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目的:评价分析采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与观察组(5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均得到了控制,其中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4例(7.0%),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与常规治疗相比,能够更好的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缬沙坦;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099-02
Clinical effect evaluation of valsartan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Xue Enzhong
Yan'an People's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zip code: 71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alysis valsartan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using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14 ~ January 2015 were treated 114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or the stud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57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57 cases),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valsartan treatment on this basis, were observed i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under control,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Group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observed in 4 (7.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13 patients (22.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Valsartan significant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o better serve vasodilatory ef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Key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valsartan; clinical effect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循环系统疾病,涉及到了人体的血压运送的组织与器官。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与病死率,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与利尿剂,但效果并不理想[1]。本研究对57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了缬沙坦治疗,探讨了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与观察组(57例),对照组男33例,女24例,年龄44~84岁,平均(63.6±2.4)岁;其中,缺血性心脏病17例,高血压3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7例。观察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43~87岁,平均(63.5±2.7)岁;其中,缺血性心脏病19例,高血压29例,充血性心力衰竭9例。两组患者在各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缬沙坦(国药准字H20040217,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治疗,80mg,1次/d,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在治疗1w后对剂量进行调整(40~160mg,1次/d),无禁忌患者继续服药。(1)缺血性心脏病:主要采用钙通道拮抗与硝酸酯类药物治疗。(2)高血压:合理安排将要药物的使用,可使用环戊甲噻嗪、利血平、氢氯噻嗪等,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或控制血压接近正常,注意饮食调节,饮食主要为低盐、低动物脂肪类,禁食富含胆固醇食物。(3)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使用氢氯噻嗪,25mg,2~3次/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血压降至140/90mmHg下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分析
获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率与表示,采用检验与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观察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均得到了控制,其中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属于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患者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处于不断退化的时期,并且循环系统效率大幅度下降,抵抗力减弱,因此大大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2]。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33.2%,由此可见,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效控制其发展对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临床研究中发现,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难以根治、复发率较高的特点,并且病程与治疗周期较长,因此需要对该疾病的及早预防,规范治疗,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进行严格控制。而通过采用缬沙坦能够有效的防止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并对患者的病情起到延缓与减轻症状的作用。近年来,选择性口服ARB类药物相继应用到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其中缬沙坦、伊贝沙坦、替米沙坦、依普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已被FDA批准[3]。缬沙坦是一种Ang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能够与AngⅡ进行竞争,有效的与ATⅠ相结合,而阻断AngⅡ与ATⅠ在受体水平的结合,其特异性受体大于ATⅡ受体作用的20000倍,进而使AngⅡ无论是否来源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RB均能起到降低左室舒张末压、降低肺循环阻力、降低体循环阻力与冠状动脉阻力的作用,进而在增加心肌血液的供应[4]。
从我院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情况来看,采用传统方式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在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上起着良好的作用,但其预后效果往往较差,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高,为此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而在近年来的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缬沙坦被广泛获得了应用,大量临床研究报道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刘德鑫等[5]在采用缬沙坦治疗40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缬沙坦治疗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的患者,并且并发心血管事件仅为1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的32.5%,结果提示,采用缬沙坦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本组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均得到了控制,但对照组患者在随访的过程中发现,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这表明,采用常规治疗心血管疾病,尽管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血压的效果,但其预后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缬沙坦治疗的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1);并且心血管事件发生4例(7.0%),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德鑫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由此可见,采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与常规治疗相比,能够更好的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茹鲜古丽·托呼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8):32-33.
[2]程飞,兰军,涂昌,等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21):141-142.
[3]王福辉.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6):123-124.
[4]兰莉.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4):36-37.
[5]刘德鑫,王庚,解瑞梅.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65.
论文作者:薛恩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心血管疾病论文; 患者论文; 血压论文; 心血管论文; 情况论文; 对照组论文; 事件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