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26250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实验组采用腰-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动脉压指标以及麻醉疗效结果。结果:实验组:优25例,良5例,差0例,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优15例,良11例,差4例,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6.67%,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后,可以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改善麻醉实施过程,保证心率、动脉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提升麻醉效果。
【关键词】两种麻醉方式;髋关节置换术;临床麻醉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手术疗法[1],在最近几年临床发病率研究统计中显示,股骨颈的骨折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因此开展有效的手术治疗过程,对于改善患者的骨折康复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在手术开展时,需要实施一定的麻醉过程来缓解患者的疼痛以及不适,但是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术前麻醉的难度明显增大,针对此临床中开展不同麻醉方式以及麻醉效果的研究探讨,进一步选择更适合的麻醉处理方式,提高手术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5年0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每组各3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实验组,年龄60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71.11±5.34)岁。对照组,年龄60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71.12±5.2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式
术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于并发糖尿病疾病的患者,需要术前做好血糖控制,将其血糖指标控制在10.0mmol/l以下[2],对于高血压患者也需要对其血压进行同步控制,收缩压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不超过90mmhg,术前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患者服用地西伴药物,用量为5.0毫克,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实施有效监测和控制。同时进行持续给氧操作。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患者选取侧卧位姿势,选择L2-3的椎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操作,等到穿刺完成后,放置硬膜外导管3厘米左右,将患者的头部适当的抬高,调整患者姿势,选择平卧姿势,注射浓度为1.50%的盐酸利多卡因药物3毫升,当患者在注射完成后5分钟内没有出现局部麻醉药物中毒或者是麻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分次将小剂量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药物经过导管注入到麻醉药物中,之后将其麻醉平面调整为T10-T12之间[3]。
实验组采用腰-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患者选取右侧卧位姿势,选择L2-3的椎间隙实施穿刺操作,等到穿刺完成后,进行用药注射,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情况控制好麻醉药物用量,通常选择注射浓度为0.50%的布比卡因药物0.50毫升到2.0毫升之间,其中布比卡因配药过程中,需要选择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药物2毫升加入浓度为0.90%的生理盐水1毫升混合后,形成所需浓度的布比卡因药液[4]。将腰麻针退出,之后朝着头端放置硬膜外导管3厘米左右,调整患者姿势,选择平卧姿势,将其麻醉平面调整为T10-T12之间。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动脉压指标以及麻醉疗效结果。
1.3疗效判断依据[5]
麻醉效果优:麻醉用药后,患者保持平静,没有出现疼痛反应或者是其他不适反应,肌肉松弛状况非常好,手术顺利开展;麻醉效果良:麻醉用药后,患者保持相对平静,出现轻微的疼痛反应或者是轻微的不适反应,肌肉松弛状况一般,手术要想顺利开展,需要适当的联合辅助用药进行麻醉操作;麻醉效果差:麻醉用药后,患者不平静,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或者是明显的不适反应,肌肉松弛状况较差,联合辅助用药进行麻醉操作后,患者的手术难以顺利开展。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动脉压指标结果对比
麻醉前后,两组患者各自的心率、动脉压发生了明显变化,前后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麻醉前后两组的心率、动脉压指标结果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
实验组:优25例,良5例,差0例,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优15例,良11例,差4例,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6.67%,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因此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后,可以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改善麻醉实施过程,保证心率、动脉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提升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令全,石宗莉,刘艳等.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35):3607-3609.
[2]李建钢,陈璧,杨红华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1):101-104.
[3]鲁义,屠伟峰,尧新华等.两种术后镇痛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23):3755-3758.
[4]霍兰.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59-61.
[5]姜珍华.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8-29.
论文作者:刘中伟 周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患者论文; 方式论文; 脉压论文; 关节论文; 心率论文; 两种论文; 实验组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