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再思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第一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再思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专栏1: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改革论文,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经网日前刊载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在“联合论坛”的演讲,吕政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了渐进式的道路,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这种改革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把体制转型的过程拉的更长一些,在较长的时期内存在着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冲突。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是很难避免的转轨阵痛,同时也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吕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国有经济及其国有企业的定位,首先应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由于基础性产业和军事工业需要的资本投入量大,资本的有机构成和集中度高,从总体上讲,现阶段民间资本还缺乏进入的力量。但是这些产业又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国有经济及其大中型国有企业必须肩负其责无旁贷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日益壮大,民营资本进入资本密集型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即使是关系到国防安全的军事工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将会有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为核心军工企业从事配套生产。另外,国有经济的安全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安全。国有企业是进还是退,出发点应当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率为原则。

二是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股减持。减持国有股的方向是正确的,仍然需要坚持。国有股减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非上市公司降低国有股的比重,二是上市公司减少国有持股权。国有股一股独大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作为国有股的所有者,由于股权比重过高,凌驾于其他股东之上,容易形成政府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的直接干预;由于国有股缺乏人格化的终极责任人,因此企业的盈亏责任事实上没有人承担。即使是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一旦发生经营亏损,除了分散的小股民直接承担投资损失外,国有大股东的损失由谁来承担,这个难题并没有解决。

三是规范存续企业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上市股份公司大多数是通过对原国有企业改造形成的,普遍的做法是把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剥离,拿出一块优良资产成立新的公司上市,由母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基本可以做到轻装上阵,但是债务、冗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各种包袱仍然由原来的母公司负担。从积极的方面看,这种做法有利于盘活一部分国有资产,吸引社会资本,促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以及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但是,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暴露,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母公司的债务和冗员包袱难以化解,生产设备陈旧,缺乏有竞争力的主导产品,生产经营更加困难;有些母公司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对上市公司进行不适当的干预;留在母公司的职工与上市公司职工的收入差距显著拉大。这些矛盾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企业改制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逐步地解决。

四是应坚定不移和稳妥地减人增效。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测算,我国制造业人均周工资分别相当于韩国的38%,台湾的9%,香港的7%,日本、美国和德国的4%。但也必须看到,名义工资低并不等于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低。由于我国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已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企业冗员过多,必然要影响到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必须决心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缺乏竞争力将导致企业破产和更大规模的失业。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企业减人增效的必要性。

标签:;  ;  

第一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再思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