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言语交际角度再探电影《喜福会》的主题意义
漆江艳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0;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 文章经过反复研读谭恩美的《喜福会》原作,再对比王颖导演的同名电影,发现透过屏幕的直观表现,我们能发现原作中屡屡被忽略的情感交融。冲突仅仅是为了给情感表达做铺垫;冲突过后的交流让主人公更快成长,更加深入理解彼此。通过观察电影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以举例论证的方式来描述了《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爱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爱,提出唯有爱和理解才是化解一切冲突的最重要的起点和终点。
关键词: 《喜福会》;非言语交际;情感交融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研究层出不穷。《喜福会》从1993年上映之际就被多方位解读为“中西文化冲突”的最佳代表作。“电影通过四对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将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的交战和冲突展示给现代观众……影片中母女冲突主题为切入点,从文化冲突的视角来分析母女冲突背后的文化根源及美国华裔对文化身份的渴望和诉求。[1]“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电影《喜福会》中的体现,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美文化。[2]而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文化交融的角度重新解读电影《喜福会》的主题意义。
其次,分析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说明文使用什么说明顺序,就要看文章说明的对象。通常情况下,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物件构造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说明事物间内在联系的,则用逻辑顺序。把握说明顺序,我们可以把有关段落的重点词、句勾画出来,以“同类合并”的方法,把独立的词、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完整的句子来概括一个个简明的要点,前后连缀,稍加分析,就可以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在把握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就容易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电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再次诠释,更为特别的是导演、演员能通过非言语交际来完成文学作品的内涵传达,这是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正如David Abercrombie 所指出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3]因此,通过电影中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来研读《喜福会》的主题意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电影《喜福会》内容简介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由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 (Amy Tan) 于198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圣弗朗西斯科4 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在中国和美国的故事。小说于199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王颖(Wayne Wang)导演,谭恩美、罗纳德·巴斯(Ronald Bass)共同编剧,基本忠实于原著。电影围绕“4 位历经曲折从中国来到美国的母亲和她们的四个‘除了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其余全是美国制造的’女儿之间经历焦虑、不适和失败,最终母女通过互相理解和共同克服困境而彼此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的故事展开。母亲们希望女儿们“能适应美国的环境却保留中国的气质,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但女儿们认为美国社会教会她们美国的生活准则,她们习惯成自然地按照美国准则生活,这些美国准则,恰恰又是她们的中国母亲嗤之以鼻的“游戏规则”。[4]四个华裔家庭两代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导致所追求的爱情、亲情、友情的不尽相同,冲突不可避免。但不论冲突如何激烈,不论母亲所固有的中国文化根源与女儿所追求的美国自由文化价值观的对抗如何强烈,穿插整部电影的“情感交融”才是主线。母亲对于女儿成才的期待,对于女儿爱情的要求,对于女儿生活方式的影响;女儿对母亲艰难过往的理解,对爱情的追求与思考,对友情的认识与处理,无一不显示出“爱”的旋律,无关中美文化差异。
二、非言语交际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它的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5]非言语行为被称为无声的语言,它和有声语言一样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能更真实地折射出交际双方的心理动态。我们从跨文化和外语教学出发,将非语言交际分成四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称为“非语言手段”。[6~7]从这四方面分析《喜福会》中的中西方“爱”的表达的不同形式,进而推导出谭恩美处女作《喜福会》的主线在于“爱”,中西方文化差异仅是文学作品表述的情节高低起伏的需要。
(一)体态语
体态语大体上包括手势语、目光注视和面部表情。
一般而言,东部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所产生的污染应该较中西部地区污染严重,但是研究发现陕西、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部分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染程度远高于江苏、浙江等地。这可能由于以前粗放式的矿产开采活动以及工业生产导致了工业区出现严重的降尘重金属污染,如广西南丹和贵州万山矿区的As和Hg,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冶炼区的Cu、Pb和Zn等重金属元素,污染级别达到6级,污染程度属极强。
君,作品中融入美国文化比较彻底的一位,与母亲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产生的冲突不在少数。但她并没有因为对美国文化的推崇,而在对待友谊、对待亲情时有分毫差离。四个女孩之间的友谊,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爱一直贯穿整个电影。君和薇薇莉,即使因为工作理念的不一样,会“争锋相对”地争吵,但并不妨碍君和薇薇莉之间的坦诚相待的爱。她们尊重观念的不同,但她们“誓死”捍卫着她们之间最淳朴的情谊。
林多与女儿薇薇莉的相处,处处看到她们的冲突、争吵,从小到大,从下棋到婚姻的选择,她们之间似乎一直都是在孤傲倔强要强的中国式母亲与独立有主见叛逆的美国式女儿之间角逐,从而极易忽略流淌的浓浓的母爱。小时候薇薇莉声嘶竭力地抵制练象棋的时候,观众可以从林多颤抖着夹菜的手看出她的伤心,从她如同咀蜡地吃饭的神情中看出对女儿期许。其次,在理发店里与女儿因为选择合适婚礼发型的问题起争执时,从林多那种黯然伤心的眼神、那哽咽的语气和想掩饰掉的眼泪中,我们能感受到一颗老母亲的心,对已经长大的女儿的不舍,对“终于长成了独立要强的女儿”的欣慰之情。
林多与女儿薇薇莉在理发店因为参加设计婚礼发型的问题爆发激烈争论时,突然林多对着镜子沉默了,她看到了女儿心声:我的女儿以我为耻。女儿薇薇莉也沉默了,她看到了母亲留下的眼泪,突然间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叛逆都只是因为“母亲对自己巨大的主宰力量”的不甘心。此时的沉默,给了母女理解彼此的机会,也给了观众消化双反情感交融的急剧变化。在控制与挣脱控制的过程中母女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认识,流淌着强韧而精明的母亲和强韧而精明的女儿之间深入骨髓的爱。由争论到沉默再到流泪,这种情感的起伏只有透过非言语手段才能深切感知。
1.从体态语看母亲的爱。有深厚东方文化根源的四位母亲对于子女的爱,对于爱情的理解,对于友谊的维护在一抬手、一举目、一微笑中诠释得淋漓尽致。林多在五岁成为童养媳后,她的母亲与她的相处,从言语中已经时时刻刻在体现她已经把女儿当成黄家的人来对待了,但是母亲的体态语则反映了母亲对林多深深的爱:“把碗里仅有的青菜夹给林多”,“时时观察着林多的言行举止,用口水来弄干净林多耳朵背后的污垢”,“在举家迁徙南方时,虽然把林多一个人送到了黄家的黄包车上,但把身上的唯一珍贵的项链挂在林多的脖子时的那种专注的眼神”,“在母亲转身离开林多时,那停顿的步伐,那一手牵着儿子,一边想往回看,又不忍回看的眼神和动作”。那种东方式的含蓄而又深沉的母爱让人心酸。
2.非语言声音。非语言声音是一种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声音,包括谈话时音量的控制、无词义音与顿音,也包括非语言声音,比如轻巧桌子的声音、鼓掌声、敲门声等。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非交际语言符号,通常被忽略。而且在文学原著中,大部分读者将忽略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而电影放大了一些非语音声音的描述,通过这些非语音声音来更加强烈地映衬情感的波动。以电影中君的钢琴老师的几次出境为例。第一次:君第一次上台表演并不那么令人满意,钢琴老师突兀的掌声,反衬出妈妈对君的期许落空后的失落。从而引发了妈妈强迫练琴的情节,也由此爆发了君与母亲的第一次冲突。如果此处的描述,仅像原著中淡淡的一笔“素媛深感囧破,眼睛都没处安放”,那我们无法真实体会到妈妈对君成才的期许,无法深刻感受到妈妈对君的那种“沉重”的爱,那种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她的情。从而在作品的后期也无法准确地理解君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与爱。第二次:君与薇薇莉因为工作中设计风格不一致争论不休,两位母亲都无法劝解时,钢琴老师几个尴尬的音符响起,让大家瞬间停止了争论,也让观众对于冲突后有期待。之后我们看到了妈妈与君的谈话,体会到了母亲对于君的爱,那种“在妈妈眼中,你是最独特的存在,只要你活得快乐;带着妈妈三倍的希望,三倍的爱生活”。
由图2可看出,当T>1 000 K时,反应式(1)~(5)的ΔGΘ<0,说明上述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从热力学分析可知,苏打焙烧可能破坏Me3O5型固溶体结构,使Ti、Fe、Mg、Mn等元素形成的复杂黑钛石型化合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而被溶解,SiO2和Al2O3则形成Na2SiO3和NaAlO2而被溶解。
露丝与出版业翘楚丈夫在雨中为破裂的婚姻谈判时,露丝对丈夫咆哮过后的沉默。她的喊叫和沉默让美国丈夫重新听见了她的心声,从而愿意弯下膝盖来倾听她的爱,重拾婚姻。在露丝咆哮后又沉默的过程中,她意识到了“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性;观众也能在这种沉默中看到露丝的成长,她对爱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二)副语言
副语言(Paralanguage)又称类语言与伴随语言。通常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包括沉默和非语言声音等。[8]
1.沉默。沉默指的是在交谈和讲话中不明确做出有声的表态,而是做出无声的反应或停顿。沉默是非言语交际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因为沉默的发生往往伴随情感的急剧变化。在此文中我们通过观看《喜福会》中的“沉默”,感受母女、朋友、爱人之间流淌的爱。
(2)内部污染和外部污染会导致淬火液的冷却性能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应及时对淬火液进行检测、污染物清除,防止工件变形甚至开裂。
对于谭恩美文学作品的欣赏,西方读者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有误读,中文读者会因为言语不通或翻译错位而无法真切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谊。但电影做到了中西贯通。纵览整部电影,语言的表达夹杂着英文和中文,甚至穿插着生硬的配音,但观众可以借助演员的体态语来更深入地理解贯穿整部作品的真正涵义,那就是“爱”,通过冲突来表达爱,通过差异来表现爱。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对本科生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系统培训和综合锻炼[1],能够衡量和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否熟练解决生产实践和科研问题,是学生综合素质考查的重要依据。
2.从体态语看女儿的爱。生于美国、长在美国、处处张扬着自由自主意识的四位女孩对于母亲的爱,对于朋友的爱,对于爱人的爱,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真诚。李娜因为母亲的自怨自怜使其长成为一个极度自卑且没有灵魂的人。母亲在李娜婚房中将摇摇欲坠的花瓶打碎,李娜焦急地爬上楼,因为光线太过昏暗,没能见到母亲。李娜紧张的呼吸声,轻轻的、缓慢的脚步,那双紧紧地抓住衣领扣的手,那颤颤巍巍的呼喊声,都能看出其对于母亲的担忧。作者借由“毫无个性”的李娜来验证了“血浓于水的子女能唤起母亲心底最温柔的爱和最严肃的责任。
傣锦常用于衣料、筒裙、被面、床单、挂包、赕佛上。其构图简洁,设色大胆,保持了其浓郁的生活化和直接而淳朴的意境。多用深红、桃红、紫黑、墨绿、橘黄、柠檬黄等颜色,锦面色调活泼鲜丽,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西南边陲热带雨林特色。
(三)环境语
环境语是一种和个人结合得不太紧密的非语言交际,它不易移动,具有持久性。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时间、颜色等。电影以更加直观、更加强烈对比的视觉冲突来渲染氛围。电影中对四位母亲在中国的经历,大部分是用暗色调,尤其以黑、灰、白为主,突出母亲们生活的苦难经历,由此在性格和价值观方面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对于女儿们的成长描述也是以浅色调为主,特别是与母亲的冲突时期。这与后期母女情感交融后的暖色调成鲜明对比,以柔和的荧屏色彩来诠释着母亲和女儿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协调一致。
此外,对于空间的描述,《喜福会》就是整部电影情感交融的中心。素媛和三位好友召集的喜福会,一种中国式的棋牌室,让侨居美国的他们找到了朋友,通过搓麻将的方式来忘记曾经的苦难,开启新的生活。他们也许互相攀比,互相抵触,互相有故事,但他们在异国他乡互相扶持,互相理解。
(四)客体语
客体语,多指人工用品。一般包括服装、家具、修饰品等。这些物品都可传递非语言信息,表达使用者的个人特征和情感状态。
影片中薇薇莉邀请母亲去她的新的公寓楼参观,特意穿着她的美籍男友送的珍贵的貂皮大衣时,她是忐忑不安的,她希望母亲能透过这件礼物,看到男朋友对她的珍惜,支持她的婚姻诉求。而母亲林多对于貂皮大衣的吹毛求疵、不屑一顾的评论就折射出她对于女儿一贯的态度:强势而精明。而由一件貂皮大衣而爆发的冲突,反映女儿对于母亲认可的期待,反映母亲对于女儿“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谁”的成长的期许。此处客体语的展示再次表明,冲突只是为了情感表达找到出口。
三、结束语
从文学作品的阅读,到电影的欣赏,《喜福会》中对于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是为了给“爱”的表达呈现出口。而影视作品的直观阐释,能让受众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母女间、母亲与母亲之间、女儿与女儿之间、女儿与爱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因此,对于文学作品《喜福会》的研究不应该仅停留在跨文化交际的阶段,而应升华至人类社会的传承不息的爱。在文化冲击的过程中,唯有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才能化解一切文化壁垒。而这一主题内涵会对中西方交际过程中的婚姻、家庭和社区的建立与维护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锋.文化冲突视角下对《喜福会》的主题解读[J].电影文学,2016(1):128-130.
[2]李日.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14):59-65.
[3]Stella Ting-Toomey.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9-20.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王和平,王婷.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华裔小说《喜福会》[J].外语研究,2009(4):105-10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肖德林.论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J].山东社会科学,2004(8):97-100.
A Further Study on the The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Joy Luck Club”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Qi Jiangya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0;Huna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Joy Club”is a typical topic for cross-culture study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a very hot study direction in present cross-culture study.In this paper, author plans to study the the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 film“The Joy Club”through analyzing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film.After read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appreciating the film, I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in the film can lead us catch more evidence for love, which is always ignored when we read the original text.The author thinks the shock is only the channel for the heroines in the film to express their love.After the fierce shock, the heroines grow more quickly and learn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After observing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ays, the author lists many examples to show the love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the lovers and the friends.And author thinks love is the only way to overcome all the culture shock, which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ty and family.
Keywords: The Joy Club;non-verbal communication;love
中图分类号: H0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84(2019)04-0121-04
收稿日期: 2019-04-20
基金项目: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信息化视角下大班制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研究——以微视频欣赏为载体”(HQZYJY1814)
作者简介: 漆江艳(1986-),女,湖南株洲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漆福刚)
标签:《喜福会》论文; 非言语交际论文; 情感交融论文;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