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控因素

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控因素

一、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君[1](2019)在《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滑坡运移过程DDA模拟方法》文中提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在建或己建的各类大型基础设施(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三江地区”高坝工程,川藏铁路工程等)面临着更多的地震滑坡地质灾害问题,特别是顺层岩质边坡的地震失稳破坏问题更为广泛;而地震触发顺层岩质滑坡的动力失稳机制及其运移堆积过程比较复杂,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研究顺层岩质边坡的地震稳定性,以及地震滑坡启动后的运移堆积过程,揭示其动力灾变机理,为岩质边坡加固设计或滑坡灾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顺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失稳破坏模式,提出相应的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滑坡启动后运移堆积过程的模拟方法。主要内容可概化为以下几个部分:(1)考虑地震边坡真实的应力状态,结合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数值方法与矢量和方法(VSM),确定岩质边坡内部潜在滑动面上的抗滑力矢量和与下滑力矢量和,求解地震边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程曲线和永久位移,为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滑移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2)通过假定边坡失稳(滑坡启动)伴随着非连续面抗剪强度的瞬间弱化,建立边坡瞬时稳定性与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参数之间的联系,提出一种状态依赖型的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模型;相较于现有的运动学依赖型抗剪强度弱化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函数关系简单、待定参数较少且对相关岩体材料试验技术要求较低,因而更容易构建与实施。(3)基于状态依赖型的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模型,改进DDA数值方法,开发相应的计算程序,并结合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光包滑坡开展深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能够显着影响地震滑坡的演化进程、运移距离和堆积形态;相较于地震惯性力对滑坡运移堆积过程的直接影响,地震作用所导致的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对滑坡运移堆积过程的影响更为显着。(4)将顺层岩质边坡的溃屈破坏问题简化为多层梁的失稳问题,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复杂环境荷载下边坡溃屈稳定性评价的解析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本文提出的解析方法充分考虑顺层岩质边坡的多层分布特征和尺寸效应,能够提供更为合理的溃屈稳定性评价结果;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地质强度指标、岩层厚度和岩体扰动程度等因素对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的影响要强于岩石材料常数和岩层倾角等因素的影响。(5)从岩层溃屈变形破坏的内在机制出发,提出刚度折减技术并在DDA方法中实现,用以评价顺层岩质边坡的溃屈稳定性;采用DDA方法模拟单层岩体由顺层滑移状态逐渐过渡至溃屈变形破坏的演化过程,初步探究顺层岩质边坡的溃屈变形过程以及失稳破坏后的运移和堆积过程。(6)针对岩质边坡在极震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倾覆破坏模式,基于力矩平衡原理,提出相应的抗倾覆稳定性评价的解析方法。通过探究地震荷载、超载、静水压力分布情况和张裂缝深度等因素对饱水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边坡内部静水压力分布情况和地震荷载作用对岩质边坡的倾覆破坏起主导作用。此外,提出不同影响因素组合条件下饱水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性快速评价图,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何春梅[2](2018)在《循环动载下泥质软岩力学行为及库区软硬互层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已有监测表明,三峡水库在每次蓄水后均能监测到不同能级的地震发生,且地震能量大多以高频度低强度的形式释放,且近几年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频次与强度都有所增加,但仍保持在三峡地区原有弱地震活动本底状态。这种次数多、震级小的地震对库区边坡的稳定性是否会造成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将成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面临的新问题。已有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滑体处于临界失稳状态和地震强度较大的情况,而很少关注频发微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室内直剪试验、振动台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库区边坡中稳定性相对更差的顺层软硬互层边坡进行研究,对泥质软岩在峰前循环加载下的宏、细观累积变形特性、强度劣化规律及本构模型、边坡岩体在频发微震下的累积损伤演化机理及累积损伤模型、边坡在反复微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室内直剪试验,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法向压力、不同循环加载次数、不同加载上限值及不同加载幅值对泥质软岩变形特性、剪切强度及剪切面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循环加载会造成岩石泥质软岩的累积变形;随着变形的累积,泥质软岩的峰值抗剪强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含水率越高、剪切上限值越高、剪切幅值越大或法向压力越小,在循环相同次数的剪切作用下泥质软岩变形累积效应越显着,强度衰减也就越多。泥质软岩经历100次和10000次循环加载后再对其静力直剪后的剪切面破坏状态显示,较高次数的循环剪切作用均使试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剪切现象,剪切破坏面表现出山包状的剪切形态。各因素对剪切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剪斜程度和剪切面表面损伤的大小和损伤的程度。(2)基于PFC颗粒流数值方法,从细观角度研究了峰前循环加载阶段泥质软岩裂纹的萌生、扩展及贯通等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裂纹数量随循环加载次数不断增加而增加,且增加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不同法向压力、不同含水率、不同剪切上限值和不同剪切幅值下泥质软岩裂纹的扩展贯通程度、裂纹的数量体现出与室内直剪试验相一致的规律,高含水率、高剪切上限值、高剪切幅值和低法向压力是决定泥质软岩累积损伤速度的关键因素。(3)以泥质软岩循环动载作用下变形特性为基础,建立了可描述泥质软岩稳定型、临界型及破坏型三种变形规律的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采用1stOpt计算软件中列文伯格(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根据泥质软岩的实验数据求解多参数非线性方程的参数值并对非线性曲线进行拟合,验证了泥质软岩本构模型的适用性。(4)根据三峡水库边坡特点,设计了四个典型顺层软硬互层边坡模型试验,基于传递函数理论,得到了边坡在各损伤阶段的动力特性参数(一阶自振频率、阻尼比);以自振频率的变化来定义坡体损伤变量,并给出了损伤度D的求解表达式。微震作用后,边坡自振频率减低,阻尼比增大,说明微震作用会使边坡产生损伤。当地震作用强度增大时,边坡动力特性参数的变化幅度明显增加,这侧面反映出边坡的损伤累积程度随地震强度的增加而加快。(5)基于自振频率的变化得到了四个模型边坡的累积损伤发展曲线,采用疲劳裂纹扩展的双K准则解释累积损伤曲线的变化趋势。随着地震荷载幅值及作用次数的增加,四个模型边坡的累积损伤演化曲线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三阶段的变化特征:初始损伤阶段、细观裂纹扩展阶段、宏观裂缝扩展阶段,曲线形状大致呈倒“S”形。对基于自振频率测试得到的岩体累积损伤曲线进行回归和拟合,建立了边坡岩体在微小地震作用和强震作用两个阶段的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演化模型。分别采用三次多项式形式和幂指数形式对微小地震和强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演化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四个坡体的拟合效果均较为理想。(6)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典型软硬互层边坡的动力响应特征及各损伤阶段动力响应的变化,得到了典型坡体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滑面形成过程及失稳模式。研究表明,边坡的加速度响应表现出“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且随地震频率、地震荷载幅值的增大,边坡的动力响应更加强烈;随着坡体损伤的不断累积,边坡的动力响应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在反复地震作用下,水平软硬互层边坡最终形成坡面和后端贯通的两个滑动面。坡体后端滑面呈现出滑移-拉裂的破坏模式,沿坡面滑面呈现出蠕滑-压致拉裂破坏特点。缓倾软硬互层边坡沿坡面形成台阶型破坏面,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中倾软硬互层边坡由于层面出露,形成分段式滑移破坏,首先上部软、硬层滑落;进而剩余滑体沿着由上部弱层剪切裂缝、中部次级拉裂缝和下部弱层剪切裂缝形成的滑移面滑移破坏。陡倾软硬互层边坡整个失稳过程表现出上部软硬层由坡面向里逐层剥落的特征,破坏模式为弯折-崩塌。四类坡体的稳定性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中倾软硬互层顺层坡<陡倾软硬互层顺层坡<缓倾软硬互层顺层坡<水平软硬互层层状坡。(7)通过UDEC离散元方法对顺层软硬互层边坡建立数值模型,分析边坡在频发微震作用下的变形发展特征和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坡体的累积永久位移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稳定性则随着地震作用次数的增大而降低,二者的变化幅度均呈现出先慢后快的规律;在频发微震下,中倾软硬互层坡由于层面出露呈现出整体滑移破坏模式,滑体较为完整;缓倾软硬互层坡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模式,破坏面主要出现在坡面的有限深度范围内;陡倾软硬互层坡破坏面沿上部软、硬层层面由外向内逐层剥落失稳,硬层受弯从中部折断,表现出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现象;水平软硬互层层状坡形成沿坡表的台阶型破裂面,坡表较坡体内部更为破碎。在全微震作用下四类坡体的稳定性从小到大依次为:中倾软硬互层顺层坡<缓倾软硬互层顺层坡<陡倾软硬互层顺层坡<水平软硬互层层状坡。(8)通过UDEC离散元方法建立数值模型,考虑动荷载幅值、动荷载频率、坡角、坡高、层面倾角、层面间距(岩层厚度)、硬软层厚度比七个因素对顺层软硬互层边坡的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动荷载幅值的增加、加载波频率不断向边坡自振频率靠拢,边坡在多次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永久位移越大、边坡安全系数越低、边坡的疲劳寿命越短;随着坡高、坡角的增大,边坡的X、Y方向位移都逐渐增大,相应的安全系数逐渐减小,边坡越快发生失稳破坏;在层面出露的情况下,随着层面倾角的增大,坡体的累积永久位移显着增大,相应的边坡安全系数明显减小,使得边坡失稳破坏的加载次数也显着减小;对硬软层厚度比研究结果表明,硬软层厚度相同时,层厚越小,坡体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所受到的相对扰动就更明显,边坡的长期稳定性越差,坡体越容易破坏;对于硬层厚度取定值而软层厚度递减的软硬互层边坡,软层越厚,边坡失稳需要的微震作用次数越少,边坡越不稳定,这意味着随着弱层厚度的增加,弱层对边坡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破坏越容易沿着弱层内部发生,坡体破坏更为彻底,边坡也就越容易发生失稳破坏。

刘永权[3](2017)在《频发微震下库区顺层岩质边坡累积损伤演化机理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已有监测表明,三峡水库在每次蓄水后均能监测到不同能级的地震发生,且地震能量大多以高频度低强度的形式释放,这种次数多、震级小的地震对库区边坡的稳定性是否会造成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将成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面临的新问题。已有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滑体处于临界失稳状态和地震强度较大的情况,而很少关注频发微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合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知识,以库区稳定性相对较差的顺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直剪试验、振动台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岩体结构面在峰前循环加载下的宏细观累积损伤特性及强度劣化模型、边坡岩体在频发微震下的累积损伤演化机理及累积损伤模型、边坡在反复微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将频发微震对边坡岩体结构面的影响概括为峰前循环加载,进而开展岩石节理的峰前循环加载室内直剪试验,基于节理发生的爬坡、爬坡-啃断、啃断三种典型变形模式,分析了循环加载次数、加载速率及加载幅值对节理损伤特性及剪切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峰前循环加载会对岩石节理产生“接触效应”和“损伤效应”,前者通过增大节理剪切面的接触面积,对节理抗剪强度产生有利作用,而后者会引起节理二阶起伏体的磨损和一阶起伏体的啃断,造成节理粗糙起伏的退化,上述两种效应的演变是造成节理抗剪强度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节理的变形特征及剪切面的损伤状态可知,峰前循环加载的次数越多、速率越快、幅值越高,节理剪切面上的累积损伤越明显。(2)基于PFC颗粒流数值方法,从细观角度研究了峰前循环加载阶段岩石节理的累积损伤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爬坡模式下,节理损伤裂纹主要出现二阶起伏体附近,张拉裂纹及剪切裂纹均有出现,体现出循环加载对二阶起伏的磨损效应;在啃断模式下,除了在二阶起伏体上有少许张拉及剪切裂纹外,损伤裂纹主要出现在一阶起伏体上,且以张拉裂纹为主,体现出循环加载对一阶起伏体的啃断效应;节理起伏体上的裂纹数量随循环加载次数增多而增加,且增加的速度有不断加快的趋势,而在循环加载次数增加到某个量级时,裂纹甚至出现激增的现象,表明节理起伏体上疲劳裂纹的扩展贯通具有累积后突变的演变特征。(3)从节理在峰前循环加载阶段出现的切向位移逐渐累积增加的试验现象出发,以切向位移塑性功指数衰减函数来表示起伏角的磨损和破坏过程,从而建立了考虑起伏角磨损退化的节理强度模型;通过Fish语言编程实现了边坡结构面强度参数在动力作用时程内的自动更新,从而建立了考虑结构面累积损伤的边坡动力稳定性数值计算流程;在边坡的动力稳定性数值计算中,主要考虑了循环剪切作用造成的结构面起伏角αk的退化、相对速度造成的滑块之间动态摩擦系数fk的减小(以相对速度影响因子γt来表达)两个因素的影响。(4)针对顺层岩质边坡的动力累积损伤问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相似物理模型振动台试验流程。采用传递函数法求取边坡各加载阶段的动力特性参数,并以一阶自振频率的变化定义损伤变量,获得了典型边坡岩体在微小地震作用阶段和强震作用阶段的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结果表明,在微小地震作用阶段,模型边坡的损伤累积符合三次多项式的形式,边坡的累积损伤表现出初期略微下降、中期线性增长、后期平缓增长的正“S”型三段式特征;在强震作用阶段,模型边坡的损伤累积符合幂指数形式,边坡岩体的损伤累积速度显着加快,而采用疲劳裂纹扩展的双K准则可以很好的解释四个模型边坡累积损伤曲线的变化趋势。(5)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典型坡体的动力响应特征及各损伤阶段动力响应的变化,得到了典型坡体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滑面形成过程及失稳模式。研究表明,边坡的加速度响应表现出“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且随地震频率、地震荷载幅值的增大,边坡的动力响应更加强烈,而随着坡体损伤的不断累积,边坡的动力响应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在反复地震作用下,水平层状坡的层面首先发生水平错动,进而岩层中的次级节理被拉裂,各层拉裂的次级节理与错开的层面交汇连通,最终形成了在坡面出露的阶梯型破坏面;中倾顺层坡的上部岩体首先沿层面产生滑动变形趋势,进而造成边坡后缘的次级节理从坡顶向下逐渐被拉裂,最终形成由后缘竖向拉裂缝与下部贯通层面组合而成的破坏面;陡倾顺层坡的层面由坡面向里依次被拉开,进而次级节理因岩层受弯而被拉裂,其破坏面主要由后缘陡倾层面段、中部台阶起伏段及前缘平缓剪出段三段构成。(6)通过UDEC离散元方法建立数值边坡模型,采用结构面强度劣化模型来更新地震作用时程内层面的强度参数,进而分析边坡在频发微震作用下的变形发展特征及稳定性变化规律,并对其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作用次数的增加,边坡坡体的累积永久位移逐渐增大,边坡的稳定性逐渐降低,且二者的变化幅度呈现出先慢后快的规律,即当微震加载次数增大到一定次数时,位移突然急剧增大,边坡发生失稳破坏,这一现象表明,顺层岩质边坡在频发微震下的失稳会呈现一定程度的突变特征;在频发微震下,层面出露的中倾顺层坡的稳定性较差,坡体有出现整体滑移失稳的风险,且边坡在出现整体滑移失稳前滑体已有明显的变形发展迹象,滑体较为破碎;层面不出露的陡倾顺层坡稳定性相对较好,且主要出现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频发微震对水平层状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在遭受多次微小地震作用后,坡表较为破碎,坡面有发生局部掉块与失稳的风险。

张洪[4](2016)在《贵州福泉小坝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8月27日晚8点30分左右,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发生了一起大型山体滑坡灾害。巨大山体以约50米每秒速度下滑,冲击了边坡右前缘的积水矿坑,矿坑内积水在高速滑坡冲击压力作用下形成滑坡涌浪,产生的高速气流与水流对新湾与小坝两个村民小组造成巨大破坏。滑坡共导致23人遇难,22人受伤,67户村民77栋房屋受损,造成了大量的生命与财产损失。灾害形态全国罕见,破坏性大。本人依托973科研项目“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致灾因子识别、前兆信息获取与预警方法研究”的子课题科研项目“西部山区大型滑坡地质结构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参加了小坝滑坡的现场调查工作,对该滑坡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所得认识如下:(1)小坝边坡具有上硬下软双层结构特征,为中倾外上硬下软型顺层高边坡。由滑坡左右侧壁所出露岩层产状,分析清水江组岩层面空间形态为楔形面,其交线倾伏向约140°,倾伏角约30°。边坡前部存在一条横贯坡体产状为N36°E/NW/62°的逆断层。边坡前缘灯影组一段白云岩体演化为对边坡整体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的锁固段。(2)小坝滑坡为大型高速顺层岩质滑坡,物质运动最大速度约50m/s,滑体总方量约141万方,滑源区残余滑体方量约56万方,堆积区堆积滑体方量约85万方,滑体厚度约2050m。滑面沿下伏清水江组软质岩的岩性分界面亦为岩层层面发育,主滑体为楔形体,滑坡具双面滑动特征。滑坡平面形态总体上呈扇形,后缘高程为1430m1450m,前缘高程为1250m1265m,前后缘高差约200m;前后缘最大水平纵向长度约780m,最大水平宽度约470m。滑坡的主滑方向为140°145°。(3)对现场变形破坏现象进行详细勘察,根据滑后形态与物源特征将滑坡分为滑源区(A)和堆积区(B)。滑源区根据运动特征分为主滑体区(A1)和滑槽区(A2)两个亚区。堆积区根据物质堆积先后顺序分为Ⅰ期堆积左侧堆积区(B1)、Ⅱ期堆积右侧堆积区(B2)、Ⅲ期堆积坡表物质堆积区(B3)、Ⅳ期堆积硅质岩块石集中堆积区(B4)四个亚区。(4)基于现场调查,得出不利的坡体结构特征为滑坡形成的不良地质基础,坡体前缘开挖促进滑坡形成,开挖与连续降雨作用为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小坝滑坡是在不利地质条件下,由开挖与降雨综合作用诱发形成的。滑坡形成及演化分为三个阶段:边坡顺层滑移-后缘拉裂阶段、边坡前缘锁固段形成阶段、锁固段剪断-滑体启动-滑移阶段。边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为:滑移-拉裂-剪断。(5)通过力学试验,得出坡体内下伏清水江组变余粘土质粉砂岩沿层面内摩擦角为31°,内聚力为3.2MPa,抗剪能力低;灯影组一段白云岩内摩擦角为50.4°,内聚力为16.7MPa,抗剪能力高,其单轴抗压强度可超过70MPa;二者的力学特性是滑面沿清水江组岩层面发育、灯影组一段岩体演化为锁固段的根本原因。南沱组冰碛砾岩内摩擦角为45°,内聚力21.3MPa,但其遇水后极易崩解,强度急剧降低。(6)采用Midas/GTS软件对坡体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开挖条件下,较右前缘坡脚处露天开挖,左前缘坡脚出地下开挖对坡体稳定性影响更大,边坡整体发生更大变形,左前缘坡脚处岩体中应力集中程度及变形更大。(2)降雨条件下,坡体前缘锁固段应力进一步集中;较露天开挖后边坡,地下开挖后边坡发生更大变形,清水江组变余粘土质粉砂岩中位移与最大剪应变相对高值区的量值及分布范围均更大,左前缘锁固段岩体应力集中程度及变形更大,左前缘锁固段将最先破坏进而导致边坡整体失稳。(7)采用Geo-slope软件对坡体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首先在不考虑地下水的情况下,对地下与露天开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开挖作用导致坡体中部粘土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分界面处出现最大剪应变集中带,形成潜在滑面;较右前缘坡脚处岩体,左前缘坡脚处锁固段灯影组一段白云岩体中应力集中程度与塑性区分布范围均更大。然后模拟两个剖面的初始渗流场与降雨作用下渗流场,降雨对坡体内地下水位产生一定程度影响。(2)最后通过渗流-应力耦合计算,模拟降雨对坡体的影响,得出降雨作用导致坡体中部粘土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分界面处最大剪应变集中带分布范围扩大,潜在滑面发展,前缘坡脚处岩体中应力集中程度与塑性区均变大;较右前缘坡脚处岩体,左前缘坡脚处锁固段灯影组一段白云岩体中应力集中程度与塑性区分布范围明显更大,其对应的边坡进入临滑状态,左前缘锁固段将最先破坏进而导致边坡整体失稳。(8)通过对边坡地质条件、人工开挖及连续降雨三个致灾因子的分析,得出小坝滑坡的关键致灾因子为人工开挖与连续降雨。此滑坡可从不利坡体结构特征、人工开挖、变形特征、降雨历时与强度四方面进行识别研究。

李益陈[5](2016)在《库水作用下三峡库区涪陵段滑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库区涪陵库段全长约85公里,该库段地质环境受构造、河流、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发育,这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涪陵流域内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之一。三峡水库蓄水、增大库水日降幅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老滑坡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被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蓄水前稳定的老滑坡复活,其失稳破坏严重威胁着库区航运以及沿岸居民人身财产的安全。因此,研究该库岸段滑坡发育特征、类型以及库水增大日降幅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状况,对该库段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三峡库区涪陵段地质环境条件及野外现场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库岸段内滑坡的发育特征及发育规律、类型,并以香炉滩Ⅰ号滑坡为典型实例,进行稳定性计算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用过程机制法、模糊数学评判法、极限平衡法对每个滑坡在增大日降幅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预测评价,并综合三种评价结果,综合分析预测滑坡稳定性状况,取得如下认识:(1)根据岸坡物质组成和岩层走向及倾角,将库岸结构分为岩质岸坡和土质岸坡,其中岩质岸坡可进一步细分为近水平层状岸坡、缓倾顺向层状岸坡、缓倾逆向层状岸坡、斜向层状岸坡、横向层状岸坡。(2)在滑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滑坡发育与坡体结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滑坡发育在缓倾顺向坡、缓倾逆向坡、近水平坡、斜向坡、横向坡中的数量依次递减;直线形坡中发育的滑坡数量最盛,凹形坡次之,其他坡形最少;滑坡的自然坡度多在10°30°之间,少量小于10°;凸岸形成的三面临空的斜坡体更容易发育滑坡。综合考虑地层岩组、坡体结构、变形破坏机制、涉水程度、滑面形状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研究区滑坡类型划分为浮托型、动水压力型、复合型三种类型。(3)本文选取香炉滩Ⅰ号滑坡为典型实例,在研究滑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稳定性定性评价,并运用Geo Studio软件中的SEEP/W模块和SLOPE/W模块分别模拟渗流场和进行稳定性计算,最终综合预测评价增大日降幅条件下的稳定性状况,得出“随着三峡库水位的下降,坡体内的浸润线自由面也随着时间下降,浸润线的下降存在滞后现象,随着库水位的持续下降,滞后现象愈加明显,且随着库水位下降速率的增大,滞后效应越强烈,滑坡稳定性逐渐变差”。(4)分别运用过程机制法、模糊数学评判法、极限平衡法对研究区32处滑坡在增大日降幅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预测评价。过程机制法以横梁子滑坡、大竹林滑坡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变形破坏机制、追溯斜坡演变历史、现今变形迹象,综合考虑库水影响,预测认为上述两处滑坡均将处于欠稳定状态;模糊数学评判法以坝子边滑坡为例,通过数学运算各个因子权向量与模糊关系矩阵合成运算得B={0.1302,0.2453,0.2951,0.3295},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坝子边滑坡将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的结论。在例举典型实例的基础上,列出其余滑坡的稳定性预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浮托型滑坡的稳定性较好,动水压力型滑坡绝大多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复合型滑坡一般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

何潇[6](2015)在《长江巫峡望霞危岩形成机制与危险性评价》文中认为危岩崩塌是三峡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长江河道航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三峡深切河谷在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控制下,碳酸岩与泥岩、页岩组成的软硬互层结构出露地表。由于软弱岩体抗风化能力弱,容易向临空面塑性流动和不均匀沉降,在降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基座强度降低强烈,易引发上部灰岩失稳。本文以长江三峡巫峡岸坡望霞危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貌学、地质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能量原理、离散元、集对等方法,深入研究了三峡巫峡层状灰岩河谷危岩形成机制,变形破坏机理,以及崩塌后效行为与危险性评价,属于地理学、应用力学与航道岸坡防灾减灾交叉的边缘科学问题。本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对长江三峡巫峡河谷重庆段地质灾害集中区域实地调查,将灾害科学划分为破碎岩体崩滑、崩积-残坡积滑坡与软弱基座危岩崩塌三类,结合灾害实例分析了巫峡崩、滑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发生机理和破坏方式;从河谷边坡演化的地质-力学动态角度,阐明了三峡地区层状岩溶地貌崩滑灾害孕育发展过程与河谷边坡自下而上分别显现表生改造、时效变形和失稳破坏的边坡垂直分带性特征;总结了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2)建立了长江三峡碳酸盐岩结构分类与力学特征体系,分析了该地区常见表生构造层理、岩层面、褶皱和溶蚀断层表生构造对层状岩质边坡改造作用;将三峡典型层状岩质边坡分为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顺层层状岩质边坡、反倾层状岩质边坡三大类,结合层面、软弱夹层、软弱结构面等岩体结构的组合关系,通过边坡发育过程塑流-拉裂、蠕滑-拉裂、滑移-拉裂、滑移-弯曲、弯曲-拉裂、滑移-压致拉裂六大类力学机制分析,明确了边坡最终失稳的破坏模式。(3)以长江三峡巫峡望霞危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光粉晶衍射试验、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手段分析发现,软弱基座矿物成分石英含量较高,占60%以上,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约为11.2%,层状硅酸盐矿物绿泥石、云母、蒙脱石等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滑动,易沿主控结构面方向形成潜在破坏面;使用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不同围压下炭质页岩三轴压缩试验,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绘制了三轴试验强度曲线和莫尔圆包络线,获取了炭质页岩强度参数,建立了不同围压下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线性关系。(4)建立了巫峡望霞W1座倾破坏危岩和W2座滑破坏危岩地质模型与力学模型;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理论基础,建立了望霞W1危岩系统能量转化状态函数与危岩解体能量释放和能量耗散体系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望霞危岩W2危岩体主控结构面锁固段两种介质材料的本构模型,基于能量原理构建了危岩破坏尖点突变模型,求解获得了危岩破坏瞬间弹冲加速度与弹冲速度计算公式,二维颗粒流PFC2D软件对望霞W2危岩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望霞危岩W2危岩体破坏瞬间危岩体顶部和底部较大的速度差异可使危岩体呈后倾座滑破坏,与实情相符。(5)建立了危岩崩塌后效落石运动轨迹方程,系统分析了坡形、坡度、坡高、下垫面状况和落石岩性、质量、形状七个因素对落石运动轨迹和致灾范围大小的影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法,建立了危岩崩塌危险性评价模型,对望霞危岩崩塌计算结果表明,落石最远运动1180 m后最终停积在边坡上,距长江航道687 m,不直接对长江航道造成影响。

童广勤[7](2015)在《三峡水库库首段斜坡变形时变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根据国内外资料统计分析,无论是岩质库岸或土质库岸,均会因水库蓄水导致其稳定性不同程度的恶化仍至失稳。如法国的马尔帕塞(Malpasset)薄拱坝、意大利的瓦依昂(Vajont)水库、美国大古力水库、北美洲206座土石坝工程;国内如凤滩、柘溪、东江、白渔潭等大型水库,均在水库蓄水后出现较多的岸坡变形破坏事件。上述因蓄水后引起岸坡变形或失稳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水利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甚至成为确定工程建设规模或决定工程能否建设的重要因素。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至2014年12月已成功蓄水到175m并正常运行2年,库首段(本文指坝址~牛口河段)水位较蓄水前提升110m左右,水位年变幅达30m。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斜坡体内地下水位的大幅度升高,其地下水渗流场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同时,斜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因“水~岩”作用而降低。上述原因引起了库岸斜坡稳定状态的调整,除塌岸外,一些大中型滑坡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变形迹象,如干流上的野猫面、砚包、老蛇窝、树坪、白水河、范家坪、大坪、黄腊石等,支流上的八字门、卡子湾、三门洞等均有明显变形。2003年,三峡库水位抬升至135m后不久在三峡库区就发生了三峡库区自新滩滑坡后发生的最大滑坡--千将坪大型顺层岩质滑坡。据统计,自三峡水库初次蓄水以来至今,库首段共计发生水库库岸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灾害约152例。本研究选取“三峡水库库首段斜坡变形时变特征研究”为研究主题,对三峡水库坝址~牛口河段库岸斜坡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第2章),对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至2014年12月库岸斜坡变形进行了翔实调查,基于数理统计与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分析了斜坡变形随水库蓄水、降雨的时空分布的关系与演化过程(第3章)。根据其变形的外观表征与水库、降雨耦合的时空联系,将其影响因素分为外动力因素、内在因素及其它因素(人工干扰、地震、植被覆盖等),并模拟了斜坡变形随外界因素变化的响应时变过程(第4章)。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水库区域性地质灾害活动程度评价的指标如点密度、地形改变率、面积比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活跃性强度指数概念,并建立了基于活跃性强度指数的水库地质灾害活动程度评价体系,对三峡水库蓄水至今的水库库岸斜坡的地质灾害活动进了评价并划分为5个阶段(第5章)。最后,以研究区卧沙溪滑坡及卡子湾滑坡变形为例,具体分析水库斜坡变形时变过程,并根据时变曲线特征将水库斜坡变形分类。综合论文的研究内容,整个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和创新性成果:1.通过对研究区的野外调查、分析,三峡水库库首段的地质灾害体主要发育在一级斜坡的中下部的侏罗系碎屑岩地层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尤其是侏罗系中上统的泥岩与粉砂岩构成的顺向斜坡区最为发育,主要分布在长江右岸郭家坝~沙镇溪、香溪河右岸、归州河两岸、青干河沿岸以及童庄河右岸等地段,其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段性与时间性,其空间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条带性、垂直分带性和相对集中性;时间性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和滞后性。2.基于工程地质分析与统计学研究水库蓄水对库岸斜坡影响的范围、方式、程度及时空分布规律等,建立水库蓄水后岸坡岸坡变形的演化过程。就具体阶段蓄水过程,随着后续阶段蓄水位的升高(135m~156m~175m),每一蓄水位高程的首次蓄水期对斜坡变形影响最大,其随水位增加呈减小趋势,亦规模~时间曲线峰值呈周期性衰减趋势。水库蓄水对库岸斜坡的影响过程,在蓄水初期,首先是岩土体产生湿化变形,岩土体的结构与强度遭到破坏;同时,由于水的浸泡产生一系列的如水解、溶解和碳酸化作用等化学作用,具体表现为岩土体材料的粘聚力及抗剪强度降低;其三,库水位周期性的涨落及库岸地下水水位动态影响的滞后,引起斜坡内地下水渗流场与压力的变化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岩土体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后,其湿化作化渐趋于完成,库岸斜坡为适应新的环境进行应力的调整与释放,岩土体力学性能一般近趋于饱和态或稍高,库岸斜坡稳定性主要受控于退水期的水位波动造成的动水压力。通过对本次研究区内的水库蓄水高度与变形库岸频数关系研究,发生最频繁灾害事件的水位区间为145m-150m,发生最大规模灾害事件的水位区间为150m-155m,总体而言,水位高程145m-155m为库岸斜坡稳定最不利水位;水库库岸斜坡变形集中在6-9月份,且相对水库蓄水时间,灾害发生的时间均滞后约10~15天左右。3.对地质灾害活跃性评价的相关指标如点密度、面积比、地形改变率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活跃性强度指数的概念,通过其概念的外延与内涵阐述,拟定了计算方法,研究认为评价一个区域地质灾害活跃强度,只考虑灾害面密度比,是不合适的,其没有纳入能量(体积规模代替)大小的因素,纯粹是个空间几何尺寸百分比关系。而地质灾害活跃强度的指数尽可能考虑了灾害发生的重大影响因子,以能量的直观表达形式,描述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该指标对评价区域地质灾害活跃程度较其它几个指标要优。研究了灰色~Markov链法、灰色~周期延长法及频谱分析法在区域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结果显示频谱分析法对于区域性群发地质灾害规模预测有较好的结果。采用频谱分析法,在对研究区2003~2014年地质灾害规模拟合的基础上,对2015~2030年地质灾害爆发规模建立了预测模型如下:S(t)=2.2005+0.7258cos(0.1802πt+0.4113)+1.7896cos(0.3604πt+0.6886)+1.411cos(0.5406πt+0.6708)+1.4682cos(0.7208πt+2.8036)依此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研究区在2015年底至2016年初,区域地质灾害规模达到下一阶段性峰值后,将逐渐趋于较低活动程度的水平。4.对研究区2002年(代表本底值)~2014年地质灾害活动性进行了聚类分析,结合斜坡地表变形表征、三峡水库蓄水调度,并参考点密度、地形改变率等相关指标,将水库蓄水斜坡变形活动程度分为4级,分别为1级(微弱活动)、2级(明显活动)、3级(强烈活动)及4级(极强烈活动),并以此建立了水库蓄水地质灾害活跃性评价体系。按照水库蓄水地质灾害活跃性评价体系,根据地质灾害活动性强度指数大小,结合其时变演化的趋势及特征点(曲线拐点)特征,参考水库蓄水阶段及地表地貌的变形,可将三峡库区蓄水前后的水库对库岸斜坡的影响而导致的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变化分为5个阶段:似稳定期、活跃期、强烈活动期、震荡衰减期及动态平衡期,并对水库斜坡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就水库蓄水全过程而言,其地质灾害的活动性关系为如下:强烈活动期(I3)>活跃期(I2)>震荡衰退期(Ⅰ)>动态平衡期(I5)>似稳定期(I1)。为减弱蓄水对库岸斜坡的影响,若适当延长(T1-T2)时间段并适当提高初期蓄水位,给予水库蓄水对相应高程内的库岸斜坡充分影响的时空,应力等调整得以在低水平阶段完成或大部分完成,在下阶段蓄水时,达到有效消弱地质灾害活动的峰值水平(消峰),是可以降低水库蓄水对岸坡的影响的。据三峡水库蓄水的表现规律来看,其在初次蓄水2a左右开始,历时10a,约为前期历时的5倍。当前,三峡水库正处于震荡衰退期向动态平衡期过渡期(曲线拐点)。为尽快缩短震荡期历时(T4-T5),亦可考虑在蓄水的前3周期加大水位波动率,在低水准(可控的)加速其影响的展布与调整释放,据初步估算,若在一个周期内提高10%的水位波动率,可缩短震荡衰退期约1.5 a。5.根据斜坡变形的三阶段划分,结合研究区斜坡变形时变曲线的特点,将水库斜坡变形分为3类:台阶型、平滑型及复合型。研究认为,其本质是斜坡岩土体对库水波动反应敏感性及水岩作用导致的有利与不利结果的转化。其中的复合型,在水库区较为少见,其斜坡在变形发展过程中,由于水库初期蓄水,同时岸坡岩土体渗透性较低,其斜坡时变曲线呈平滑型特点,但随着水库多次周期性蓄水,组成岸坡岩土体的颗粒材料部份被带走,导致岸坡体渗透性变化大,后期变形时变曲线呈台阶型,总体斜坡变形--时间曲线总体表现为平滑~台阶型。

潘国林[8](2015)在《皖南歙县滑坡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监测研究》文中提出滑坡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和多发性等特点,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地质环境破坏,危害性极大。安徽省歙县位于皖南山区中东部,是安徽省滑坡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歙县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育规律,分析了典型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形成机理,开展了碎石土滑坡的监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资料收集、现场查勘等手段,从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了歙县地区滑坡形成的背景条件;阐述了歙县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2、总结了歙县地区滑坡分布基本特征。分析了区内滑坡灾害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认为滑坡灾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地形、地貌和断层构造影响,沿海拔400m-800m区域呈条带状分布;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受汛期强降雨影响,滑坡灾害集中发生于每年的5-9月。3、建立了歙县地区滑坡分类的原则,提出了包括滑坡体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成灾机理三个方面的综合性滑坡分类体系,并按该分类方法对歙县地区的滑坡进行了分类。4、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岩质滑坡的形成机理模式:①以横痕滑坡为典型案例,根据斜坡形态特征、坡体结构特征和变形迹象等,建立了歙县地区滑移-拉裂式滑坡的形成模式,并进行了滑坡堆积体稳定性评价,认为该滑坡体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处于不稳定状。②以鸟雀坪滑坡为典型案例,建立了歙县地区滑移~弯曲型滑坡的形成模式,采用离散元方法反演了滑坡形成过程,提出了滑坡形成的关键要素,并对复活体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出在暴雨条件下坡体稳定性较差可能发生局部失稳的结论。5、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外东山滑坡为典型案例,提出了歙县地区碎石土滑坡的形成机理模式。运用PFC(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对外东山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建立了蠕滑~拉裂式滑坡的形成模式,并研究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坡体变形及运动特征,获得了碎石土滑坡破坏临界含水率。6、开展了区内单体滑坡监测预警研究,以歙县地区最为发育的碎石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选择外东山滑坡为示范点,开展了坡体深部位移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和降雨量等专项监测工作,建立了滑坡监测示范点,为该区同类的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

冯晓,王路,肖盛燮[9](2012)在《三峡库区高陡边坡崩塌机理分析与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边坡崩塌是边坡病害的一种重要形式,易造成掩埋道路、车辆、行人等事故,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与滑坡在机理上有较大的区别,边坡崩塌多发生于陡峭坡段,具有典型性、突发性以及较大的破坏性。在大量调查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三峡库岸城区高陡边坡岩土体崩塌形成机理,分析了崩塌破坏的一般形式、破坏机理及处治方案。并结合云阳县清凉场高边坡治理工程实例,给出此类高陡边坡治理措施及建议。

丁中开[10](2011)在《三峡库区云阳至奉节段重大新生型滑坡预测评价》文中认为长江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是兼具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宏伟工程。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其干、支流总长度约5311km,库区总面积约10000km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水位在175-145m间周期性波动,总体具骤升缓降的特点,水位波动幅度达30m。国内外大量工程实例表明,水库蓄水极大地改变了库区的水循环系统,从而引起岸坡岩土体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在库水浸泡、库水掏蚀坡脚及库水升降等因素作用下,岸坡岩土体的组分、结构、强度、受力状况发生改变,进而诱发新生型滑坡。据国内外已建水库相关统计资料,水库蓄水后新生型滑坡数量将达到老滑坡数量的1/3左右,据此推算,三峡水库蓄水后新生型滑坡将达百计以上,新生型滑坡一旦发生,将对长江航道、生态环境、水库淤积及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造成危害。本文以三峡库区滑坡多发区云阳至奉节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研究与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手段,在对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段库岸进行岸坡结构特征研究及工程地质分段,并对该段库岸的典型岸坡破坏模式、滑坡发育特征及规律、滑坡形成演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水库蓄水对新生型滑坡的影响分析,运用过程机制分析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模糊理论综合评判及极限平衡条分法对该库岸段进行了新生型滑坡的预测评价,得出如下认识:1、对该段库岸区域地质背景及库区地质背景资料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该段岸坡结构分为以下类型:平缓层状岸坡、横向岸坡、顺向层状岸坡、逆向层状岸坡、斜向层状岸坡五种类型,分别探讨了其变形破坏特征;并对该库段长江及其一级支流进行了工程地质分段。2、对该段库岸的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滑坡主要发育于J3p、J3s、J2s、J2xs、J2x、J1-2z、T3xj、T2b地层中,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互层或灰岩、泥岩互层及泥灰岩、泥岩互层,其它地层滑坡发育较少;滑坡主要发育于顺向层状岸坡,其中缓倾外顺向层状岸坡、中倾外层状岸坡滑坡发育较多,平缓层状岸坡、逆向层状岸坡滑坡发育较少;滑坡主要发育于河流凹岸、支流与长江的交汇处等临空条件较好的地段。3、考虑了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详细分析了由此引发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力学效应。分析表明,地下水与岸坡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原有的水岩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甚至产生新的水岩作用方式,使岸坡岩土体的组分、结构、强度、受力状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岸坡的稳定性状况。4、确定了新生型滑坡预测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岩性组合、岸坡结构类型、坡度、坡高、地质构造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岩体风化程度、库水位升降影响、一日最大降雨量、风(波)浪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应用隶属度函数及AHP法确定了指标的隶属度取值。5、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过程机制分析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模糊数学评价、极限平衡条分法对该段库岸重大新生型滑坡进行预测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各滑坡均处于稳定性差、稳定较差状态。

二、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滑坡运移过程DDA模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及影响因素
        1.1.2 地震触发顺层滑坡的主要特征及失稳机制
        1.1.3 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运移过程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地震边坡动力失稳及运移机制的工程地质分析
        1.2.2 地震边坡动力响应及破坏机制的模型试验
        1.2.3 地震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
        1.2.4 地震滑坡运移堆积过程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2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及地震加载机制
    2.1 DDA数值方法基本理论
        2.1.1 块体变形矩阵
        2.1.2 系统平衡方程
        2.1.3 块体接触机制
        2.1.4 时间积分格式
    2.2 DDA动力分析中地震加载机制
        2.2.1 地震记录的选取原则
        2.2.2 地震记录的基线校正
        2.2.3 地震加载的实现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滑移过程的DDA模拟方法
    3.1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抗滑稳定性分析
        3.1.1 岩质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DDA计算方法
        3.1.2 岩质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VSM计算方法
        3.1.3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矢量和分析法在DDA中的实现
        3.1.4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的DDA-VSM方法验证
    3.2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失稳滑移过程的DDA模拟
        3.2.1 滑坡过程中非连续面剪切强度弱化问题
        3.2.2 状态依赖型的非连续面剪切强度弱化模型
        3.2.3 状态依赖型强度模型在DDA方法中的实现
        3.2.4 改进DDA数值方法的验证
        3.2.5 改进DDA数值方法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4 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溃屈破坏的分析方法
    4.1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4.1.1 基于多层梁模型的溃屈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4.1.2 考虑边坡尺寸效应的溃屈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4.1.3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解析方法的验证
        4.1.4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4.2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4.2.1 基于刚度折减技术的溃屈稳定性分析
        4.2.2 刚度折减技术在DDA数值方法中的实现
        4.2.3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岩质边坡地震倾覆破坏的分析方法
    5.1 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5.2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倾覆稳定性分析方法
    5.3 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的验证
    5.4 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快速评估图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循环动载下泥质软岩力学行为及库区软硬互层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水库诱发地震
        1.2.2 充填型节理的变形和强度
        1.2.3 土的变形和强度
        1.2.4 边坡稳定性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泥质软岩的峰前循环剪切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背景及原理
        2.2.1 试验背景
        2.2.2 试验原理
    2.3 试验设备及制样
        2.3.1 试验设备
        2.3.2 实验制样
    2.4 峰前循环剪切试验分组及过程
        2.4.1 试验分组
        2.4.2 常规静力直剪试验
        2.4.3 循环直剪试验加载方案
        2.4.4 试验过程及步骤
    2.5 循环剪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循环动载作用下泥质软岩的累积变形特征
        2.5.2 峰前循环加载次数对泥质软岩强度的影响
        2.5.3 峰前循环加载对泥质软岩剪切面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峰前循环加载下泥质软岩剪切面演化特征细观颗粒流模拟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标定
        3.2.1 PFC颗粒流方法简介
        3.2.2 PFC直剪试样的建立
        3.2.3 试样参数标定
    3.3 直剪试验数值加载过程的实现
        3.3.1 恒定法向荷载
        3.3.2 切向循环加载
        3.3.3 数值加载过程
    3.4 循环加载阶段泥质软岩剪切面演化特征
        3.4.1 循环加载次数的影响
        3.4.2 法向压力的影响
        3.4.3 循环加载上限值的影响
        3.4.4 循环加载幅值的影响
        3.4.5 含水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循环动载下泥质软岩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
    4.1 引言
    4.2 流变原件及其组合模型
    4.3 循环动载下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4.3.1 分数阶微积分元件的特性分析
        4.3.2 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
        4.3.3 循环动载下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4.4 本构模型适应性验证
        4.4.1 曲线拟合方法及参数范围确定
        4.4.2 泥质软岩变形曲线适应性验证
        4.4.3 拟合参数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典型顺层软硬互层边坡的振动台实验及失稳模式
    5.1 引言
    5.2 振动台实验的软硬互层斜坡概化模型
    5.3 振动台实验的相似关系设计及过程
        5.3.1 相似关系设计
        5.3.2 相似材料及配比
        5.3.3 试验设备及模型箱加工
        5.3.4 边坡模型制作
        5.3.5 加载波的选取及加载方案
    5.4 坡体疲劳损伤累积演化过程
        5.4.1 边坡动力特性参数及其识别
        5.4.2 典型坡体动力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
        5.4.3 典型坡体损伤度D的变化规律
        5.4.4 边坡岩体疲劳裂纹扩张规律
        5.4.5 边坡岩体的非线性三阶段疲劳累积损伤模型
    5.5 坡体动力响应的变化
        5.5.1 边坡动力响应的基本特征
        5.5.2 不同损伤阶段边坡动力响应的变化
    5.6 坡体滑面形成过程及失稳模式
        5.6.1 水平软硬互层层状边坡
        5.6.2 缓倾软硬互层顺倾边坡
        5.6.3 中倾软硬互层顺倾边坡
        5.6.4 陡倾软硬互层顺倾边坡
        5.6.5 典型坡体的失稳演化过程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微震频发对顺层软硬互层边坡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UDEC数值边坡模型的建立
        6.2.1 UDEC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6.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2.3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的选取
    6.3 边坡长期稳定性评价方法
        6.3.1 边坡稳定性系数法
        6.3.2 累积永久位移法与疲劳寿命法
    6.4 多次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变化特征
        6.4.1 水平软硬互层层状坡
        6.4.2 缓倾软硬互层顺层坡
        6.4.3 中倾软硬互层顺层坡
        6.4.4 陡倾软硬互层顺层坡
        6.4.5 典型边坡的失稳破坏全过程对比分析
    6.5 边坡长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6.5.1 动荷载特征
        6.5.2 坡体几何特征
        6.5.3 坡体层面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频发微震下库区顺层岩质边坡累积损伤演化机理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水库诱发地震
        1.2.2 岩体结构面的循环加载
        1.2.3 动荷载作用下边坡岩体的累积损伤
        1.2.4 顺层岩质边坡的动力稳定性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峰前循环加载下岩体结构面的累积损伤直剪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背景及原理
        2.2.1 试验背景
        2.2.2 试验原理
    2.3 试样加工及试验设备
        2.3.1 原岩试样加工
        2.3.2 试验设备
    2.4 试验分组及过程
        2.4.1 试验分组
        2.4.2 试验加载方案
        2.4.3 试验过程及步骤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典型破坏模式及剪应力-剪位移曲线
        2.5.2 峰前循环加载阶段节理的变形特征
        2.5.3 三种变形模式下节理的损伤特征
        2.5.4 峰前循环加载对节理剪切强度的影响
        2.5.5 循环加载速率及加载幅值的影响
        2.5.6 峰前循环加载对节理剪切特性的影响机理探讨
    2.6 本章小结
3 峰前循环加载下岩体结构面的累积损伤细观颗粒流模拟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标定
        3.2.1 PFC颗粒流方法简介
        3.2.2 PFC直剪试样的建立
        3.2.3 试样参数标定
    3.3 直剪试验数值加载过程的实现
        3.3.1 恒定法向荷载
        3.3.2 切向循环加载
        3.3.3 数值加载过程
    3.4 循环加载阶段节理的累积损伤演化特征
        3.4.1 三种变形模式下节理的损伤演化特征
        3.4.2 循环加载次数的影响
        3.4.3 循环加载幅值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累积损伤效应的岩体结构面强度模型及其数值实现
    4.1 引言
    4.2 粗糙起伏对结构面剪切强度的贡献
    4.3 考虑起伏体磨损的节理强度模型及切向弹塑性本构
        4.3.1 循环加载下节理起伏角的累积劣化模型
        4.3.2 切向循环加载下节理的应力-应变关系
        4.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4.4 考虑结构面强度劣化的边坡动力稳定性数值计算流程
        4.4.1 结构面强度劣化影响因素
        4.4.2 边坡动力稳定性计算方法
        4.4.3 数值计算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5.2 地震波的选取及施加
        4.5.3 结构面强度劣化对边坡动力时程稳定性的影响
        4.5.4 考虑强度劣化时边坡稳定性降低原因分析
        4.5.5 多次微震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频发微震下顺层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振动台试验设计
    5.1 引言
    5.2 相似关系及相似材料
        5.2.1 相似关系的设计
        5.2.2 相似材料的确定
    5.3 相似材料力学特性试验
        5.3.1 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目标值
        5.3.2 试验过程及配比确定
    5.4 试验设备及模型箱加工
        5.4.1 试验设备
        5.4.2 模型箱的加工及边界处理
    5.5 边坡模型制作及传感器埋设
        5.5.1 典型顺层岩质边坡的概化设计
        5.5.2 模型建造过程
        5.5.3 加速度计的保护及埋设
    5.6 加载波的选取及加载方案
        5.6.1 加载波的选取
        5.6.2 加载方案
    5.7 振动台试验流程
    5.8 本章小结
6 典型顺层岩质边坡的累积损伤演化过程及失稳模式
    6.1 引言
    6.2 坡体损伤变量的定义
        6.2.1 边坡动力特性参数及其识别
        6.2.2 基于动力特性参数的岩体损伤识别
    6.3 坡体的累积损伤演化过程及累积损伤模型
        6.3.1 典型坡体动力特性参数的变化
        6.3.2 典型坡体损伤度D的变化规律
        6.3.3 边坡岩体疲劳裂纹扩张规律
        6.3.4 边坡岩体的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模型
    6.4 坡体各损伤阶段动力响应的变化
        6.4.1 坡体动力响应基本特征
        6.4.2 不同损伤阶段边坡动力响应的变化
    6.5 坡体滑面形成过程及失稳模式
        6.5.1 水平层状边坡
        6.5.2 中倾顺层边坡
        6.5.3 陡倾顺层边坡
        6.5.4 中倾顺层坡—层面含起伏体
        6.5.5 典型坡体的失稳演化过程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微震频发对顺层岩质边坡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UDEC数值边坡模型的建立
        7.2.1 UDEC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7.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7.2.3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的选取
    7.3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7.3.1 边坡稳定性系数法
        7.3.2 累积永久位移法与疲劳寿命法
    7.4 多次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变化特征
        7.4.1 累积永久位移及稳定性系数的变化规律
        7.4.2 典型边坡的失稳破坏全过程分析
    7.5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7.5.1 动荷载特征
        7.5.2 坡体几何特征
        7.5.3 坡体层面特征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贵州福泉小坝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顺层滑坡案例及结构特征
        1.2.2 降雨诱发顺层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1.2.3 开挖诱发顺层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1.2.4 滑坡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概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貌
        2.2.2 区域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3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岩体风化卸荷
    2.4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小坝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定性分析
    3.1 滑坡过程实录
    3.2 滑坡形态及规模
    3.3 坡体结构特征
    3.4 滑前边坡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3.5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5.1 滑坡边界条件
        3.5.2 滑源区特征
        3.5.3 堆积区特征
    3.6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3.6.1 滑坡形成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6.2 滑坡形成机制定性分析
第4章 滑坡区岩体物理力学试验研究
    4.1 岩石物理性质研究
        4.1.1 岩石密度试验
        4.1.2 岩石含水率试验
    4.2 岩石力学及变形特性研究
        4.2.1 岩石直接剪切强度试验研究
        4.2.2 岩石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全过程试验研究
        4.2.3 岩石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研究
    4.3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综合分析及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4.3.1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综合分析
        4.3.2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第5章 小坝滑坡形成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5.1 小坝滑坡形成机制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5.1.1 Midas/GTS软件介绍
        5.1.2 计算模型建立
        5.1.3 初始应力场模拟
        5.1.4 地下开挖及开挖后降雨条件下边坡应力场与变形研究
        5.1.5 露天开挖及开挖后降雨条件下边坡应力场与变形研究
        5.1.6 小结
    5.2 小坝滑坡形成机制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5.2.1 Geo-Studio软件介绍
        5.2.2 计算模型建立
        5.2.3 Ⅱ-Ⅱ'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5.2.4 Ⅰ-Ⅰ′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5.2.5 小结
    5.3 小坝滑坡形成机制综合分析
第6章 小坝滑坡形成关键致灾因子及识别研究
    6.1 小坝滑坡形成关键致灾因子分析
        6.1.1 边坡地质条件
        6.1.2 人工开挖
        6.1.3 连续降雨
        6.1.4 滑坡形成关键致灾因子
    6.2 小坝滑坡识别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库水作用下三峡库区涪陵段滑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滑坡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1.2.2 水库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库水位升降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2.4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5 滑坡预测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条件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水文地质条件
        2.1.6 地震
        2.1.7 人类工程活动
    2.2 研究区岸坡地质结构类型
        2.2.1 岩质岸坡地质结构类型
        2.2.2 土质岸坡地质结构类型
第3章 研究区滑坡发育特征及类型划分
    3.1 滑坡发育特征
    3.2 滑坡发育规律
        3.2.1 滑坡发育与坡体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3.2.2 滑坡发育与地形地貌的相关性分析
        3.2.3 滑坡发育与地层岩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滑坡类型划分
        3.3.1 滑坡分类的意义
        3.3.2 库水作用下的滑坡分类
    3.4 小结
第4章 库水作用下典型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4.1.1 内在因素
        4.1.2 外在因素
    4.2 香炉滩Ⅰ号滑坡发育特征
        4.2.1 滑坡产出地斜坡特征
        4.2.2 滑坡基本特征
        4.2.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4.3 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4.4 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原理简介
        4.4.1 Geo-slope原理简介
        4.4.2 饱和-非饱和岩土体的渗流理论
        4.4.3 饱和-非饱和岩土体抗剪强度理论
    4.5 库水作用下香炉滩Ⅰ号滑坡渗流场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计算
        4.5.1 计算模型、参数及工况
        4.5.2 渗流场模拟及稳定性计算结果
    4.6 库水作用下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研究区滑坡稳定性预测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过程机制法
        5.1.2 模糊数学评判法
        5.1.3 极限平衡法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预测评价
        5.3.1 过程机制法
        5.3.2 模糊数学评判法
        5.3.3 极限平衡法
    5.4 滑坡类型与预测稳定性状况关系分析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长江巫峡望霞危岩形成机制与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坡地剖面发育经典理论
        1.2.2 坡地失稳机制研究
        1.2.3 危岩稳定性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巫峡河谷主要地质灾害特征与演化研究
    2.1 引言
    2.2 巫峡崩滑灾害特征
    2.3 巫峡崩滑灾害类型与实例
        2.3.1 破碎岩体崩滑
        2.3.2 崩积-残坡积滑坡
    2.4 喀斯特河谷区地质灾害链
        2.4.1 地质灾害链定义
        2.4.2 地质灾害链基本类型
        2.4.3 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
    2.5 长江巫峡地质灾害的地貌学解译
        2.5.1 望霞陡崖发育的地貌过程
        2.5.2 危岩发育模式演绎
        2.5.3 河谷边坡发育与地质灾害
    2.6 小结
第三章 三峡岩溶区层状岩质边坡研究
    3.1 引言
    3.2 三峡岩溶区碳酸盐岩特征研究
        3.2.1 岩溶作用基本原理
        3.2.2 长江三峡岩溶区主要碳酸盐岩分类
        3.2.3 表生构造对灰岩边坡稳定性影响
    3.3 层状岩质边坡结构分类
        3.3.1 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
        3.3.2 顺层层状岩质边坡
        3.3.3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
    3.4 层状岩体边坡破坏形式
        3.4.1 局部断裂平滑
        3.4.2 顺层滑动
        3.4.3 倾倒破坏
        3.4.4 楔体破坏
    3.5 层状岩质边坡破坏地质力学机制
        3.5.1 塑流-拉裂
        3.5.2 蠕滑-拉裂
        3.5.3 滑移-拉裂
        3.5.4 滑移-弯曲
        3.5.5 弯曲-拉裂
        3.5.6 滑移-压致拉裂
    3.6 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6.1 地形地貌
        3.6.2 岩性
        3.6.3 断裂构造
        3.6.4 气候条件与地下水
        3.6.5 地应力与震动作用
    3.7 小结
第四章 长江巫峡望霞危岩软弱基座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软弱基座基本特征
    4.3 软弱基座矿物成分研究
        4.3.1 X光粉晶衍射试验(XRD)
        4.3.2 扫描电镜矿物分析
        4.3.3 偏光显微镜矿物分析
    4.4 软弱基座岩芯三轴抗压试验
        4.4.1 试件制备
        4.4.2 试验设备与方法
        4.4.3 试验结果
        4.4.4 炭质页岩应力-应变曲线
    4.5 水与软岩的相互作用
        4.5.1 岩体软化
        4.5.2 水的化学作用
        4.5.3 水的力学作用
    4.6 温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4.6.1 不同热荷载下的物理性质对比
        4.6.2 单轴压缩试验
        4.6.3 温度对峰值应力、应变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三峡巫峡望霞危岩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望霞危岩地质模型
        5.2.1 望霞危岩概况
        5.2.2 危岩体地质模型
        5.2.3 新构造应力场对望霞危岩发育控制规律
    5.3 近水平软硬互层高边坡危岩演化机理
        5.3.1 座滑破坏型危岩
        5.3.2 座倾破坏型危岩
    5.4 基于突变理论座滑式危岩本构关系研究
        5.4.1 突变理论与突变模型
        5.4.2 尖点突变理论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思路
        5.4.3 座滑式危岩力学模型
        5.4.4 座滑式危岩动力破坏过程
    5.5 基于PFC~(2D)望霞W2危岩数值模拟
        5.5.1 颗粒流方法特点与假设
        5.5.2 颗粒流物理模型
        5.5.3 望霞W2危岩颗粒流数值模型
        5.5.4 参数设定
        5.5.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6 座倾式危岩稳定性研究
        5.6.1 座倾式危岩破坏地质特征
        5.6.2 座倾式危岩力学模型
        5.6.3 望霞W1危岩失稳过程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危岩崩塌后效行为及危险性评价
    6.1 引言
    6.2 危岩崩塌岩块运动过程研究
        6.2.1 基本假设
        6.2.2 初始位移阶段
        6.2.3 碰撞阶段
        6.2.4 滚动与滑移阶段
    6.3 成灾区影响因子分析
        6.3.1 边坡形态
        6.3.2 岩块形状
        6.3.3 岩块质量与大小
        6.3.4 岩块强度
        6.3.5 坡表状况
    6.4 危岩崩塌危险性评价
        6.4.1 致灾危险性因子
        6.4.2 基于集对分析法崩塌区危险性评价
        6.4.3 望霞危岩算例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三峡水库库首段斜坡变形时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库岸斜坡变形机理
        1.2.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1.2.3 斜坡变形演化时变研究
        1.2.4 三峡库区库岸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库岸斜坡类型及发育特征
    §2.1 研究区范围
    §2.2 气象水文
    §2.3 区域地质背景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
    §2.4 库岸斜坡类型
    §2.5 斜坡变形方式与发育特征
        2.5.1 斜坡变形方式
        2.5.2 发育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库岸坡变形规律分析
    §3.1 水库蓄水过程
    §3.2 蓄水前水库岸坡变形本底研究
    §3.3 139M蓄水对库岸变形的影响
        3.3.1 岸坡变形的地质表征
        3.3.2 岸坡变形特征分析
    §3.4 156M蓄水对库岸变形的影响
        3.4.1 岸坡变形的地质表征
        3.4.2 库岸岸坡变形特征分析
    §3.5 175M试验性蓄水对库岸变形的影响
        3.5.1 岸坡变形的地质表征
        3.5.2 岸坡变形特征分析
    §3.6 岸坡变形时空分布特征
        3.6.1 岸坡变形的阶段性规律分析
        3.6.2 岸坡变形的时间分布特征
        3.6.3 岸坡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
        3.6.4 蓄水与岸坡变形的关联效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岸坡变形影响因素与过程
    §4.1 内在因素的影响
        4.1.1 地形地貌
        4.1.2 岩石性质及组合特征
        4.1.3 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
        4.1.4 岩石风化
        4.1.5 水作用下岩体物理力学特性
    §4.2 外动力因素的诱发作用
        4.2.1 大气降雨
        4.2.2 水库蓄水
        4.2.3 人类活动
    §4.3 其它因素
    §4.4 岸坡变形机制
        4.4.1 塌岸
        4.4.2 滑坡
    §4.5 斜坡变形过程数值模拟
        4.5.1 FLAC3D基本原理
        4.5.2 工程地质条件
        4.5.3 斜坡变形数值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活跃性评价研究
    §5.1 活跃性强度评价指标
        5.1.1 点密度
        5.1.2 面积比
        5.1.3 地形改变率
        5.1.4 活跃性强度指数
    §5.2 趋势预测方法
        5.2.1 灰色~Markov链法
        5.2.2 灰色~周期延长法
        5.2.3 频谱分析法
    §5.3 趋势预测模型
    §5.4 预测结果分析
    §5.5 评价等级分类体系
        5.5.1 聚类分析原理
        5.5.2 等级分类体系
    §5.6 地质灾害活跃性阶段划分与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典型岸坡变形时变过程分析
    §6.1 斜坡变形时变过程类型
    §6.2 卧沙溪滑坡变形时变过程
        6.2.1 滑坡基本特征
        6.2.2 滑坡变形监测
        6.2.3 变形分析
        6.2.4 滑坡变形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6.3 卡子湾滑坡变形时变过程
        6.3.1 滑坡基本特征
        6.3.2 滑坡变形监测
        6.3.3 变形分析
        6.3.4 滑坡变形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皖南歙县滑坡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滑坡研究简史
        1.2.2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1.2.3 滑坡监测预警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5.1 新构造运动
        2.5.2 地震
    2.6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7 水文地质特征
    2.8 植被分布特征
    2.9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类型及特征
第3章 滑坡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
    3.1 滑坡分类
        3.1.1 国际常用滑坡运动分类
        3.1.2 国内滑坡分类
    3.2 研究区滑坡类型划分
        3.2.1 分类目的与原则
        3.2.2 滑坡类型划分
    3.3 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
        3.3.1 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
        3.3.2 滑坡灾害的时间分布
        3.3.3 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第4章 滑坡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4.1 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4.1.1 岩质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4.1.2 土质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4.1.3 古滑坡体复活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4.2 滑坡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4.2.1 地层岩性对滑坡影响
        4.2.2 地质构造对滑坡影响
        4.2.3 地形地貌对滑坡影响
        4.2.4 大气降水对滑坡影响
        4.2.5 交通工程对滑坡影响
        4.2.6 河流对滑坡影响
        4.2.7 人类其他活动对滑坡影响
第5章 典型岩质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5.1 横痕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5.1.1 横痕滑坡形成机制
        5.1.2 滑坡残留体稳定性分析
    5.2 鸟雀坪古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5.2.1 鸟雀坪古滑坡形成机制
        5.2.2 古滑坡复活体稳定性分析
第6章 典型碎石土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6.1 工程地质条件
        6.1.1 地形地貌
        6.1.2 地层岩性
        6.1.3 地质构造
        6.1.4 水文地质条件
    6.2 滑坡体基本特征
        6.2.1 滑坡形态特征
        6.2.2 滑坡边界特征
        6.2.3 滑坡体结构特征
        6.2.4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6.3 外东山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离散元分析
        6.3.1 物理实验与参数取值
        6.3.2 滑坡形成机制数值分析
第7章 滑坡监测研究
    7.1 滑坡监测概述
        7.1.1 目的与任务
        7.1.2 基本方法
        7.1.3 监测分级
        7.1.4 监测仪器选型原则
        7.1.5 监测仪器布置原则及要求
    7.2 歙县外东山滑坡变形监测
        7.2.1 监测内容及监测仪器
        7.2.2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7.3 监测结果分析
        7.3.1 雨量计观测结果分析
        7.3.2 深部测斜仪监测结果分析
        7.3.3 渗压计监测结果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三峡库区云阳至奉节段重大新生型滑坡预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1.2.2 库区滑坡问题研究现状
        1.2.3 三峡库岸滑坡问题研究现状
        1.2.4 三峡库区云阳至奉节段滑坡的相关研究进展
        1.2.5 滑坡预测评价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背景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背景
        2.1.2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貌演化
        2.1.3 地震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岸坡结构类型及工程地质分段
    3.1 岸坡结构类型
        3.1.1 土质岸坡
        3.1.2 岩质岸坡
    3.2 岸坡破坏模式
        3.2.1 土质岸坡破坏模式
        3.2.2 岩质岸坡破坏模式
    3.3 岩质岸坡变形破坏规律
    3.4 库区工程地质分段
第4章 滑坡发育特征及水库蓄水后新生型滑坡预测评价指标的选取
    4.1 滑坡发育特征
        4.1.1 滑坡发育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4.1.2 滑坡发育与岸坡结构类型的关系
        4.1.3 滑坡发育与地貌的关系
    4.2 水库蓄水对新生型滑坡的影响分析
        4.2.1 物理作用
        4.2.2 化学作用
        4.2.3 力学作用
    4.3 预测评价指标的选取
第5章 新生型滑坡预测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过程机制分析法
        5.1.2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5.1.3 模糊综合评判法
        5.1.4 极限平衡条分法
    5.2 预测评价稳定性影响因素分级及地质背景信息
        5.2.1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级
        5.2.2 地质背景信息
    5.3 预测评价
        5.3.1 过程机制分析法
        5.3.2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法
        5.3.3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滑坡运移过程DDA模拟方法[D]. 张彦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2]循环动载下泥质软岩力学行为及库区软硬互层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D]. 何春梅. 重庆大学, 2018(04)
  • [3]频发微震下库区顺层岩质边坡累积损伤演化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 刘永权. 重庆大学, 2017(06)
  • [4]贵州福泉小坝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张洪.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5]库水作用下三峡库区涪陵段滑坡稳定性研究[D]. 李益陈.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6]长江巫峡望霞危岩形成机制与危险性评价[D]. 何潇.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7)
  • [7]三峡水库库首段斜坡变形时变特征研究[D]. 童广勤.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2)
  • [8]皖南歙县滑坡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监测研究[D]. 潘国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2)
  • [9]三峡库区高陡边坡崩塌机理分析与治理研究[J]. 冯晓,王路,肖盛燮. 路基工程, 2012(02)
  • [10]三峡库区云阳至奉节段重大新生型滑坡预测评价[D]. 丁中开.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控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