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施中享受教育生命——南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新课程之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研组论文,之旅论文,附中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研组在江苏省首轮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以课程资源开发、学科教学创新、教师专业发展三项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智慧实践、勤于反思,不仅收获了学生学业质量和价值观的提升,也收获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中,教研组全体教师实现并享受了作为教师的特殊的教育生命。
一、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教研组来说,新课程的实施首先面临的是两个十分具体的问题:一是“一标多本”后教师如何备课和上课,二是如何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学科特色渗透在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这一界定刷新了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地位与价值,也使我们全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确立了以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为首要工作的实施途径。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服务于国家必修课程的文本资源建设
实施准备阶段,在向先进入新课程的省份名校的观摩学习中我们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理念在地理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得到鲜明的体现,但从我们采用的某版教材看,新课程相比传统课程增加的实践性、技能性内容和要求是师生们难以一下子达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不够的,特别是有关动手实践的内容。为此,针对地理学科跨人文与科学两大领域的特点,2004年全组老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素材,结合老师们的国外考察成果,为即将进入新课程的2005级全体学生编写了《生活·社会·地理》,共8章60节20万字的文本学习和探究材料,作为学生课后阅读、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文本学习资源。三个栏目“社会万花筒”、“地理百花园”、“生活好向导”多重对应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生活好向导”栏目,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优良学习品质,提供他们“用地理”的重要平台。栏目中很多活动方案都是教师本人和所教过的各届学生多年实践、总结、提炼的成果,是不可多得的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书中选取的素材、陈述的原理与设计的活动方案,充分考虑到班级条件和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具有生成性,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拆分、重组。这套材料因使用效果好而深受欢迎。
(二)研究性学习:突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为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面对众多的选题和方向,我们锁定了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题取向。
近年来,相对集中的研究课题有:南京地铁对商业布局的影响、“停车难”问题的研究、南京市品牌连锁店分布的合理性分析、南京市水体污染调查、节约型校园建设方案、某楼盘销售宣传规划书、农民工问题、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购房选址因素的调查、在南京仙林地区建大型PX(对二甲苯)工程合适吗、城市屋顶绿化方案及其推广、关于南京主城区红绿灯分布合理性的调查研究、关于我校水循环系统的研究、南京市的静脉系统研究等话题。其中多个课题获国家和省级奖项。
(三)开发了“人人有活动,次次有收获”的学科活动课程
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人人有活动,次次有收获”。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天文周活动。旨在结合课堂内教学内容“地球在宇宙中”,利用校园天文台的天文望远镜,把高一新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科学观测的活动中。在活动周中,每天中午既有天文电影观看,又有按班级排序的太阳黑子观测、绘图,还有经纬度测量;晚上则是观测月球和木星。2009年的天文周专家讲座还首次引进了跨学科的“天文与文学”话题,深受学生们欢迎。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地理日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到南京市北郊六合县境内的桂子山观测熔岩流冷凝收缩形成的柱状节理群。本课程旨在利用南京地区优越的地质资源,帮助学生达到地理新课程对野外考察技能的要求。
三是面向地理爱好者的新疆追日之行。目的是给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更远更大的探究空间。参加的学生在活动后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最后,天公作美,云适时消散,将日食的瑰丽壮阔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像是从云彩里泻下的岩浆,在西天边上画下一道很美很美的弧线。渐渐的,太阳和月亮已经融为一体,相拥着。此时,天色变暗,漫天淡灰色的幕布,留下光影组成的银戒,而贝利珠就是那戒指上璀璨夺目的最耀眼的钻石,让人忘却了身边的一切,只是贪婪地凝视,与不断下意识地按着快门。短短几分钟,食甚就结束了,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将一生难忘。我们在日全食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角度与姿势,为拍取更好的照片努力。当然,这次观测也需要我们克服一些困难,但对于一次成功的日全食观测来说,这些都已不再重要了。……本次不仅让我们切身体会了一次日全食过程,了解日全食的相关知识与观测常识,而且获取了宝贵的观测经验,为日后的观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我认为此次追日之旅给我们带来的最值得铭记的还是在天文探秘过程中,领略到的无限唯美和震撼人心的感动,而这些,将成为我追寻科学不竭的源动力。”(2007级高一(15)班邵君骅)
四是面向学科特长者的美国系统动力学年会。这项课程主要是和生物学科合作,给有兴趣和有专长的学生提供学科高峰体验的平台。
以上这些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活动课程,让附中每个孩子的不同活动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实在在地达到了新课程中“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此外,从有利于学生“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的目标出发,我们还开设了地缘政治、旅游审美、海洋环境、灾害地理、野外生存等校本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探索研究性教与学的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研究性教与学是我校结合新课程要求和学校育人目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着重抓三项工作:有效教学研究与实施、同课异构研究与实施、多元化的地理评价。实施中的主要依据是附中学生特点和学校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特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新课程给全体学生提供了极大的选择权利,地理教师要面对不同选择的学生。这些不同选择的学生其实具有不同的学科思维倾向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与能力背景,也具有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为此,我们研究了针对不同学生的同课异构实践形式。以必修1模块中的“陆地环境的差异性”的专题学习为例。
对于选修物化组合的学生,教学要求预设为:能设计图表用以表达发现的规律。
对于选修地理的学生,教学的过程和要求是要能阅读并评价图册上的图表。
对于选修物生组合的学生,则以教师野外考察实地拍摄的植物图片作为主体教学资源;而对于选修史政组合的学生,则以古代相关诗歌作为主体教学资源,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地理理解。
这样实施教学,要求针对不同选择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师的备课量大了好几倍,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实现教育生命价值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堂内: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无论是学习方式的改善还是教学方式的改善,其实都是教学关系的转变,归根到底是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学校倡导的“让学生喜欢我的课”的机制下,我们的努力有了收获,学生们在课程结束后留给我们的赠言是滋养我们教学生涯的营养液。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期待,我们的付出将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为师者莫大的幸福。
(二)课堂外:快乐于专业成长
全组老师2006年以来共有三十多篇(项)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课题总结、案例获奖。地理教研组2009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以年轻的余珍老师为例,她全程经历了新课程以来组里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科研工作,今年已经入围南京市教师群体的骨干核心层,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此外,南京市新课程三年总结专著《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我组承担了三个关键话题:校本构建问题、教材处理问题、地理评价问题;独立编写的校本教材《人与环境》获省一等奖;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地方教材有《环境教育》、《品德与社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江苏风情》等;教师发表的论文已涉及文化视角、可视性教学资源等领域。
(三)职业中:幸福于教育生命价值的实现
五年前,伴随着新课程一同进校的两名年轻教师丁志军、贾铁老师已能承担学校地理班的教学活动,丁志军老师还在和生物组合作的动力系统学科课题中担任骨干教师,他负责的《系统思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项目,分析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系统思考的必要性,介绍了高中地理课与系统思考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举例说明了“因果环图”和STELLA建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了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的一般流程。
现在,当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的职业生涯时,作为教师的光荣感和幸福感在我们心里油然而生。
是的,国家新课程好比指明方向的纵轴,附中育人目标如同延展的横轴,它们所构成的精彩空间便成了我们快乐劳作的场所。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始料未及的成果:激发了学科教学的动力,促进了专业成长,推动了教研组的发展。这个成果还在不断扩大,就在前方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