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改变传统阅读教学2~3课时学一篇课文、一学期教一本书的状况?一节课里能够读2~3篇文章吗?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实施吗?学生的阅读方式和策略能更丰富一些吗?面对阅读教学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温州市以“1+X”群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撬动语文课内外阅读的“双改革”。 一、什么是“1+X”群文阅读教学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最精彩的表述之一。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 今天,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用2~3课时教学一篇课文还有很多的问题和内容没有分析完毕,一学期教30多篇课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整本书阅读虽然重视了,但是缺乏有效指导,结果往往成为学生在课外的自发阅读。 国内近几年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其议题和内容基本也是以课外为主,大都凭教师的自发参与和热情来做,想法虽好,但课内教学不改变,往往也没有阅读的时间加以保证,因而也只能处于自发和自流的状态。 “1+X”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课内课文教学展开的群文阅读,“1”既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也指这篇课文的一个典型特征(我们称为“议题”,这个议题可能是主题,可能是内容的角度,可能是表达特点,可能是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某种观点等)。“X”是指与这个议题相匹配的多篇文章。为此,“1+X”就形成了一组结构化的文章。简言之,“1+X”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 可见,“1+X”群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发挥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大量的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体系,进入到语文课堂并保证落实,并以阅读内容为切入口倒逼减少课文教学烦琐的分析提问,为大量阅读进入语文课堂腾出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二、“1+X”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1+X”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绝不止阅读内容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系统更新,是通过学习内容的重构,实现阅读内容结构化,倒逼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从而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双改革。 1.精选教学内容。因为“X”的加入,必须有相应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所以教师在针对“1”的教学时,不能再面面俱到地分析提问,必须精选核心学习内容,尤其要抓住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或目标进行教学,促使教师更加有意识地寻找课文的“这一个”,简化教学环节,从而为“X”的介入提供条件。“X”的引入与“1”又形成了一组结构化的文章,将大大提升“1”这篇课文的阅读质量,从而又提高了“1”的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学期的角度来看,“1+X”群文阅读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为主的状况,变碎片化的阅读为整体性、结构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更多地尝试真实的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策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实现课内外无缝衔接。“1+X”群文阅读教学是在不改变教材编排体例的前提下,在“1”上做文章,让无数适合孩子阅读的文章顺利进入主流的教材体系。只要有了合适的选文,即使是普通教师,也便于教学操作。一学期下来,课堂上就可以增加3~4本书的阅读量。 4.建设阅读课程。“1+X”群文阅读教学将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离散性的学科课程模式,变之为一种联结性、统合性、探究性为特征的“1+X”群文阅读课程模式。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把众多结构化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形成一个大语境,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去比较、发现、运用,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三、“1+X”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探索 (一)“1”的确定 面对一篇课文,如何确定“1”(即议题)?这是“1+X”群文阅读教学首先会面对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特点来选择和提炼。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予以说明。 这册的议题有指向文章主题的,有依据课文内容自建主题的,有指向表达形式的,也有主题和表达形式兼而有之的。议题的多样化,能让学生的阅读大餐更加丰盛,更有吸引力。这些议题的确定也就是对课文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X”的选择 “X”的选择是完全根据“1”的议题进行的,要求长短适宜、难度适合、富有情趣。(示例见下表)“X”的引进加强了对“1”这篇课文特点的凸显,与“1”形成了结构化的一组文章,为比较、发现等阅读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三)“+”的形式 有了“1”和“X”,如何将它们在教学中进行组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1→X。即从一篇到多篇,在学完课文之后,进行X的阅读。 X→1。即从多篇到一篇,在阅读“X”之后,进行课文“1”的学习,从而快速地发现“1”的语文特质,提高“1”的学习效率。 1→X→1→X→1……即实现“1”与“X”的互动,相互促进阅读。 1→X→Y。即在从一篇到多篇的基础上,引出学生曾经阅读的文章或阅读经验(Y)。 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为例谈谈其中的做法。 先做减法。为保证在课内读X篇文章,必须先给课文教学做减法,让教学由多到精,以少胜多。 《七颗钻石》一文在平常的教学中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往往会问这些问题:水罐第一次是怎么变化的?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第四次呢?最后怎么变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小女孩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这样的内容当然需要2~3节课来朗读分析感悟。 而在“1+X”群文阅读教学里,必须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通过研读课文,首先抓住本课“1”的特点——反复出现的事物,然后根据这个特点组织讲童话故事的“学的活动”。 教学过程如下: 1.读了课文,你是否发现了文中反复出现和变化的一个事物(水罐)?找出罐子变化的句子。 2.边读句子,边归纳板书,整理罐子变化顺序。 3.罐子是无缘无故地发生变化吗,你发现每次变化跟什么有关?学生默读寻找原因。借助《作业本》第5题,说原因,边说边用两个字概括并板书。(倒水、送水、递水、让水) 水罐发生了多次的变化。 水罐装满水,是因为________, 水罐掉地下水没有洒,是因为________, 水罐变成银罐,是因为________, 水罐变成金罐,是因为________,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是因为________。 4.你是否发现了罐子变化的秘密?(小姑娘每行动一次,水罐就发生一次变化,小姑娘的爱心一次比一次强烈,水罐一次比一次珍贵……) 5.借助小女孩行为的关键词和水罐变化的顺序,讲清楚这个童话。(自由讲、同桌讲、指名讲) 往常需要两课时分析的《七颗钻石》因为抓住了核心目标,精选了内容,一课时就完成了重点部分。那是因为减去了赘余的教学内容,从而减去了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减去了多余的手段和形式,为“X”的引入创造了条件。 再做加法。引进两篇文章,一篇是《幸福鸟》。 1.学生默读,发现重复出现的事物。 (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篇故事——《幸福鸟》。学生默读。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吗?《幸福鸟》也有一个反复出现、不停变化的事物——老妖怪。) 2.借助重复事物变化厘清故事脉络。 (1)自主学习。学着《七颗钻石》的方法,把妖怪的一次次变化和旺嘉的行为通过学习单整理出来。 (2)同桌交流,互学互助,交流展示。 3.借助脉络,讲故事。 练习:借助“学习单”,通过妖怪的变化和旺嘉的行为讲这个故事。 4.发现《幸福鸟》开头、结尾的特点,创编《七颗钻石》的结尾。 (1)两篇文章还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看一看,想一想。 (2)《幸福鸟》有悲惨的开头,美好的结尾,首尾对应。《七颗钻石》的开头也很悲惨,复现第一句: (3)你能学着《幸福鸟》开头、结尾一一对应的方法来编一编《七颗钻石》的结尾吗? 另一篇是《田螺姑娘》。 1.很多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都有一个悲惨的开头,美好的结尾。我们再来阅读一篇文章,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学生速读故事。 2.思考交流:这些故事的开头、结尾为什么都要这样写呢? 3.小结:故事的结尾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有兴趣的还可以多读几篇文章,甚至几本书,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的特点。 《幸福鸟》《田螺姑娘》与《七颗钻石》形成了一组结构化的文章,都反复出现了事物,而且以《幸福鸟》《田螺姑娘》的开头结尾的呼应特点形成了对《七颗钻石》的结尾创编,加深了对《七颗钻石》的童话寓意的感受,从而实现了与“1”的深度融合。 四、“1+X”群文阅读教学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1+X”群文阅读教学更适合在三~六年级实施。要根据文章的深浅、长短实际灵活实施。但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防止课文教学囫囵吞枣。“1+X”群文阅读教学倒逼课内阅读更要扎实,抓基础,抓核心,提高效率,而不能蜻蜓点水,马虎了事。即使群文的引入,也是与课内这篇课文相互融合,促使这个“1”核心目标的学习更充分和扎实,这是底线。 2.防止变阅读为单纯的习作。“1+X”群文阅读重在阅读,不是完全为习作服务,更不是直接变成写法的练习,要侧重在阅读速度、阅读策略上进行指导。 3.防止群文的过度分析。群文引进后,避免当做精读来教,当成课内文章来教,否则这样会生发出很多的问题和分析。“1X”群体语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_七颗钻石论文
“1X”群体语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_七颗钻石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