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上的“噪音”——关于网络与中国之“链接”的另一种省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噪音论文,链接论文,主页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经济与社会文化因素进入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时候,网络化趋势的“主页”背后也隐藏了某些不易为人们察觉的“噪音”。我们“浏览”网络化浪潮的“主页”,展现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互兼容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同时,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噪音”,必须谨慎对待并加以“过滤”。
1.网络化中的技术强制问题
技术强制是一种伴随着全球现代化过程而出现的、新的技术社会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在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技术垄断和技术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强制性“技术权力”及其实施后果。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强大优势的国家,往往能够对技术上处于弱势的国家获得技术发展本土化的主导性乃至强制力,并进而通过此一过程扩充自己的权力、利益和影响力。在我们看来,网络的出现以及网络化趋势的快速推进,更是把技术强制这一全球现代化过程的“副产品”推向了一种更为高级、 隐蔽、 快速且合法化的状况和水平。 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由Wintel联盟所启动的一轮又一轮软硬件升级浪潮对广大中国用户所造成的“不得不”跟进的反应和行动,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2.网络上的经济侵略问题
世界经济走向开放和市场化,导致当代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世界经济趋于某种程度的全球一体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1997年发表的《全球化与环境》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全球化既是信息革命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电信技术不断改善,电子计算机功能不断加强,价格不断下降,互联网络等电信网络迅速发展,这些因素推动着全球化。”在以因特网为主要技术基础结构所形成的全球化运动中,中国面临着通过这一过程迅速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全球化运动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和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一个经由计算机网络打通了的全球化经济活动舞台上,既保持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又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抵制“来自互联网络上的经济侵略和金融进攻”。
3.网络上的意识形态渗透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成功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让人们确认现行制度结构之符合义理的功能,起到维护社会整合与国家稳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帮助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起到弱化搭便车、道德危险和偷懒的作用。因此,当一个国家不能在经济活动或政治制度等方面直接对另一国家做出直接性的强制和控制的时候,往往首先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试图从思想上操纵和欺骗别国人民,迂回地达到从经济上或政治上对别国进行强制或控制的目的。
冷战的结束使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开始被科学技术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掩盖着的意识形态渗透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作为帮助人们进行跨国界的信息交流的技术工具,也就必然要被某些国家用来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工具。事实上,当计算机网络不仅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途径,而且也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的时候,利用网络对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就成为一些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l )合作议事书》中拟定的内容,就可以获得明确的印象:“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其中强调的所谓“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以及“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等,鲜明地表达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价值。
4.网络上的文化殖民问题
当网络开始扮演一种新型的文化生活空间的角色以后,网络上的文化落差问题也就立刻突现在我们眼前。尽管从技术上说,因特网本质上的确具有一种能够让不同文化均处于同等地位的特性,但是,由于它发端于美国并兴盛于美国,其技术构造方式乃至资讯传播格式等,必定带有美国社会的烙印并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它实际上也就要求任何一个入网者都必须学会美国的语言、适应美国式的思维方式和熟悉美国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网络化的过程更像是一种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过程,或者说是一种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的殖民化过程。
从目前因特网上的英语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因特网信息的本土化问题,的确很有可能会遭遇到信息殖民化或文化殖民化的危险。我国正面临着因特网上的英文信息和中文信息之间存在着相当大信息落差的问题。随着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日益丰富, 这个问题将变得愈加严峻。 比如, 尽管已经进行了Windows95、Windows98、Excel和Word等英文软件的中文化, 但相对来说还停留在单纯的程序代码翻译上。而如果要翻译Microsoft Encarta百科全书,或者想把时代—华纳公司在因特网上设置的站点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更是一件旷日费时的浩大工程了。
当无穷无尽的英文信息通过因特网排山倒海而来,而中文却相对地成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改善这种情况,并最终化解网络化趋势带来的文化殖民化危险,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会遭受巨大的损害。
5.网络化中的国家安全及信息边界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发明,只要有可能,都会被用于军事和战争的目的。网络信息技术也同样如此。
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信息战和网络战的潜在可能性,正在逐渐地威胁着国家安全。比如,制造“逻辑炸弹”即在某些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的芯片中“植”入特定的程序,一旦需要时就激活它们,将可以达到破坏和控制对方系统的目的。这样一种网络战或信息战,不仅要比传统战争方便、隐蔽,而且破坏性将更大。
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的出现也导致了在国家的传统地缘边界之外又出现了新的“信息边界”。《新战争论》一书指出:“信息时代,一种新的国家边疆——信息边疆正在形成。这种疆界以各种信息圈为基础,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社会一切领域。”针对“信息边界”问题,在美国已经有人提出用“信息保护伞”取代“核保护伞”。
在网络化时代,不管战争的形式发生什么变化,也不管新的战争将会有什么样的规则,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既然存在信息战或网络战的可能性,它就不会是一场温情脉脉的“数字化交流”,而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征服、强制和统治。网络战或信息战之可能性下的国家安全及“信息边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实现网络化的过程中同时构筑起我们自己的“信息长城”,以免受到可能发生的网络战或信息战的进攻。或许这将成为中国在其网络化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两难处境。
网络化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未来的世界版图将是怎样?这些问题在目前的确很难有答案。但是,一个真实的道理在于,在未来的信息网络社会中,能够真正反映全球实际情况的世界版图将绝不只是一张丈量得很好的地域图,而将是一个包含了无数变量的变幻莫测的“状态空间”。在这一“状态空间”中,任何一个国家要保卫的绝不仅仅是领土完整,还有更为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构成国家主权的要素。总而言之,一个不能在网络社会中确立出并捍卫住自己独特网络利益的地域国家,将只是一具空壳。
标签:互联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