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地理教材处理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教育与教材处理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的内涵是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地理学科的创新教学是在师生双边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其目标的,它奉行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其最高境界则是通过教师的“为创新而教”和学生的“为创新而学”,实现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从古到今,教学内容是继承、整理、传播知识和精神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更应该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育的创新目标就难于实现。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的创新因素,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二、如何创新地处理地理教材
1.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教学内容,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2.教材知识呈现顺序及现有内容的处理
(1)“调整”。新地理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所以对教材知识呈现顺序可适当调整,体现地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某些知识的教学,如“地球与地图”的学习,就应结合学生实际,既可集中学习,也可分散学习。当然,不管是集中学习还是分散学习,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尤其是创新学习。为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与探究学习,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可恰当调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的详略,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重点放在熟悉各种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难点放在根据降水柱状图与气温曲线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而以前既是重点和难点的气候成因可不学习。
(2)“删减”。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地理学习能力较差的群体,可减少教材内容的层次和难度,删除繁难、重复的知识,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如讲“四季的形成”时,可让学生了解二分二至日的名称、日期等,而对二分二至日时北半球大部分地方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面接受太阳热量情况,及其成因,可不做解释。对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群体,在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如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如学习世界气候时,可补充世界的自然带等有关内容。
(3)“改编”。教材中有些知识是直接呈现给学生,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所以,改革知识的呈现形式,把适合于讲授的内容变成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
第一,把现成的结论变成问题情境。如“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如果就课本教课本,不利于学生探索,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把教材内容改编为“游泰山,初登山时,我们汗流浃背,到达山顶,当我们欣赏泰山日出时,却用军大衣把身体裹得严严的”。以此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止一个,可以逐个让学生解决。提出问题后先由学生独立探索,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解答后再让学生看课文。这样设计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二是只给出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并且在提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是不让学生看现成的课文,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思维,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原封不动的就课本学课本,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翻书看,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用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地理事实引入。教材是学生的学习用书,用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地理事实,用通俗、生动的文字,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和活动设计引入教学内容,可增强教材的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实际大胆改进,如地图内容的简化与增加,图文之间、文表之间的相互转化,又如知识提纲的书写、板图板画的设计,最好不要生搬硬套课本,应立足实际,想方设法整理出有别于原文,但又是与课文紧密结合的一些新内容,给学生以新、奇、巧,不落入俗套的全新感觉。
第三,改变地理授课形式。根据教材内容,把课堂讲授课改变为地理活动课、实践课,改变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如“中国的地形”一章,可设计为活动课,在地理园地制作中国地形模型。
第四,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表等制成课件呈现给学生,配上解说、音乐、动画等,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有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迁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如学习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时,把我国铁路干线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坐火车旅游来学习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分布。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情绪高、兴趣浓,改变了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变难学习为易掌握。
第五,改变作业的形式。作为非实验区的教材,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可把作业进行分解或改变形式,如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把书面作业设计为口头作业、小组讨论、绘图、小制作、实地考察、查找相关资料等形式,并且内容有趣、贴近生活。如学习“中国铁路”一节后,笔者布置的作业是,第一绘出河南省铁路分布图;第二查阅粤海铁路建设的相关资料及其它地铁建设新成就;第三从濮阳出发到云南省昆明,尽可能坐火车,你能选择几条线路,所经铁路干线有哪些?
3.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1)补充一些有关乡土的以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如补充河南地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南的人口、民族、地形、气候、交通、旅游、工农业。
(2)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补充一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如学习旅游业时,补充旅游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又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时,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教学过程中应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新闻、地理新发现等。如讲我国的水资源时,补充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又如讲长江时,补充三峡工程的概况。再例如,讲青藏地区时,补充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大峡谷等知识。
(4)适时补充一些形式新颖、内容有趣的内容。如补充一些地理故事、歌曲、诗词、谜语、图片、漫画、谚语、顺口溜、成语等。讲我国的气候时,补充三国故事“借东风”;讲我国四大高原时,补充歌曲“青藏高原”“黄土高坡”;如讲杭州的秀丽时,补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讲南极洲时,补充谜语“一座房子很奇怪,四面窗户向北开,这栋房子怎么盖?”;讲我国的旅游业,补充“神女峰”的传说、展示我国十大旅游区的精美图片;讲水资源时,补充漫画“地球的末日”;讲南方地区时,补充谚语“滇南十八怪,风雨来得快,鸡蛋拴着卖,姑娘四季把花戴”;讲西北地区时,补充顺口溜“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讲地形变化时,补充成语“水滴石穿”“沧海桑田”。
(5)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知识,所以对教材处理时,找准结合点,渗透其它学科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如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历史、生物问题。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的的问题
非实验区的老师应有处理好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具体表现与方法应该明确,不应该产生狭隘、片面理解,更不能理解为“更换内容”或“活动内容的更换”,不能把许多注意力放在调换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不能忽略了对自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其他因素的关注。因此,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第二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第三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第四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从实践中来,到实战中去;第五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