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视角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控制论文,视角论文,期刊论文,学术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简称 OAJ,或称OA期刊)的编辑出版具有不同于传统学术期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不以向图书馆或读者收取订阅费用为营利手段,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编校和发布内容,期刊运营依赖政府、基金会及研究机构的投入和支持等。建立起适合上述特征的学术质量控制制度,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十分重要。客观地讲,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交流方式,开放存取出版的运作基本无章可循,更谈不上严格的制度与规范。即使在关于开放存取的“3B”文件,即《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关于开放存取的毕士大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和《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由的开放存取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中,也基本没有涉及开放存取的运作制度与规范问题。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制度主要是成功的开放存取出版期刊和平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逐步积累起来的、控制出版物学术质量的一些积极尝试,具体涉及与开放存取出版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赞助者、编辑、同行专家与作者等主要相关方及这些相关方在保证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形成的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选取4个开放存取期刊平台作为案例,分析他们在资金筹集、内容质量把关、编委会与审稿人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以讨论其学术质量控制体系和相关制度的优缺点,从而基于制度视角提出开放存取学术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案。这4个开放存取平台分别是:
(1)BioMed Central(www.biomedcentral.com):目前最大最成功的营利性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在同行评审等内容控制方面具有领先的制度设计。
(2)PLoS(www.plos.org):创立较早的非营利性开放存取出版期刊平台,运作资金全部来自政府、研究机构和基金会的赞助,相关赞助制度较为成熟。
(3)PeerJ(peerj.com):基于社会化网络基础设施和知识共享理念建立的生命科学开放存取期刊,创新了“终身制会员”、“一年评一文”等编委会与审稿人制度。
(4)arXiv(arxiv.org):由预印本论文在线文库演变而来的开放存取平台,开放存取运动的先驱之一。尽管平台上的论文大多尚未经过同行评审,需要经过严格的作者资格认定。平台在充分保证学术论文传播时效性的同时创新了内容质量控制制度。
1 资金筹集制度
开放存取出版常常被误解为“免费”出版。事实上,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一样,开放存取期刊的评审专家、编辑和期刊出版商在加工和传播学术内容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劳动,保证了论文内容的学术质量,为研究人员节约了甄别优质内容的时间成本,为科学交流贡献了价值,他们付出的劳动同样应该得到补偿。正如《“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常见问题解答》一文中所指的,“免费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所指的免费是针对读者,而并非生产者。我们知道开放存取文献并不能免费(没有花费)出版……”[1]。这表明,与传统商业出版商主导的学术出版通过出版物销售利润维持运作不同,开放存取期刊是以免费的方式供读者无偿使用的,因此,要维持其正常运作就必须依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相关资助主要来自社会与企业的赞助、会员缴纳的会费以及作者缴纳的稿件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等。
1.1 赞助制度
开放存取运动的初衷是打破商业性学术出版的垄断,最初由研究型图书馆、学术研究人员等发起,有关政府机构、基金会、协会等纷纷响应,为开放存取先驱提供资金支持。如 PLoS在创立之初曾接受过来自包括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桑德勒家族支援基金会(Sandler Family Supporting Foundation)、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爱尔文·汉森慈善基金会(Irving A Hansen Memorial Foundation)、多利斯·达克慈善基金会(Doris Duke Charitable Foundation)、艾莉森医学基金会(Ellison Medical Foundation)、布拉夫斯·威尔康姆基金(Burroughs Wellcome Fund)等18个基金会的赞助[2]。作为非营利性开放存取平台, arXiv的运营主要依靠各大学图书馆、研究会的支持,赞助单位由2010年的83个增加到2012年的108个[3]。根据arXiv公布的五年财务计划,从2012年到2017年,其每年将从康奈尔大学获得75000美元直接资助,另由西蒙斯基金会拨付350000美元[4]。
为避免收费对出版物学术质量有可能造成的影响,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机构制定了严格限制赞助者影响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与编辑出版独立性的相关制度,并将相关要求明确写入赞助声明或赞助协议中。例如,PLoS为了确保编辑独立性,要求其赞助人签署以下赞助声明:“我们赞助PLoS的目的是因为我们认可它的使命和核心原则……因为我们认识到向出版科学、医学作品的任何机构提供财政支持的内在利益与真实、公正的出版原则间的潜在冲突,因此,我们声明我们不会期望而且不会试图对PLoS期刊的编辑决策施加压力。”[5]
1.2 会员制度
对于达到一定运营规模的开放存取平台来说,单靠政府和基金会的赞助不足以满足其庞大的运营开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收取会费是开放存取平台普遍采用的一种筹资方式。组织或个人通过注册登记、缴纳会费成为开放存取出版平台的会员并享有一定的权益,如以较低的费用出版论文、参加平台举办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等。而平台则通过收取会费,补偿运营开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全球最大的集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电子印本(e-print)开放存取平台arXiv,至2012年11月已经收集了超过79万篇论文,并且以每月5000篇的速度增加[6]。为了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以满足全球访问用户的需求,arXiv每年需要在维护服务器、支付管理人员工资、租用网络、购买软硬件设备等方面支付约75万到80万美元的费用。根据预测,到2017年其运营费用将接近90万美元(见表1)。面对资金缺口,arXiv计划在不增加每一位会员单位缴纳额度的前提下发展新会员,通过扩大会员规模和影响力来解决。
依赖会费维持运作的开放存取期刊平台,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会员可能对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与编辑出版独立性的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在积极扩大会员规模的同时,为了保证arXiv平台上收录的论文不受捐赠单位的影响,确保学术质量,其明确指出缴纳会费与论文收录不存在因果联系:会费是会员单位对平台做出的自愿、无偿支持,而与是否收录会员单位或个人的论文无关[7]。PLoS也要求缴纳了会费的个人会员和机构会员签署协议,承诺其捐赠不会对编辑决策过程产生任何影响。上述限制会员可能对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与编辑出版独立性的影响所作出的相关规定,正是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1.3 作者付费制度
作者自付费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论文,读者免费获取,被认为是开放存取的“金色道路(Gold Road)”。因为这种模式既提供了支持开放存取长期发展的有效营利模式,又能使国家的科研经费以合理的比例向论文发布环节投入,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最终为社会所用的理想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作者付费制度有时会遭到质疑,有人担心开放存取机构会为了获取收益而牺牲期刊的学术质量。尽管某些开放存取期刊在特定领域已经具有非常的影响力,但全学科和世界范围来看,开放存取的接受程度和学术质量还存在提升空间。
美国经济学家马卡贝(Mark J.McCabe)和斯奈德(Christopher M.Snyder)的研究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一现状。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开放存取出版可以采用的两种经营模式:一是只出版最高水平论文,凭借顶级的学术质量和一流的学界声誉收取高额的文章处理费、会员费以维持运转;二是为更多有论文发表需求的作者提供机会,以相对较低的会员费或评审费出版二流甚至三流的论文。研究发现,学术质量相对较低的刊物更倾向于转向开放存取出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提出,可以将论文提交费(submission fee)和用稿费(acceptance fee)区别开来,分两次收取[8]。即提交论文时向作者收取少量提交费,用以维持平台的基本运营即支付固定成本;一旦决定可以录用,进入审稿流程,则可以收取用稿费,以支付审稿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和人工费用,即支付可变成本。
在实践当中,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开放存取期刊PeerJ采纳了上述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终身会员制代替作者付费制。与“金色道路”主张作者每次投稿都需要向开放存取出版方支付论文处理费不同,PeerJ采用终身制会员制,只要向其支付一定的会员费,即可成为终身会员并享有终身免费在PeerJ平台(包括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存取预印本平台)上出版论文的权利。根据作者的不同需要,PeerJ制定了三个等级的会员制度,并依此收取金额不等的会费、提供权利大小相异的会员资格(见表2)。与动辄上千美元每篇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费用相比,99到349美元不等的终身会员费更容易让研究者接受,因此吸引了大批作者加入。而且一次付费,终身受益的模式,避免了收费与单篇论文出版直接挂钩,有利于避免为金钱而牺牲质量的现象发生。
2 内容质量控制制度
从成功的开放存取平台实践来看,内容质量控制制度主要涉及同行评审和作者资格认定两个方面。
2.1 同行评审制度
尽管在《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关于开放存取的毕士大宣言》以及《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由的开放存取柏林宣言》等官方文件中并没有将“同行评审”视作开放存取的必要条件,但是“同行评审”作为学术期刊出版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制度,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DOAJ收录开放存取期刊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是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保障,编辑、编辑部或者是同行评审制来把好质量关”[9]。应该说,一些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迅速提升是与其较好地继承了这一科学的学术质量控制机制分不开的[10]。从实践来看,成功的开放存取出版平台,如BMC、PLoS等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同行评审制度。与出版商主导的订阅式学术期刊出版不同,开放存取平台所采用的同行评审是一种符合网络出版特征的新型学术质量控制机制。这种新的同行评审制度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通过公开评审专家与评审结果等信息强化同行专家的责任感。如,BMC在改进传统同行评审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所谓“开放同行评审”(Open Peer Review)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在BMC自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公开“发表前记录”,即作者首次提交的原稿、审稿系统记录的提交时间、审稿专家签名确认的审稿意见报告、作者的每一次修改记录和编辑的反馈意见等。论文一经录用,便意味着发表过程中的上述记录将与论文一并被公开。这样的开放同行评审制度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审稿过程透明和公正,保证了期刊的学术质量[11]。
二是集中同行专家、编辑与作者的共同智慧,以降低同行评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判。“交互式评审法”(Interactive Peer Review)是欧洲大气科学联合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创造的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同行评审制度[12]。其主要特点是论文一旦进入审稿程序,就由同行专家、论文作者和同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展开公开讨论方才定稿。这种交互式评论有利于各个学术团体的信息交流和论文质量的提高[13]。2011年Lutz Bornmann等利用百分等级对《大气化学与物理》的预测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交互式开放存取出版是否能确保高影响因子的投稿质量,结果证实了ACP同行评审制度的预测效度[14,15]。 BMC也规定论文在网上发表后,读者可以针对论文本身、相关审稿意见和作者的修改情况提出意见、进行交流,作者也可以再次修改完善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使文章的发表成为一个作者、编辑、评审专家与读者互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所采取的严密的质量控制是传统出版流程难以企及的[16]。
三是减少同行专家数量、缩短评审周期、通过数据库自动选择同行专家,以加快评审速度,降低出版时滞。“低干涉同行评审”(Light-Touch Peer Review)是PLOS One基于快速评审和出版的需求而率先采用的一种同行评审方式。与传统同行评审的要求不同,它强调的是被评审论文“方法学上的正确性和原创性,但不评判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同行专家的数量也有所减少,一般为“一位”[10]。目前,这一评审方式已被Nature出版集团采纳。Nature出版集团2011年1月6日开始正式出版的开放杂志《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就采用了这种评审方式[17]。
此外,一些领先的开放存取出版平台针对数字出版即时快速、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创新了上述同行评审制度。如PLoS ONE部分期刊采用的“发表后同行评审”,Highwire使用“Benchpress”投稿处理系统以实现“自动快速同行盲评”等。
2.2 作者资格认证制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图书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参与到资助开放存取出版的行列中来,对于业已建立起学术声誉、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步扩大的开放存取期刊或平台来说,一方面其收到的提交论文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趋于明显,为此,一些开放存取出版平台开始采用作者资格认证制度来从源头保证出版内容质量。
具体有两种做法,一是“注册认证”,如 arXiv要求作者有一个合法的所属科研单位(通过Email地址判断),即要在arXiv上发言,需要有个“.edu”后缀的Email地址作为注册地址。arXiv相信拥有科研机构邮箱地址的作者提交的学术论文符合一定的学术标准[18]。
二是“认可保证”(endorsement),即需要有一定的认证人认可才可通过认证。arXiv于2004年开始引进该制度,规定第一次提交文章到某个文库或者科目(subject class)的作者需要与合格的arXiv认证人(endorsers)联系,以获得其作为学术团体活跃成员的证明[19]。已经获得验证的学者,包括那些已经在arXiv提交过文章的作者和一些来自知名研究机构的作者,在提交文章的时候可以免除认可保证。arXiv根据其数据库中的权威记录(authority record)确定认证人资格,即认证人必须在arXiv某个文库或主题类目的认证领域中已经提交了一定数量的文章,其中不同学科领域对认证人提交文章数量有不同的要求。通常情况下,arXiv的认证人任期为一年,而且只统计作者在3个月到5年前这段时间内发表的文章,以确保认证人是团体活跃的成员[20]。需要注意的是,认可保证并不是同行评审, arXiv只要求认证人认识请求认证的作者或者读过该作者想要提交的文章,检查文章是否适合期刊领域和特定主题,而不要求认证人仔细阅读被提交文章或者证明文章是正确的。一旦提交了一篇非常不合适的文章通过认证,arXiv就会中止该认证人的认证权利[20]。事实上arXiv认证人的身份介于arXiv同行评审专家和出版人之间,认证制度确保了arXiv能够以与传统同行评审期刊相比低得多的成本获取满足期刊基本质量要求的论文,从而可以继续为科学团体和公众提供免费的资源[21]。
3 编审制度
编辑和审稿是学术出版的核心环节,是保证高质量学术信息传播的关键。对开放存取出版来说,优秀的编辑和审稿人是其运作的基石、成功的基础。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主要由总编(executive editor或称editor-in-chief)、组稿编辑(acquisition editor或称commissioning editor)、生产编辑(project editor或称production editor)和文字编辑(copy editor或称manuscript editor)来共同完成。在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为支撑的开放存取模式下,原先负责排版印刷生产流程的生产编辑和负责文本编校的文字编辑工作职能逐渐被审稿系统、反剽窃程序和编校排版软件等技术工具替代。独立于编委会之外的审稿人通常是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受研究机构和大学聘用,以教学科研为主业。为保证审稿工作的独立性与学术性,审稿人往往免费审稿或象征性收取极少酬劳。
3.1 编委会制度
目前开放存取期刊常见的做法是邀请一名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当学术地位的学者担任总编,由总编在学术圈内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召集数名编辑组成编委会(editorial board),由编委会承担组稿工作。期刊内部往往设两三名内容协调人员(content coordinator)为编委会服务,保证整个出版流程的顺利进行。除了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组稿,编委会还负责另一项重要的工作——组织审稿。编委会成员作为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专家,往往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关系,能够为每一篇相关领域的论文找到合适的审稿人。
PLoS旗下各种期刊的学术编辑都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专业的编辑素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例如《PLoS生物学》(PLoS Biology)的主编艾森(Jonathan A.Eisen)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的专家,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而且曾经担任过Genome Research和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等5家著名杂志的编辑。《PLoS医学》(PLoS Medicine)的编委会由杰出内科医生和研究型专业编辑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如《柳叶刀》(Lancet)、《临床调查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编辑。优秀高效编辑团队是PLoS期刊能够迅速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的一流期刊的重要保证。所有提交的论文首先要经过专业编辑和学术编辑的初审,通过初审的论文将进行同行评审,专业编辑和学术编辑在同行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录用发表。此外,为了保证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PLoS期刊还实行评审专家和编辑排除制度,即在作者提交论文之后,作者可以要求排除任何学术编辑或同行评审专家去审理他们的稿件。只要这些要求不影响对文章的客观而全面的审查,编委会将会尊重这些要求。
3.2 审稿人制度
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离不开审稿人认真负责的工作。作为学术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大多数审稿人并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他们更愿意将审稿人职务作为一项荣誉。多数时候,审稿人都在义务为学术刊物审稿。 BMC出版的63种学术期刊,由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审稿,共同负责其出版论文的学术质量。以在BMC平台上出版的《生物学直通报告》(Biology Direct)为例,同行评议通常要经过以下程序:作者首先向该刊审稿人数据库中任意3名审稿人提交论文,收到论文的72小时以内3名审稿人分别给出作者是否愿意阅读评审该论文的答复。如果审稿人没有给出答复或者明确表示不愿意评审,那么作者必须另外找审稿人审阅。除非3位编委都表示愿意评审该论文,同行评议方才正式启动。整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3位专家先浏览论文,对是否同意出版达成一致;如果同意出版,则进入第二步——评审论文并给出自己的意见[16]。在评议的过程中,审稿专家的所有意见都会附在论文后面,论文发表时作者可以选择把评论附在论文后面一并刊出,也可以选择隐藏评论,但是专家的姓名必须刊出。如果三位专家不同意出版或者没有达成一致,那么将由总编辑决定是否出版论文。为了避免作者指定审稿专家时有可能出现的徇私不公,BMC要求作者提交论文时自己选择推荐的专家既要熟悉论文所属领域,能对文章做出客观评价,又同时考虑回避因素,即规定有关专家5年内未与待审论文作者中任何一人合作发表过研究成果,审稿专家不能来自与任何一位作者相同的研究机构,也不能是编委会成员[16]。
为了解决审稿人不足的问题,PeerJ提出了“一年评一文”(performing one review a year)的解决方案,鼓励其会员在享受低价发表经过同行评议论文的同时积极评论其他作者提交的论文(至少一年评论一次或一篇论文)。这种评论可以是论文发表前的严格同行评议,也可以是公开发表后的评论,甚至是在其facebook或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对相关文章发起的讨论[22]。PeerJ之所以能以较低的收费为每一个有论文发表需要的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提供服务,与这种知识共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与实践分不开。
4 基于制度视角的质量控制模型
与传统期刊相比,开放存取出版的学术期刊具有开放、即时、互动等特点。建立有效的学术质量控制制度能约束作者、编辑、审稿专家、资助者、图书馆、读者等各利益相关方按照开放存取出版的规范和准则参与学术信息的组织交流。BMC、PLoS、PeerJ和arXiv等成熟的开放存取平台资金筹集、内容质量把关、编委会与审稿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有效保证了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在借鉴上述平台在学术质量控制方面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从制度视角提出一个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模型。
图1 基于制度视角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投稿和稿件处理是学术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对于机构仓储、非首发平台、机构知识库和预印本开放存取平台,我们建议采用作者资格认定制度,即借鉴arXiv的做法,通过作者注册认证和认可保证等方式对投稿质量进行把关。对于开放存取期刊和营利性开放存取出版物,我们建议放开投稿,不在投稿环节加以控制,而在收到稿件以后采用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对来稿进行处理。具体来说,可以利用BMC开放式评审、交互式评审等方法,也可以借鉴PeerJ的经验发动每一位作者进行互评以降低评审成本,还可以结合 PLoS首创的低干涉评审、发表后评审等手段缩短出版时滞,确保内容质量。为了保证平台的顺利运行和持续发展,同时又严格保持评审过程的公正与独立,我们建议在完善各项赞助制度、会员制度和作者付费制度的基础上,可参考PeerJ将论文提交费与发表费分离,或者将会员费与评审费结合,创新资金筹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