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化学课堂更有“实验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有论文,课堂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多次陈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2012年起,全国各大化学教学杂志陆续刊出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文章。这一切不仅是为了提升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推进“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然而,化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有时还令人颇为遗憾。为此,笔者以相关“演示实验”为例,谈谈如何让化学课堂更有“实验味”。
一、勿以细小而不为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编入了大量演示实验,借其展示的化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感性认识基础,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提供直接或间接证据,达到直观化、具体化地使其中承载的化学核心知识、方法等呈现出来,并突出化学课程特点的目的。但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由于某些演示实验比较细小的缘故,化学教师很少演示、甚至从不演示,取而代之则是进行简单的实验解析。事实上,细小演示实验既然能被编者选入教材,足见其必有独特之处,要么具有很好的教学功能,要么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我们不应因其细小而不为。
例如,教材第6页实验1-1中的实验(1)(图1),就是一个非常细小的演示实验。为了了解该实验演示的具体情况,笔者对10所不同学校的10位教师(下同)进行了如下调查:
笔者:在教学中,你们是怎么处理该实验的?
教师甲:这个演示实验,我从来都没做过,只是讲解。
教师乙:刚参加工作时做过,近几年都没做,只做点简单讲解。
笔者:你们认为不需要做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丙:在生活中,学生能见到这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如家中烧开水),进行课堂演示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把省出来的时间让学生做几道“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中考试题,比让他们等候、观察这个演示实验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所用时间与取得的价值之间不成正比关系。
教师丁:初二物理课堂已经演示了这个实验,学生比较熟悉,化学课上再来重复,那是“劳民伤财”。
以上调查过程表明,大家对这个细小实验功能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全面。笔者认为,在演示该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回答“在该实验中用到哪些仪器?涉及哪些物质?”等问题,他们可认知“酒精灯、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等物体”和“酒精、玻璃、铁、水、水蒸气等物质”,进而学会区别“物质”和“物体”;让他们回答“在该实验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他们就能全面认知“水的汽化、水蒸气的液化、酒精的燃烧”等变化,从而为他们学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做好铺垫;如果让他们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观察此实验”?他们则会总结出“观察物质的状态、体积等是否发生改变”的方法,从而形成观察的方法与能力;倘若让他们讨论“拿着玻璃片的手应该放在管口上方还是下方?为什么?”等问题,他们就会发现“手应该放置在试管口下方”,这样,就可以防止手被烫伤,形成安全实验的意识。可见,该演示实验虽然细小,但其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勿以易败而不为
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由于某些演示实验很难成功,失败的机率大,致使不少化学教师以“播放演示实验视频”的形式取代演示过程。这样做,学生由于缺少真实的参与,从而难以产生真切感受,不利于他们从中探知物质的性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充实化学基础知识、学习实验的思想方法以及发展认知水平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化学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作用,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我们不应因其易败而不为。
例如,教材第110页的实验6-2(图2),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失败的演示实验。笔者调查的10位教师,其具体情况如下:
笔者:在教学中,你们是怎么处理该实验的?
教师丙:我演示了这个实验,但没能成功。
教师丁:这个演示实验,我是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的。
教师戊:我也是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下一学年,你们将怎么处理该实验呢?
教师丙:还是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比较轻松。
教师戊:当然还是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成功的实验现象。
教师巳: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简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经过统计,10位教师中,有6位教师播放了视频,在4位进行演示的教师中只有一位教师能说基本成功了,从而大家决定下一年都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实验演示”。近3年,笔者做了9次该实验,经过几次改进后的实验效果依然不够理想,虽是如此,但笔者仍然会坚持去做。因为当学生观察了这个实验的失败后,不但能认知“让碳表现出还原性是比较困难的”,还能深刻理解“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然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以下问题:“两种固体混合均匀了吗?需要控制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比吗?固体药品有问题吗?操作规范、正确吗?酒精灯火焰加网罩后的温度满足反应条件吗?”从而分析失败的成因,帮助学生认识“固体的接触面积、恰当的质量比、炭粉和氧化铜的品质、规范的操作、加热的温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成败的重要因素,进而促进他们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形成“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成功的实验是来之不易的,化学变化是复杂多变的”等真切感受。可见,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实验活动过程,能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内容,也能增长他们的见识,还能增进他们对实验的感情,耗时虽多,但值得我们去做。当然,我们如果能借鉴其他教师改进的该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到成功演示实验的机会,那就更好了。
三、勿以繁琐而不为
初中化学教材编入了一些源自学生身边的演示实验,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其中一些演示实验相对比较复杂,因而致使化学教师在课堂中不去演示,直接对教材“照本宣科”、“蜻蜓点水”,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回家观察。这样做,不利于学生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获得化学知识,也不利于发挥化学演示实验对学生完成相关实验活动的示范作用,我们不应因其繁琐而不为,应用智慧“化繁为简”。
例如,教材第139页的实验7-4(图3),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繁琐的演示实验。笔者调查的10位教师中有两位教师播放了实验视频,8位教师进行了直接讲解。他们不做演示的原因如下:一是实验室制取甲烷时对药品的要求很高,组装仪器以及实验操作也都十分麻烦。二是收集、储存甲烷气体时的储气瓶容积小,演示时常常出现储量不足。三是演示时,气体逸出的流速不稳定,实验不太好做。四是演示时还需要先验纯,点燃时难以观察到蓝色火焰。总之,就是因为实验前期的准备过程太繁琐,致使主观上不愿意去做。其实,我们只要稍稍动点脑筋,就能把问题轻松解决。例如,用质量较好的大塑料袋(系有导管)收集天然气代替甲烷带到教室,再通过缓缓挤压大塑料袋,使气体匀速逸出并点燃,即可成功、安全地演示该实验。这样做,不仅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且为他们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了方法案例。
综上所述,化学教师不应该因主、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失去参与观察、感受真实演示实验活动的机会,我们理应想尽办法完成好教材编入的各个演示实验,让化学课堂更有“实验味”。