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自学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自学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从1981年创办以来,凭借其社会化、开放性的优势,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11%的毛入学率中,自学考试贡献了约2.5个百分点,累计毕业生330万人。足见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学考试已成为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每个自学考试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本文仅就自学考试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是自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基础,也是自学考试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缓慢,计划体制的不合理束缚仍然较多,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质量需要。因此,规模扩大和质量优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发展的主题。
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准备阶段。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1100万人,毛入学率为11%,预计2005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长到1600-1700万人,毛入学率将达到15%,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一个规模急剧扩大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然对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学生入学质量产生影响,对于一些普通高校,其学生入学质量下降可能不明显,但对于自学考试教育,其学生的入学质量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以说,在我国的高教体系中,自学考试教育将率先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率先面对那些以前根本没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这样,作为从事自学考试教育的教师,不得不面对怎样才能培养好这一类学生的问题。为此,从事自学考试教育的教师,需要转变精英教育的教学观念,认真分析和对待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现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发展的转型阶段。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使高等教育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一般来讲,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这显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当然自学考试教学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大多数自学考试学校都把考试通过率作为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吸引学生入学的资本,衡量教师授课质量高低的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指标。为了获取学校的信任,迎合学生的考试心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讲授,突出如何应付考试,其结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机械、封闭、枯燥。虽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却相距甚远。这样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进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自学考试必须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任务,改革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才能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适应大众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自学考试教学方法改革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二、科学分析、认真对待自学考试学生群体,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不断扩大,绝大部分教师将不会在面对可以称为“精英”的学生群体,作为自学考试的学生群体,基本上是相对学习素质较低的群体,所以从事自学考试教育的教师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科学分析、认真对待自学考试学生群体,改变精英教育的教学方法。
自学考试学生群体的特点,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成分呈现多样性、复杂性。据统计,从年龄结构看,自考学生群体中有67%在25岁以下,25岁~36岁占23%,36岁以上占9%;从职业看,涉及待业人员、农民、在校生、教师、医生、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军人等各类人员;从考前学历看,高中学历占25%,中专学历占42%,大专以上学历占29%,初中学历占4%;从经济状况看,51%的考生没有经济收入,41.7%的考生经济收入在1000元以下。学生成分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需要和动机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了保证教学质量的难度,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带来了众多的变数。
第二,学生的学习素质相对较低。所谓学习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智力状况、知识积累水平、学习主动性、学习韧性等影响学习的内在因素的综合表现。自学考试学生群体的学习较低表现在:一是智力水平不高,知识积累有限,而且是机械的。这样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一点就透,触类旁通,需要教师做出更多的教学努力。二是虽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却缺乏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上很难控制自己,存在着懒惰的学习心理。三是学习上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第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多数自考学生学习时间利用不够充分,学习效率不高;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不够深入、系统;平时不善于对知识的积累,过分依赖于考前的集中突击复习,片面、孤立、机械的去理解和识记知识。这样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结果是把自己变成了一架考试机器。
鉴于自考学生的上述特点,从事自学考试教育的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和探索教学方法,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是自学考试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重新构建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突破以考试通过率为核心的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单一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自学考试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问题。作为自学考试教学,其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现有自学考试制度的影响,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够通过规定等级的考试,这是硬性的指标,只要自学考试制度不进行一定的改革,知识传授目标就必然在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只有满足这一要求,毕业生才能够就业和生存。因此,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相关就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三是人才继续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人们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负责。考虑到这三方面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应突出如下三点:
1.知识传授目标。自学考试的知识传授,应突出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关联性和核心性。系统性,要求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知识体系的讲解,使学生对每一章节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把握。完整性,要求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完整性,不能因为不在考试大纲要求之内就不讲授,须知知识的不完整会造成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关联性,要求教学过程中对于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要讲清楚、讲透彻。尽量避免因为应付考试,而侧重于解题分析和题型设计,机械地分解知识体系,结果掩盖了知识的本来面目。
2.生存能力培养目标。生存问题,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就是就业问题,有了就业机会,生存就有了保障。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获取较好的就业机会是最本质、最实际的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对生生存能力即就业能力的培养。尽管这一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科的要求一有定的差异。但从共性的角度来看,任何课堂教学都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日益突出的独生子女问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群体意识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渗透和灌输。
3.发展能力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是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核心。发展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其中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不断的通过自学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创新。为此,不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一般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原因有二:一是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做出卓越贡献的创新者除了其具有一定的才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非常善于自学,善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合理的优化知识结构;二是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知识信息数量庞大。要想快速、足够的学习新知识、新事物,跟上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系统的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个人的不断自学。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对于自学能力本来就较弱的自学考试学生,更应该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坚持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改革始终如一的主题
人的知识是学会的。在学习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怎样去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唱“独角戏”,应该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有实际意义。针对自学考试学生的特点,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把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自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环境。学生不了解老师,老师也不了解学生,是自学考试师生关系的写照。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而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难想象,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你怎样才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学生怎么会按照教师的设想和要求去做呢?为此要把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科学的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培育师生关系,并不是表面上的情感交流,要通过师生感情沟通有意识的达到如下目的:首先,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相信教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并赞同教师的观点和看法,认为按照教师的设想去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其次,消除学生学习的痛苦心理。多数自学考试的学生的这习体验是失败体验多于成功体验,对待学习存在着痛苦的心理,厌倦学习,无法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摆脱学习的失败阴影,树立起自信心。再次,纠正学生的不健康学习动机。大部分自学考试学生其学习动机都是为了获取文凭,而并非是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动机既不足取,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必须给予纠正,要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学真知的重要性。最后,端正学生的不健康学习行为。使学生形成为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而学习的持之以恒的学习行为,克服为了应付考试的短期突击学习行为。总之,师生的情感交流如能实现以上目的,教学工作就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学是服务于学生自学的,要求都是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给学生已尽可能多的帮助。具体表现在:要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注意对知识框架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整体的认识,形成知识图像;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注意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知识进行拆分——组装——拆分,从而把握知识的相互关系,分清知识的轻重主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注意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为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知识系统图的设计,知识逻辑图的设计,保证学生对知识结构和关系有清楚的认识,从而便于学生的自学。其次,采用两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把知识由陌生变为熟悉,采用列举实例或类比举例的方法,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映像,使学生对知识有一般的掌握;第二阶段再把知识由熟悉变为陌生,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已经比较熟悉的知识又感到陌生,从而把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
3.为学生选择有效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使学生能够连续持久的记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仅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还要帮助学生记忆,只有既理解又记住的知识,才是能够应用的知识。因此,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也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自学考试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结果造成记忆的效率不高,记忆维持的时间短暂。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记忆力并不是人的天赋,只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记忆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增强记忆力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科学的记忆方法;二是要培养记忆知识的兴趣,坚持记忆。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项注意”。一个中心就是以前文提到知识系统图为中心,先要记住知识系统图,记住知识系统图就等于抓住知识脉络,然后按图索骥,逐个记忆。两个结合是记忆与回忆结合,重点记忆和阅读记忆相结合。记忆与回忆相结合是指在按照知识系统图记忆知识的同时,要经常按图回答记忆知识,对已经记住的知识的回忆,意味着记忆的加深,回忆不完整或无法回忆的知识则是重点记忆的对象,这样经过不断的记忆和回忆,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重点记忆与阅读记忆相结合是指在每次记忆过程中不要强求看到就要记住,知识如人,只有经常接触,才能互相熟悉和了解。因此,要经常阅读笔记和教材,以求熟悉,每次选取一些知识进行重点记忆,这样记忆会扎实、持久。三项注意是注意不要疲劳记忆,出现背的头昏脑胀的情况;注意不要机械记忆,结果最终什么也没记住。在掌握上述记忆方法之后,还要注意培养记忆素质,锻炼集中注意力,激发记忆知识的兴趣,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总之,只有把教师的过程、学生自学的过程和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机统一,才是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