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SP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俞汪洋,付晶燕,汪涛,赵靖[1](2021)在《快速路合流区交通排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究快速路合流区域的排放特点,采用东南大学UAV团队提取的南京市双门桥合流区域的车辆轨迹数据,从车辆换道过程的VSP和车速分布特点以及车辆在不同区域的排放差异等方面,研究了快速路合流区的排放特点。进而从运动学角度、空间位置、交通流特性三个角度,采用梯度提升树分析了车辆的排放因子与8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车辆在匝道合流区域行驶时,车辆在到达导流线终点前的速度要大于其它区域;车辆在合流区域换道的VSP均值要大于正常行驶的车辆;车辆在通过合流区域的平均排放因子为3.06mg/s;对于车辆通过整个合流区域排放因子贡献比较大的分别是平均加速度、平均速度、平均占有率等因素。
吕改艳,张卫东,李振亮,吕平江,蒲茜,袁睿,胡伟[2](2021)在《重庆市主城区基于动态交通流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重庆市主城区动态交通流数据、机动车实际行驶数据以及车辆检测数据,采用国际机动车排放(IVE)模型结合道路长度的方法,建立了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并利用ADMS-Urban扩散模型对NOx排放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17年主城区机动车CO、VOCs、NOx和PM10的排放量分别为22.80万、1.25万、4.18万、0.42万t/a,小型客车、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对各类污染物的贡献总和均超过85%;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集中在内环以内的核心区域,呈现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状递减的趋势。27个监测站点的NO2监测值与模拟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NOx模拟结果基本合理,机动车NOx排放对重庆市主城区大气NO2的贡献显着,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可成为重庆市主城区NOx削减的有效途径。
苟量,张少华,余刚,王熙明,安树杰,吴俊军,陈沅忠[3](2021)在《光纤传感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创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油气藏评价、油气田开发与油气藏生产阶段提出的如何发现残余油和剩余油,如何提高采收率等问题,应用大规模布设的分布式传感光纤,采集井中地震数据,实时收集油气藏储层参数与油气井动态生产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实现油气藏智能描述、模拟和监测,优化调整油气藏的开发方案和发现剩余油气资源,最终达到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的终极目标。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将能够直接感知油气藏储层和油气生产井下声波、温度、压力、应变、流体类型等参数的铠装传感光缆布设到沿井孔或油气藏储层内水平井中,实现对整个油气藏的智能描述和监测。近几年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创新发展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的u DAS?地震仪及其配套的井中地震数据采集装备,大力推动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光纤井中—地面联合立体勘探技术、水力压裂光纤微地震及精准储层改造工程监测技术、光纤井下长期动态监测技术在国内大部分油田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促进并引领了油藏地球物理光纤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创新发展。
张敬花,古发明,戴海涛,田媛媛,魏戴云,张巧玲[4](2021)在《几种Q场建模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气勘探目标复杂化,对高精度成像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地震资料具有更高的垂向、横向分辨率,相比常规偏移方法,Q叠前偏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Q叠前偏移过程中考虑介质的吸收衰减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成像结果的准确性、精度和分辨率。Q叠前深度偏移和Q叠前时间偏移的首要问题都是建立准确的Q场。本文在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复杂,地下平缓的特征,对扫描法建立等效Q场、利用VSP井Q-V关系拟合建立等效Q场、近地表Q场与中深层Q场融合建立Q场以及层析建立Q场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哪种Q场建模方法最适合?研究结果表明:层析建Q场效果最好但时效长,浅、中深层融合建立Q场与层析建立Q场相似且高效,是较适合鄂尔多斯盆地的Q场建立方法。
郭爱华,路鹏飞,余波,卢成慧,汪彬,万玲娜[5](2021)在《利用Shearlet变换提高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文中提出反褶积、Q补偿、谱白化、小波变换等方法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同时往往会放大噪声,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由于地震随机噪声服从高斯分布且其本身并无方向性,因而在Shearlet域可将有效信号与随机噪声分开。通过Shearlet变换将地震信号转换到Shearlet域,对Shearlet域系数进行合理的补偿后,再做Shearlet反变换,可实现对地震资料的提高分辨率处理。结合Shearlet变换的这两个特点,首先舍弃随机噪声Shearlet域系数,同时只对优势频带范围内的Shearlet域系数做补偿和提频处理。这样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又保持了地震资料信噪比。合成地震数据和叠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提高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
王勇,蔡志东,徐怀宝,张登豪,管延斌[6](2021)在《VSP联采井震同步处理分析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和VSP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AS)逐渐成熟,三维井地同步联合观测逐步成为提高地震勘探能力的一项新型综合地震勘探方法,如何提高井震同步处理成果匹配度成为改善资料品质的关键。针对以往不同时期处理流程、参数以及认识方面存在差异,对二者成果标定匹配度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围绕井地联采数据进行同步处理关键环节流程参数分析、鸣震分析、VSP波场多次波源识别与标定以及确定性子波反褶积处理探索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做好同步处理获得高质量VSP井控处理"标准尺"有了初步认识,利用VSP道集指导地面地震多次波源识别及解释人员对成果残留多次波的判别提供了指导建议,有助于提高VSP井地同步处理认识与理解。
陈沅忠,胡光岷,赵宝银,黄建华,鲁才[7](2021)在《分布式光纤三维VSP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中国东部JD油田4号构造高点与油源断层的精准落实、河道砂体的准确刻画难题。提高地震成果精度,能满足低级序断裂刻画、低幅度构造精细落实及单砂体精细刻画的需要。在4号构造实施了双井3D—DAS VSP井地联合采集项目,通过DAS VSP资料去噪、各向异性参数分析、基于三维射线追踪VSP成像等技术攻关,获得了该区地层速度、各向异性参数、吸收衰减参数、真振幅恢复因子等参数及3D—DAS VSP成像数据体。展示了DAS—VSP井地联合勘探技术在该区的应用前景。
罗健,苏博然,郭瑞军,易宏娟[8](2021)在《VSP多次波识别技术在赫尔洪德地区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多次波是地面地震处理中一种常见的干扰波,它的存在影响了地面地震的成像效果,借助于高质量的资料能够可靠的识别多次波,辅助地面地震提高处理成像效果。本文通过分析VSP的波场,追踪多次波的传播路径,标定多次波的产生地层,用VSP的上行波场与地面地震剖面对比,质控地面地震多次波处理效果,提高地面地震处理精度。
刘飞,秦俐,陈沅忠,李自龙,刘丽婷[9](2021)在《DAS-VSP采集技术在四川盆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向深层与非常规领域推进,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预测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采用常规检波器进行VSP资料采集往往受到诸如高温、裸眼井段、井斜等条件的限制,检波器阵列不能下至目的层深度,导致目的层覆盖次数及成像范围受到较大影响,且采集一口VSP资料需要多次提升井中检波器阵列分段接收,难以保证VSP资料激发和接收的一致性。针对此类问题,在四川盆地开展了可控震源激发和井中分布式耐高温光纤声波传感(DAS)接收的VSP采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同一位置多次震动激发和高温深井中DAS-VSP一次性接收,可从源头上有效避免因多炮激发及采用常规检波器分段多次接收产生的资料一致性问题,采集资料初至清晰明显,提升了零井源距VSP速度解释的精度;(2)通过对DAS-VSP采集的高密度、高覆盖数据进行处理解释,成果分辨率提高,较清晰地刻画出了井旁构造特征,揭示的地层倾角、断层信息与钻井基本吻合。
肖汉[10](2021)在《任意各向异性介质走时近似及反演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各向异性介质在地壳中是广泛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衰减随方向变化。在地震记录上,常见的横波分裂现象就是由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造成的。地震各向异性对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勘探复杂油气藏,预报地质灾害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油气藏勘探中,勘探地震学家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记录获取地下介质的信息,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估计足够精确的速度各向异性模型以用于高精度,高分辨率地震成像、解释,与储层表征。使用最早和研究最广泛的各向异性模型是横向各向同性(Vertical Transverse Isotropic,VTI)介质模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行业标准。近年来,随着采集技术的发展,高质量、高密度、多方位的地震数据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地下介质中存在对称性较差的各向异性,因此传统的处理方法往往需要改进以改善其地震成像和描述能力。近年来,正交各向异性(Orthorhombic,ORT)介质和三斜各向异性(Triclinic,TRI)介质等对称性较差的各向异性模型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在岩石物理实验中,地震波记录也可以用于确定岩石样品中较为复杂的各向异性。这些实验的最大优势在于,实验室测量可以从各个方向提供样品的探测信息,因此有机会恢复完整的刚度张量。然而,这不仅需要记录P波,还需要记录S波。S波的使用带来了反演中独立的信息,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S波通常在P波波尾到达,因此其检测精度较低。通常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两种S波。在某些方向上,它们是分开到达的;在其他方向上,它们是耦合在一起的,难以区分。而且,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可能以不同的顺序到达且有可能多次到达。处理S波时,必须考虑所有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对称性较差的任意各向异性的介质提供一种新的描述方法。在各向异性的对称性较差的地下介质或岩石样品中,基于此描述方法提出对其地震波走时高效处理的方法。本文在介绍各向异性基本理论的同时,重点研究了任意各向异性介质中的走时近似和反演问题。针对地震勘探及岩石物理实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本文以弱各向异性参数为基础,研究了相应的走时近似方法。反演方面,针对地震勘探中使用最多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VSP)数据和反射波走时数据以及实验室测量的岩样数据,根据不同地震波信息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反演流程。首先回顾了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并介绍了各向异性介质的分类与对应的岩石矿物。随后介绍了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弹性波波动方程,介绍了弹性波相速度和群速度公式,并比较其精度。最后介绍了任意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弱各向异性(Weak Anisotropy,WA)参数,研究了其物理意义,并在VTI介质中与Thomsen参数等做了对比。推导了三维任意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反射P波走时公式。基于弱各向异性近似及弱各向异性(Weak Anisotropy,WA)参数,并分别使用相慢度近似及相速度平方近似方法推导了走时公式。采用了不同强度及对称性的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对推导得出的近似公式的精度进行了测试。最后推导了WA参数在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公式,并根据此转换公式,推导了三维各向异性中的反射P波走时公式。研究并设计了VSP数据和反射波走时数据的反演方案。将WA参数进行了一阶的线性变化,得到了更适用于反演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A)参数。针对VSP数据设计了反演方案,反演了与P波传播相关的15个A参数。通过反演计算的A参数结果和使用的走时近似公式,重构了P波相速度面,进一步分析了介质各向异性对称类型和方向。在反射P波走时反演中,针对层厚信息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设计了反演方案,反演了与反射P波传播相关的9个A参数,并使用含噪模拟数据进行了测试。研究并设计了岩样弹性波走时数据的反演方案。引入了等效S波的概念,对S波走时进行了近似,解决了横波分裂及多次到达的问题。使用纵波及等效S波的走时,反演了全部21个A参数,并根据反演结果重构了P波和等效S波的相速度面。使用实验室采集的岩样数据进行了反演,并将其与其他研究中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二、VSP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SP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路合流区交通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综述 |
2 基于VSP的交通排放分析 |
2.1 比功率计算 |
2.2 数据采集与筛选 |
2.3 不同区域的车辆VSP分布情况 |
2.4 换道行为对车辆排放的影响分析 |
3 基于GBDT的车辆瓶颈路段排放估计模型 |
3.1 GBDT模型介绍 |
3.2 影响因素选择 |
3.3 模型拟合与评价 |
(2)重庆市主城区基于动态交通流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
1.1 机动车活动水平获取 |
1.1.1 车辆技术水平获取 |
1.1.2 动态交通流数据获取 |
1.1.3 行驶特征参数获取 |
1.1.4 其他因素获取 |
1.2 计算方法 |
1.3 空间分配及模型验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机动车技术水平分布特征 |
2.2 交通流分布特征 |
2.3 机动车行驶特征 |
2.4 排放特征 |
2.4.1 道路排放特征 |
2.4.2 总量排放特征 |
2.4.3 分车型排放特征 |
2.5 网格化清单与验证 |
3 结论与建议 |
(3)光纤传感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局限性分析 |
2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及创新发展 |
2.1 光纤传感技术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 |
2.2 创新应用及发展展望 |
3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油气藏精细静态刻画中的应用 |
3.1 井中地震 |
3.2 井中—地面联合立体勘探 |
4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油气藏长期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
4.1 微地震监测 |
4.2 水力压裂精准储层改造工程监测 |
4.3 产液/吸水剖面 |
5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智慧油田建设上的应用前景 |
6 结论与展望 |
(4)几种Q场建模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多种Q场建模方法 |
2.1扫描法建立等效Q场 |
2.2利用VSP井Q-V关系拟合建立等效Q场 |
2.3近地表Q场与中深层Q场融合建立Q场 |
2.4.Q层析建立Q场 |
三、应用效果分析 |
四、结论 |
(5)利用Shearlet变换提高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Shearlet变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
1.1 二维Shearlet变换原理 |
1.2 利用Shearlet变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
2 理论模型试验 |
3 实际资料应用 |
4 结束语 |
(6)VSP联采井震同步处理分析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井震同步处理现状 |
2.1 井地同步处理现状 |
2.2 井震不匹配原因分析 |
3 井地同步处理分析与探索 |
3.1 波场与频率分析 |
3.2 表层Q补偿 |
3.3 鸣震与反褶积处理 |
3.4 多次波识别与分析 |
3.5 确定性子波反褶积探索 |
4 认识与建议 |
(7)分布式光纤三维VSP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 DAS 3D─VSP资料采集 |
2 DAS 3D─VSP资料成像 |
2.1 光缆谐振噪声压制 |
2.2 道组合 |
2.3 3D VSP速度建模 |
2.4 3D VSP成像 |
3 结束语 |
(8)VSP多次波识别技术在赫尔洪德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VSP多次波特征 |
3 VSP识别多次波流程 |
4 应用实例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确定产生多次波界面 |
4.3 确定多次波时间位置 |
4.4 标定地面地震处理结果 |
5 结论 |
(9)DAS-VSP采集技术在四川盆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区基本概况 |
2 采集施工情况 |
3 VSP原始资料特点分析 |
3.1 检波器VSP原始资料分析 |
3.2 DAS-VSP原始资料分析 |
4 DAS-VSP资料处理重点与难点 |
4.1 噪音压制 |
4.2 一致性处理 |
4.3 波场分离及成像 |
5 结论 |
(10)任意各向异性介质走时近似及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历史 |
1.2.1 各向异性介质研究历史及发展 |
1.2.2 各向异性介质正常时差速度近似 |
1.2.3 各向异性介质走时反演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各向异性介质基础理论 |
2.1 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 |
2.1.1 波动方程和Hooke定律 |
2.1.2 运用对称关系简化各向异性介质的刚度张量 |
2.1.3 简化后各向异性介质的刚度张量表示的三维波动方程 |
2.2 各向异性介质的分类 |
2.2.1 各向异性介质的分类体系 |
2.2.2 自然坐标系下各类介质的刚度系数矩阵 |
2.3 VTI介质和Thomsen参数 |
2.3.1 Thomsen参数 |
2.3.2 VTI介质中平面波的相速度 |
2.3.3 VTI介质平面波相速度的近似公式 |
2.3.4 各种近似公式精度的比较 |
2.4 任意各向异性介质和弱各向异性参数 |
2.4.1 弱各向异性参数 |
2.4.2 弱各向异性参数在对称性较高的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应用 |
2.4.3 基于弱各向异性参数的耦合S波走时近似 |
2.4.4 弱各向异性参数与Thomsen参数的比较 |
第3章 基于弱各向异性参数的反射P波走时近似 |
3.1 各向异性P波反射走时公式及模型参数化 |
3.1.1 各向异性反射波走时公式 |
3.1.2 模型参数化 |
3.2 弱各向异性近似及公式推导 |
3.2.1 相慢度近似 |
3.2.2 相速度平方近似 |
3.2.3 精度对比 |
3.3 走时近似公式的Taylor展开 |
3.4 精度测试 |
3.5 弱各向异性参数的转换法则 |
3.5.1 不同参考速度之间的转换法则 |
3.5.2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法则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任意各向异性介质P波走时反演 |
4.1 各向异性参数及相关的速度公式 |
4.2 任意各向异性参数化 |
4.3 VSP走时反演方法 |
4.3.1 基于A参数的P波走时公式 |
4.3.2 反演方案 |
4.4 VSP模拟数据测试 |
4.4.1 模型M1反演及评价 |
4.4.2 模型M2反演及评价 |
4.4.3 模型M3反演及评价 |
4.4.4 小结 |
4.5 反射P波走时反演方法 |
4.5.1 反射P波走时公式 |
4.5.2 反演方案 |
4.6 反射波模拟数据测试 |
4.6.1 模型M4反演及评价 |
4.6.2 模型M5反演及评价 |
4.6.3 模型M6反演及评价 |
4.6.4 小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岩样各向异性走时反演 |
5.1 弹性波线性反演公式 |
5.2 反演方案 |
5.3 模拟数据反演测试 |
5.3.1 模拟数据设定 |
5.3.2 模拟数据反演测试 |
5.4 实验室测量数据反演测试 |
5.4.1 实测数据设定 |
5.4.2 实测数据反演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VSP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路合流区交通排放特征研究[J]. 俞汪洋,付晶燕,汪涛,赵靖. 物流技术, 2021(11)
- [2]重庆市主城区基于动态交通流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J]. 吕改艳,张卫东,李振亮,吕平江,蒲茜,袁睿,胡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1(11)
- [3]光纤传感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创新发展[J]. 苟量,张少华,余刚,王熙明,安树杰,吴俊军,陈沅忠. 石油科技论坛, 2021(05)
- [4]几种Q场建模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应用研究[A]. 张敬花,古发明,戴海涛,田媛媛,魏戴云,张巧玲.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册), 2021
- [5]利用Shearlet变换提高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J]. 郭爱华,路鹏飞,余波,卢成慧,汪彬,万玲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1(05)
- [6]VSP联采井震同步处理分析与探索[A]. 王勇,蔡志东,徐怀宝,张登豪,管延斌. 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7]分布式光纤三维VSP成像方法研究[A]. 陈沅忠,胡光岷,赵宝银,黄建华,鲁才. 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8]VSP多次波识别技术在赫尔洪德地区的应用[A]. 罗健,苏博然,郭瑞军,易宏娟. 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9]DAS-VSP采集技术在四川盆地的应用[J]. 刘飞,秦俐,陈沅忠,李自龙,刘丽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03)
- [10]任意各向异性介质走时近似及反演方法研究[D]. 肖汉.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