成的笔法。如何将三维模型尽可能的表现出二维水墨画的韵味,是三维水墨风格渲染需要着重思考解决的问题。这种表现不仅仅在于对二维笔法的模仿。更在于画面整体水墨精神的体现。
从“离线渲染”到“实时渲染”
三维水墨动画已经将水墨画带入了三维的世界,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维度。但像《夏》那样的三维水墨动画仍然需要逐帧进行渲染,仍不能满足实时交互的需求,只能进行线性叙事的表达。
历来人们在欣赏山水画作之时,看着画中的楼阁亭榭,山中的旅人隐士,总会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画中世界,亲身领略一番这山水之色,与画中人对饮攀谈。对于游戏的趣味性来说,将观众带到画中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数字游戏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观众不再以一个观众的身份置身事外,而是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三维场景进行交互。这也满足了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想象和愿望。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三维水墨渲染技术逐渐有了“实时渲染”的可能。这意味着玩家可以与三维水墨场景进行实时的互动,可实时交互的三维水墨画成为了可能。
《绘真·妙笔千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可交互的水墨画作品以水墨风格的非真实感渲染的独立游戏的形式出现。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作为原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可观、可居、可游”的特点。以“画中游”作为核心的创意。
数字游戏与动画的区别在于:游戏中镜头语言的运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视角受到玩家活动的控制使得除了过场动画之外,无法运用蒙太奇等手法来提升叙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视听语言的不足导致游戏的故事表达能力弱于动画、电影等媒介,但相应的,数字游戏留给玩家的自由发挥展开故事情节的空间。推动故事发展的主动权交到了玩家自己手中,这种交互性是之前的媒介形式所不具备的,同时也将大大提升叙事的沉浸感。因此,对于水墨画来说,数字游戏带给了它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与交互性。
水墨画风格的意象也会自动的将玩家拉入一种充满诗意以及浪漫主义气息的古代生活场景中,作为一种氛围和情境的补充,有利于相应的情节和玩法的展开,也有利于达成与场景中的人物共情,增加沉浸体验。
画作场景内的物体并非完全是三维的,角色,楼阁等形象是采用水墨画风格渲染的三维模型。而部分山石,树木以及远处的背景则是二维平面的,因此转换视角并不能改变这些物体的角度,游戏也并不支持完全自由的视角。采用二维加三维的方式一方面出于性能考虑,另一方面可避免部分模型在视角转换过程中出现上文所提及的不理想的效果。
而玩家角色不可避免的要进行频繁的视角转换。因此不同于上个世纪的传统水墨动画所表现的写意人物形象,游戏采用了细致的工笔人物形象,并基于现在审美对角色造型进行了修改。工笔人物造型相对写实,视角转换不会造成违和的问题,从而规避了这一问题。
在当今的数字游戏中,有相当一部分游戏选择采用一些非真实感渲染手段来达到一些独特的美术风格。对于适当的题材,采用水墨画的风格与意境也许可以获得惊艳的效果。
结语
中国水墨绘画自产生开始不断发展至今已历经千年,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与审美追求,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媒介形式与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水墨画依旧不会停下脚步,它将搭载新的形式,以全新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它使创作摆脱了很多传统限制,从而拓展了艺术家施展的空间。期待今后的艺术家可以借助新的艺术媒介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晶.艺术媒介论[J].文艺研究,2011(12):50-58.
[2]刘征长.浅析艺术创作媒介的选择改造与应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6.
[3]段莹莹.水墨元素在完全中国式动画中的意蕴概览[J].美与时代(中),2018(03):132-133.
作者简介:赵海波(1994.12-),男,天津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交互艺术创作。
论文作者:赵海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水墨论文; 水墨画论文; 媒介论文; 动画论文; 艺术论文; 形式论文; 工笔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