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_谢振英,胡雪萍(通讯作者)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_谢振英,胡雪萍(通讯作者)

谢振英 胡雪萍(通讯作者)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B5)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给予应用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1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进行分组性观察分析,观察组44例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77.27%,对照组疗效优良率为45.4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9.21±6.65)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16±5.45)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23.1232,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应用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在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对本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字】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541-01

急性脑梗死也称急性缺血性卒中,该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1]。脑梗死属于急症,也是一种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临床中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主要采取活血化淤、抗凝和手术去除病灶部位血栓等方法,随着当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造影技术得到临床中的广泛推广,同时也推动了介入溶栓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发现,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合理、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也具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探讨给予应用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情况。本文特对2011年11月-2013年1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进行分组性观察分析,现将相关情况进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11月-2013年1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进行分组性观察分析。其中观察组44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0岁-73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6.42±10.21)岁,并发高血压14例,糖尿病3例,脑梗死发病位置大脑前动脉2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底动脉8例,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4.5小时,平均(3.01±0.12)小时;对照组 44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9岁-72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5.98±9.12)岁,并发高血压12例,糖尿病7例,脑梗死发病位置大脑前动脉21例,大脑中动脉17例,椎基底动脉6例,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最短40分钟,最长4.2小时,平均(2.98±0.20)小时。两组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在数量、年龄、并发症、发病部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执行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急性发病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头部严禁使用冰袋,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才可进行瘫痪肢体的早期按摩和被动活动。要保持患者病房内的空气清新,注意患者保温护理,防止患者受凉,同时要注意患者护理安全,不发生烫伤、坠床等意外事件。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要给予氧气吸入,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定时进行翻身和扣背护理,鼓励患者咳嗽防止肺炎的发生。饮食护理,要主张患者饮食清淡,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中要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饮水容易呛咳的患者可以给予糊状食物,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要鼻饲,做好口腔护理。要维持患者皮肤清洁,保持患者大小便顺畅,防止患者褥疮的发生。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采用抗凝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果发现患者出血异常要及时通知责任医师进行处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保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瘫痪肢体功能体位,加强患者恢复期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吞咽和语言功能。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下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首先要确定患者溶栓的适应症,患者年龄要控制在18-75岁之间,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并且椎基底动脉的预后效果较慢,可适当放宽发病时间。脑功能损伤的患者体征要续存在1小时以上,CT检查结果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患者不存在早期脑梗死低密度的改变或者其他早期脑梗死的病变。24小时内TIA发作大于3次,且最后一次发作在6小时内的患者可给予溶栓治疗。患者本人或者患者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2.1溶栓前准备护理 将患者放置平卧体位,如果没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异常,可适当在头下放一枕头,使之抬高15度左右。在溶栓前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介绍溶栓治疗相关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出现紧张的精神情绪,积极配合完成溶栓治疗[2]。向患者和家属细致耐心的解释溶栓药物的治疗目的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签订同意书。在溶栓治疗前完善患者的重要检查项目,了解患者的凝血时间等主要临床指标,安置好相关仪器,以便溶栓期间可以密切对患者各项临床治疗进行客观观测,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物品,如器械、药品、吸引器等。当患者在发生危险或出现病情变化时可随时进行抢救。

1.2.2.2溶栓时护理干预 严格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溶栓药物,确定好使用剂量、溶栓治疗时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防止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伤害。严格按照溶栓治疗指南定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患者在使用溶栓药物治疗时,如果出现头疼、血压极具增高、恶心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停止溶栓药物的输注,报告医师并紧急对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防止患者脑出血的发生。

1.2.2.3 溶栓后的护理 溶栓治疗2-4小时候要查看患者凝血功能,治疗后第二天要检查患者头部CT、血液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患者溶栓治疗后的24小时内,原则上不给于患者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和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患者在溶栓治疗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对于出现再灌注损伤的患者可与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进行控制;溶栓治疗后严密监控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常见为皮肤、粘膜、穿刺点的出血,严重的患者会并发颅内出血。腹腔内出血的发生率较颅内出血少见,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皮肤粘膜变化、大小便变化,穿刺后要延长对穿刺点的按压时间。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疗效优:使用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91%-100%,病残程度为0级;疗效良:使用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46%-90%,病残程度为1级-3级;疗效中:使用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18%-45%;疗效差:使用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小于17%或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及死亡[3]。疗效优良率=(疗效优+疗效良)/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评价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数统计,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得相关数据资料均录入到SPSS17.0统计软件做分析处理,其中所得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和t检验,P<0.05说明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77.27%,对照组疗效优良率为45.4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n,%)

组别入组疗效优疗效良疗效中疗效差疗效优良率

观察组44例20例14例7例3例77.27%

对照组44例5例15例15例9例45.45%

χ2检验43.43

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9.21±6.65)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16±5.45)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23.1232,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急症,是具有高致残、高致死的常见疾病,其临床主要治疗原则就是急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因为脑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代偿能力,所以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显著的临床表现,可是一旦发病,脑组织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导成不可逆的损伤发生。为进一步探讨给予应用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情况。本文特对2011年11月-2013年1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进行分组性观察分析。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为:尽早给予溶栓治疗,尽量在发病4.5小时内及开始静脉溶栓治疗[4],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首先确定治疗方案,并且针对患者发生急性脑梗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并且根据患者的并发症病情,结合相关科室实现综合性治疗干预,尽可能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在常规护理干预下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首先要确定患者溶栓的适应症。溶栓前准备护理,给予患者吸氧护理,并迅速建立患者的静脉通道,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同时给予患者多参数监护,做好各种急救药品和物品的准备,如器械、药品、吸引器等。当患者在发生危险或出现病情变化时可随时进行抢救。溶栓时护理干预,严格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溶栓药物,确定好使用剂量、溶栓治疗时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于心脏病患者在溶栓过程中给予密切心电监护,确保溶栓顺利完成以及患者的安全。消除患者在溶栓治疗时的不良负面情绪,要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溶栓后的护理,溶栓治疗2-4小时候要查看患者凝血常规,治疗后第二天要检查患者头部CT、血液常规、凝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溶栓治疗后严密监控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应给予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止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也应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临床体征,通常80%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伴有高血压,针对这类患者应尽量谨慎使用降压药物,因为在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同时,患者的血管调节系统会出现机能受损,而患者的脑血流量情况和动脉血压存在密切联系,降低患者动脉压会对产生缺血的脑组织造成进一步的影响,所以在溶栓过程中,特别针对高血压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发生血压升高的原因,提高血压监测频次;在溶栓过程中也应密切关注脑出血的倾向以及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脑出血为临床溶栓最常见的,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所以在整个溶栓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外部体征(皮肤、消化道、黏膜等)是否存在出血的危险,特别要关注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情况,告之患者感觉头晕等异常一定要告之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呼吸缓慢、血压升高、语言不清等情况时可提示发生脑出血的可能;在溶栓过程中还有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再灌注损伤,所以在溶栓过程中应该注意患者发生脑水肿的可能,密切关注患者的神志、血压、肢体变化等体征,特别是发病到就诊时间较长的患者。

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77.27%,对照组疗效优良率为45.4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9.21±6.65)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16±5.45)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23.1232,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水平,有效降低了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经治疗后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患者对于这种护理干预方法满意度很高,显著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质量,降低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给予应用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在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对本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红群.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9):149-150.

[2]徐敏,戴建英,楼敏.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7):17-19.

[3]邓丽芬,杨长萍,杨富英.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院,2011,11(1):94-95.

[4]朱亚波,唐艳红.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83-184.

通讯作者:

胡雪萍 女 江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籍贯:江苏1975年11 本科 科护士长 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外科护理和护理管理

论文作者:谢振英,胡雪萍(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_谢振英,胡雪萍(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