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思想的由来及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由来论文,内涵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标志的稳定的情感意识。正如列宁所讲,爱国主义是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支凝聚人心的火炬。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表现,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每一代中国人从先辈手中继承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爱国主义的感情和思想,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成果和社会意识,并不是伴随着人类俱生的,而是人们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1.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随着人类民族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定居农业的出现,渐渐地产生了对自己定居的土地和亲人的亲切感情。这种感情在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从政治、法律、文艺、道德等方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为一种最深厚、最稳定、世代相传的民族意识,即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根源于原始部落的集体意识,在我国,有了比较明确的民族意识是在夏代。民族意识的明确标志是民族优越感的出现。文字学家告诉我们。“夏”的意思就是“大”。由夏到商至周,朝代更替,民族意识逐渐积累和巩固起来。秦汉帝国的建立,是华夏民族意识第一次全面的弘扬,是“中央之国”这一理想第一次具体的实现。秦统一六国,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版图,确立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基本的生活空间,后世各朝代的统治区域很少突破秦、汉的规模。在秦汉帝国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获得了切实的政治内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也因此具有了更加具体、生动的内容和更加坚定、明确的方向。因此,爱国主义情感,是随着民族和国家的形成。随着人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感情积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民族和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故土和祖国的自然环境是爱国主义感情产生的最初源泉。但故土和祖国不仅仅是一块人们世代居住的土地,爱国主义也不仅仅是人们对故乡的眷峦之情,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曾精辟地概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她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还有五千八百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以及丰富珍贵的文化典籍;我国各族人民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由此可见,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人们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源泉。
2.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推动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国博大、深邃的历史,为爱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占有主要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在古代,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抵御外辱的历史氛围中,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弘扬。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特别是中原及周围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从先秦至汉、唐、宋、明各代,漠北和西域崛起的游牧民族,以至后来在西南、东南地区的外族,都频频侵入。与之相应的是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奋争,留下了无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业绩。“万里赴国难”,笑卧疆场,马革裹尸,这种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李广、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这些舍身报国、勇赴国难的民族英雄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座座丰碑,成为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虽然许多外族在冲突融合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但在历史上这种民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冲突中产生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却培养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其中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理想。不仅知识分子、各阶层人士都是在这种以国为本、以民为本的理想激励下,从事着劳动和创造,“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郦道元、徐光启、毕升、李时珍,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国古代数千年中以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而享誉世界,正是由于祖国的繁荣、发达,使我们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得到不断升华。考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就不难发现,先秦两汉的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这浩如烟海、灿若云霞的文学库中,充溢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描绘和颂扬,充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充溢着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缩影。从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中华大地的沃土上是怎样生长爱国主义精神的,能够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是怎样支撑着辉煌的民族大厦的。
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就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无数先烈,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古代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既便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面对中华民族的惨遭蹂躏,山河破碎的景象,他们毅然决然的举起了爱国主义大旗,挺身而出、英勇斗争,捍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奋起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群体的杰出代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虎门销烟的壮举,震惊世界,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关天培、陈化成、冯子材、邓世昌等为世人熟知的英雄人物,更是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他们要求发展民族经济,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98年发动“戊戌变法”,采取一系列措施企图达到救亡图存、发展民族经济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擎爱国主义大旗,为了推翻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彻底消除外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与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心发生剧烈的碰撞,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质的升华。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领导者,在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把认清国情作为实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从而科学的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中一直没有能解决的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奋斗目标,从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壮举,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所在。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数千年历史形成的恢宏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再一次得到展示和升华,抗日的烽火使中华民族结成了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全中国人民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抗日,一致对外的生动壮观景象。面对强大、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英勇悲壮的抗争。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没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就没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爱国主义所产生的全民族的高度的凝聚力和强大生命力,正是落后、贫穷的中国得以打败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先决条件和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开始就是爱国主义和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相统一的革命运动。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及时地提出了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把爱国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实现了这一伟大转变并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开拓,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二、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1.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有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祖国是一个或若干个这样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的地域。人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之中,活动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之上,使用共同的语言,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思想感情。而爱国主义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重要内容。人不能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而存在,一个人从他俱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祖国的文化熏陶,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并在他生命和生活的历程中、渐渐地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开发和应用着祖国的物质资源,并不断的受惠于此。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承袭着优良的传统,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自己祖国的爱恋之情。由于世代相传,从而使对祖国热爱之情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经过世代浇灌,使之根深叶茂,成为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尽管这种感情是朴素的,但这是爱国主义的根基。爱国主义感情还表现为人们对于自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恢宏的历史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以此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一灿烂历史文化的热爱,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感情还表现在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上。人民群众是祖国和民族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热爱人民是热爱祖国的集中体现。这种感情,往往表现为对自己祖先、民族的敬慕,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本民族的民族行为的信任,也包括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属于本民族意识形态范围的各项内容的认同,热爱和眷恋。这种感情还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用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去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维护国家的国格和民族成员的人格,甘于为祖国的兴衰荣辱献身,是爱国主义感情的最高表现。
2.爱国主义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成为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人们把它作为分辨美与丑、善于恶、是与非、决定赞扬还是唾弃、效法还是惩戒的标准。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下,首先表现在对待祖国的态度上,正确的道德准则,对一切平时关心祖国的前途、勤勤恳恳为祖国工作,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的爱国者,总是推崇备至;对一切卖身求荣、认贼作父的卖国者唾骂千古;对那些只顾一己私利的人,则是嗤之以鼻的。正如古人所说的,“荣必以天下为荣,耻必以天下为耻”,真正高尚的道德君子,首先是那些与国家民族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人;那些对国家民族荣辱兴衰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甚至助纣为虐、危害国家者,则配有国家、不配做真正的人。
爱国主义做为一种道德力量,基本要求就是要每个人个人利益自觉的服从祖国利益。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从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祖国利益的道德关系,把它作为一种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作为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重要标准,在各国、各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通过人们内心形态即通常所说的良心起作用的。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还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发挥作用。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能够深入到人们的内心,同人们的共同感情,信念融汇,形成群众性的传统习惯和社会风尚。这种群众性的传统习惯和社会风尚又同每个民族的心理结合在一起,使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具有稳定性、广泛性。
3.爱国主义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每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魂。维系一个民族大厦的,有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祖先、种族和历史,共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共同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而人们对这一切内容的认同和热爱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朴素的情感、朦胧的思想没有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这个民族就不是成熟的民族。任何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民族,都必须仰赖于爱国主义这一巨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几次濒临绝境,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次次的内忧外患,大分裂,大动荡,民不聊生;异族侵入,民族危亡,丧权辱国,失地赔款,特别是近代以来遭受外国列强的瓜分,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践踏凌辱,但中华民族并没有被消灭,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一次次重振旗鼓,以日益强盛、日益巩固的民族大厦傲立于世,这都是由于爱国主义大旗下国人的抗争和奋斗。可以断言,有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将永立于世。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要进一步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1.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是当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外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也不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丧失动力和凝聚力将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大张旗鼓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弘扬祖国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丰富的宝藏,勤劳的人民,优良的传统,使人们了解我国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以及古代的繁荣与昌盛,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要让人们充分了解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创伤累累,被列强凌辱、宰割的辛酸往事和耻辱过去,特别是那一幕幕山河破碎,同胞被杀的惨剧,以便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立和自强,使人们朴素的民族情感得以升华。同时,在教育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防止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盲目排外的倾向;二要防止崇洋湄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三是要注意,有人把祖国的贫穷落后作为自己不爱国的理由。这是完全错误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责任,不是躺在祖国的怀抱中索取阳光、雨露:爱国是无条件的,它不因祖国贫富强弱而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我们国家的落后面貌,使我们国家繁荣昌盛。这是当代爱国者最根本的责任。
2.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人之所以爱国,还源于祖国和个人命运联在一起这一事实的认同。祖国的昌盛、兴衰决定着个人地位的尊卑和命运的优劣,国和家密不可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对自己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这是爱国主义产生的内在根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等一大批领袖人物,忧国忧民,关心祖国,为我们树立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应当以这些杰出人物为楷模,都应当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豪气。以天下为己任。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亘古不灭的真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你不能腾飞,就必然落后,你不能崛起,就必然沉沦!要培养这种危机感,要有浓烈的忧患意识,把国家的前途命运勇系于身,慨然舍身,作国家民族的脊梁和骨头。
3.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国者。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思想,奏出了我国当代爱国主义的雄浑乐章。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了当代植根中国人民心中的最深厚的爱国主义。因此,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不能不认真切实地学通学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一个开拓奋进、搏击潮流、坚强不屈、方向明确的新时代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者。
4.积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土的完整,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昌盛,历来是爱国主义的最高理想。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民的神圣爱国使命。中国共产党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是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联合起来,不懈努力,必定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5.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不尊重甚至侵犯他国的领土、领空、领海和主权,侮辱其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各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
我们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使我国不断繁荣富强,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就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争取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上,为人类做出新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