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堤油田曲9-21断块由于油藏纵向井段跨度大、砂体纵向叠加性差,造成区块储量难以有效动用,长期未能构建完善的注采井网,进而造成区块水驱控制、动用程度低,地层亏空严重。为此在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复杂结构井和配套采油工艺技术,实现层系、井网的立体优化,层系重组,进而达到最大程度地提高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目的,随着注水断块地层压力逐步恢复,并配套以高质量解堵引效,提高油井产能,实现了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岩性油藏 非均质性强 多薄层 井网优化 分层注水 提液引效
1基本情况
曲9-21断块位于曲堤鼻状构造带的中部,是受曲堤II、III号断层控制形成的狭长地垒式反向屋脊断块,倾角11—13度,西北倾为主。纵向上有三套含油层系,自下而上为:沙四中、沙四上、沙三,油藏埋深1200-1550m,地层厚度50-70m。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27.7%,平均渗透率73.510-3m2。
曲9-21井于1995年5月射开沙三段储层试油, 2002年6月-2010年11月,新建产能,2010年12月—2013年7月细分层系调整。截止目前油井32口,开井32口,日产液水平159.9t/d,日产油水平87.0t/d,综合含水45.6%,动液面688m,采油速度0.87%,注水井12口,开井数11口,日注水平232m3/d,月注采比1.45,累积注采比0.67。
2 开发效果评价
(1)层系井网评价:断块原部署分为两套层系,即沙三段一套,沙四上中段一套。经过多年开发,由于本层系井低液换层系或者多层合采等原因,划分的两套注采井网已基本不存在,沙三、沙四上中段各小层渗透率值,沙三段渗透率级差1.9,沙四上中段渗透率极差15.4,反映沙四上中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1]。如第一套层系沙三段,目前生产井11口,其中合采井达到7口,占层系生产井的63.6%。因此目前断块基本是一套层系开发,已不能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
(2)井网方式评价:目前断块总井数28口,井网密度15.6口/km2,单井控制储量12.9万吨/口,沙三段、沙四上均采用点状注水的不规则井网。由于沙三段储层发育稳定,含油面积大且地层倾角大,因此不适宜采用目前点状注水的不规则井网[3]。
(3)开发主要问题:①水驱控制程度低,油井供液差,具有完善注采井网的潜力断块目前井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只有56.4%,由于目前仅有注水井5口,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更低,只有15.0%。断块目前生产井平均单井日液仅7.6t/d,扣除暴性水淹的Q9-107井后,平均单井日液只有5.3t/d,地层能量低,开发效果差,具有完善注采井网的潜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目前合采合注井多,层间矛盾突出,具有细分层系开发的潜力断块目前共有油井22口,其中跨层系合采井11口,占油井总数的50%;共有注水井6口,其中跨层系合注井4口,占水井总数的66.7%。从断块各小层采出程度可以看出,层间矛盾大,应细分层系开发。
3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3.1调整原则
针对曲9-21断块油藏储层纵向跨度大,层间非均值性强,采取细分层系调整,纵向上划分为沙三、沙四上、沙四中三套开发层系。同时针对砂体纵向叠合性差,配套多靶点,大斜度钻井工艺,提高砂体钻遇率。针对层间非均值性强,配套水井分注工艺,减缓层间吸水矛盾。最终达到提高储量控制程度,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为采收率大幅度提高提供支撑。
3.2分区调整方案设计
①沙三段储层发育稳定,采用面积注采井网:沙三段储层发育稳定,平均单层含油面积0.9Km2,设计面积注采井网,总井24口,新钻油井6口,新钻水井3口,老井转注2口; ②沙四上储层平面稳定性差,采用立体注采井网:沙四上储层平面稳定性差,纵向叠合性差,储量分散。以主力层为主,通过采用多靶点、大斜度定向井,建立立体注采井网,兼顾非主力层,砂体钻遇率达到90%;③沙四中沿构造高部位含油,采用边外强化注水:沙四中油藏受断层、岩性控制,表现为含油条带窄,单层储量小,边水能量弱的特点,调整前一直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地层能量下降快,油井供液较差,因此设计边外注水,高部位采油的注采井网[2];④调整产液结构,改善开发效果:高含水井实施转注,改变水驱方向。卡堵高含水层,改善单井产液剖面。分层注水,强化注采调配,优化配产配注。在地层压力回升的基础上,采用大排量、高砂比的挤压充填解堵配套工艺技术提高近井地带渗透率,实现人工“造壁”。
3.3 指标预测
调整后储量控制程度由54.6%提高至97.8%,提高43.2%,增加控制储量163.4×104t;注采对应率由37.5%提高到89.8%, 提高35.6%;采收率由14.0%提高到25.9%,提高11.9%,增加可采储量42.8×104t。
4 结论与认识
(1)精细地质研究,采用立体注采井网,是提高岩性、多薄层、非均值油藏采收率的基础。
(2)优化井身结构提高砂体钻遇率,分层注水减缓层间矛盾效,是进一步改善岩性、多薄层、非均值油藏开发效果有效保障。
(3)、强化注采调配,调整产液结构是提高驱油效率、保持岩性、多薄层、非均值油藏持续高速、高效开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斌.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计算方案探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1,16(1):31-32
[2]冈秦麟.1994.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几点看法[J].油气采收率技术,1:(2)1-7
[3]陈元千.实用油气藏[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46-50
作者简介:张磊:工程师 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勘察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得工学学士 现从事油气开发工作。通讯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济南路129号鲁明科研所(257000)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油藏论文; 收率论文; 储量论文; 油井论文; 水井论文; 纵向论文; 地层论文; 《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