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诗学与魅力抒情_抒情方式论文

梦诗学与魅力抒情_抒情方式论文

梦想诗学与魅性抒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学论文,抒情论文,梦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曾经迷恋过一段时间残雪的小说,之所以有这种迷恋,一方面是由于那段时间里个人对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的爱好,残雪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最有这份厚重,经得起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说任意诠释的作品,另一方面则是残雪小说公认的“读不懂”激发起了自己的探索欲望,而且确实也在这种探索中获得了一份智力的愉悦。最近读了残雪的长篇新作《边疆》,一个强烈的感觉是,残雪又一次证实了自己的艺术创新能量的丰厚。三十年间,她的小说演绎着的心理制式与思维定性,已经被读者十分熟悉,而且也曾被残雪自己不断复现,现在她终于从所谓“中国式的噩梦”中突围而出,以一种优美洒脱的姿态显现出她的精神结构的新的向度,灵魂世界中新的质素。这种新的精神向度与灵魂质素,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之,一个是梦想诗学,一个是魅性抒情。前者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残雪自身的变化,而后者的意义则不仅是残雪自身的,而且对中国当下文坛的变局而言,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性。

      残雪的小说以写梦著称,这不仅是指她常常直接以人物的梦境嵌入小说的结构之中,使梦成为小说叙事的工具与手段,而且是指她的小说氛围、情节构造,往往本身就是梦境,人物的语言本身就是梦呓,就是谵语,梦幻与现实化为一体,恍恍惚惚,迷迷离离,不知庄周是蝶,还是蝶是庄周。这种梦性叙事的特色,在《边疆》中依然故我,小说有几个贯穿性的镜像,如雪山脚下的“热带花园”,来去无踪的雪豹,边疆山城的海涛声,虚构的事物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影响到人们的心灵情感,甚至渗透到人物的生存与命运,这些镜像的发生,在小石城中,是现实,也是梦境。说是梦境,是因为这些镜像在小说情节展开中有着不少的超自然的力量的介入,也有着许多非常态的关系与时空的组合拼接。说是现实,则因为它们确实是小石城人日常生活中的某个部分,某种存在。在处理这种现实与梦境的关系时,残雪还是她一以贯之的手法,有的时候,她隐隐约约地划出一道转换的痕迹,给读者一点暗示,如写麻哥儿对海的家乡的梦,在梦的开始时,残雪特意点出麻哥累了,衣服没脱就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听见有人进来了。”有人进来了,这是从现实到梦境的转换,其实也是异常事物进入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表征。而大多数的时候,残雪是直接让现实与梦境进行无缝对接,用梦的超自然特征解放现实的限制与无奈,将现实的困惑与迷思投入梦一般的放浪与狂欢。所以,《边疆》在本质上与《黄泥街》一样,归根结底乃是作者灵魂深处的梦的再现,或者说是人类某个时代的梦在作者灵魂深处的固结所在。

      毋庸置疑,残雪早期作品所写的梦大多是噩梦,其基色是黑色的,其温度是冰冷的,其主题则大多是死亡,是腐烂,是退化。《黄泥街》的主题词就是溃烂,一排排烂雨伞似的屋顶,一张古怪地长着一排铁刺的烂铁门,一个黄黄的、脏污的小太阳,一口乌黑乌黑、水上面浮着烂猫烂狗之类的“清水塘”,几个常年流动着莹莹绿火的弃着烂砖烂瓦的土堆子,还有终年飘着诱人的甜香味的烂果摊,一出太阳家家户户挂出去晒的烂鱼烂肉,人人都眯着的一双小小的、糊着眼屎的“烂红眼”……其实,“黄泥街”可以说是残雪早期作品噩梦表现的一个总体象征,在这个噩梦里,人在烂下去,物在烂下去,自然界的那些美丽的生物在烂下去,而白蚁、蝇子、蠓虫、蛾子、蝙蝠、老鼠这些低等的、生存在阴暗之中的生物则蓬蓬勃勃般生长,以其凶和狠的侵扰扩张,迅速抢占着人类与美丽生物的生存空间。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同样是梦性的叙事,同样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迷幻式感觉,《边疆》叙事的主体色调与温度与《黄泥街》大不一样。“热带花园”里有的是让异乡客心醉神驰的棕榈、芭蕉,雪豹是美丽、迅捷与力量的化身,而启明、麻哥儿渴望听到的海潮声则是大自然的天籁,宏大,清亮,悠长,富有节奏的律动,是自然神性的象征。不仅如此,在小说中,同样的破旧的小屋,启明的感觉却不一样,他“越在小平房里住得久,就越觉出这种住处的好处来”。因为“这种房子同脚下的土地亲近,这一点对他很重要,每天夜里,他都感觉自己是沉睡在地母那深深的怀抱里,这让他休息得很好,第二天醒来总是精神抖擞”。同样是看天,在《边疆》中,天上是飞飞停停的自由的苍鹰,同样是夜空,在小石城,“夜空里的星太美了,又美又大,这是在内地见不到的景观。面对这种夜空,任何讨论都是进行不下去的”。老石和六瑾这样的思绪活跃跳脱的准情侣,在这样的夜空下也不能不沉默着,互相倾听着“对方的无声叹息”。启明更是如此,他深深地体会到,“北方的星星特别亮,当他凝神它们时,自己的心竟会久久地颤抖,仿佛自己里面的东西都被敞开了似的”。同样是风,这里的凉风是从雪山那边吹过来,清爽,洁净,没有丝毫的杂质,风浴成了启明一个特别的个人爱好,每一次风浴都能够将启明的激情推向高潮。小贵也很喜欢风,“因为风会给她带来信息”。确实,对于小石城的人而言,“大自然里头蕴藏着一种召唤”,只要你愿意倾听,善于倾听,你就能够接收到自然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神秘的,也是美好的,它们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向人们的生活提供暗示和预言。小说在描写小贵夫妻的感觉时这样写道,“边疆地区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屋外的景色总是对人的情绪有巨大的压迫。每当她生活中出现一种变故,周围的风景就充满了那种变故的暗示,而且十分强烈。”也就是说,《边疆》中的自然与人的关系虽然同她的早期作品一样,也是一种压迫的关系,但这种压迫造就的乃是一种腾升的能量,一种生命的愉悦,所以,“边疆的空气和水就像给他俩的心灵进行了洗涤,这种洗涤既刺激了欲望,也提高了境界。时常,小贵走着路忽然就站住了,他倾听着各式鸟儿发出悦耳的歌唱,觉得自己正身处一个从未到过的奇境”。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边疆》中的梦性叙事中出现了一些早期作品中少见的精神质素。在残雪早期创作中,体现出蓬勃生命力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恶丑生物,在《边疆》中,不仅人的生命力得到了张扬,而且人对自身生命力的美好与崇拜也得到深刻的体现。胡闪和年思夫妇刚到小石城不久,生下六瑾。六瑾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有着响亮有力、持续不断的哭声。婴儿是赤子,最为纯洁光明,婴儿充满着生长的欲望与能量,最为正当必然。所以,婴儿的哭声传到了城市最远的角落,震撼着小石城人的心灵。有两个人的表现特别的不一般。一个是启明,他在婴儿的哭声里感到了生命力的震撼,他从婴儿的眼睛里看到了家乡的海螺,看到了海里的风帆和桅杆,感到幸福的降临是如此突然。还有一个是小里,他住在胡闪的隔壁,婴儿的哭声使他睡不着觉,他为了做实验,甚至躲到城郊处的一栋石屋里,那屋里存放着许多棺材,他就待在棺材当中,但即使待在棺材当中,他依然抵抗不了婴儿的强力的哭喊。棺材代表着的是死亡的意象,但这里显然是被用来反衬生命力的强大与穿透性。所以,他无限感慨地对妻子说:“小贵,你说说看,为什么我们身边诞生的生命会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刺激?我感到那个女婴激活了我里面的很多东西呢。”如果说对生命力的膜拜来自对人类自身美好属性的省思与确认,那么,《边疆》中人性的温暖特征的描写则来自对生命体的本质需要。毫无疑问,无论早期作品,还是近期的《边疆》,残雪小说中的人物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但早期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是困兽的挣扎,他人成了自己的地狱,在《边疆》中,孤独则是心灵的高蹈,是精神的远游。小里小贵夫妇同胡闪夫妇一样,都是从南方迁徙到北方的边疆的。小说对这对夫妻经历的描写,用尽了温情的笔调。在秋天的夜晚,他俩能够同做一个寻找地下矿藏的梦;在遭遇车祸时,小里瞬间将妻子拉在身边,躲避卡车车轮的碾压,他在妻子的耳边宣下了“我们不死”的诺言;在一次关于院长的讨论后,“他俩偎依着坐在胡杨下的一张长椅上,一时都沉默了。来小石城之后发生的奇事一幕一幕地出现在脑海里,令他两感慨万千,可是呢,两人一时都找不到这件事与那件事之间的联系。”“偎依”,这在残雪的作品里,可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词。偎依着,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从对方的体热中获取温暖。在《边疆》中,读者不难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偎依感需求已经特别的明显,孤独的个体从别人的行为中带来的温暖也更加地突出。他人不再只是地狱,也成了光明温暖的来源。

      人类之梦,有梦魇,也有梦想。梦魇是被动的,魇与幻觉的生成来自人的潜意识活动,而潜意识不由主体控驭,它可能是作者生命能量的压抑性固结,也可能来自一个族群悠长的历史文化基因。但梦想则是人的主动性的体现,是人主体精神的延伸。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梦想诗学》中曾说,我梦想世界,故世界像我梦想的那样存在,这一梦想的形而上学强调的就是梦想的这种创造主体性,而且他的梦想诗学构建的思想基础就是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批判,在弗洛伊德那里,无意识是人的精神的黑暗大陆,这块黑暗大陆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对人的主体精神形成控制,而在巴什拉那里,无意识却是一种富有朝气并具有全新想象能力的状态和它的自由领地。过去残雪的梦性叙事多受弗洛伊德影响,梦魇多为怪诞变形,是人性本质的异化。而《边疆》中的梦性叙事则更接近巴什拉的形而上学,梦想趋向光亮温馨,自由创造,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如果说早期创作中的那些梦魇、呓语、幻觉的出现或者说它们以何种方式出现,残雪自己也无能为力,那么,《边疆》梦性叙事的这些新的向度和质素,无一不在体现着残雪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强力介入,体现着在一个喧嚣浮华时代里,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揣测与构想。而在艺术把握生活的方式上,残雪一直坚守着的梦性叙事,也就在《边疆》中真正完成了由梦魇到梦想的诗学转型。

      从19世纪末以来,世界文学的主潮就由抒情走向智性,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学史上抒情传统的一种反拨。残雪一直是作为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与标杆而存在的,所以关于残雪的文学特质,过去评论界从来认为是非抒情的。这当然不错,但也要看到,作为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残雪的内心其实一直存在着一种抒情的冲动,这从她早期的《山上的小屋》《公牛》等作品中找到这种冲动的痕迹。只不过在后来的创作中,梦魇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混乱,抒情的冲动就这样不幸被压抑和遮蔽了。在《边疆》中,或许正是梦魇的远去,梦想的展开,终于将残雪内心深处的抒情冲动释放出来,得到尽兴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当然,《边疆》的抒情并非对传统抒情的回归,它有属于残雪自己的独特方式。情感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共同属性,喜怒哀乐,悲欢好恶,这些情感倾向在人类而言也具有共通性,所以就抒情的本义而言,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所有的抒情经典,所追求的都是情感的普遍性,是抒情方式的明晰度,因为普遍性才能带来共鸣,明晰度才能更好地产生共鸣。在《边疆》中残雪坚定地走向抒情,但也坚定地保持了她自己一以贯之的晦涩含魅的风格。所以,《边疆》面世的意义还在于,残雪把文学的抒情传统与自己的含魅思维糅合在一起,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抒情方式。我把这种方式命名为魅性抒情,在《边疆》中,这种魅性抒情鲜明地体现在作者的抒情内容上,譬如残雪特别喜欢描写走向极端的、匪夷所思的人生历练,启明每天早上都要站在小石城的风口上风浴,把脸擦得像一只发亮的红苹果,在风浴中“倾听山里头的那些鸟啊、雪豹啊、黑熊啊它们发出的叫声”;老邵一生都在同蛇搏斗,通常他至少要在衣橱里头放两条毒蛇,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持一种激情”;院长和园丁养蝴蝶,养的都是毒蝴蝶,因为毒蝴蝶虽然短命,但是有着普通蝴蝶所没有的美艳的色彩;院长曾经向死而活,而活过来的场所却不是医院的病床,而是冷冰冰的停尸的太平间,还有在停尸间同海仔的彻夜长谈。院长在临终前所欣慰的是“可以看到仙境一般的橘林,可以重温青年时代的激情,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待遇”。这些人生历练,带有强烈的情绪性,不仅仅是一种高峰体验,而且都是具有刺激性的极端体验。可以说,激情成为小石城人生生死死都想体味的东西,怀着激情而来,带着激情而去,在激情中探索生活的异常性,这是小石城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残雪的魅性抒情也体现在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讲述方式上。如院长初到小石头城时的一次讲演,“一开始她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犹豫了一阵之后,就断断续续地说起了南方的雨,说起了她的花店,说起了她的漫长寂寞的等待,也说起了那条街上的小贩以及那些花农心中的惶惑。她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头轻轻地诉说”。这种极其个性化的讲说方式,远离历史惰性所形成的套语,远离已经被快餐文化污染的时代语汇,也远离当下社会用虚假的共名堆砌起来的公共话题。后来,深受感动的花农建起那个“无形胜有形”的热带花园,自己充当花园园丁,就是对这种讲述方式的认可与共鸣。

      或许更应该阐述的是《边疆》中的回忆主题的抒情性质。刺入回忆的迷离扑朔中,体验一种新的迷蒙,这是小石城人的一种集体行为。残雪在讲述这一集体行为时,挥洒着从来没有过的激情,使用着在她的作品里非常少见的抒情语态与笔调。来到小石城的异乡客们,有的就在这里扎下根来,有的则用毕生的经历谋划着如何归去,但不管是扎根者,还是流浪汉们,心灵深处都有一些故乡的记忆。这些回忆是迷蒙的,不确定的,甚至是含魅似的不可解释的,这些回忆者努力想把这些回忆清晰起来,确定起来,在这样的一种重构过程中,他们忍受着情感的起伏波动与冷热煎熬。残雪用诗性抒情的方式展现了这种情感过程,启明的耳畔,总是回响着父亲的叮嘱,“孩子啊,要用力去想那些模糊不清的往事啊”,所以他时时把父亲的怀表放在身上,怀表的滴滴滴的声音,总激起他莫名的兴奋。对黑人樱而言,“每天夜里是他最难熬的时光。他觉得自己那黑黑的身体完全消失了,然而还可以听到非洲古老大地上的鼓声不断传来,时常,他出门来到旷野里,像野兽一样面朝月亮叫那么四五声。”尤其是小石城里流传着的“热带花园”,它是现实,是梦想,也是回忆,更是弥漫在小石城上空的一个巨大的魅。小石城里的异乡客与“热带花园”的关系,就是人和自己的故土记忆的关系,也是人和自己的文化基因的关系。小说写到晚辈小叶子在与麻哥儿夜宿河边时的情景,“一瞬间,她感到了这条黑色的河流的魅力,那时一个要将她吸进去的摇曳多姿的世界。她做了一个深呼吸,眼里盈满了泪,老渔夫驶过去了,一阵风吹来陌生的花香,她一下子就想起了热带花园”。从黑色的河流跳跃到热带花园,说明小叶子、六瑾这一代年轻人,虽然她们没有老石、胡闪这些上一代的故土记忆,但是她们继承了上一代的文化基因。正是这种基因的存在,她们能够产生乡土的感动,眼里盈满了热泪。记得20世纪末,张炜曾在一篇文章中痛切地说到,由于长时期的意识形态浸润和消费化,乡土一词已经不再使我们感动落泪,他要摒弃乡土的概念,从乡土走向大地。现在,《边疆》里的年轻人也能为从未见过的故乡感动,落泪,这种故乡回忆,这种温柔的乡情,在这个充分意识形态化与消费化的时代里,也许真的只能在残雪构想的这个北国的边疆小城才能一见了。

      对回忆的抒情性的揭示,残雪与法国作家莫迪亚诺颇为相似。他们都有一种对回忆的着迷式的执着,都有一种对主体人格形成中的童年固结进行精神分析的强烈兴趣,也都有一种将回忆主题与抒情笔调糅合起来的难以抑制的写作冲动。而且,这两位作家都有一种制造谜团的爱好,他们喜欢让读者去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并不把这些事情清清楚楚说出来。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许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就是那些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不过,莫迪亚诺的回忆主题重在对“消逝”的过去的追寻与重新确认,“消逝”了的过去其实并未消逝,它以不同的形式在人物的生活与命运中存在着。而残雪的回忆主题则重在让人物回忆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启明就有一个习惯,经常陷入某种黑沉沉的回忆,回忆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他一边走,一边想那种事,越想身上越冷。在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中,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露姬总是从最窄的那道门进出,那道门被人称之为“黑暗之门”。在《边疆》中,启明也经常做梦,在梦里,小石城和渔村是混在一起的,他也同自己的儿童时代混在一起。“那风景里头有一些门,但那些门不通任何地方。他会情不自禁地到门框里面去站着,他就那样发着呆,想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他自己的身影在故事里头是模糊的,有时像一个儿童,有时又像一个老人。而背景里头呢,总是有雪莲花和波斯菊,却没有海。他在梦中发问,海到哪里去了呢?”莫迪亚诺的作品有自己的“回忆”之门,但那道门走进之后,通向哪里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在《边疆》中,回忆的门却只有门框,没有通向,其实也就寓含着回忆可以自己建构的意味。对启明而言,海就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是他对自我回忆的虚构。如果说迷蒙的回忆的清晰化,是对个体历史的重构,那么,这种对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的回忆,其实已经是一种个人历史的建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与个体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莫迪亚诺的抒情性始终流露出对个体命运无可把捉的感叹唏嘘,而建构回忆,则更多的属于知性范围,不免少了点人物的血肉气味,于是,残雪在《边疆》中会不知不觉地又从抒情折回到了她所精谙的寓言书写。

      无论是梦想诗学的建构,还是魅性抒情的转型,无疑都根基于残雪对人性可能性的始终如一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诗性时代,人们刚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成为那个时代的思想主潮。一切都在拨乱反正,一切都在扬善除恶,在这样的时刻,残雪将心灵的眼睛紧紧盯着人的退化与腐烂下去的可能性,用寓言的方式给拨乱反正的昂扬时代提供一种警示,不仅体现出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也体现出自己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边疆》写作的时代里,科学技术发达,物质财富膨胀,消费主义与快餐文化的盛行,使得时代的主题变幻之快,让人眼花缭乱。许多作家经不住诱惑,来不及思考,追随着电光火石般的时代潮流,在虚幻的文化泡沫中载沉载浮。在这种状态下,残雪以非凡的精神定力坚守着自己的人性关注,也坚守着这个时代已经颇为稀罕的文学尊严。不过,在《边疆》中也能清晰地看到残雪作品中人性关注的重心的迁移变化。如果说残雪早期创作的人性关注聚焦在人性恶的狂欢宣泄之后人的退化与腐烂的可能性,那么,《边疆》的人性关注则是凝视于工具理性与消费精神合谋的拜物教社会中人的感觉能力的可贵。

      正是基于这种关注焦点,残雪的《边疆》几乎清除了所有能够显示时代属性的因素。不用说政治、商场、欲望、情仇这些目前小说中的烂俗题材在作品中没有涉及,即使小石城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也很少在作品中有正面与详细的描写。小说只写人物的心灵与精神的悸动,写意识幻觉,写生活中的异常现象以及对这种现象的感知力。正如小说对启明的身世交代:“在这里,他没有后代也没有亲属,只有一些飘渺的思绪。但这里的人不都这样吗?人人都为一些抓不住的东西忙碌,所以只要一开口就都明白。”这就是小石城人的生命特点,抓得住的东西是酱醋油盐,是声色犬马,是功名利禄,抓不住的东西是情绪,是梦想,是记忆,是天边的星星,是雪豹的气味。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甚至酱醋油盐,这些抓得住的东西都是身外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与人的生命中的内在属性没有关系,甚至格格不入,而情绪、梦想、记忆,则是内在于自身的,是生命体的某个部分,为这些抓不住的东西忙碌,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就是个体生命本质力量的体现。小石城的这些异乡客之所以流连此处,就在于这里的日常生态健康、自然、符合人的本质属性

      《边疆》展示的是一个感觉能力强盛的世界。在这里,人的意念具有改造人的能量,能够激发人的潜力,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小石城中一切异常事物的侵入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就因为有这种意念的能量存在。同六瑾意念上的相通,就能使老石恢复活力,“感到有沉默的雪豹在他们之间穿行,那时他的近视眼在黑暗里也能看清马兰花”。现代人类在工具理性、计算精神的戕贼下,正在逐渐失去产生幻觉的能力,要么是歇斯底里,要么是梦魇怪诞,而小石城人却保持着可贵的健康的幻觉力。六瑾能够从雾气蒙蒙的狗的眼睛里看到热带花园,阿依能够在羊的眼睛里看到设计院的活动,启明“将婴儿举向蓝天时,他分明看到了帆和桅杆,看不见船身的渔船驶进了云层”。小贵在一个清晨,“赤脚下了床,走到窗口那里,拉开厚厚的窗帘,一下就看见了。那是一个微型的花园,在远方的半空,热带植物迎风招展。它慢慢地移近,一直移到她眼前”。说明一切,揭示一切,给予一切问题以明晰确定的答案,这是启蒙主义之后工具理性的要求,但小石城人对这一时代信条似乎并不表特别的尊崇,小叶子“曾经有段时间她想弄清这两个孤儿(即她的父母)是如何样结合起来的,但她很快就放弃了这个企图,现在她的生活态度已经改变了,她不再刻意去弄清什么,而只是保持警觉”。“保持警觉”,就是保持感受的能力。弄清需要分析,而分析则将人变成碎块,造成佛家所说的偏至性。所以胡闪思考时,总感觉到女儿在他眼前突然变成了几大块,有时又合拢来。小石城人的生存状态告诉人们,只有感觉才与生理性、内在的生命力息息相关,才能使生命圆融一体。当然,感觉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力。有一次,“小叶子问爹爹这些人为什么要跑,老石回答说是因为内心有紧迫感,还说现在的人越来越神经过敏了。老石说着这些话就停住脚步,在路旁的野花丛中蹲下去了。他仔细地端详着一朵小红花,沉浸在回忆之中。小叶子也蹲下来了,她一下子就记起了从前的情景。那时她刚学会走路不久,爹爹将他放在野草野花里头,那些草同她一样高,她必须踩到它们才能迈步,她看不到前方的路,就哭了。”这些充满感情的描写展示了小石城人的一种可贵的人性特征。在小石城里,能够细致地观察、感受周边的事物,不仅是一种个人趣味,而且是一种生活态度,能够感受,就能够沉潜,生命里也就留存有记忆,有历史,生命就增加了分量,就厚重起来。而那些急匆匆的人与事,一切都是云烟,无非虚空。

      小说中感觉能力特别富有的是六瑾,这是一个心灵丰富、神经纤敏的女孩,一出生就被称之为“边疆的女儿”,以极强的生命力的哭喊,震撼了小石城人的心灵。有一个夏天,父亲胡闪兑现诺言带六瑾去了雪山。“小姑娘完全被震住了,几乎神智失常了。她麻木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胡闪连忙将她带出冰封地带,走进下面的针叶林。她的反应超出了胡闪的预料。一路上,她对于那些在面前跳来跳去的小动物再也没有感觉了,只有在天上盘旋的两只鹰还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因为她害怕鹰要把她叼走。”从小就具有这样强烈的感觉的女孩,一点也不想局囿在教室里读书。老师曾劝她分做两个人,一个人在教室,一个人在他处。生活在他处,就是享受精神的漫游。所以,在六瑾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精灵古怪的事件,一些荒诞不经的念头。“六瑾从窗帘的缝里窥视着那只寂寞的小动物,一颗心在胸膛里咚咚地跳着。她想,它到哪里去睡觉呢?如果不睡觉,是不是从这家院子走到那家院子,最后走到大马路上去了呢?也许它一边走还一边可以睡觉?六瑾想着这些事,觉得后颈窝那里凉气森森,就仿佛后面有一个恶鬼拿着一把刀,要从上面砍下来一样。”六瑾背着书包去看羊,发现所有的羊都换上了悲哀的表情,六瑾问阿依,羊和人的区别在那里,在羊的眼睛里,她感到自己就要发现什么了,她要发现的东西离她很近很近,几乎一张口就可以说出来,但是,她还是说不出来,总是陷在那个念头里。

      六瑾想的这些问题,对社会政治功利无用,也与日常生活中的酱醋油盐无关的问题,但对六瑾而言,这非常重要,它们就是日常生活本身。整天忙于社会事务的人是不会想到这些问题的,整天忙于功利计算的人也是不会想着这些问题的,但这些问题恰恰与人、与动物的命运相关,也就是每个敏感的人都应问一声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根本性问题。小说的结尾富于深意。阿依失踪了,六瑾心里非常害怕,她想起了她和阿依曾去过的白塔。白塔在公园里,这时正下雪,雪很大,来到公园的六瑾站在白茫茫的世界里不知所措。她向白塔走去,也许就是走向宗教,因为六瑾像丰子恺那样喜欢思考一些非功利非实用的人生究竟问题,这样的生命敏感者,是最容易产生宗教感的。但六瑾走进公园又转身回走了。这时候的大地,白茫茫的世界里混沌一片,六瑾相信一定有裂缝。但裂缝在哪里呢?残雪让回到街上的六瑾毅然抬腿朝着那个豁口迈步。遗憾的是,那个豁口立在何处,什么形态,小说没有交代就戛然收束了。这或许就是六瑾的未知的命运,当然也是残雪自身的精神困惑。小说中的六瑾,也许就是残雪自己的心灵自传。有着如此深刻的困惑,这是值得为残雪庆幸的。因为无论是梦想诗学,还是魅性抒情,需要的都不是明晰,不是单纯,不是确定,对于残雪这样以独特为生命的作家,唯有困惑,唯有繁复,唯有怀疑,才能成其文学生命永恒的动力。

      2015年7月31日于南京秦淮河畔半空居

标签:;  ;  ;  

梦诗学与魅力抒情_抒情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