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_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_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旗帜论文,灵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8)21-0004-06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理论,它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带有任何的宗派性。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理论,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同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党克服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克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外国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克服学术研究、报刊宣传、教学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显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得以确立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

第一,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结合,使我国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进,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利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逻辑,正是在于要在全球范围开发经济,把政治和意识形态置于经济需求的从属地位”。[2]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开始以新的形式呈现,意识形态的功能开始借助经济发展优势发挥作用,意识形态的渗透、斗争和较量主要通过企业集团的经济力量进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成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斗的决定性的因素。而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占有资源的不平衡,进而使他们在基本生活质量、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享有的资源和服务之间产生并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距。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能惠及劳动人民,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就必须解决城乡、地区、阶层之间差距的悬殊问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第二,面对网络化的挑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掌握信息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当前,信息传播正在经历深刻的革命,信息的网络化已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网络的信息传播特点就是扁平化、互动性、多样性,很难形成对网络信息利弊进行甄别的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网络所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起了严峻挑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信息的控制和导向的难度加大。网络技术手段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把网络变成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必然要求我们提高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和加强网上宣传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网络宣传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宣传的阵地,用正面宣传的声音占领宣传阵地,防止各种错误观点、言论在网上自由泛滥,打击和取缔网上的非法政治活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探索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工作的规律,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第三,面对市场化的挑战,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出现了诸如道德滑坡、腐败和个人至上思潮等一些消极因素,严重地削弱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意识形态领域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日趋复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通过要求人们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也以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诱发了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以及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从而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必然成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第四,面对“西化”和“分化”的挑战,必须通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抗击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强大攻势,粉碎他们“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西方敌对势力为了称霸全球,把我国社会主义的日益发展看作其称霸的障碍,因而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多渠道、多途径的渗透与颠覆。一方面,他们丑化社会主义中国、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西化”和“分化”的手段,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培植“内应人员”,播撒“自由种子”,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将日趋复杂和激烈。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在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激荡中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力,应对和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的“文化侵略”和恃强凌弱的“文化霸权”,以及包藏祸心的“文化渗透”,识破西方敌对势力“使我们在精神上解除武装,进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精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打上民族文化精神的烙印。因此,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这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诞生于16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本国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根本,也是治党治国的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建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源于它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深刻地蕴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其运用中,不仅已经包含着发展这些基本原理的规定性,而且也包含着必须根据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些原理加以发展的规定性。例如,马克思在提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这一基本原理时就指出,这一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在其实现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随着基本原理据以产生的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又如,马克思晚年曾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把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一般原理,当作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就会在给他“过多的荣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了他“过多的侮辱”。[3]实际上,这样的“历史哲学理论”只可能是“超历史”的理论。如果不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更新,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现成结论,实际上就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了。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仅仅依靠引证马克思主义的某一基本原理,直接用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其次,集中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上。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主要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永远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关注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其二,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一种固步自封的宗派主义体系;相反,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任何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其三,马克思主义决不认为自己是要人们向它膜拜的“终极真理”;相反,马克思主义总是从发展着的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阐发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是其开放性的必然继续。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的结合之中。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基点则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这一基点,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创造”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甚至可能成为曲解、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20世纪初,列宁就曾提到:“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4]列宁正是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当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直接体现于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口号,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上,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0年的实践证明,确立和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地消除了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能颠倒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主体与非主体的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真正做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都可以大显身手,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由于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经济利益关系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现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文化选择也是多元的。文化表现为高雅艺术、通俗艺术、思想性比较强的艺术、以休闲消遣为主的艺术等多种类型。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起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作用,也才能消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杂音和噪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质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先进性,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起到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质量首先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学术性同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统一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与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中。19世纪40年代以前,流行于欧洲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尽管也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和有价值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在对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问题的理解上,难免陷入极其混乱和武断之中。与此相反,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在19世纪创立的全部最优秀的思想成果,从而使这一新的世界观具有高度的理论上的科学性、学术性;而且这种理论上的科学性、学术性,完全建立在那一时代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是这一时代发展的最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与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及法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的真正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上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与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声明,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纲领、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和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在亿万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与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表现出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上。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经过战斗:一方面,它要反击来自资产阶级营垒内的日趋频繁和剧烈的攻击;另一方面,它又要进行反对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当然,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归根到底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种反映。这时,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学说,同时它也从来不放弃同一切反科学、伪科学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质量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捍卫、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在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南。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它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在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性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5]继这两大理论成果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在理论与实践上全面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种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和借鉴中外发展经验教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崭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伟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始终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分析实践的发展变化,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党。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质量还取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为劳动人民谋利益、为社会主义谋发展的政党,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提高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首先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的关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提出的理论的区别,搞清楚哪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其次,必须要具备在现实中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经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论调、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被颠覆”的奇谈怪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层出不穷。今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这些论调和奇谈怪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如何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前提。此外,还必须科学总结建国后中国共产党50多来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这决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_世界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