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语文教材,寻传统文化——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论文_陈可昕

探语文教材,寻传统文化——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论文_陈可昕

摘要:中华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在漫漫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直散发着迷人光彩。至今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一直在深深地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日常生活。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变化,更是深刻地强调了渗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的重要性。本文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从统编版教材中传统优秀文化的呈现以及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新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承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相对于人教版教材明显增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6个年级12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教材中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来的人教版教材篇目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仅从这一点的角度来看,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多地注重对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

1.单元篇章页蕴含中华传统文化要素

统编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共同组成单元,将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系统编排在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要素中,很多都以一首古诗或者名句的形式来进行展现。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篇章页即用唐代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开篇,并配之一幅中国山水画,不仅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直截了当地显现,更让孩子直观感受中国诗词文化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所在。

2.课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与美德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为神话传说,第八单元是历史民间故事和寓言,除去一篇为西方神话,其他均是中国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学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能感受到古代人物身上美好的品德。其中《精卫填海》和《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以小古文的形式出现。全文简短,却能将故事完整地呈现,这是古文的魅力所在。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去感受中国文字的精炼,学生对文言文有害怕情绪,会觉得古文学习枯燥,但文后的注释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且学生在三年级就接触了小古文,其实已经慢慢地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教师可以辅之以相应的故事,提高兴趣,让学生更有兴趣来学习古文,并从中有所收获。每一篇的神话故事、民间历史故事和神话寓言都可以让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中国古人的高尚智慧和美德,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的美德。如《精卫填海》,可以让学生去体会精卫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感受神话的神奇。

3.日积月累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7个"日积月累"中分别包含了古诗两首,成语,俗语以及许多经典的古文字和句段。本书旨在更好地让学生通过积累这些经典的语段,感受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锤炼形成的。从而学习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课后问题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扩宽了习题的深度和广度,启迪学生智慧,渗透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从小格局转向大格局。例如《观潮》的课后习题中,以刘禹锡的《浪淘沙》来让学生去课文中寻找与诗内容相关的句子,既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又在诗歌中,让学生去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在神话单元中,课后习题有让学生去搜集中国神话,这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也是让学生去体会古人的想象创作。

除此之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书本地封面是画脸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语文书中处处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营养,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去渗透。

二、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一)识字寻根

汉字是用来记写汉语的工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经由我国古代的人民根据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所创造和发展出来的。我国汉字的产生和演变至今已经历了六千多年,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到楷书到行书。汉字从形态上看是方块字,她同时又是表意文字,除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字理识字。字理识字就是我们利用诸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一些构字的方式对汉字进行了分析,将这些汉字的横竖点撇捺变成生动的象形图画,运用直观的、联想的教学手段记字。[[[] ]]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智力,又能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汉字构字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汉字中所负载的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汉字的教育和熏陶,感受到了汉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逐渐产生对于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而利用字理识字是我们追寻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之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学习《秋晚的江上》时,要求会认的字中有“巢”字。在教学这个字的时候,先出示了一棵有鸟巢的树,鸟巢中有几只小鸟窜出头来,以这个画面吸引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图片旁边出示“巢”的从古至今的字形演变,并出示《说文解字》中对“巢”的解释:“巢,鸟在木上曰巢。”[[[] ]]这样一步一步,由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字形的演变加深印象,用《说文解字》巩固字的本义。用这样的方法,既让学生理解了字的结构以及其本身承载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诵读寻境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代人民不朽的智慧结晶。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解除隔膜的关键就是诵读。诵读古典诗文,既促进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诵读是追寻传统文化之境。

1.初读,初感传统文化

“新诗改罢自长吟。”连诗圣杜甫也如此说,可见诵读对于学生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初次的诵读,最重要[ 龚黎明.字理识字,寻找根的文化,百度文库,2012]的任务之一就是掌握语音与句读。此时,老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寻找专业人员的朗读,播放给学生,先听后跟读,保证音对节奏正确。范读中会出[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现一些重音,重音并不是突兀地强调,而是在让学生听到强调词语的同时,不改变诗文的韵律。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感知诗文中的一些重点,并随之产生疑问,反复朗读,初次感知诗文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我们在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时,其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这个词语我们会加以重读,学生在初读,跟读和反复朗读中会质疑:“这个可怜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老师要重读?越读越觉得这和我们现在说的可怜不一样,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在朗读中开始质疑,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到了古代文化与现在的不同,初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初读的必要性。古今的不同,也会吸引学生深入地去诵读诗歌,延伸学习。

2.再读,连结背景延伸传统文化

光靠初读,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深层次所蕴含的依旧是无法理解,此时,联系背景显得尤为重要。任何诗文在写作时都蕴含着当时诗人的情感,时代背景与诗人的遭际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写诗即是传情。诗人的情感被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或是被眼前的事物所触动的,便会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抒发出来。

依旧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暮江吟》为例,白居易为何作此诗?是什么触发了他的诗意?课堂教学中,出示资料来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已经精疲力竭,饱尝了朝官的滋味,郁郁不得志,自求外任。而作者在离开朝廷之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学生随即会思考,原来诗人作此诗时原来经历了这么多波折故事,让学生对此段历史产生了好奇。古诗文既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历史呈现的形式。

3.品读,想象意象入境传统文化

意境是诗文的灵魂。古代文豪会用上各种意象来表现,而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品味诗歌意境的关键就是想象。古诗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其中的味道,才能把文字想象成精美的画面,才能进入诗文丰富的意境,从而体会到其中的美。古诗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是古人反复的锤炼,只有他们这样精心地雕琢,才有诗文美好的意境。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的教学中为例,“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首先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这句诗,找出这句诗中的关键字“铺”。以换词法让学生体会,将“铺”换成“射”、“照”,对比朗读,体会“铺”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这“一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余光柔和,就像“铺”在江上,这个“铺”是多么的形象生动;再读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这一个“铺”字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一个“铺”字写出了作者见到美景以后内心的安静、平和,仅一个“铺”字就营造了轻松、安闲的意境。教会学生用想象的方法,入境入情,体会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

(三)阅读寻味

文以载道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点。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是古代文学家呕心沥血之作,并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沉淀,流传至今的著作。阅读优秀的经典,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仅凭借课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开展讲故事、诵读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想象情境进行课本剧表演,读书心得等各种形式鉴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教师应该推荐适合该学段学生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目,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阅读,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味。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从识字、诵读、阅读等几方面入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深入挖掘统编版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也要配合课外阅读这一强有力的抓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龚黎明.字理识字,寻找根的文化,百度文库,2012

[3]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

[4]陆庆国. 我谈小学古诗词朗诵教学[J]教师上,2012,12期

[5]施琦. 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教学——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例[J]学园,2019,12期,22-23

论文作者:陈可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探语文教材,寻传统文化——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论文_陈可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