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为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观_农民论文

量入为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观_农民论文

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量力而行论文,新农村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综述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方向、做法等战略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学界和政府部门提出了各种观点。林毅夫将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周期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消化城市过剩的生产能力,拉动国内需求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注:林毅夫:《提新农村建设运动建议用农民拉内需》,《中国信息业网》2005年8月4日。)温铁军的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组织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他把重点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认为只有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和国家。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农村人口都会十分庞大,不仅农民缺少转移进入城市的就业机会,而且那些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因收入太低,而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立足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来解决保持农村稳定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问题。(注:《更多地“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访专家温铁军》,青海经济信息网2006年8月12日。)陈锡文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不提高,新农村建设搞不下去。(2)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乡镇机构设置,职能设置必须与农民要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3)通过城乡统筹解决农民最无奈、最无法解决的问题。(4)要建设一个好的农村环境。他认为衡量新农村建设的好坏应该有三个标准,一是经济上能否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能否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二是能否依法办事,建立法治政府;三是能否达到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注:陈锡文:《深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金融时报》2006年5月31日。)郑新立则更加注重村庄建设,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三类:一是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该类项目覆盖乡镇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二是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建设项目,如村庄整治规划、村庄道路、供水设施、村庄排水沟、公用水塘建设、公共厕所、村容村貌、垃圾场、村民活动室等。三是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注:郑新立:《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8期。)。马晓河认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重在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二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三是帮助农民培育农村支撑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基本保证。(注:马晓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1期。)另外也有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通过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农村文化生活的指导等手段,达到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农民社会和谐、减少农村不安定事件出现的目的。贺雪峰的观点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城市化和市场化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国9亿农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各种办法来形成一个稳定的农村,从而使农村和9亿农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尤其在当前中国现代化进入高风险时期,通过各种可能的办法,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满意,将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就是要建设一个让农民出得去、回得来的,可以容纳9亿农民在其中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在其中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生活的社区共同体,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注:贺雪峰:《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长江日报》2006年3月9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世纪工程,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正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如收入、土地、粮食、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村镇规划、农业综合生产力、城乡统筹、转移支付、基层政权、农民工等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借鉴,而且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花钱,必须量力而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形式主义苗头和浮夸敷衍应该引起重视,一些所谓样板村的可推广性要充分考量,操作不当很容易派生出新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蕴藏着万亿元的商机,巨大的市场空间将给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黄金般的战略机遇。估计未来15~20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国家财力、农民收入和农资价格三者会构成影响这一时期的主要因素,而欠发达地区始终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所在。

二、国家财政、农民收入与农资价格的“循环经济”

从韩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的经验来看都是政府支持帮助农村建设。但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支农的增长幅度一直远远低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总量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方针的提出,凸显出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向“三农”倾斜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和领域的趋势。有人测算的结果是,在全国建成标准不高的新农村要3万亿元以上,中等水平的要5万亿元以上,建成高标准的新农村要10万亿以上。也有人士测算,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大约需要4万亿元。无论如何这都预示着国家每年会为此投入几千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不应该成为新农村的终极目标,而应该理解为新农村建设的底线。目前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表明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5年我国GDP为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按照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到31627.98亿元,比上年增加5231.51亿元。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财政支农力度与成效也日趋明显。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增长14.2%,(注:郭代模,杨舜娥,李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财政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45期。)国家财政的逐年增强为落实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公共财政”和“减负”提供了基本的财力。

同时,新农村建设农民确实是要出钱的,毕竟新农村不是依靠外部能建设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马晓河等对江西赣州的调查中了解到,建一个三格式厕所要投资800-1000元,其中政府补助1/3;建一个沼气池需要投资2000元,政府最多补助800-1000元。这对于一年只有2000多元收入的农民来说,持排斥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还未显现以前,部分农民有误解和惧怕心理,担心政府“雷声大,雨点小”,怕收钱增加负担是完全正常的。(注:马晓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1期。)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79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而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的人均收入线。与农民收入对应的是,近年来,农民投入家庭经营的生产费用呈快速增长趋势,2004年比2003年增长11%,2003年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生产费用2004年比2003年增长21%,2003年比上年增长5.3%。长沙市农调队对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2004人均农业生产资料支出达447.9元,比上年增加115.4元,增长34.7%。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农民一年的纯现金数量十分有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收益和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质量、数量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权威调查,化肥价格每上涨10%,粮食生产投入将增长3%,种粮纯收益将下降2.9%,如果在农业生产投入上过多,则农民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现金支出必须减少。为了保持生活水平的稳定,许多农民必然会选择购买价格较低的农资产品或减少购买数量,以降低单位农资投入成本。沙市2005年农民政策性收入平均每亩为53.8元,农资涨价增加投入成本16元,两者相抵实际直接增加收入37.8元,如果除去免征农业税的收入,农民每亩实际直接增加收入仅13.7元;2004年农民政策性收入每亩为76.5元,农资涨价增加投入成本25.8元,两者相抵实际增加收入50.7元,如果除去减免农业税的收入,则农民每亩实际直接增加收入仅0.7元。而且,农资价格上涨受伤害的不只是农民,一些正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也纷纷声称其利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上述数据、现象、问题共同演绎勾画出当前国家财政、农民收入与农资价格三者连接而成的“循环经济”怪圈:财政通过粮食直补和市场粮价上涨带给农民的增收好处被农资价格上涨抵消。这实质上表明了“暗税”的存在。目前的税制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先征后返,通过财政补贴给农村的,生产资料市场上农民又付出去了,然后再以税收的形式回流到财政,而且可能更多。2003年农业部估算因农资涨价掏走的农民现金达390多亿元,直接影响了农民增加收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稳定增长是基础,农民持续大幅增收是保障,适当降低农资产品税率是重要环节,其他工业品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是关键。国家财政、农民收入、农资价格三者是一定时期内对新农村建设影响较大的因素。如果依靠国家财政,国家财力能否承受长期持续的投资压力且不论,还必须预算一笔相当大的行政成本,支持财政能够长久的可靠途径必然是通过农业生产资料和其他工业品的涨价由其上交的税收来冲消,而依靠农民自己搞新农村建设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距离“新农村”有多遥远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描绘的画圈是我国农民祖祖辈辈都在期盼看到的。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看,主要集中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特别艰巨。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纯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自然灾害多,边远地区多和人均收入低,小康实现程度低,农业综合生产力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等社会特征。尽管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降低到3%以下,但是,我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依然很大,尤其剩下的2610万贫困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部分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条件更差的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国家统计局2003年关于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监测结果显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6.9%,而上海、北京、天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60%,全国还有一半的省(市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小于15%。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 60%的农民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7000万户农民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村还没有通电;6%的村还没有通电话;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等。(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调研世界》2006年第3期。)截止2005年9月,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农村,还有72.5%的农村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注:梁从诫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机与突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有18个省、2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人均耕地则由1952年的2.82亩减少到2003年的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淡水、森林、草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1/6和1/2。(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由此而导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仅1998年长江和东北地区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超过2600亿元,2004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602.3亿元。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短缺,以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为例,2001年农村小学仅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农村为 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注:李燕凌,曾福生:《农村社会公共危机表现及其化解》,《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2期。)。目前,我国占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23%左右。农民缺乏基本的健康保证,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中有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全国仍有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60%到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面极其狭窄。2003年全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3.3%,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2.2%,失业保险覆盖面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为零。(注: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国力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这不禁让人产生试图推算一下的想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距离新农村到底还有多远?以目前的条件,正常速度下,我认为至少要30-50年的时间才能建成我们所期盼的真正的新农村。理由是,经过近30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扶贫式开发,容易解决的地区且不用说,距离新农村已经比较近了;关键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些落后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山区的一些农村至今河山依旧,农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尽管这些地方的农村亟须加快建设,但地方财力薄弱;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依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不足;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也不发育,多数县乡至今仍是吃饭财政、赤字财政,要依靠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新农村建设不太现实,因此,估计至少再用15-20年的时间以达到目前经济社会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水平,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决定了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和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员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尤其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基础环节,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动,而不能有任何冒进和形式主义的东西。位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落后地区农村,由于区位条件整体情况比较好,经济上应该着重于整合投入“三农”的资金来源,集中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率,不断滚大雪球。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早在2000年初,中央就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使西部农村和农民更多地、直接地受益。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战略构想,逐步培养自身的造血机制。

四、结论与说明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形式主义苗头和浮夸敷衍应该引起重视,一些所谓样板村的可推广性要充分考量,操作不当很容易派生新的问题。未来15~20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国家财力、农民收入和农资价格三者会构成影响这一时期的主要因素;而欠发达地区始终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所在。当前,财政通过粮食直补和市场粮价上涨带给农民的增收好处被农资价格上涨抵消,这实质上表明了“暗税”的存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距离新农村还很遥远。以目前的条件,正常速度下,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距离新农村至少要30-50年的时间。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借鉴,而且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花钱,必须量力而行。

本文关于国家财政、农民收入与农资价格的“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距离“新农村”有多遥远两个问题的讨论,试图从实践层面,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证明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量力而行正是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一种基本元素。

注释:

⑨谭仲池:《全面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对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直接补贴——健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体系的对策研究》,《中国物价》2006年第5期。

标签:;  ;  ;  ;  ;  

量入为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观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