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_刘冰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_刘冰

(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与护理的效果,减少患儿的痛苦。方法:对100例患儿采用中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进行治疗与护理。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满意。

【关键词】 中药保留灌肠;小儿外感;发热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21-02

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持续高热不仅影响患儿的健康还可促发小儿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生命,因此小儿发热给家长带来严重的紧张恐惧情绪,所以及时给与恰当的治疗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西医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仍是目前儿科临床广泛使用,虽疗效明显肯定,但是停药后体温易反复,且副作用大。我院儿科2014年1-2月采用中药自拟方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收治100例外感发热患儿,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在3-48月之间,平均20.8月,病程在3~72h之间,平均26h,高热惊厥者4例。

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小儿体温正常的标准为肛温:36.5~37.5℃,腋温:36~37℃,如若出现腋温比口温低0.2~0.5℃,肛温比腋温0.5℃左右,腋温超过37.4℃,且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的情况,可诊断为发热。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发热诊断标准的患儿

排出标准:a.有肛周疾病的如肛裂、肛周炎、内外痔、肛门湿疹的患儿;b.肠梗阻及肠套叠、严重腹胀的患儿。

3.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自拟方(柴胡、石膏、知母、青蒿、甘草免煎颗粒装,30ML生理盐水溶解)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灌肠前需要大小便排净,患儿取侧卧姿势,插入深度为7~10cm,温度为32℃,缓慢注入灌肠液。

4.护理

4.1一般护理 外感发热患儿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若汗出热退是,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为患儿擦身,更换衣物,避免受凉。饭后及时为患儿清洁口腔,必要时可用盐水进行漱洗,以减少患儿并发口腔炎症的发生。饮食以清单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

4.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寒热、汗出、舌脉及用药后的反应。

4.3辩证施护 小儿外感发热多为风寒、风热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风寒者:室温宜偏暖,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取暖,以助微汗出。饮食宜热食,忌生冷,可指导患儿服用葱姜粥以达散寒解表之功。高热无汗者不可冷敷。(2)风热者:室内宜通风凉爽,但避免汗出当风,汤药宜凉服,发热口渴者可给予温开水或清凉饮料,补充津液,亦可多食水果,或遵医嘱指导患者给予鲜芦根煎汤代茶饮。

4.4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 向患儿及家长讲解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灌肠前指导患儿排净大小便,取侧卧姿势,肛管插入深度为7~10cm,温度为32℃,缓慢注入灌肠液,肛管拔出后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口并轻揉片刻,嘱患者及家长药液保留时间为30分钟以上。灌肠后观察患儿的变化,有无哭闹、腹痛、大便等情况,如灌肠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如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疗效判定

①退热效果观察: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定统计显效:体温于48h内退至正常且不再回升;有效:体温于48h内降1~1.5℃;无效:体温于48h内未降。②耐受性观察:观察患儿灌肠后灌肠液保留程度,对灌肠液能够耐受的患儿为完全吸收,不能够耐受的患儿则是部分吸收或完全排出。

6.治疗结果

显效7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体有效率为94%,其中对灌肠液完全吸收的患儿为76例,部分吸收的患儿为20例,完全排出为4例。

7.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界抵抗力弱,容易受外邪侵袭所致。目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法及中医外治疗法。其中中医外治疗法如药浴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推拿疗法、针刺放血疗法、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因其简便易行,副作用小,效果良好等优点,应在儿科广泛推广[1],因此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有着广泛的前景。而中药保留灌肠通过直肠吸收, 可以达到与口服中药汤剂的相当的疗效,且作用迅速、温和持久, 这与直肠吸收快、药物利用度高有关。直肠吸收的药物有一半左右进入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 不经门静脉至肝脏, 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上消化道的酸碱和酶对药物的影响, 也减少了药物在肝脏内的变化, 见效快, 同时也降低了副反应,据有关药代动力学分析报告显示,粘膜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的5~9倍,峰浓度是口服的3~10倍,与静脉给药相似,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使失活现象减少,更好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

临床上大多数运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小儿发热过程中剂型以汤剂为主,单一且剂量大,患儿耐受性差,易排出,难以保证治疗效果,而我科运用中药(免煎中药颗粒装)自拟方进行保留灌肠,石膏、知母相配伍清热生津,润燥止渴[3],青蒿苦寒退热,辛凉透散,与柴胡为伍,外透内清,加强退热作用[4],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在使用过程中只需用生理盐水冲开即可,有效解决在应用中药保留灌肠中部分患儿耐受性差的问题,提高患儿耐受性,增加患儿舒适度,提高疗效,使患儿和家长更易接受,也方便护理人员操作,提升护理质量,加以配合中医辩证施护,更加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志明等 中医药治疗小儿发热验案体会[J] 光明中医, 2009,24(1):128

[2]刘儒林 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J] 河南中医 ,2003,23(10)36-37

[3]吴施国 石膏与知母的配伍意义及机理[J]山西中医,2010,26(2);42

[4]钟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26

论文作者:刘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  ;  ;  ;  ;  ;  ;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_刘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