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组织柔性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柔性论文,模型论文,评价论文,确知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企业具有足够的组织系统柔性。文章通过分析组织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及组织资源、结构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构建了组织柔性的评价体系,并利用粗集对评价指标进行约简,然后用未确知测度模型对组织柔性进行评价,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比较不同组织系统柔性的好坏,并提出提高柔性的建议及对策。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求多样化表现突出,技术复杂化程度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足够的组织系统柔性[1]。企业要想提高组织柔性,就必须对组织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要深入对组织柔性度量的研究。因为只有对组织柔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度量,才能比较不同组织系统柔性的好坏,并有针对性提出提高柔性的方法及对策。
二、组织柔性评价的研究概述
柔性的概念最初源于柔性制造系统(FMS),它指的是FMS的制造柔性。根据Mandelbaum(1978)对柔性的定义,柔性是生产系统应付变化的环境或环境带来的不稳定性的能力[2]。对组织柔性的定义众说纷纭,通过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组织柔性是指组织系统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3],对不确定性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
目前人们对组织系统柔性的研究还不成熟,尤其对组织柔性度量的研究更有待于完善。组织柔性的度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已有的组织柔性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组织柔性的经济效益度量法[4],它是根据系统对外界干扰进行处理所避免的损失和带来的收益衡量系统的柔性。理论上,这种方法还不错,但其中许多参数和函数如不人为主观假设,都是不得而知。此外,经济效益只是组织柔性的外在表现之一,度量组织柔性不能只考虑这一个方面。既然柔性是一种能力,那就还应该从组织内部的结构、资源等方面来综合考虑。(2)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柔性度量方法[5],该方法基于决策理论的柔性度量模型,提出组织系统柔性取决于决策者对未来事件的不可知程度。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对柔性的本质有较好的描述和反映,但其缺陷和第一种方法一样,可操作性不强。(3)基于系统物理特性的度量方法,系统的柔性不仅仅和系统的物理特性有关,还与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企业文化等密切相关[6]。(4)其它的柔性度量方法,如组织柔性的模糊综合评价[7]、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组织柔性测度[8]等,这些方法要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或者指标冗余、重复,要么评价方法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三、组织柔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柔性评价的成败。为此,评价指标的建立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笔者根据以上原则,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组织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及组织资源、结构、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初步构建出组织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粗集简约的方法对该体系进行了简约(具体过程略),去掉了冗余指标,因而使得指标体系既全面又不冗余,既科学而又具可操作性。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企业组织柔性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含义
员工适应能力I[,11] 人力资源是构成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具有柔性的员工队伍与具有柔性的设备
人力资源 员工反应能力I[,12] 一样,可以减少库存,应付随机现象。同时,人具有感知及适应的能力,因而成为所
柔性员工团结程度I[,13] 有资源中对组织柔性影响最大的资源。员工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越强、团结程度
I[,1]
人才差异程度I[,14] 与人才差异程度及弹性工作人员比率越高组织柔性就越大。
弹性工作人员比率I[,15]
固定资产总额I[,21]
物质资源 固定资产周转率I[,22]物质资源柔性是指在各种不确定性情况下,为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地调度
柔性流动资产总额I[,23] 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显然,物质资源越充足且周转越快,则组织柔性就越大。
I[,2]
流动资产周转率I[,24]
组织结构 组织扁平化程度I[,31]组织结构直接影晌到组织的反应能力、决策能力。层次过多、分工太细、过于集权
柔性分工形式I[,32] 的组织结构组织柔性越小。
I[,3]
分权程度I[,33]
规范化与制度化程度I[,41]
组 组织文化 民主化程度I[,42]组织文化是组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运营的灵魂。制度化与规范
柔柔性学习氛围I[,43] 化程度较小、民主化程度越高、学习氛围越浓厚、领导对员工人格越尊重,则组织
性
I[,4]柔性越大。
I 领导对员工人格的尊重程度I[,44]
组织和外部的关系I[,51]
关系柔性 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和谐度I[,52] 关系柔性是组织内部、组织与环境、员工之间及其它各组织要素之间的和谐或协
I[,5]
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度I[,53] 调程度。组织和外部的关系越多且和谐、各部门之间越和谐、员工之间的关系越和
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I[,54] 谐且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越高,则组织柔性越好。
研发经费投入多少I[,61] 研发柔性是指针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合理的成本水平迅速开发出满足顾客
研发柔性 研发成功率I[,62]需要的不同种类新产品的能力。研发经费投入较多且成功率高、新产品推出的迅
I[,6]
新产品推出速度I[,63]速,则柔性好。
信息沟通质量I[,71]
反应柔性 信息沟通快慢I[,72] 反应柔性是指在能力范围内,对环境变化反应的敏锐程度,及响应速度。若信息沟
I[,7]
决策快慢I[,73] 通越快、质量越好、决策越快、执行越快,则组织柔性越大。
执行决策快慢I[,74]
科技先进水平I[,81] 技术柔性指柔性的制造过程柔性和设备的可重用及可重组性,保证今天的设备能
技术柔性 自动化程度I[,82]适应未来的变化需要。科技水平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高、设备可重用性越好,组
I[,8]
设备可重用性I[,83] 织柔性越大。
四、知测度模型[9]
设x[,1],x[,2],…,x[,n]表示n个待评价的对象,记为X={x[,1],x[,2],…,x[,n]},称之为论域;评价x[,i](x[,i]∈X)有m项指标I[,1],I[,2],…,I[,m],记为I={I[,1],I[,2],…,I[,m]}。用x[,ij]表示对象x[,i]在指标I[,j]的观测值。设C={c[,1],c[,2],…,c[,K]}为评价空间,其中,c(1≤k≤K)为第k个评语等级。
1.单指标未确知测度
对象x[,i]关于I[,j]指标的观测值x[,ij]不同时,则该指标使x[,i]处于各评语等级的程度也不同。设x[,ij]使x[,i]处于第k个评价等级c[,k]的程度为μ[,ijk]=μ(x[,ij]∈c[,k])。那么μ[,ijl]是对程度的一种测量结果,作为一种测度它必须满足通常的诸如“非负有界性、可加性、归一性”三条测量准则。即μ[,ijl]满足:
附图
其中,i=1,2,…,n j=1,2,…,m k=1,2,…,K
称满足上述三条测量准则的μ[,ijk]为未确知测度,简称测度。称
附图 (1)
为对象x[,i]的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其中μ[,ij](1≤j≤m)表示观测值x[,ij]使x[,i]处于各评语等级的未确知测度。
2.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象x[,i]关于指标I[,i]的观测值x[,ij]使对象处于c[,1],c[,2],…,c[,k]各个评语等级的未确知测度向量为:μ[,ij]=(μ[,ij1],μ[,ij2],…,μ[,ijK] (2)
附图
设由测度μ[,ijk]所确定的信息熵为:
由(5)式定义的w[,ij]是指标I[,j]关于x[,i]的分类权重。称W[,i]=(w[,i1],w[,i2],…,w[,im]
为指标I[,1],I[,2],…,I[,m]关于x[,i]的分类的权重向量。
3.综合评价系统
若关于x[,i]的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1)已知,关于x[,i]的各指标分类权重向量为(6)。令
附图 (7)
则μ[,i]为x[,i]的评价向量。
4.识别准则
用评语等级划分是有序的,第k个评语等级c[,k]“好于”第k+1个评语等级c[,k+l],所以最大测度识别准则不适合,改用置信度识别准则。
置信度识别准则。设置信度为λ,(0.5<λ<1)通常取0.6,令
附图 (8)
则判x[,i]属于第k[,0]个评价等级c[0][,k]。
五、实证分析
本文对某市10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某机械企业、某建筑企业、某采矿企业、某电信企业、某制药企业、某纺织企业、某化工企业、某陶瓷企业、某服装企业、某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现以机械企业(x[,1])为例来介绍其测度方法及过程。将指标体系的内容制成调查表,发放到需要测度的组织,由组织中有关人员给每项指标打分。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度和客观性,在企业的不同层次中挑选100名素质较高的成员发放调查表,以综合组织中多人的观点。此外,研究人员对所选成员集中进行调查表中相关指标含义及打分规则的讲解和辅导。
打分规则如下:
每个打分者对于每个指标有且只有10分的权力,即每个指标在每张调查表上均得10分,但这10分赋予不同的等级。每个打分者给各个指标在每个等级上的最高打分为10分,最低打分为0分。这样统计每个指标在每个等级上的得分率,就是该指标在每一等级上的未确知测度。这样的打分规则是公正的,也符合“非负有界性、可加性、归一性”的测量准则。样本1各个指标的总得分见表2。
表2 某机械企业组织柔性评价单指标总得分
指标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指标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I[,11]
360 233 230 110
67 I[,44] 123 349 310 127
91
I[,12]
138 390 236 218
18 I[,51] 200 240 299 142 119
I[,13]
156 258 332 227
27 I[,52] 275 303 229 187
6
I[,14]
160 232 306 161 141 I[,53] 113 444 200 126 117
I[,15]
131 264 302 300
3
I[,54] 109 266 262 238 125
I[,21]
123 333 258 213
73 I[,61]
68 293 269 230 140
I[,22]
145 264 319 205
67 I[,62] 228 421 219 110
22
I[,23]
315 281 213 140
51 I[,63] 208 364 306 235
67
I[,24]
163 230 333 120 154 I[,71] 298 318 225 100
59
I[,31]44 229 354 303
70 I[,72]
25 290 259 210 216
I[,32]
196 360 289 106
49 I[,73] 134 295 256 252
63
I[,33]
100 380 240 229
51 I[,74] 104 347 269 145 135
I[,41]
121 243 365 193
78 I[,81] 160 217 288 201 134
I[,42]
211 361 199 150
79 I[,82]
96 229 234 308 133
I[,43]
157 199 295 189 160 I[,83]
99 350 280 177
94
已知条件为:
论域U={x[,1],x[,2],x[,3],x[,4],x[,5],x[,6],x[,7],x[,8],x[,9],x[,10]};柔性评价等级(分类空间)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评价指标(特征空间)I={I[,11],I[,12],…,I[,83]}
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1.确定单指标测度矩阵
统计每个指标在每个等级上的得分率(原始数据及具体统计运算过程所占篇幅较大,不再赘述),即得各个指标的未确知测度:
附图
附图
2.确定各指标I[,j]关于x[,i]的分类权重
根据式(3)—(6)计算指标权重向量W[,1]:W[,1]=(0.0364,0.0580,0.0440,0.0115,0.0651,0.0299,0.0278,0.0343,0.0173,0.0567,0.0461,0.0465,0.0326,0.0277,0.0076,0.0365,0.0139,0.0546,0.0437,0.0163,0.0260,0.0645,0.0081,0.0392,0.0387,0.0284,0.0267,0.0089,0.0197,0.0331)
3)合成可信度
由式(7)可得,x[,i]的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向量如下:
μ[,1]=W[,1]·μ[,1ik]=(0.1598,0.3196,0.2635,0.1856,0.0698)
由于评价类别{v[,1],v[,2],v[,3],v[,4],v[,5]}的有序性,最大测度识别准则不适用。这里用置信度识别准则:若{v[,1],v[,2],…,v[,K]}满足v[,i]>v[,i+1](i=1,2,…,k-1),对置信度,则认为x属于v[,K]类,其中v[,i]>v[,i+1]表示v[,i]的等级优于v[,i+1]。取置信度λ=0.6可得:x[,1]∈v[,3].即认为x[,1]属于第3个柔性等级,具有60%以上的置信度。
同理,可以测得其它9个企业的组织柔性等级:
电信企业属于第5个等级,纺织企业和制药企业属于第4个等级,化工企业、服装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属于3个等级,建筑企业和采矿企业属于第2个等级,陶瓷企业属于第1个等级。
六、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某市10个企业的组织柔性进行评价得知:电信企业组织柔性很好,纺织企业和制药企业组织柔性较好,机械企业、化工企业、服装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组织柔性一般,建筑企业和采矿企业组织柔性较差,陶瓷企业组织柔性很差。测度结果和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实证分析表明:该方法对测度组织柔性非常有效。
比较每个企业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找出企业组织柔性相对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加强改进,以提高企业组织柔性。还拿机械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扁平化程度”、“研发经费投入多少”、“信息沟通快慢”及“自动化程度”这几个指标得分率相对较低,这几个方面有待于改善。比如,该企业可以减少组织层级数;多投入一些研发经费;建立快捷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快信息化水平建设;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