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蚕业产业化与蚕业站工作重心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戚琳[1](2009)在《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茧丝绸产业的发源地,我国的茧丝绸生产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留有光辉的一笔。源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是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如何提升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哪些因素对我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生产供给、文化、消费者需求、政府作用、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机遇和不确定因素等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成为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茧丝绸产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出口规模和出口市场的比较分析得知,目前我国的茧丝绸商品的出口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但部分商品出口量起伏较大、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这说明这些商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利于竞争力优势的保持。其次,从蚕茧收购均价、GDP、汇率、劳动生产率和固定资产完成投资等方面着手,采用主成分分析(PCR)法,利用模型测算的解释变量权重,结合现实说明各因素对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汇率对我国丝绸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劳动生产率和蚕茧收购均价次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小。同时由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我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蚕茧收购均价负相关,与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等三个因素正相关。最后,从生产供给、文化、消费者需求、政府作用、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机遇和不确定因素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影响因素。在产业生产供给方面,从土地和气候优势两个方面说明了自然禀赋带给我国茧丝绸产业的有利条件。文化方面,举例说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我国茧丝绸商品应该如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在研究消费者需求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借此说明国内外消费者对茧丝绸商品的认知、消费意愿和偏好状况。政府方面,从宏观政策、科教力量和税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影响时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此说明其两面性。机遇和不确定因素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势不可挡的环保潮流、加入WTO和越来越多的承办国际大型活动将我国的茧丝绸商品更好的推向世界。针对上述分析,为提高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的对策建议有:提高组织化程度,深化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进一步拓展新型应用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拓展国内外茧丝绸市场,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齐永红[2](2008)在《山西省蚕区农户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山西省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山西省蚕丝业的发展几经波折,蚕区产业发展不平衡,有的已经发展成为部分县区的优势产业,也有的县区面临产业的萎缩。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有必要探索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优势和发展空间,比较分析与粮食作物的效益,发现蚕茧与其它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而也有利于优势产区抓住国家商务部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利时机,使蚕桑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蚕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健康稳步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山西省9个蚕桑主产县100户农户2004—2006年蚕桑生产和种粮情况的抽样调查,采取集中调查和分散入户调查的方式,每个县选取能反映不同的养蚕规模、养蚕技术水平和种植能力,代表当地区域蚕桑生产情况10-20户典型户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农户之间、不同年度之间、蚕桑与粮食作物之间的效益以及影响养蚕效益的主要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不同农户间的养蚕效益差异很大。667m2产茧量在40kg以下的农户,平均667m2养蚕数量为0.71张,平均单张产茧量40.93kg,养蚕效益最低。667m2产茧量在40kg—70kg和70kg—100kg的农户,平均667m2养蚕数量分别是40kg以下的农户的1.79倍和2.65倍,单张产茧量分别提高2.39%和7.11%,养蚕效益较高。667m2产茧100kg以上的农户,平均667m2养蚕数量为2.59张,平均单张产茧量44.15kg,养蚕效益最高。影响农户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养殖规模、栽桑养蚕技术和生产成本。2、2004—2006年,三年间农户收益有差异,2006年蚕桑产值、纯收入最高,2004年蚕桑产值、纯收入最低。2005年和2006年分别比2004年平均蚕桑产值增长34.54%和51.32%。不同667m2产茧量的农户收益差距较大,667m2产茧量在100kg以上的农户增幅最大,667m2产茧量在40kg以下的农户增幅不大。随着养蚕数量的增加,当养蚕数量超过10张时,蚕桑产值差距拉大,但667m2纯收入增加不明显。影响农户效益的主要因素是蚕茧价格和生产成本。3、栽桑养蚕与粮食作物相比较,有较高的比较效益,其收益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2.1—3.5倍。养蚕投入相对高,产业受市场影响大;种粮效益相对稳定,投入低,产业受市场影响小。在同等效益条件下,农户选择投入相对较低的粮食作物。三年来粮食价格涨幅不大,蚕茧价格波动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较大,起伏较大。茧价高时,农民养蚕积极性高涨,茧价低时,农民弃桑种粮。4、影响养蚕与种粮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养殖规模、生产技术、产品价格、生产组织形式、成本投入、政府支持等方面。在同等养蚕技术水平条件下,栽桑养蚕规模越大,收益就越高。2006年阳城县两户养殖户全年饲养蚕种相差24张,收入差距达到30320元。养蚕技术水平高的农户,收入相对较高。据调查每张蚕种的产茧量相差高达8 kg,收入相差80元(茧价按10元/kg)。蚕茧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户的整体收益,生产成本受政策支持和蚕茧价格的影响,导致蚕茧生产规模和蚕农收益的增加或减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蚕茧质量的提高,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5、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蚕桑产业发展氛围和环境。坚持“适度增加桑园面积,努力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和养蚕效益”的原则,合理制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实施规模化、省力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规模效益。加强科技推广和创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在桑蚕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更好地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蚕桑业组织形式创新方面所起的作用,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提升蚕桑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深化茧丝绸体制改革,实现蚕业产业化经营。
万玉新[3](2001)在《蚕业产业化与蚕业站工作重心的转变》文中指出蚕业产业化生产是蚕业生产必由之路 ,为了促进这一产业化形势的发展 ,蚕业站必须转变工作重心 ,通过四种形式参与蚕业产业化的生产。
姚祥[4](2000)在《进一步强化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文中提出
二、蚕业产业化与蚕业站工作重心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蚕业产业化与蚕业站工作重心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茧丝绸文化与产业以及贸易发展的基本现状 |
2.1 茧丝绸文化 |
2.2 茧丝绸产业 |
2.3 茧丝绸商品贸易 |
2.3.1 原材料 |
2.3.2 半成品 |
2.2.3 制成品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1 模型说明 |
3.2 模型构建 |
3.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3.2.2 建立回归方程 |
3.2.3 消除多重共线性 |
3.2.4 回归结果 |
3.2.5 模型的不足之处 |
3.3 解释变量分析 |
3.3.1 汇率 |
3.3.2 蚕茧收购价格 |
3.3.3 国内生产总值 |
3.3.4 劳动生产率 |
3.3.5 固定资产完成投资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1 生产供给因素 |
4.1.1 自然禀赋 |
4.1.2 基地建设 |
4.1.3 价格 |
4.2 文化 |
4.3 消费者需求 |
4.3.1 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2 国内调查问卷数据的获取及结果分析 |
4.3.3 国外调查问卷数据的获取及结果分析 |
4.4 政府作用 |
4.4.1 宏观政策 |
4.4.2 科教力量 |
4.4.3 税收 |
4.5 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4.6 机遇和不确定因素 |
4.7 小结 |
第五章 提高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组织化程度,深化贸工农一体化 |
5.2 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进一步拓展新型应用领域 |
5.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
5.4 拓展国内外丝绸市场,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
5.5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
5.6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我国茧丝绸原材料出口市场分布(2003年~2007年) |
附录2 我国茧丝绸半成品出口市场分布(2003年~2007年) |
附录3: 国内外调查问卷 |
附录4: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山西省蚕区农户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全国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
1.1.1 优质高产的华东地区得到稳定,潜力较大的中西部获得长足发展 |
1.1.2 蚕业产业化经营开局良好,一批蚕业龙头企业不断成长 |
1.1.3 蚕业科技水平有所提高,蚕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 |
1.1.4 国内外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 |
1.1.5 蚕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较高 |
1.2 存在问题 |
1.2.1 生产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 |
1.2.2 蚕茧单产和质量亟待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不明显 |
1.2.3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
1.2.4 蚕桑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蚕业的发展与创新缺乏后劲 |
1.3 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1.3.1 山西省蚕丝业发展历史 |
1.3.2 山西省蚕丝业发展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2 调查项目 |
2.2.1 蚕桑生产情况 |
2.2.2 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农户间效益比较 |
3.2 不同年度间栽桑养蚕效益情况 |
3.3 种粮与养蚕效益比较 |
3.3.1 比较效益 |
3.3.2 投入差异 |
3.3.3 价格变动 |
3.4 典型户的效益比较 |
第四章 发展对策 |
4.1 制定蚕业发展规划,加快蚕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
4.2 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
4.3 加强科技推广,促进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产业水平 |
4.4 开展综合利用,增加蚕业综合经济效益 |
4.5 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
4.6 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组织,推动蚕业产业化经营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蚕业产业化与蚕业站工作重心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蚕业产业化生产是蚕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
2 蚕业站必须参与蚕业产业化生产及面临的困难 |
2.1 政策执行障碍。 |
2.2 资金障碍。 |
2.3 经营管理障碍。 |
3 蚕业站参与蚕业产业化生产的思路 |
四、蚕业产业化与蚕业站工作重心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 戚琳. 江南大学, 2009(06)
- [2]山西省蚕区农户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D]. 齐永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3]蚕业产业化与蚕业站工作重心的转变[J]. 万玉新. 广西蚕业, 2001(04)
- [4]进一步强化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J]. 姚祥. 江苏蚕业,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