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边形变”理论分析_易经论文

“卦变”说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

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说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之为“卦变”。汉易卦变之说,本于荀爽与虞翻,

而非十二辟卦而来。由上可知,荀爽、虞翻所谓六子生五十六卦或十辟卦生五十二卦的提法,确难自圆其说。

宋代朱震、李挺之、朱熹等人,在荀爽、虞翻卦变说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更是异说歧出,支离纷错。如朱熹在其《周易本义》卷首列卦变图,并编为歌诀,但图与歌诀已非一致。他释《彖传》刚柔往来之语共十九卦,其中仅讼卦、晋卦与图相同,其余十七卦皆与图不符。为何释卦变却与图不相合,可见朱熹本人必有推之不通而难以言传的隐忧。更有甚者,汉易卦变说有一卦由数卦变来之嫌。如虞翻说旅卦是“贲初之四”而来,或由“否三之五”而来。朱熹说蛊卦是由困卦、噬嗑卦、未济卦等三卦变来的等等。一卦竟有三个来源。其说支离若是,简直使人无所适从!统观朱子卦变图,其一阴一阳之卦与五阴五阳之卦,二阴二阳之卦与四阴四阳之卦以及三阴三阳之卦,除乾坤两卦外,皆相重出,即一卦皆由两卦互变而来,所以图中变卦总数竟然倍增为一百二十四卦。为此,明代吴桂森指出:“若从某卦变而来,则何卦何爻不可变,安知从此卦来。若云吉凶因变而往,则爻爻皆有变,安知吉凶从此卦来。若云吉凶,因变而往,则爻爻皆有变,安知吉凶从此而定,四千九十六皆可变也(按: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可变四千零九十六卦。《焦氏易林》即言四千零九十六变)。以此说《易》,不胜繁矣。”清代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论》中批驳说:“使一卦之中头绪纷然,爻爻各操其柄,则彼卦之体已不复存在,犹可认自其所来乎?其为卦百二十四,盖已不胜烦矣。”下面笔者试举数例汉易卦变说言往来之误:

无妄之“刚自外来”,汉易卦变说认为自遁三之初,即遁卦三来居初。然遁三为内卦,怎么能称“刚自外来”呢?噬嗑之“柔得中而上行”,自益卦四动之五。如来知德所言,“非柔得中而上行,乃上行而柔得中矣”。况且四进五,言上行亦难通。晋卦之“柔进而上行”,自观卦四动之五。四与五皆在上卦,言上行与噬嗑卦一样,与理难通。解卦“其来复吉,乃得中也”,自临初之四。初往居四,既非来,也不得中。睽卦之“柔进而上行”,自大壮上动之三。上六柔爻下行,并非上行。同样,鼎卦之“柔进而上行”,自大壮初动之上。即大壮初九往居上,上六来居初。柔爻亦下行,并非上行。蹇卦之“往得中”,自观上动之三。上九来居三,是来而不是往,且不得中。以上数卦与《彖传》对照,其义相差甚远。所以黄宗羲说:“以彖传证之,如无妄之‘刚自外来’,晋之‘柔进而上行’,蹇之‘往得中’,皆不能合,此虞氏之短也”。

易本卦画,不假人为,其阴阳错综皆具自然之妙。所以卦变也理应本自然造化之理。而汉易卦变说恰恰缺乏这种神韵。不仅如此,汉易卦变说支离杂乱,漏洞百出,义多牵强,使人难以信服。尤其是未能阐发文王序卦也就是《彖传》刚柔上下往来之义。故先儒王弼、程颐、苏东坡、黄宗羲,尚秉和等人都力攻汉易卦变之非。尽管许多先儒驳斥汉易卦变说,但他们由于没有悟知文王序卦,孔子杂卦之蕴,因此,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解释《彖传》刚柔往来之义。结果,有时又往往不自觉地回到汉易卦变说的老路上去了。如王弼在《周易注》中释贲卦时说:“坤之上六来居二位,柔来文刚之义也。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刚上而文柔之义也”。就是说,贲卦是由泰卦二、上易位的结果。程颐在《伊川易传》中释蛊卦时说:“乾之初九上而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为初六也”。就是说,蛊卦是由泰卦初、上易位的结果。又如释涣卦时说:“由九来居二,六上居四也”。就是说,涣卦是由否卦二、四易位的结果。《周易尚氏学》在释咸卦时说:“否三上交,故曰柔上而刚下”。释恒卦时说:“泰初、四相上下成震巽,故曰刚上而柔下。”

有的先儒,知卦变之来,而不知其由何处来。如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释讼卦“刚来而得中”云:“凡上下二象,在于下象者称来,故贲卦云‘柔来而文刚’,是离下艮上而称‘柔来’。今此云‘刚来而得中’,故知九二也。且云‘来者’,皆据异类而来,九二在二阴之中,故称‘来’。”以上已知“来”之义与来而所处之位,然而,此爻由何处来?取自何爻?则令人不得而知。

宋人王宗传在《童溪易传》中释无妄卦“刚自外来而主于内”云:“初九之刚,实自乾来,故曰刚自外来”。无妄外卦为乾。我们不知王氏何以将上乾一爻分离而为初九,如是则上乾已不成为乾体,无妄卦也不是无妄卦了,而变成另外一个新卦了。其实,文王序卦以反对为结构,孔子始揭其义,无妄综大畜,故曰“刚自外来而主于内”,语义确当而分明,六十四卦皆此两卦相综而释往来之义。

宋代李挺之宗法虞氏卦变说,不过他总算窥视到《彖传》往来之蕴,所以将其卦变图加以改造,以反对为主解释卦变,称“卦变反对图”,详载于下:

乾坤二卦为易之门、万物之祖第一:

乾卦一阴下生反对变六卦图第三:

坤卦一阳下生反对变六卦图第四:

乾卦下生二阴各六变反对变十二卦图第五:

坤卦下生二阳各六变反对变十二卦图第六:

乾卦下生三阴各六变反对变十二卦图第七:

坤卦下生三阳各六变反对变十二卦图第八:

虽说李氏独得其真,但始终未能超脱汉易卦变图的窠臼,真可谓得而复失。为此,黄宗羲慨叹:“诸儒为卦变纷然杂出而不能归一”。

所谓“归一”,我以为是用两卦反对而释《彖传》往来之义。由此可见,历代治《易》者始终未能准确地揭示通行本《周易》的结构特征,因而在解释《彖传》往来之义时,必然形成异说纷呈、人人言殊的局面。直到宋代,才有人始揭刚柔往来之义。房审权在《义海》载宋人薛温其释蹇卦云:“诸卦皆卦内为来,外为往,则此往则中,谓五也。蹇解相循,覆视蹇卦则为解,九二得中,则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往者得中,中在外也。来复得中,中在内也”。薛氏此说正得卦变本天成之理,以蹇、解为括例,余卦依此相循覆视之理皆可得解。可惜薛氏除此两卦外,言之甚少,故难以推及他卦。明代来知德运用卦综之说系统地将序卦作者着重表达的内容揭示出来,使失传一、二千年的《彖传》刚柔往来之旨复明于世。

《来氏易注》序言:“天地间惟阴阳两端,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其气不得不错。天道下济,地道上行,其气不得不综。自然之运也。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而作圆图者,一左一右之形也。虽未名错而错义已备。文王继伏羲,分上经为十八,分下经为十八。而作序卦者,一上一下之说也。虽未名综而综义已备。孔子谈《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穷年兀兀,至于五十,始悟伏羲圆图为错,文王序卦为综。故曰错综其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呜呼尽矣。顾象极于错而未知所以错,象极于综而未知所以综,即孔子未明言也”。

《系辞》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一往一来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所谓刚柔者,乾刚坤柔以及六子而已。乾坤三索而生六子,八卦相荡而生六十四卦。震为雷,艮为霆,震艮相反覆巽为风,兑为雨(关于艮为霆、兑为雨之象,详阅《周易尚氏学》),巽兑相反覆《杂卦》:“震起也,艮止也”。“兑见而巽伏也”。正释此义。可见“反覆”即指穷上反下之往来,也就是来氏之综卦之往来。坎月离日,寒暑旁通,说得是一阖一辟之往来,也就是错卦之往来。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说:“乾见则坤隐,坤见则乾隐,隐者非无也。”“故方建乾而即建坤,以见阴阳之均备。故《周易》首乾坤,而非首乾也”。就是说,天地阴阳须臾不可分离,有刚则必有柔,有男则必有女。所以《来注》说:“错综二字不论六爻变与不变皆不能离者也,若无错综不成《易》矣”。简而言之,六爻上下之往来,是两卦一体之往来。六爻“见伏”之往来,是两卦两体之往来。通行本《周易》序卦中,其中八个卦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皆相综为二十八卦,合而共为三十六卦。《周易》上经十八卦,下经十八卦。实际上,全《易》无非是三十六卦之往来而已。孔子怕后世不明此义,作《彖传》、《杂卦》等,将错综之理隐于字里行间。西汉京房在八宫世应中言“飞伏”,实与错卦相近似。东汉虞翻言反卦,旁通卦,正是错综之卦。但他们却没有悟得文王序卦,孔子杂卦的底蕴。晋代韩康伯已领略了杂卦之蕴。他说:“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见《周易注疏》)。他所说的“以同相类”,即指综卦之两卦一体。“以异相明”,是说错卦的两卦两体。但他对文王序卦的错综结构却未能触类而通。唐代孔颖达认为文王序卦的排列方式是“二二相耦,非复即变”(见《周易正义》)。复(覆)即综卦,变即错卦。尽管如此,他们二人对《彖传》刚柔上下往来之旨却没能点明是错综往来的缘故,殊为可惜。所以来知德感叹地说:“孔子没而《易》已亡”,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就是说,乾坤与六子在六十四卦上下之间互为错综,即往来之全部含义。由内卦向外卦为往、为进、为上、为顺,由外卦反内卦为来、为下、为逆。初爻为来之始,上爻为往之极;爻穷于上,极则必反。有往则必有反,反即来也。换言之,两卦为一体,此往则彼来,彼往则此来。

六十四卦正是如此以经纶运转循环往来而无穷尽的。一往一来,则六爻刚柔皆随之而变,变即往来也。所以有人说:“此类虞翻谓之卦变,因反易而有变动,诚可谓之卦变”(江慎修《河洛精蕴》)。所以孔赞曰:“天下之至变”,恰在于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说卦变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卦变”,而决不是汉易卦变说的“卦变”。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总而言之,文王序卦正是以两卦为一体(或两体)一往一来,《彖传》解释,也必在两卦一体(或两体)往来之间推衍其义。《杂卦》更是以言简意赅之语,通过错综之象,全面点明了往来之旨。刘大钧在《周易概论》中评论来氏之说时指出:“卦综之说,其实是对《彖》的引申发挥。如《彖·蛊》:‘刚来而下柔’;《彖·蛊》:‘刚上而柔下’。《彖》以‘刚’、‘柔’的‘上’、‘下’说明随卦与蛊卦卦画的这种互相颠倒的变化”。江慎修在《河洛精蕴》中明确提出:“《易》所以用反对为次序之故,往来上下,自是《易》中堂堂正正之一义,若非纤巧凿智者比。先儒意向有偏,是以舍近而求诸远尔”。杭辛斋在《学易笔谈》中:“盖文王之易,本以两卦反复一往一来,则《彖传》以释彖,自必于此两卦推勘其义,理至当也。”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说:“凡《彖》言卦变者,俱照来氏综卦言之,于理甚顺”。

一般而言,《彖传》刚柔往来之义,或指上下卦言,或以爻言者,《彖传》往往随卦立义,不可拘泥。在下卦中,凡遇二阳一阴之卦(指巽、离、兑三个经卦),则多言柔下。凡遇一阳二阴之卦(指震、坎、艮三个经卦),则多言刚来、刚下。反之,在上卦中,凡遇二阳一阴之卦,则多言柔上,柔进而上行。凡遇一阳二阴之卦,则多言刚上。就六爻别卦而言,凡遇三阴三阳之卦,则多往来并言。以爻言刚柔往来者,则多指二、五之爻往来。如“往有功也”,“往得中也”,“刚来而得中”,“柔进而上行”等等。也有指三、四之爻往来(如“柔得位乎外”)或初、上两爻之往来(如“刚自外来而主于内”)等。因为卦一反复,则上易为初、初易为上;五易为二,二易为五;四易为三,三易为四。

朱子言《彖传》刚柔往来十九卦。笔者推之共二十五卦。《来注》中尚缺比卦、谦卦、坎卦凡三,笔者补释其义。《来注》释《彖传》二十二卦之义,笔者逐卦分析,基本按《来注》释之,或适当取舍增删。惟随卦、贲卦以及损益两卦不取或少取《来注》之释,但仍不出错综之理,如其大概。下面按错综之说来推衍《彖传》刚柔往来之义,则无不契合。

讼卦,《彖传》:“刚来而得中”。《来注》:需讼相综,需上卦之坎来居讼之下卦,九二得中也”。就是说,需卦颠倒过来则为讼卦,这样,需卦九五则成为讼卦九二,故曰“刚来而得中”。

比卦,《彖传》:“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不宁,不安也;方来,并行而来。师比相综,原师卦为上坤下坎,比卦则上坎下坤。九五刚中,故曰“以刚中也”。坎为险,坤为安(《左传·闵公元年屯之比》称“坤安震杀”),坎卦往居上,故曰“不宁”。坤为方,坤卦反下,故曰“方来”。合之为“不宁方来”。群阴咸附五阳,故曰“上下应也”。

泰卦,《彖传》:“小往大来”。小指坤阴,大指乾阳。《来注》:“否泰二卦同体,文王相综为一卦,故《杂卦》曰否泰反其类也。小往大来者,言否内卦之阴往而居泰卦之外,外卦之阳来而居泰卦之内也。”就是说,否卦颠倒过来,则为泰卦,原否卦为上乾下坤,泰卦则上坤下乾,故曰“小往大来”。又否上九爻:“倾否,先否后喜”,即否极而泰,小往大来之义。

否卦,《彖传》:“大往小来”。泰卦颠倒过来则为否卦,原泰卦为上坤下乾,否卦则上乾下坤,故曰“大往小来”。又泰上六爻:“城复于隍”,即泰极而否,大往小来之义。

谦卦,《彖传》:“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豫谦相综,原豫卦为上震下坤,谦卦则上坤下艮。艮为天(详见《尚氏学》),为光明,故《彖·艮》:“其道光明”。震刚反下则为艮刚,来居下卦故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坤行而居上卦,故曰“地道卑而上行”。此以阴阳二气释义,即天气下降以济万物,地气上行以交于天,故曰“谦亨”。

蛊卦,《彖传》:“刚上而柔下”。《来注》:“蛊综随,随初震之刚上而为艮,上六兑之柔下而为巽也”。就是说,原随卦上兑下震,蛊卦则上艮下巽,随卦初九自下而上则为蛊卦之上九,随卦上六自上反下则为蛊卦之初六,所以称“刚上而柔下”。

噬嗑卦,《彖传》:“柔得中而上行”。本卦综贲。《来注》:“贲下卦离之柔得中上行而居噬嗑之上卦也”。就是说,原贲卦为上艮下离,噬嗑则上离下震,贲卦六二上行则为噬嗑之六五,故曰“柔得中而上行”。晋卦、睽卦、鼎卦其上卦皆离,皆言“柔进而上行”,何以噬嗑卦独言“柔得中而上行”?这是作《易》者因时而发,噬嗑讲治狱之道。六五柔得中,则刚柔并济,不失为兴狱之理,故不言“柔进”而言“柔得中”。

复卦,《彖传》:“刚反,动而以顺行”。剥复相综。《来注》:“反者,言剥之刚穷上反下而为复也”。就是说,原剥卦上艮下坤,复卦则上坤下震,剥卦上九自上反下则为复卦之初九,一阳来复,故曰“刚反,动而以顺行”。

无妄卦,《彖传》:“刚自外来而主于内”。本卦综大畜。《来注》:“刚自外来者,大畜上卦之艮来居无妄之下卦而为震也”。就是说,原大畜为上艮下乾,无妄则上乾下震,大畜之上九自上反下则为无妄之初九。初九为无妄之主,天道无妄,天元一阳来复,故曰“刚自外来而主于内”。

大畜,《彖传》:“刚上而尚贤”。《来注》:“大畜综无妄。无妄下卦之震上而为大畜之艮也。上而为艮,则阳刚之贤在上矣,是尚其贤也”。就是说,原无妄为上乾下震,大畜刚上艮下乾,无妄之初九自下往上为大畜之上九,六五居中,尊尚上九,即所谓尚贤之义。故曰“刚上而尚贤”。

需卦、坎卦、蹇卦、解卦、渐卦等皆言刚中而往有功。刚在需、坎、蹇三卦皆指上坎之九五,而解卦则指下坎之九二,渐卦指九五爻。下面分述之。

需卦,需讼相综。讼卦“刚来而得中”,是坎自需上卦来,故言“来”。需卦则坎自讼下卦而上,故曰“往”。九五爻往居天位,得中而上下皆孚,乾体刚健,行险则有功。

坎卦,坎为正卦,重坎相综皆坎,故从上下言,皆可视为往。二、五爻刚中有孚,坎为通,故行则有尚,往则有功也。

蹇卦,《彖传》:“利西南,往得中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蹇解相综。《来往》:“解下卦之坎往而为蹇上卦之坎,所以九五得其中也”。就是说,原解卦上震下坎,蹇卦则上坎下艮,解卦之九二上往而为蹇卦之九五,九五为大人,居坤中,坤位西南,五多功,故曰“利西南,往得中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解卦,《彖传》:“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往有功也。”《来注》:“蹇下卦之艮往而为解上卦之震也。震二爻皆坤土,坤为众,故得众也。得中者,蹇上卦之坎来而为解下卦之坎也,九二得中”。就是说,原蹇卦为上坎下艮,解卦则上震下坎,蹇之九三上往则为解之九四;坤为众,为西南,九四居坤阴之中,故曰“利西南,往得众也”。蹇之九五反下则为解之九二,故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杂卦》:“解缓也,蹇难也。”蹇卦艮三居东北险阻之地,见险而止,故曰“蹇难也”。解卦震四则动而出险,去险则缓,往得群阴,故曰“往有功也”。

渐卦,《彖传》:“女归吉;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其位刚中也。”渐综归妹。原归妹为上震下兑,渐则上巽下艮,归妹之兑三上往则为渐之巽四。归妹兑三不当位,往居四则阴柔得位,故曰“女归吉”。归妹九二上往则为渐之九五,五多功,不仅得位,而且中正,故曰“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其位刚中也”。

咸卦,《彖传》:“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咸恒相综。《来注》:“柔上者,恒下卦之巽上而为咸之兑也;刚下者,恒上卦之震下而为咸之艮也”。就是说,原恒卦为上震下巽,咸卦则上兑下艮,巽上为兑,震下为艮,故曰“柔上而刚下”。《荀子·大略篇》引用《咸·彖》曰:“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以高下下”,正释恒上卦之震反下则为咸下卦之艮之义。二气感应,指山泽之气,山气下,泽气上,阴阳二气交感则相亲相与。

恒卦,《彖传》:“刚上而柔下”。《来注》:“刚上者,咸下卦之艮上而为恒之雷也。柔下者,咸上卦之兑下而为恒之巽也”。就是说,原咸卦为上兑下艮,恒卦则上震下巽,咸之艮上为震,兑下为巽,故曰“刚上而柔下”。

晋卦,《彖传》:“柔进而上行”。晋综明夷。《来注》:“《杂卦》曰,晋昼也,明夷诛也。言明夷下卦之离进而为晋上卦之离也”。就是说,原明夷为上坤下离,晋卦则上离下坤,明夷之六二上行为晋之六五,故曰“柔进而上行”。明夷日在地下,故言“诛”。晋卦日在地上,大明之象,故言“昼”,正释“柔进而上行”之义。

睽卦,《彖传》:“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睽综家人。《来注》:“家人下卦之离进而为睽之上卦,六得乎五之中而下应乎九二之刚也”。就是说,原家人为上巽下离,睽卦则上离下兑,家人六二上行则为睽之六五,居五则下应兑二之刚,故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

鼎卦,《彖传》:“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革鼎相综。《来注》:“革下卦之离进而为鼎之上卦也。进而上行,居五之中,应乎二之刚也”。就是说,原革卦为上兑下离,鼎卦则上离下巽,革之六二上行则为鼎之六五,居五则下应巽之二刚,故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

涣卦,《彖传》:“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节涣相综。《来注》:“刚来不穷者,言节上卦之坎中之阳来居涣之二也。言刚来亦在下之中不至于穷极也。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节下卦兑三之柔上行而为巽之四。四与五同德以辅佐乎五也,故曰上同”。就是说,原节卦为上坎下兑,涣卦则上巽下坎,节之坎五反下则为涣之坎二,九二刚中有孚;坎为水,互艮为山,山下出泉,帛源以资之象,故曰“不穷”。又节卦兑三不当位,上为巽四则得位,故曰“柔得位乎外”。六四孚于九五、上九两爻,故曰“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初步可以认为,历代汉易卦变说的研究者,由于不知文王之《易》是以反对为次序的组合规律,所以推衍《彖传》刚柔上下往来之旨,不着边际,难以揭示其纲。因此,我们说汉易卦变说与《彖传》刚柔往来之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卦变本天地自然造化之理,如否泰之循环,剥复之消息,随蛊之变化,损益之盈虚……文王序卦,孔子杂卦,正是本此天地阴阳反复之理以取义,六十四卦皆此一往一来反复循环而互为卦变的,这才是卦变的本来面貌和唯一由来。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汉易卦变说之非,而否定卦变之理,这一点特别重要。至于卦与卦之间某些变化与联系是否与汉易卦变说有关,则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此则不论及。

刘大钧在《周易概论》中说:“应注意的是,《彖》中之辞,虽极简略,但却指出重要的一条,即前面所引《彖·咸》之语:‘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另如《象·乾》:‘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文言·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文言·坤》:‘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这些话,充分说明战国人解《易》,是把卦体的变化,看作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故《易纬·乾凿度》:‘变易也者,其气也。’”《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所谓阴阳,实质上是指“气”而言,乾坤即阴阳二气。《来注》:“天地阴阳之理,流行不常,原非死物,固一定者。故颠之倒之可上可下者以其流行不常耳”。天地阴阳二气无时不感,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地阴阳只有交感,才能化生万物,生生不已。故《系辞》:“生生之谓易”。《乾·彖》:“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六龙即六阳之气。《周易》作者以其生花之妙笔,假借六龙“在渊能游,在地能行,在天能飞”的三栖生物的本能,来说明宇宙天体阴阳无常,变动不居,运行不息,生生不已,驾驭天体运行规律的乾元之气。这种假象以喻大自然运行法则的手法可谓活灵活现,形象之至!胡朴安在《周易古史观》中说得更为明白:“潜龙、见龙、跃龙、飞龙、亢龙,而不见其首尾也。龙是生生不已之气。浑然流转,不见首尾,流转不已,化生万物,虽无首而自吉。故《象》曰:‘天德不可为首也’,天德者,乾生生不已之气也”。类似用阴阳二气比之卦体者在《易传》中俯拾皆是。如《泰·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泰卦地上天下,阴气升而阳气降,正释天地之气交。反之,《否·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否卦天上地下,阳气升,阴气降,愈去愈远,所以气不交感。又如《谦·彖》:“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也指天气下降以济万物,地气上行以交于天。此外,如《蛊·彖》:“刚上而柔下。”《恒·彖》:“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睽·彖》:“火动而上,泽动而下。”《损·彖》:“其道上行。”《益·彖》:“木道乃行。”《姤·彖》:“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归妹·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还有《乾·彖》:“咸宁”。《坤·彖》:“咸亨”。咸卦初、二爻皆言“咸临”。等等。以上皆言天地垺蕴,阴阳二气交与不交之义。所以《易纬·乾凿度》:“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也”。“故三画以下为地,四画以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来注》:“三才而两之,故六以阴阳之气皆极于六,天地间穷上反下循环无端者不过此六气而已,此立六爻之意也”。由此可见,《易传》作者正是“把卦体的变化,看作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至于“各卦之间是否以此为基础的变化,联系,这个问题,是应重新探索、商榷”。(《周易概论》)此语可谓卓有见地的笃论。

来知德精熟深思凡三十年,始悟“大易宗旨尽括于错综一言”,“解经之法莫妙于错综其数一语”。孔子有感于此,遂错综其象而彖其辞,从而留下了“知者观其彖,则思过半矣”的点化之语。来氏则用错综之说把二千年来无人阐发其秘的《彖传》刚柔上下往来之义通释得明如冰雪,畅如流水,使人旷若发蒙,茅塞顿开。正如来氏所言:“《易》非前圣安排穿凿,乃自然造化之妙。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之逆之,莫非《易》也”。伏羲圆图固如是也,文王序卦、彖辞莫不如此,就连爻辞也不出其范围。以错卦为例,同人与师相错,同人九二爻辞:“大师克相遇”,纯取象于错象师卦。泰卦错否卦,泰卦否卦初爻皆言“拔茅茹”,否用本象,泰则纯取错象否卦。以综卦为例,损益相综,损之六五颠倒则为益之六二,故爻辞皆言“十朋之龟”。既济与未济相综,既济九三颠倒则为未济九四,故爻辞皆言“伐鬼方”。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上概述了来知德对易学的卓越贡献。但是,任何学说都不可能完善无缺,同样,来氏之《易》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和失误。例如:

(一)随卦,《彖传》:“刚来而下柔”。《来注》:“随蛊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蛊下卦原是柔,今艮刚来居于下而为震是刚来而下于柔也”。很明显,来氏将“下柔”指为蛊下卦之巽。我们知道,随蛊错综同为一体,如来氏将上述之语以蛊随相错释义则无可挑剔。随见则蛊伏,随卦之震见则蛊卦之巽伏,故曰“刚来而下柔”,亦即“刚来而下于柔也”。可惜来氏以蛊随相综解释《彖传》,这就有点本末倒置,指因为果了。或许来氏意指蛊之上九自上反下为随之初九,初九居六二、六三二阴爻之下,是“刚来而下柔”之义也。若来氏果有此意,也不能说对。因为《彖传》释义是指上下卦言,非专指下卦而言。其实,柔指上卦之兑。以综言,则蛊之初六已上往而为随之上六,蛊之上九反下而为随之初九,震下而兑上。随卦意在释刚来随柔之义,故曰“刚来而下柔”,而不言“柔上而刚下”,是卦义使其然。《咸·彖》:“男下女”,指艮男居兑女之下。今随卦则震男居兑女之下,亦“男下女”,“刚来而下柔”也,可谓明白之至!

(二)贲卦,《彖传》:“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刚柔交错为“文”。贲综噬嗑,原噬嗑上离下震,贲卦则上艮下离。《噬嗑》以初九、六五为主。贲卦则以六二、九三、上九为主。噬嗑之六五反下则居贲之六二之位,六二与九三皆无应予,故二、三相亲比。阴承阳,二贲三(贲即文饰之意),故曰“柔来而文刚”。噬嗑初九自下而上则为贲之上九,上九与九三中间夹二阴,故曰“分刚上而文柔”。《周易折中》引胡炳文:“柔来而文刚,是以刚为主也。刚往文柔,必曰分刚上而文柔者,亦以刚为主也”。《周易恒解》:“阴随阳而动,文附质而行”,“刚为质,柔为文,文不附质,焉得为文”?二说极是。就是说,柔来文刚,是以刚为质,柔为文,阳得阴助,乃成文明之象。《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噬嗑离在上,故曰“日中”。贲卦则山下有火,与地火明夷地下有火略同,所以孔子筮得贲卦而不乐。六二为离之主爻,九三为互坎主爻,离日坎月,六二文九三,月受日光之象。朔晦相循,寒暑往来,四时交替,故《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刚上文柔言“分”者,是分噬嗑之初九与九四则为贲之上九与九三。贲之二阳中间四、五二阴随阳而动,柔遂附刚而始得成文。离为明,艮亦为明,九三与上九为正反艮,又为大离之象,故曰“分刚上而文柔”。由此可见,《彖传》以噬嗑综贲来阐发阴阳交互,相得益彰之妙。阴阳有主有次,阴随阳而承于阳,阴得阳节制而助于阳,阴阳相济,而成天地万物之文。

我们再看《来注》此释:“柔来而文刚,噬嗑上卦之柔来文贲之刚也。柔指离之阴卦,刚则艮之阳卦也。分刚上而文柔者,分噬嗑下卦之刚上而为艮以文柔也。刚指震之阳刚,柔则离之阴卦也”。可见,来氏是以上下卦而互“文”的。也就是说,柔来文刚是阴卦之离来文阳卦之艮。刚上而文柔,是阳卦之艮来文阴卦之离。来氏此释文刚,文柔之义不仅毫无可取之处,而且全失经传发幽阐微之妙!

(三)损卦,《彖传》:“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下为益卦之震,上为益卦之巽。损益相综。《来注》:“益卦柔卦居上,刚卦居下。损下益上者,损益下卦之震上行居损卦之上而为艮也,故其道上行,如言柔进而上行也”。就是说,原益卦为上巽下震,损卦则上艮下兑,益卦之震自下而上则为损卦之艮,这样,损下卦之震刚而益上卦之巽柔,故曰“损下益上”。

益卦,《彖传》:“损上益下。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上为损卦之艮,下为损卦之兑。《来注》:“损损上卦之艮,益益下卦而为震也”。就是说,损卦上艮自上反下则为益卦之震,损上艮刚而下益兑柔,损九重之上而膏泽下民,故曰“损上益下。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来氏释损益两卦《彖传》往来之义,似有点浅尝辄止。损益二卦,《彖传》皆言“与时偕行”。言时者,时当损则损,时当益而益。《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益卦之巽自上反下而为损卦之兑,益卦之震自下而上则为损卦之艮。这样,损卦下兑上艮皆主西方(先天艮位西北),坤艮土德化生兑泽金气,万物始肃。且以卦气言,损为七月卦,时已值否,阳气上,阴气下,大地阳气日减,阴气日增。故为“损下益上”。虽然损时尚盛,而实为衰之始。震为行,为大涂,艮为径路,初震往而为上艮,故曰“其道上行”。

损卦之艮自上反下而为益卦之震,损卦之兑自下而上则为益卦之巽。这样,益卦下震上巽皆主东方(巽位东南),万物出乎震,齐乎巽,大地回春。且以卦气言,益为一月卦,时已值泰,阴气上,阳气降,大地阴气日减,阳气日增。故曰“损上益下”。虽然益时尚衰,而实为盛之始。阳气虽在上,却从下生,损上九天之阳气反下而为地之初阳,故曰“天施地生”。天道下济(艮为天),地泽上交,艮道光明,则为益卦“雷风相与,木道乃行”,故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四)来氏易以“错综”为纲,后儒对“错综”二字非议者颇多。“错”即汉易之“对卦”,来氏说:“错者,阴阳相对也。”笔者以为,“错”字除包括相对之义外,尚有阴阳相交,互为交错之义,诞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医学经典《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可见,“错”与“对”二者显然有微妙的差异。依笔者之管见,用“错”字表述阴阳爻位完全相反的两个卦,较之用“相对”释之似乎更为准确。就此而言,“错”较“对”显然更胜一筹。来氏之失,主要是在概念上没能完全表述明白而已。“综”即“反卦”,来氏说:“综者,上下相颠倒者也”。但“综”字如织布扣经之综一上一下,似无上下颠倒之确义。于此可知,来氏言错综虽然明指汉易之“对卦”与“反卦”,但由于“错”字,尤其是“综”字,在定义上解释之含混,与对卦(当然“对卦”二字本身就有疏露,我们可以不论)特别是反卦之义不能确合;加之来氏独处巴蜀之地,没有师承,独树一帜,故受到后世汉易派、宋易派的攻伐。如江慎修力攻“错综”二字:“乾坤对之如门扇,未尝相交,何以谓之错?屯、蒙倒转似翻车,不止上下,安得谓之综?”

对待秦汉以来的易学发展,来氏往往肯定不足,否定有余。《来注·序言》:“孔子没而《易》已亡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二千余年”。话语偏颇,自视太高,为此受到后世的冷遇。

综上所述,来知德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周易》通行本六十四卦的组合规律,创立了错综之说。我们以之诠释《彖传》刚柔往来之义,如合符契。来氏错综之说的出现,使二千年来易学释《彖传》异说蜂起的附会之说不攻自破。从而恢复了“简易”、“变易”、“不易”的本来面貌,使先秦易学复明于世。

但是,也无可讳言,来氏错综之名是否确当,概念上有无含混之处以及来氏释《彖传》刚柔往来之义,仍有许多商榷之处。笔者不敢辄论前贤是非,不过略举一些不可回避的事例,遂自不量力地妄评其短长。尽管如此,然与来氏的卓越发明相比,可谓凤毛鳞角,瑕不掩瑜。来氏崛起于明代,其著作吸收汉易之长而不同于汉易,兼取宋易之优而异于宋易。其著作问世四百多年,对后代影响颇大,成为人们探讨《周易》极为重要的“津梁”。《来氏易注》独树一帜,成为易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来氏本人也不愧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易学家。

标签:;  ;  ;  ;  

“六边形变”理论分析_易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