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社会科学的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社会科学的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987(1999)01—0078—80

在人类社会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拍岸而至,正一步步进入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知识经济的称谓出现以前,学术界曾出现过托夫勒的“后工业经济”、奈斯比特的“信息经济”、福莱斯特的“高技术革命”等。1996 年, 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才明确定义为“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如今,这一概念日渐清晰,已被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

在人类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人们都在大谈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把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局限于蕴涵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具有很大的偏见性。其实,它更多地应是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社会科学将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可以从知识经济的四大特点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来看。

1.知识是什么(know what ),这是指事实方面的知识,即“信息”,它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即我们今天讲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数据库等。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对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发挥社会科学的前进导向功能,才能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2.知道为什么(know why),是关于客观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它属于科学的理论。丹尼尔·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曾经指出,社会的中轴原理是:理论知识居于中心,是社会革新和制度政策的源泉。这类知识需要依靠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进行,由此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3.知道怎样做(know 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方面的知识。此类虽然属于“技术”范畴的知识,但这种知识的掌握,需要教育作为先导,而社会科学工作者则是重要的直接传导者。

4.知道谁有知识(know who),是关于知识在哪里并且知道如何做的信息。

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要认清社会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楚地意识到有许多问题等待着社会科学工作者去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研究哲学、伦理、思想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一、社会科学工作者目前的研究状况

对于每一次革命的到来,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研究都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及时间性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研究发展方向。但就我国目前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而言,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信息源不畅通,导致社会科学研究的“不科学性”。源泉是产生智慧的基础,源泉的枯竭,必将导致由此而产生的理论水准低下、滞后发展。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前人的研究经验是我们用以借鉴、学习的基础。但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能仅仅从书本上满足他们的要求,信息源的多渠道性,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知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一些已经过时、质量不高、缺乏新意的东西,还时时充斥着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地,其关键一条是没有高效、及时的信息系统网的有力支持。

2.缺乏电子网络系统知识。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形式的电子服务,对大多数社科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太了解其功能和应用方法。他们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虽然潜在信息需求比较大,但现实信息需求却不足。比如因特网的英文网环境和网上中文信息太少,对大多数人没有吸引力,网络用户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和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研究人员,而对于社科工作者来说,缺乏有关的知识,使得他们对电子网络不能充分利用,也就谈不上进一步去研究。

3.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对于日益发展的社会,大多数社科工作者还囿于过去的习惯,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书本上搜集资料,这样就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广的空间来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导致研究成果落伍,起不到应有作用。

4.缺乏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大学院校和研究单位聚集着高素质的社会科学人才群体。在当今的社会,需要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需要各研究集体共同的协作精神。谁先掌握了信息,整个研究集体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不少社科研究工作者仍在闭门思考,各自为阵,或者搞着重复的研究,造成浪费。

二、我国可供利用的社科信息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社科信息量大、时间快、内容新,是其职能所无法替代的。我国社科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尚小,需要从思想认识上提高这方面的自觉性。目前的问题是:

1.重硬件,轻软件。我国虽然引进了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先进的电子设备,但是软件开发研究却没有跟上。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尤其是社科信息资源的开发,远远落后于其它数据库的开发。从美国等国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看,信息产业的“软件”占的比重比“硬件”大。结构的不合理性,制约了我国社科信息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开发社科信息资源,占领国内的社科信息资源市场。这种开发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要包括政治、经济,还要包括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尤其对我国古籍的开发研究,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2.各自为阵,自搞一套。我国的社科信息网之间,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使彼此之间分割、独立,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这是受计划经济影响的结果。

当前,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界共同的呼声。随着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呼声与日俱增。为了将全部信息收集齐全,迫切需要网络互联,共同经营,以期资源共享。

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信息知识及可利用的社科信息网络

知识最集中、最雄厚、最富有的地方,首推被称为“知识殿堂”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这里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其优势,普及和提高社科工作者的信息意识及水平,是我们这个高速度、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所必需的。

1.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缩短获取时间。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文献资料,才有可能出研究成果。利用电子网络查找专门文献资料,可省去个人的许多精力。据统计,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料,可以把搜集资料的时间约占课题研究总时间的70%降低到30%。缩短了搜集资料的时间,就可以早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这是人所共知的。

2.利用信息技术,传播研究成果。如同经济市场一样,在学术界也大量充斥着错误的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以至以讹传讹,影响极坏。如果利用信息传播技术,以其高效、及时的特点把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尽快地从网络上反映出来,就会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文明素质和整个社会的社会科学知识水平,也能起到大力宣扬社科研究成果的目的。另一方面,社科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够尽快地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研究工作就会受到重视,这对社会进步关系极大。

3.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把握时代脉搏。要想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把握好时代脉博,就要求社科工作者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方面最基本的知识,不仅知道要利用网络,还要知识如何去利用。比如,如何利用因特网去检查需要的资料,如何使用数据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掌握最新的检索方式和检索途径,及时获取信息。此外,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绝大多数是英文,这就需要社科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将大量有用的国外信息资源及时挖掘、整理和共享,以减少中间环节。

目前,适合社会科学工作者使用的国内外大型检索系统及电子出版物主要有:

1.因特网即互联网,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我国1994年初正式加入该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1997年上网用户为62万户,1998年2月底为82万户,6月底则为117.5万户, 以几何级数增长。此网的最大特点是网上网。目前,我国和因特网联接的大型网络主要有:中国教育科研网(CER net ); 中国公用计算机联合网(China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L net);上海图书馆信息网等。2.电子出版物主要有:人民大学复印报刊社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光盘;北京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社的《新闻资料检索系统》;《中华百科全书(光盘版)》;上海图书馆研制的《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等。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工程已与电子部、航天部有关公司签约,并正式进入网络工程实施阶段。该网包括院部网和8个片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将接入国际互联网,可实现国际信息共享;还将与全国性大网互联,为下一步全国社会科学信息联网打下基础。

标签:;  ;  

知识经济与社会科学的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