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进出口贸易:基于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劳动密集型论文

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进出口贸易——基于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出口贸易论文,面板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壁垒和跨国生产协作成本大幅下降,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以国际产品内分工①和中间品贸易②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开始在世界各国间盛行。其主要特征是,国际分工的对象从最终产品深入到了生产工序,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成不同的生产阶段,并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专业化生产,而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又通过国际中间品贸易联系起来。

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现象引起了众多国际经济学家的注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成为了西方现代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理论界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并有望成为继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之后的又一个国际贸易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国外各种研究文献不断涌现(但多数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其中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文献一般都认为:通过垂直一体化和垂直非一体化两种生产组织方式,国际产品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已经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迅速发展起来,不但成为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贸易量在世界总贸易量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必要途径之一。这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与中间品贸易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此次新型分工的国际浪潮中,并以其劳动资源优势和国际地位成为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可否认,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国际贸易总量及其占GDP比重的大幅上升都与这种新型国际分工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国际产品内分工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国外相比,国内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虽有所涉及,但专门的研究文献很少。现有的国内研究文献主要有:卢锋(2004)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新的全球化国际分工的特征、行业表现、发生原理和决定因素等;刘志彪、吴福象(2005)以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对生产非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分析了跨国公司国际制造业垂直分离背景下我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现状;平新乔等(2005)对我国总出口和对美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了度量;张小蒂、孙景蔚(2006)对垂直专业化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分析;田文(2006)对国外中间品贸易理论的综述;胡昭玲(2007)实证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等。但在笔者所知的范围内,还没有专门文献研究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工业部门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测算

在现有文献中,度量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与中间品贸易程度,常用的是David Hummels等(2001)建立的VS(即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该指标主要是应用投入—产出表和相关的进出口数据,对一国参与中间品贸易的程度进行估算。VS指标又分为绝对值指标(VS)和相对值指标(即垂直专业化分工比重,VSS),前者衡量一国进口中间投入品中用于生产出口品的那部分中间投入品的绝对价值;后者衡量VS绝对值在该国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尽管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此类方法对参与中间品贸易程度度量的不尽完全,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能清楚地反映国际中间品贸易发展趋势,目前此方法已被各国学者普遍采用。

笔者在具体计算时,参照《中国统计年鉴》中依据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IC)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划分,并对照我国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划分,将我国工业统一划分为21个行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工业,并按这21个行业来考察1992-2005年我国工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程度。进出口贸易原始数据采用联合国统计司UNCOMTRADE公布的年度数据。其他统计数据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21个行业的相关数据是笔者按照盛斌(2002)所整理的“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与我国工业行业的对应关系重新整理计算而得的。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年、1995年、1997年和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为基本表,借鉴马向前、任若恩(2004)对生成序列直接消耗系数表外推法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Kuroda法③外推出我国工业21个行业在1992-2005年连续14个年度的直接消耗系数,并以Hummels等(2001)的VSS计算方法为基础,来计算我国21个工业行业的VSS。

考虑到产业关联和循环利用效应,VSS计算公式为:

为出口向量;(I-A[D])[-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n是产业部门的数目。

二、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1.变量选择、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由于研究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行业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影响,因此分别以我国工业行业的货物进口额(IMP)、出口额(EXP)、贸易不平衡额(BAL)(即净出口的绝对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模型。在实证过程中,为了减少截面数据的异方差,使宏观样本数据取得更好的拟合结果,对各变量值均取了对数。估计软件为Eviews5.1。

各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联合国UNCOMTRADE统计数据库、1993-2006年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并经笔者按照盛斌(2002)所整理的“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与我国各行业的对应关系重新整理计算而得。

采用1992年至2005年我国21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应用面板数据面临着同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问题,两种模型进行计量后的结果差异可能非常大。一般的做法是,如果研究者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想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由于只是对我国各工业生产部门样本自身的效应进行分析,宜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另外,考虑到各解释变量对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本文采用最常用的常系数变截距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2.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行业进口贸易额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和我国公布的工业细分行业相关统计数据,本文构建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为我国工业i行业在t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我国工业产业i在t年的出口额,表示我国工业产业i在t年的进口额;D为反映行业要素密集度的虚拟变量,当行业i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时取值为1,当行业i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时取值为0,这里采用行业的资本/劳动投入比率来判断虚拟变量D的取值:若某行业的资本/劳动投入比率大于全部工业行业的平均资本/劳动投入比率,则该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此时D取值为1;反之为劳动密集型行业,D取值为0。另外,β为待估参数;为随机扰动项。

考虑到这21个生产性部门的变量可能存在所谓的横截面异方差,在模型估计中,采用对截面单元异方差性进行修正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和统计检验结果见表2。

3.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行业出口贸易额的影响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可得数据的情况,构建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模型(3)的参数估计结果和统计检验结果见表3。

4.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行业贸易不平衡的影响

根据前文所述,构建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4)式中,变量BAL表示我国各工业行业的贸易不平衡额(这里为各行业净出口的绝对值),其他各变量与公式(2)、(3)中的变量含义一致。

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和统计检验结果见表4。

5.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2、表3和表4中的实证结果看。各变量均在较高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且修正的R[2]值和F值均较高,说明模型拟合的程度较好。

在表2和表3的Ⅰ栏到Ⅵ栏中,VSS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各行业的进口额、出口额的增长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变量LP的系数也为正且高度显著,这意味着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行业而言,其进口额和出口额也较大。表2的Ⅲ栏表明,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高,它的进口额就越高;而表3的Ⅲ栏则表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我国工业行业,它的出口额也较大,如我国的纺织业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就属于这种情况。表2和表3的Ⅳ栏均为引入了反映行业要素密集度的虚拟变量D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前者表示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进口额的影响系数为1.211-0.246×D,即对资本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965,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影响系数为1.211。这表明国际产品内分工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进口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后者表示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出口额的影响系数为1.058-0.123×D,即对资本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935,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影响系数为1.058。这说明国际产品内分工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出口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促进作用更大。

表4中,变量VSS、LP、RCA的系数均为正且高度显著,说明国际产品内分工、劳动生产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对行业的贸易不平衡额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变量IIP的系数为负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当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高时,行业的贸易不平衡额较低;Ⅳ栏中引入了反映行业要素密集度的虚拟变量D,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行业贸易不平衡额的影响系数为1.345-0.735×D,这说明国际产品内分工对资本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影响系数为0.61,而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影响系数为1.345,意味着国际产品内分工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贸易不平衡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影响作用更大。

此外,从表2、表3和表4中的解释变量系数来看,VSS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使我国出口增长1.211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058个百分点;可见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对进口增长的推动作用要略高于对出口的推动,结合表4中的VSS系数为正(1.345)的结论可知,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对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1992-2005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行业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各生产性行业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持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行业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

综上所述,国际产品内分工主要通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和非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来实现,其在积极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的同时,也会通过参与世界产品内分工所带来的就业增加、技术外溢和管理经验提升等,带动我国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推动经济的增长。虽然参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会推进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但不能藉此而抹杀了其对我国外贸增长的贡献,更不应由此而拒绝融入新一轮的全球化国际分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产业政策上注重调整,如通过鼓励进口以及加速国家重点扶持发展产业的企业技术改造、鼓励自主创新和研发、规范出口秩序等措施,使我国出口由单纯重“量”向更加重视“质”和“利润”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贸易顺差。

在各工业行业积极融入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当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的生产时,相关部门应重点扶持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这些行业在增加进、出口贸易额的效果上不如劳动密集型行业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我国不能只停留在为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层面上,应以此次新型生产分工的国际浪潮为契机,推动我国工业生产工序的逐步升级,进而积极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 由于各经济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这一新现象,各自使用了不同的名词来概况,目前仍尚未形成统一的名称,除“国际产品内分工”外,还使用过的名词主要有:“国际外包”、“国际生产的分割”、“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价值链的切片化”等。但是随着对产品内分工现象研究的深入,“外包”与“产品内分工”两个概念的含义已不完全相同了,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主要存在垂直一体化和垂直非一体化两种生产组织方式,前者以垂直FDI为具体实现形式,后者以外包为具体实现形式。

② 中间品贸易,又称为产品内贸易。

③ Kuroda(1993)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二次目标函数误差最小化的估计方法,其原理是构建直接消耗系数估计误差的二次函数,二次加权目标函数中的权重可以根据情况和实际资料取不同的值,然后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取其极小值,因此该方法实质上是拉格朗日待定系数法。这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计算结果近似于RAS方法的结果。

标签:;  ;  ;  

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进出口贸易:基于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