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抽样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实务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一些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业务数据,非现场系统的推广运用为审计抽样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科学充分运用现代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抽样审查代替全面审查,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分层抽样和货币单位抽样方法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在建设银行的审计实务中,特别是进行实质性测试时,用的较多的是统计抽样中的分层抽样和货币单位抽样方法。下面对这两种抽样方法作一分析:
(一)分层抽样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分层抽样,就是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特点是: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该方法适用于总体情况复杂,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单位较多的情况。
1.分层标准:(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2.分层的比例问题:(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举个例子来说,检查某支行对公存款账户开立的合规性问题。我们不打算采取详查的方法,一户一户地审核开户资料,那么就要用到抽样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抽样就很适合。账户有四种类型: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账户类型就是很恰当的分层变量。用账户类型分层,可以确保每个账户归属不同的层,并且每个层内部同质性强,即都是同一类账户。选择好分层变量,就可以根据审计重点,结合掌握的被审计单位在哪类账户管理中可能存在问题,决定每层抽取的样本数。比如,一般存款账户不需经人民银行批准,只要向人行报备即可,可能存在管理缺陷。相应的,一般存款账户抽查的比例可以高一些。
再比如,进行个贷检查,抽样时可以把个贷的品种作为分层变量,把所有个人类贷款都归属到个人住房贷款层、个人商业用房贷款层、个人质押贷款层、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层、个人消费额度贷款层、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层、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层等,然后可以按照每种贷款的余额占比或不良率的高低,分配不同的抽样比例,以便样本能较准确的代表总体特征。
(二)货币单位抽样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货币单位抽样(MUS)是按照总体金额(元)作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再根据样本错误数或错误额推断总体的错误额和正确额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货币单位抽样其基本思想是:不以一个账户、一种凭证或一笔业务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而是以货币单位,即1元钱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其抽样总体就是由多个1元集合而成的总体对象。
例如,假设某支行有单位定期存款户20个,共有余额10000000万元。通常,每个账户为一个抽样单元。若采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则认为抽样总体含有10000000个“单元”,而不是20个。如果其中账户A1、A2、A3……的余额分别为20000、150000、35000元……,则A1占的货币区间为1-20000;A2占20001-170000;A3占170001-205000……在抽样中,如果第50000个货币单元被选出,则第50000元所在的账户A2(20001-170000)就被选出作为审查的样本。即通过抽取货币单元(第50000元),从而抽出了相应的物理单元(账户A2)作为审查对象。在总体中,每一个单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在货币单位抽样中,金额越大的物理单元被选出的概率就越大,越容易受到审计人员的关注。运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审计人员可以只用较少的工作量达到实际审定了较大部分金额的目的。货币单位抽样是在实质性测试中最常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之一。
假设一个被审计行的公司类贷款情况如表1。
我们打算用货币间隔抽样法选出样本,度量值变量设定为贷款余额。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对度量值变量进行排序,因为一旦排序,样本就不是随机的,每个单位被抽到的概率就不是均等的,所以就无法公正反应总体的情况。我们用5000000元为货币间隔,至于为什么选用5000元为货币间隔,要通过PPS法,根据业务单元总体账面余额、可容忍误差、预期误差、检查风险的可靠系数、预期误差的扩张系数等计算得出,这里不再赘述。这样得到的抽样样本(见表2)。
样本笔数占总笔数的35%,样本金额占总体金额的52%。
二、专业判断在抽样技术中的作用
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作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评价和决策。
有了较为科学的抽样技术和抽样系统,是不是就可以抛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了呢?不是的。审计工作专业性很强,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其职责。审计工作风险性较高,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并加以合理运用,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专业判断,充分体现审计人员面对复杂审计事项和不确定审计环境作出合理认识、评价、预测和决策的能力,是审计人员品质、才华、专业经验积累的结果。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当然也包括在审计抽样时的运用。
在审计抽样设计样本时,审计人员运用的专业判断有:(1)审计目的。设计样本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具体审计目的,并考虑将要取得的审计证据的性质、可能存在误差的条件以及该项审计的其他特征,以正确地界定误差和审计对象总体,并确定采用何种审计程序。(2)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在确定审计对象总体时应保证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于具体的审计目的,完整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包括被审计业务和资料的全部项目。(3)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4)可信赖程度。(5)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阶段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在符合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在不改变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的条件下所愿意接受的最大误差。在实质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对某一账户余额或某类业务总体特征做出合理评价条件下,所愿接受的最大金额误差。(6)预期总体误差。(7)分层。
三、实现统计抽样的难点及建议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行内部审计人员一般仍停留在根据审计重要性进行审计抽样的阶段,未能根据内部控制测评、审计风险因素实施审计抽样。实现统计抽样的难点及建议:
(一)确定并公布有关的审计抽样参数
在确定检查风险时,有这样的计算公式:
DR=AR/(IR×CR)
式中:DR—检查风险
AR—可接受风险
IR—固有风险
CR—控制风险
用PPS法确定样本量时,有这样的计算公式:
n=(BV×RF)/[TM-(AM×EF)]
式中:BV—业务单元总体的账面价值(余额)
TM—可容忍误差
AM—预期误差
RF—检查风险的可靠性系数
EF—预期误差的扩张系数
但是这些参数、系数的确定都没有依据,所以审计人员要实施科学的统计抽样,一着手就碰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建议确定我行各种业务的审计抽样参数体系,并以一定方式公布,方便审计人员查阅、使用。
(二)深化审计抽样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开发
审计抽样技术是统计学与审计实践的结晶,而审计实践随我行各种业务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审计技术则适应审计实践发展而革新。风险管理审计方法的出现,意味着测试规模确定因素、重点发生变化;目前抽样风险不再仅包括信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测评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变化将影响着审计抽样因素及参数标准的确定。而我行由于处在审计抽样起步阶段,虽然开发的非现场系统中包括了简便易行的审计抽样操作,但参数和系数的设置却没有包含其中,所以距离真正的统计抽样还有差距。因而,审计抽样技术和软件需要深化研究和继续开发。
(三)强化对审计人员有关审计抽样技能的培训和指导
目前,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增加,通过和应用一定的审计抽样技术实施审计项目,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调阅贷款档案、核查会计凭证等几乎所有的审计测试活动,都要通过抽样来决定测试的具体对象。但是部分审计人员的数理统计知识不是特别好,可能还理解不了审计抽样的原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能又必须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理论和审计抽样技术,审计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